麻花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资本中华 > 资本中华第18部分阅读

资本中华第18部分阅读

    己的先见之明和独特的知识取得了皇家三代掌门人的信任,联合了一批新兴的官员和富商,这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让人民过的好一点,让国家更富裕一点。

    他一定要把眼前的这支部队打造成一支能征善战的铁军,为了保卫这个国家,为了保卫自己所努力得来的成果,为了实现自己一直想要做的伟大事业,不惜任何代价,都要把这支军队磨练出来,并且要紧紧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末将参见大人!”罗大海跑过来打断了他的沉思。

    “嗯,免礼,免礼,你一身披挂不便多礼,以后见了我不要用这跪拜礼节,在军中我不兴这个。”李柏华赶紧把一身盔甲的罗大海扶了起来。

    “大人这么早就来看我们操演,昨天舟船劳顿,今日应该好好休息一下才是……”罗大海说。

    没等他说完,李柏华接口道:“时事不等人啊,我昨天已经算是正式接手这浮山千户的职位了,看到如今军备如此松散,我实在是忧心忡忡。”

    罗大海劝慰道:“大人多虑了,如今天下太平,倭寇海匪已经鲜有出没,我沿海一带安稳了数十年了,况且还有鳌山卫分布在周边的其他千户所照应,不会出问题的。”

    李柏华笑笑:“呵呵,先不说这些了,我问你,以你看这三百多军士符合上阵条件的能有多少?”

    罗大海估算了一下,说道:“大部分的精壮和有能力的军士,在前些日子都被调往他处,剩下的这些虽然勇猛不够,但都是老实肯干之人,能够参加训练并上阵厮杀的,大概能有二百之数。”

    李柏华点了点头,说道:“这二百军士你和宋志勇在这一段时间内要好好训练,等过些日子我招募了新兵,这些人都是军中的骨干。另外,部队目前以步军和水军为主,以后水军和步军都要扩大,你这个水军百户带领步军还习惯吧?”

    罗大海沉声说道:“末将原本官职低微,承蒙大人赏识提拔于我,无论大人让末将做何差遣,末将必将全心全力的为大人办好。况且,末将在升任水军百户之前,也是一陆军总旗,原来的千户大人知道我舟船还算熟练,才把我调到这水军中。现在回到步军,等于回到老本行而已。”

    李柏华笑道:“我就说你这一大早排出来的阵势,看上去还有那么点模样,你还是有水平的嘛,这一段时间好好的训练,把他们都敲打敲打。等我处理好即墨县的事情,我准备把步军向骑兵转换,你可要做好准备哦。”

    罗大海马上站直了身子,大声说道:“保证不负大人厚望!”顿了顿,又支支吾吾的说:“我看这步军和水军扩充训练出来已经足够我们浮山所防备海疆了,那骑兵似乎并不需要吧?数千骑兵在即墨这块地盘上也没有驰骋的空间啊,末将一点愚见,请大人恕罪。”

    李柏华盯着眼前这个大他近十岁的将军,海上的风霜明显的刻在他漆黑的脸庞上,像他们这一批卫所守将,自万历三十年后,已经过了十几年太平无事的日子,没有经过战阵厮杀磨练的军队已经失去了军人的警惕。

    李柏华转过头去,看着远处呼喝训练的军士们,叹了口气说道:“你可知道今年年初辽东奴酋努尔哈赤称帝建国?努尔哈赤这人雄才大略,乃一方枭雄,对我大明曾误杀他老子一事竟然假装不当一回事,在建国前一直对我大明俯首称臣,数十载之后利用我大明的支援,统一了女真各部,又东交蒙古诸部,现在建立了女真后金国,已经厉兵秣马对我关外土地和人口虎视眈眈,我看用不了多久关外必有战事,而我大明关外的边军和我们卫所相比也好不了哪里去。因此,我这也算是未雨绸缪吧,就算是派不上用场,骑兵也总好过步兵。”

    罗大海抱拳说道:“大人深谋远虑,为我大明用心良苦,末将明白了。只是这募兵的军饷单靠千户所目前所管辖的土地根本不足未用啊。还有一件事末将必须让大人知晓。”

    李柏华不知道他要说什么,看他有点犹豫,便对他说道:“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于是罗大海继续说道:“山东多数州府在去年有大面积蝗灾,入夏后便出现大范围的饥荒,今年秋天的收成也不太好。今年夏初的时候,泰山、历城一带流贼张国柱挑动数十万饥民起事,攻占县城、围困州府,后来虽然被朝廷派兵镇压下去,但在莱州周边地区,仍然存在有流匪作乱。势力比较大的有泰山的周尧德、历城的张文明,而我莱州府的高密县附近的山里也有一股流贼,头目叫张来绪,经常袭击朝廷官员,抢夺物资。我即墨县靠海,近几年海贸生意频繁,因此暂没有受到饥荒影响,尚无百姓参与叛乱。但我怕过了今年之后,倘若明年再有饥荒,难免民心不稳。”

    李柏华在北京也听说过山东饥民大乱的事情,但自己曾经和亓诗教等一起上书请求救济过,并且万历也批复了下来,但仍有大规模的叛乱发生,这局势看来的确不可忽视,为了更了解局势,便问道:“我年初京城曾为山东百姓上书请求皇上发银救济,这银子和粮食应该早已经发下来了,怎么现在这饥民还没有散去吗?”

    罗大海脸上露出鄙夷的神色说道:“赈济,哼,皇上拨来下的粮食和银子能有一成到了饥民手中就不错了,那些父母官们,一个个吃的是山珍海味,却还要克扣朝廷发下来的救命钱,都是一群禽兽不如的东西,我大明迟早要坏在这群人手里。”说道这里突然觉得有点过分,马上对李柏华躬身下去,诺诺的说:“末将已是义愤填膺,所述有所不妥之处,还请大人原谅。”

    李柏华看着这个颇有正义感的黑脸将军,正声说道:“本官虽然官职低微,但既然来到这即墨县做这里数十万百姓的父母官,本官就有责任和义务让这里的父老乡亲们吃得饱穿得暖。而军饷问题,你也不要过于担心,本官自有办法让百姓富足,让军饷充裕,好好干吧……”

    “李大人!”庄志忠气喘吁吁的跑了过来打断了他们的对话:“刚才卫兵过来通报,说营外陈经纶求见,守卫未得到命令不敢私自放行,现在还在那门口呢。”

    第十二节 红薯

    俗话所好人有好报,李柏华救了陈经纶这件事情,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好报这么简单,陈经纶今天给他带来了又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陈经纶自码头和李柏华分手之后,安排自己的随从伙计和码头上的劳工将那船货物装卸下来,运送到码头附近的货栈暂存。而他自己作为一个商人则在码头附近探听起了山东一带的生意情况。

    在船上,陈经纶并没有向李柏华介绍自己的全部经历。其父陈振龙,自幼聪慧异常,未到二十岁便考中了秀才,但官门与其无缘,以后屡次参加乡试均未考中,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放弃了学业开始进行商业贸易。

    福建长乐近海,明朝开海之后,很多商人前往吕宋岛经商,获利颇多。陈振龙也不例外,组织货源去吕宋贩卖。此时吕宋已经在西班牙的控制之下,有很多从美洲大陆和欧洲大陆移植过来的高产农作物。

    在贩卖货物过程中,陈振龙见吕宋当地种有一种叫做朱薯的东西,在吕宋高温干旱的条件下产量也非常高,不论生熟都可食用,但西班牙政府严格管制此类作物的出口。

    陈振龙想到自己家乡经常闹旱灾而饥民无数,便想到此物在福建种植也必然不怕干旱,于是不顾危险,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渡海带回到福州培植,并获得成功。

    万历二十一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让其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金学曾呈报吕宋种植朱薯的好处。金学曾划拨部分官产土地令其试种。陈振龙父子即依照吕宋土人传授的种植之法进行试种。四个月后,朱薯长势喜人,挖出根径之后,发现其“子母钩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可以充饥”,产量颇大。

    巡抚金学曾看到如此耐旱高产之物,遂通令各地如法栽种,当年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金学曾在陈经纶所献《种薯传授法则》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薯类专著《海外新传》。闽人感金学曾之功,将朱薯改名金薯,又因来自“番国”,俗称番薯。并在福州、福清等地建报功祠,专祀金学曾和陈振龙。

    此时陈振龙依然健在,但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家族的生意主要交给了陈经纶打理。由于陈家引进朱薯挽救了很多家庭,因此福建一带对陈家都很尊敬,其生意、产业也越做越大,但主要是在苏、浙、闽南方一带的海上贸易。

    这一次陈经纶亲自跟船出来,是为了从天津到北京一带,查探一下北方的贸易线路,如果行情好的话,准备向北发展生意,没想到船行到山东海域却遇到海匪袭击,并且又得到赴任的李柏华的救助。

    青岛口开放以后,江南一带的海船也经常来这里,陈经纶倒也听说过这里生意还算好做,南方的生丝、茶叶等货物在这里很受欢迎,这也是他答应李柏华将这批货物留在青岛口的原因之一。而他在青岛口附近的茶馆里听着人民议论最多不是生意上如何,而是山东蝗虫成灾,又遇大旱,各地饥民四起,乱匪横行,朝廷救济杯水车薪,整个山东地区情况很不乐观。

    有一副慈悲心肠的陈经纶听了这些事情后,便想起自己带在船上准备用来食用的朱薯。目前虽然在福建一带种植较多,但周边地区还远远没有传播过去。于是,一方面心存对李柏华的感激,一方面也为了深交这位拥有快速纺纱织布技术的年轻官吏,陈经纶带着一框红薯前来拜会李柏华。

    “红薯?”看着熟悉的红薯,李柏华禁不住冲到那框子前面,激动的拿起红薯查看起来,没错,的确是红薯。自幼在农村长大的他对农作物并不陌生,他所知道的耐旱高产作物中,玉米、红薯、土豆和花生,当初他在传教士汤若望回欧洲的时候,给他接济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得到一些现在欧洲已经引进了的作物品种。没想到,汤若望还没有回来,自己却得到了两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李大人见过此物?”陈经纶看着李柏华激动的神态,知道自己此行不虚。“这朱薯乃家父从吕宋带来,当年福建大旱的时候,幸亏当时的巡抚金学曾大人广泛推广种植此物,百姓才得以安生,所以福建一带的百姓也称之为金薯,大人称之为红薯,倒也和这外表贴切。”

    “这红薯是你父亲带来的?”李柏华奇怪道,他并不知道这历史上红薯是如何引进、何时进入中国,为了打消陈经纶的疑虑,继续说道:“本官幼时在吕宋生活过一段时间,因此也经常靠这红薯活命,你们称之为朱薯和本官所说的红薯都一样,都是因为他外表赤色而已。这的确是个好东西啊,不仅产量高,又耐干旱,生长周期也短。”

    陈经纶对李柏华所杜撰的身世早有耳闻,当下也没有见怪,耐心的把陈振龙如何在吕宋冒险带回红薯栽培,又如何在福建推广挽救了众多百姓等事情介绍了一遍,最后,掏出了自己花了一个晚上临时写就的种薯方法递给了李柏华。

    李柏华激动的对陈经纶说道:“陈员外此番献薯献策,实在是对我即墨百姓、山东百姓的一次雪中送炭,否则,这红薯还不知道何时才会传入我山东地界。就在刚才我的手下才和我汇报过山东蝗灾、旱灾不断,民不聊生,如今本官有了这红薯这耐旱高产作物,今年何愁百姓吃不饱饭啊,真是多谢陈员外了。过几个月就是春耕时节,待这红薯收效之后,本官定当向皇上禀报陈员外的功绩。”

    陈经纶听了马上起身,躬身对李柏华作揖说道:“此次海中多谢大人相救,这呈上红薯及其种植方法也是举手之劳,能造福百姓,使天下安康,也是我等商人所向往的,毕竟一个安定的环境才能更方便我等商人四处行走。”

    李柏华经过这一两天的认识,认为这陈经纶这个商人虽然重利,但仍不缺乏一颗爱国忧民的心。“既然陈员外送给本官这么一份厚礼,本官自要给你合适的回报才好。你说说看,在这即墨地界上,我能办到的,都满足你,当然违法的事情本官不会答应的哦,呵呵。”

    陈经纶听到李柏华开出了这么大的优惠,心中高兴,知道自己算是和这皇上面前的红人拉近了关系:“在下当然会让大人做一些为难的事情,在下只是想,大人是否可以在这即墨开一家纺纱织布作坊……”

    李柏华听到这里,哪会不明白他的想法,笑道:“你还真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啊,我就那么点赚钱的本事,你就已经盯上啦。你放心好了,在即墨的布厂还没有生产之前,北京那边我安排给你一定数量,保证让你不吃亏。呵呵。以后啊,我这边有的是生意给你做。”

    陈经纶大喜:“多谢大人厚爱。”

    李柏华却又说道:“如果百姓的温饱问题解决了,那么他们就会安安稳稳的过太平日子,这世道一太平,你们经商的日子就好过了哦。但是,我的主要目的不是赚我大明百姓的钱财,而是……”说道这里顿了一下,看了一眼陈经纶。

    陈经纶心领神会,接口说道:“大人的意思是,想要多去海外,同吕宋那边进行交易?”

    李柏华大笑道:“不仅仅是吕宋的南洋一带,那东洋倭国黄金白银甚多,我等不去赚点回来,怎么对的起他们经常来我大明马蚤扰的流寇啊,哈哈。”

    第十三节 即墨

    万历四十四年十二月初三,李柏华来到了自己的治所即墨县城。

    即墨县的县丞、主簿早已接到新任知县已经从水路到达青岛口的消息,李柏华离开青岛口前往县城之前也派人过来通知过他们,因此他们都按照这时的官场老规矩,组织了不少乡绅百姓在离城五里的望风亭内等候。

    即墨县拥有人口十余万人,在莱州府也算是一个中等偏上的大县,由于近几年海上贸易的发展,整个县城已经颇为富裕,比那新建的天津城要繁华不少,城中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几家客栈也是生意火爆异常。虽然周边地区灾情严重,却没有影响到这里。

    而前任知县也捞足了油水,此次因李柏华被下放而提前进行了吏部的考核,深通为官之道的他花了不少银子,贿赂了上级前来考核的官员,现在已经升任莱州府同知去了。

    “即墨县县丞胡永清、主簿刘田山率县衙官吏、乡绅百姓参见新任知县李柏华李大人。”那胡县丞中等年纪,留了一把山羊胡子,加上那一对眯缝的小眼,浑身充满了精明j诈之气,虽然口气卑微,一脸媚笑,但还是让李柏华第一眼就看他不顺眼。而主簿刘田山却年纪轻轻,仪表堂堂,一身正气,站在那里一声不吭,他却让李柏华好感大增。

    他们身后的那些乡绅们一个个都恭敬的对李柏华躬身行礼,他们当然知道如果不巴结好这位新任的父母官的话,自己以前的好日子还不一定好过呢,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人以为自己在州府或者朝廷中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对这个年轻的县令不以为然。

    “各位父老乡亲都快快免礼,本官新官上任第一天却要打扰各位冒着寒风前来迎接,实在是过意不去啊,这外面天寒地冻的,我看我们还是早些回城吧,胡县丞你看呢?”李柏华客气的对前来迎接他的一干人说道。

    胡永清当然不会反对:“既然李大人发话,那我等这就返城吧,那县衙后堂下官已经安排衙役清扫收拾过,大人一行搬入进住即可。”

    一队人马浩浩荡荡的来到了即墨县城东门。这即墨城始建于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迄今已1000余年。县城城墙周长四里,东西和南北各长约一里。设东、西、南3个门。各门都有两道城墙构成瓮城,设内外砖砌拱门,互不相对,便于防守。城楼高踞内门之上,分上下两层。城墙平均高约5米,厚约4米。巨石基台,墙身外壁砖砌成,内壁用三合土筑成,顶面以砖铺,其外侧砌有垛墙。整个城墙之上筑有十六个堡垒式台城,台城与城墙合为一体,向外凸出,可以向左右瞭望或射击。垛墙以内为兵马道。城墙外有城壕,深二三米,宽五六米。

    李柏华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