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锦衣为王 > 锦衣为王第162部分阅读

锦衣为王第162部分阅读

入身体,所以时间久了,渐渐就不敢躬身弯腰的走路了”

    第631章 出迎

    “什么?”

    李贤面露震惊之色,下意识地,就想反驳武志文的话。但看看戚士敬脸上晒脱皮的地方,再看看晒成赤黑色的皮肤,再看看这个戚姓少年身边的伙伴们……李贤抿住了嘴唇,想说些什么,可终究是什么也没有说。

    仿佛是看到了他心中所思,武志文看一看戚士敬,沉声喝道:“这么做值不值,告诉阁老,为了站直些,刺的身上鲜血淋漓,值不值得?”

    “值得”戚士敬站的越发挺直,大声答道:“太保告诉过我们,叫我们走的齐,站的直,并不是说这样更好看,而是叫我们有军人的尊严和气度……太保说,这比什么都重要”

    “好,说的好”武志文大为满意,转过身来,向着李贤道:“阁老,就是这样的意思了。”

    “嗯,今天算是开眼了。”

    “请阁老再看行军、阵法、金鼓、旗号,当然,马术,射箭、刀枪,都可以请阁老随意考较。”

    “不必了”李贤此时才勉强笑出来,道:“适才看校舍时,我看到巾帕放的整整齐齐,被子也是叠的四四方方,心里就已经知道,眼前这支军队有纪律,太保带的好兵。不过,这也不奇怪,太保就是以带兵知兵出名,当年锦衣卫百户时,带的坊丁就成了夺门主力,若非会练兵,恐怕太保也没有今日成就。”

    以他的身份,这已经是极高的夸赞,但众人知道还有下文,于是屏息静气,等着李贤继续往下说。

    “不过,今天再看,却知道本官以往的猜想,实在是太过浅薄轻忽了。”说到这里,李贤长叹口气,摇着头道:“本官今天才知道,王师为了讨贼,而究竟付出了多少的辛苦和血汗”

    “是”武志文肃然道:“太保说,一切为了大明。”

    这是一句让缇骑上下很得意的口号,所以在武志文说完之后,在场所有的缇骑都昂首挺胸,齐声道:“一切为了大明。”

    “很好,很是……整齐。”

    在校舍四角望楼上的哨兵已经展动旗帜,然后鼓手敲响鼓点,在轰隆隆的鼓声中,口号响亮而富有杀气,在口号响完,鼓声也将要停止的时候,所有的缇骑都将手中的长枪在地上重重一顿,一起“喝”了一声。

    这种低喝比响亮的口号要低沉的多,但其中蕴藏的杀机连李贤这种彻底的文人也感受到了。

    在这种明显的威势之下,堂堂的阁老连夸赞之语也说的不大自然了。

    “本官今天是大开眼界。”

    虽然觉得无此必要,但缇骑上下还是演示了一会骑术和射术,在当时来说,任何军队的战斗力都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对缇骑这种纯粹的骑兵队伍,骑射实在是立身之本,没有骑术,一切都无从谈起,而没有射术,也就是两极缺了一极。

    当然,实际上最重要的砍杀之术并没有演示,因为在场的武官们心里都明白,李贤是看不懂这些的。

    在看到缇骑少年们飞马疾驰,许多少年可以在马的一边侧身控马,把整个身形掩在马的一侧,这种骑术在后世牧民中是很随意的动作,但在当时来说却是无比的花哨和惊险刺激。

    至于马上用骑弓射箭,其实也没有多大用处,骑弓是软弓,射程近,穿透力差,在马上射箭,再强的射手发力也有限,除非对方没有甲胃,不然带来的伤害也是有限的。只是对蒙古人来说,骑弓还算有点用处……因为北虏已经差不多把祖宗攒下来的铠甲用光了,而大明严禁片铁出关,更加不必提军国重器铠甲了。况且蒙古人是马背民族,追逃之时,不能马上开弓,也太吃亏了一些。

    当然,指望这些骑弓做战是假了点,现在内卫兵器局正在出产一种马上用的强弩,试制成型也是很快的事了,这种事保密等级很高,就算是李贤,也是不会泄露出来。

    虽然有所保留,但李贤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外行,这些十来岁的少年能在马背上纵骑如飞已经给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至于后来骑射时箭箭中的,而且多半能中红心,全是在马背上开弓而射,在李贤看来,简直就是神乎其技。

    当时洪武旧制全部崩坏,都督府权责不清,兵部不管事,京营占役时间远比训练时间久,在洪武年间,规定是五日一操,就靠着严明的军纪,一群拿着竹竿的农民把纵横欧亚无敌手的蒙古骑兵赶回了老家,百年之后,当年的无敌王师已经彻底玩了完,象这种骑马射箭的花哨活计京营已经玩不起来,或是说,多半的人玩不起来了。

    所以李贤一见,简直觉得匪夷所思。

    “阁老过奖了。”

    身为主管,武志文当然也很得意。缇骑教导队是现在锦衣卫唯一的武校,具有开拓试验的性质,所以各方都很注意。

    能在这里当总教官,武志文也并不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了。事实上,他很上心。教兵法和骑术和步兵战术的是张佳木和任怨分头选择,教近身搏斗,射箭、器械运用,都是武志文寻的教官,这其中,也有不少是武举人身份的沧州同乡。

    现在能得本朝阁老首辅如此夸赞,武志文自然也是满脸飞光,甚觉得意。

    “我要问一下,他们训练多久了?”

    “半年多吧。”武志文答说道:“启动教导队是天顺元年的事了,不过,选好教官,招好学员,校舍建设完毕,也有快一年的功夫了。而且,战马也不好找。”

    “是的,本部堂看了,都是难得的良驹。”

    缇骑本部用的战马全部是精心挑过的,但教导队这里用的战马却更是难得的神骏,就算是不大懂马的人看了,也知道是很难得的良驹。

    这些马都是陈逵在大同上任后用私下贸易的办法弄来的,这一层武志文当然不会说,当下也笑笑便罢了。

    一圈看完,李贤自然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自然也是锦衣卫这边愿意达到的效果。

    “好了,今日就如此吧。”看看四周,李贤感慨由之的道:“可惜以本部堂的身份,不能代太保赏银,否则的话,一定得厚赏才行。”

    这般说法,武志文却不能落他的面子,当下含笑道:“阁老要赏,吾等当然要受,难道还能却阁老的赏不成?那样,也太不识好歹。”

    “好的,那我就越俎代庖,赏每人一两银子吧。”

    话音一落,所有的学员自是一起行礼致谢。这赏格算不薄了,一两银子,是边军半月薪俸,不是李贤这样的身份,还真是赏不出来。

    当然,这钱不必李贤自己出,行文兵部,由兵部拨出银子就可。

    “对了,”李贤在如雷般的致谢声中,突然道:“戚士敬赏二两吧。”

    “是,听阁老的。”

    适才带路的锦衣卫知道任务已经达成,而且,效果极好,当下不露声色的又走上前来,轻声道:“阁老,是不是到庄上去见太保了?”

    “对的,对的”李贤适才确实看的入迷了,此时一提醒,便自己想了起来,笑道:“不能教太保久等,不然,亦是太不恭了。”

    说罢动身,这一次却不耽搁了,只是沿途的新奇事物太多,李贤眼口不停,边看边问,好在那锦衣卫官骑术不坏,骑马在李贤一边,有问必答,倒也解了他好多疑惑。

    张佳木的住处当然是在绿柳庄上,距离也是不太远了,等李贤率众赶到庄边时,但见绿柳成荫,到处都是一片绿色,而且绿的颇具层次,一看之下,就知道是经心设计过的庄园。

    “好地方,果阴凉世界。”

    虽然入秋,但白昼骑马还是一项体力活,虽未汗出如浆,但也颇为炎热,一靠近庄子,就有一股凉风袭来,立刻热气全消。

    但李贤没有高兴太久,刚感慨一声,再看近前时,却是看到张佳木和不少锦衣卫的高官都是纱帽补服,盛装打扮,正在庄前的空地上迎候。

    “不敢当,不敢当”离的十几步,李贤便已经下马,上前拱手致意,嘴里连声道:“太保是国之重臣,爵禄远在学生之上,这般相迎,学生实不敢当。”

    他虽然是阁老首辅,但品级却是和张佳木差的老远,一个是侯爵,加官太保,一个官位只是正二品罢了。

    “阁老错了。”张佳木执着李贤的手,他也是头一回和李贤这么接近,一听到此人到来的消息,自然便也知道了对方的来意,既然来意大善,倒不妨善加利用。对李贤的人品和能力,他也是向来敬服的很,这个首辅,有些读书人的迂腐气,在政治的见解上和自己截然不同,但,并非没有努力的可能。

    比起真正食腐不化的官员儒生,李贤向来有懂经济之道的名声,懂经济,就是说可以与之沟通合作。

    所以他笑ii的看向李贤,笑道:“国家首辅宰相,理当礼绝百僚”

    第632章 论吏

    以他的地位,客气话说出来便也不是寻常话语了。

    李贤听了,微微一征,然后便笑道:“太保说的是宋制,本朝礼绝百僚的是亲王,况且,学生也算不得是宰相。”

    “不谈这个,哈哈。”

    再说下去,就有点深了,所以张佳木也打了个哈哈,一手揽着李贤臂膀,一手虚邀一下,向着眼前的部下们道:“还不都过来拜见阁老?”

    这里的锦衣卫官员,有几个是武臣一品,其余二三品的比比皆是,但李贤毕竟是首辅,体例上要尊崇一些,于是众人也都步上前来,欣然而拜。

    “学生有扰,请诸君不要太客气了。”

    眼前的锦衣卫官,十个有九个李贤倒是认得的。毕竟都是在皇宫中经常行走,遇着也很平常。

    这些锦衣卫官,多半都曾经担任过官员护卫或是引见,要不然就是充堂上官,在朝会时担任警戒,天子近臣,就是民间传说的带刀护卫,所以认得常出入宫禁的阁老,也并不稀奇。

    入得庄内,到一处厅堂坐下,茅檐竹舍并不华丽,但修的巍峨轩敞,里头也打扫的精洁,家俱也摆放的甚是大气,十余个够资格的入堂坐下,小厮们进来奉茶,借着茶水的掩护,李贤做沉吟状,实际上,当然是在偷眼打量着对面而坐的锦衣卫诸官。

    张佳木不必提了,熟到不能再熟的人。

    内阁是一天要面圣几次的,张佳木除了不喜欢早朝带班,平时都是在内宫,或是奏事,或是与皇帝闲谈,有时候侍驾游西苑,或是垂钓,要么是玩一些皇帝爱玩的游戏。然后赐宴,内阁中大学士也是经常如此,一来二去的,虽然是政敌,但却也是熟到不能再熟的熟人。

    至于张佳木下手的刘勇和薛祥等人,也是极熟的极人。至于年锡之和陈怀忠等人,向来被文官们视为本阵营中的异类,很受敌视……但现在也不必说这些了。

    他在这里打量着众人,其实锦衣卫上下,也是在打量着他。

    四十来岁快五十年年纪,这是一个政治家的黄金年纪,年富力强,经验丰富,而李贤在风度仪表上,也是全无瑕疵,无可指摘。不论是言谈举止,还是施政的能力,也都是叫人心折。

    抛开政治立场来说,这是一个叫人很敬服的首辅。

    “太保,学生此来……”

    “我知道,我知道。”

    张佳木含笑打断他的话头,笑道:“阁老大约是为了养廉法和火耗法两法而来吧?”

    “是的。”李贤点了点头,皱眉道:“内阁会议,很难一下子得到结论,而明日就要廷议,学生私意,廷议之前,还是要有所结论,不然的话,朝论徒增纷乱罢了。”

    现在的大明,勋戚势力尚未有起色,实际上是受到了贬损,如会昌侯等辈在历史上原本更加风光得意,但在张佳木的打压下,这些原本很得意的勋戚其实前程黯淡,并没有掌握到什么实权。

    至于武官势力,除了南方诸省外,北方已经在张佳木的统合之下了。这一次张佳木巡视城防和陵工工程,惩治了大量文官和武官,就是伸手到山东和河南班操军之中的先声,这一层,李贤也是心知肚明。

    不论如保,张佳木就是武官势力的代表人物,同时也代表了一部份勋臣和亲臣的力量。眼前这个年轻人,是当朝不折不扣的第一权臣。

    而以他的身份来说,自然也是当之无愧的文臣领袖。

    文官集团已经有数万名官僚,还有在乡的几十万士绅和读书士子,他们掌握的是地方政权和舆论导向,也就是掌握了庞大的基层力量。可能在明面上不堪张佳木一击,但实际来说,这股力量要是凌厉反击的话,可以瞬间把张佳木击成粉碎

    好在,现在双方彼此小心,张佳木虽然对文官打击,但保有底线,文官们吃了苦头,但在对方的示意下,现在想的更多的是合作。

    不得不说,张佳木的政治手腕很漂亮,直接,务实,叫人也有有力使不出的感觉。

    此时此刻,李贤想想数月前在自己引领下与之的对抗,现在想来,自然是以自己的惨败告终,但思想起来,倒也没有什么恼怒,毕竟,这么一刀一枪的对抗,对方破局破的很漂亮,要是自己做什么愤怒状,或是指责对方,那也就太没意义了一些。

    现在他开陈布公,就是指望对方能划下道来,看看这一次的变革,底线究竟在哪里。

    “阁老,文官俸禄非加不可。此中内情,我想你亦知道的很清楚。

    “是的。”李贤默然点头,但并没有接着说下去,对方开了个头,意思还没有说清,所以自己不必急着表态。

    “加俸,吏制改革,非都进行不可。本朝吏治其实是上承元制,和宋制也相似,和唐制就不大相同了。其实,抚育一方要官员,但办事也非得有吏员不可,现在一面歧视吏员,办事又都靠他们,吏风一坏,就算官风再好,又能如何?京师六部,吏员挟制上官的事,比比皆是,不改,是绝然不行的了。”

    “这大约和太保的吏科学校有关吧?”

    “是的。”张佳木坦然点头,道:“本卫的吏科学校,不过是个试验罢了。现在看来,还算是成功。现下以我的意思,要推行于大明天下,以后的吏员,全部要从学校中出来,而且要分门别类,比如有学算的,学法的,学商的,其实,这也是和地方官员雇佣幕宾一样,只是把私雇便成国家的正式职位,而且分为层级,其实也就是把典吏、攒吏、令吏分的更详细,层次更鲜明一些。当然,待遇也要强的多,现在一个小吏,如果只凭明面的收入,上不能养父母,中不能养自身,下不能抚妻子,这样他势必会贪污索贿,只有把人的收入提上去,才能以律科来刑束之,不然的话,就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阁老,以为然否呢?”

    关于吏制改革的事,其实张佳木早就吹过风,而且所说的话都是切中时弊。其实当时的人都知道吏治不合理,急需改革,但就是没有这种真正能负起责任,并且有这种能力的政治家。

    明之吏制是极为失败的,连累后来学它的清朝也是如此,终明清两朝就没有真正运作很成功并且真正施行统治的地方官府。一切都是靠的宗族和士绅力量再配合官府的模糊统治,一直到清亡之后百姓,政府才能实行精确统治,真正粉碎了宗族的权力和士绅的统治。

    明的吏员,层次不清,责权不分,待遇差劲,社会地位低下,说是九年无差错可以升级考选为官,但实际上能通过这种苛刻考核的人万中无一。升迁无望,地位低下,又可以世袭,这种制度之下,当然就催生出一群群彼此勾手,损公肥私,甚至挟持上官,上下其手的吏员集团。

    在这种小吏的把持下,就算是有实权的地方大吏也不能不买账。至清时,户部的书吏甚至可以要挟封疆大吏,哪怕就是乾隆年间最威风,权势最大的福康安福大帅,对户部的这些吏员也是没有办法,该给的红包一文钱也不能少给,不然的话,他的军费报销就会遇到一次又一次的麻烦,麻烦一多,皇帝就可能心烦,对福康安的形象就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决择,相信也就不用多说了。

    明清之际,吏员的势力就是这么一点一点的经营下来,渐渐至盘根错节。与之相辅相成的,?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