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夺鼎1617 > 夺鼎1617第191部分阅读

夺鼎1617第191部分阅读

拭的一尘不染的琉璃灯罩。将柔和的光线发散的这里的女主人李贞丽身上。

    今年的梅雨季节来的早了些,李贞丽虽然早已不穿着皮袍。但是身上依旧着着一件丝袍,简单随意。不过,头顶上一支碧绿的冰种翡翠制成的簪子,耳边两颗光洁圆润的东珠。右手上一个祖母绿的戒指,两个如藕节一般的手腕上各自带着两副孔雀石的手钏,看得钱谦益心中不住的暗自念道:“罪过!罪过!昔日宋太祖见蜀国主用七宝装饰溺器,亦不过如此!如此奢侈!如此暴餮天物,如此不惜物力,李某不败,是无天理!”

    他努力的吞咽了一口口水。费力的将视线从那整块的玻璃上移开。

    这段时间李贞丽的日子过的是相当的惬意。

    守汉离开南京时,本来想带她一道回广州,傲蕾一兰也舍不得这个悄悄教了她许多房帷燕好之术的姐姐,也在一旁劝解。要她一起回广州去。

    “宫保爵帅,您身边已经有了那许多的爱宠了,也不差小女子一个人。况且,小女子的出身天下皆知,一旦入府,怕是对爵帅名声有损。倒不如让小女子依旧在留都住下,日后若是爵帅公务往留都来,小女子定然扫榻相迎。”

    人家不愿意去给你当那排名不知道在多少的妾侍去!

    守汉只得悻悻然带着傲蕾一兰南下,不过,前脚守汉的船离开了下关码头,后脚南中商人们便接踵而至。

    带着整块的玻璃,成匣的珠宝,各类精工奇巧之物令人眼花缭乱。

    媚香楼立刻成为了整个秦淮河上最明显的地标建筑。因为别家就算是装饰的再雅致或是奢华,也是需要进了门楣之后才能一窥内中景象,而媚香楼则是在数里之外便可遥遥望见。原因无他,整个媚香楼的二楼以上,全数换成了落地玻璃窗。

    “这窗户,伯爷说了,供小娘子观赏春花秋月,夏雨冬雪之用。”隆盛行的管事在安装完玻璃窗之后,毕恭毕敬的向李贞丽解释。

    而在经历了南京一场风波之后,这南京城中,无人不知媚香楼老板娘与南粤军大帅、宁远伯之间的之事,又有盐漕两帮在一旁虎视眈眈的盯着,试问有哪个不想活的青皮混混会到这里来找死?

    而无数的南京勋贵子弟们,则是把这里当成了一处炫耀身份、显示自己的人脉网络的所在。

    今天是常小公爷在此设宴,明天是刘家的大少爷领着几个知己到此听曲品茶。

    而不少商人则是托人挖门子的打算通过这位宁远伯在南京的外宅,与南京城中炙手可热的隆盛行等处商号建立起往来,不要别的生意,把运到南京、松江一带的大米发售给他们一些就足以令这些人赚得盆满钵满了。

    还有那些织工细腻,印制精美的各色细棉布,较之松江细布来,织造之精巧远胜松江布,印染之精美更是松江布望尘莫及。

    每日里面对着这些人,李香君忧心忡忡却又不厌其烦的对妈妈抱怨,此等俗物来此作甚?白白的坏人的雅兴!对于女儿的不谙世事,李贞丽也只是笑笑,告诉她:“让他们在外面去传那些闲话去吧!他们传播的那些闲话越多,我们母女两个在这里便过的越发安生!”

    “可是!”李香君毕竟尚未梳拢过,有些话还是有些说不出口。她可是听到市井传说,说妈妈为了巴结宁远伯,不但自己肉身布施,更是拉上自己一道雨露均沾。“宁远伯的口味与众不同,不但是李香君这样的花信年华逃不掉,便是李贞丽这样的半老徐娘也是来者不拒!”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今天,这位前礼部侍郎,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钱谦益,居然也登门了。

    听柳如是将来意很是婉转的说了一遍。李贞丽倒也罢了,李香君笑脸立刻挂上了一层寒霜,“原来先生却是来分说关节的!”说完,转身便离开了。将钱大才子弄得好不尴尬。

    “我家女儿被我娇宠过度。有些无礼之处,探花公还望多多包涵才是。”

    听了李贞丽的致歉话语。钱谦益心中不由得骂道,“要是老子有那么一个权势熏天,金银如海的便宜干爹,老子也可以对任何人甩脸子!唉!候世兄。可怜你痴心一片,只怕,你此刻的儒冠上有些绿了!”

    心中尽管满是牢马蚤和龌龊念头,面上钱大人却是面带笑意。“哪里话!香君小姐娇憨可喜,正是天真烂漫的真性情!”

    听得了钱谦益讲述的来意,当然,钱大人自然不会说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那巨大的好处。而是满是悲天悯人的胸怀,“请夫人为江南数百万黎庶黔首考虑,为南直隶数千万生灵生计考虑,万万切勿推脱才是!”

    “妾身一妇人尔!如何能够担此大任?钱大人却是拿小妇人说笑了。我江南各处人才济济。才俊名士多若恒河沙数,如此重大之事,如何轮到小妇人一介秦淮女子开口了?”

    李贞丽很好的打了一记太极拳,将钱谦益的来意很圆润的拒绝了。

    “不过,钱大人若是愿意为江南数千万生民请命,眼下小妇人倒是有一点浅见,不知大人愿意听否?”

    “夫人之见,定然是高瞻远瞩之举!钱某洗耳恭听便是!”

    “江南出产之物,眼下最大的买主是谁?”

    “这个?”钱谦益捻着自己的胡子,稍稍有些沉吟。

    正所谓当局者迷,江南各处如今出产的生丝、绸缎、茶叶、瓷器、松江白布、桐油等物,最大的买主便是隆盛行下属的各家商号!晋商也只是屈居第二罢了!

    “夫人的意思是?”

    “隆盛行的陈大掌柜目下便在金陵,大人若是有意为江南商民谋生计、为百姓谋福祉,不妨明日与他在此一唔便是。”李贞丽端起手中的酒杯,色如琥珀的醇酒在灯光的照耀下煞是可爱。

    “钱大人,请!”

    于是,在李贞丽的穿针引线之下,一场南粤军与东林之间暂且停止对抗,双方进入中场休息的谈判便在媚香楼中秘密开始了。

    甫一见面,钱谦益便表示,“爵帅在两广推行的官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等制度,不在此次会谈之列。”

    隆盛行的陈大掌柜闻言笑了笑,“我们讨论的是江南出口货物应该缴纳的出口税赋税率之事,谈何一体纳粮、火耗归公?江南之地,又并不是我家主公的辖区?”

    有了这个成果,钱谦益便心中大定。此次出来谈判,回去不会无法交差了。至少,有一桩事体可以用来遮盖则个了。

    接下来,一场艰苦而又冗长的谈判开始了。

    钱谦益代表的江南集团只愿意出三分的出口税赋,也就是说值百抽三。而陈大掌柜的则是代表南粤军提出,至少要缴纳一成的税收。也是百分之十的关税。

    崇祯初年,关税每两增加一钱,崇文门、河西务、临清、九江、浒墅、扬州、北新、淮安八关,增加五万两的收入,不久,又增加二钱。

    户部尚书毕自严提出“增南京宣课司税额一万为三万”,这一举动遭到了南京户部尚书郑三俊的强烈反对,他提出了“宣课所收落地税无几,请税芜湖以抵增数”的反制措施。

    最后双方博弈的结局,便是增加了二十万两的关税收入,但是,落得了一个“商人百姓日益穷困”的历史评价。

    (尼玛的!多铎下江南时,随便一个富户家里都能抄出几十万银子来,一处素称富庶的所在,每年多二十万银子的收税,便导致商人百姓穷困了?这个杀伤力未免也太大了些!)

    由此可见,江南集团对于南粤军提出的不分种类,不分地域,只要出口,立刻收取货价的一成价款作为税收的措施反应强烈的原因了。他们可是连一处税关增加点税收都不愿意的。何况,地处黄金水道,扼守出海贸易、航运往来要冲的吴淞口和杭州湾?

    不过,眼前这位陈大掌柜的,却是一个谈判高手,深知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先行抛出了一个又大又厚油光光的肉馅饼。

    “请钱先生代为转达我南粤军对江南各位大人先生耆岳的敬意,此番谈判,若是进展顺利,我南粤军愿意将南直隶、浙江等处粮米油盐等事销售之权奉送给诸公!”

    这个巨大的筹码抛了出来,不亚于一门三十二磅炮轰击在了钱谦益和他身后江南各大家为他选派的家人、长随心上。

    从隆庆年起,一直到崇祯末年,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从美洲等处流入大明各地的白银高达几亿两。然江南一带,却经常饥荒,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曾经有着“苏湖熟,天下足”美称的苏杭等地,农田之中的农作物,原先的水稻等粮食作物被生丝、原棉等经济作物取代。“苏湖熟、天下足”悄悄的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

    曾有明人笔记言:“苏州,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矣。”

    巨大商业利润的诱惑,让当地百姓纷纷改种经济作物,或者是从事手工业,松江、横塘等地的棉纺加工业便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所谓买不尽的横塘纱,收不完的松江布。这些地区不再从事粮食生产,而是依靠出售生丝、棉纱、棉布等获取的利润来购买粮食。在这种交通运输比较落后的时代,跨区域购买粮食,很容易造成粮食危机,特别因天灾造成粮食短缺时,便是富裕的江南地区,一样遭受极为严重的打击。

    朱元璋时期,大米一石价格为两钱五分白银,折铜钱二百五十文,明中期涨到五钱,这个价格维持百年左右,直到万历末年才涨到七钱,天启元年之前,大明朝的米价,除非遇到特大灾害,从未超过每石一两。

    从崇祯十二年起,苏杭等地,米价一直徘徊在二、三两之间,依古时这种米价,若一两银能买到二、三石米,便为太平盛年,一两银买一石米,为正常年景,略略紧张,一石米若超过一两银子,往往便有饥荒发生了。

    第四百一十五章 南蛮商人,洋盘!

    如今,南粤军却又要将大批的粮食、油盐等物的专营权交给江南集团来保障这南直隶和浙江两处的民生,这不是挑咱们大家发财是什么?

    南中出产粮食,这在江南大家族中早已不是什么秘闻,只不过碍于路途遥远运力不足,那些堆山填海的粮米一时无法运到江南便是了。如今,南粤军却主动提出愿意将粮食卖给江南各大家,这其中巨大的利益诱惑,着实令人难以抵御。

    便是照着万历年间的价格从南粤军手中收了粮米,转身便可以以二两银子一石的价钱卖出去!所获利益,何止千万?!

    有了这样巨大的筹码在手,陈大掌柜的谈判的腰杆便硬如金刚石一般,死死的咬住了关税税率不得低于一成的条件。如果要突破这一底线的话,那么,江南集团提出的增值税、所得税等税种不得在江南地区执行的条件,“我家主公也是恕难从命!本人临从广州北上之时,据闻幕府众人已经代我家主公拟好了给当今天子的奏本,准备奏请天子在我大明各地,特别是东南财赋之区,推行官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推行商业税、所得税、增值税、关税等税种。一改我大明各处府库空虚、民生凋敝,国家打算剿贼、赈济都苦于缺少钱粮而无法进行的颓势!”

    “这一来,恐苏州之事比比皆是!江南处处皆为苏州!”

    钱谦益也不甘示弱,面对着陈大掌柜的咄咄逼人,愤然列出了当年苏州暴力抗税的事例来反唇相讥。

    “无妨事!我家主公早已替探花公想到了。若有地方j肖之徒意图以身试法火中取栗,少不得便要用刀剑火铳教会他们我太祖高皇帝教训臣下的一句话!”

    “不知爵帅打算以大诰上的那句话来教导江南百姓?”

    “昔日太祖问群臣,天下何人最乐?唯茹太素回答最称太祖心意,‘畏法度之人最乐!’”

    说完这话。陈大掌柜又换了一副面孔,“实不相瞒探花公,我南粤军各部将领之中,颇有人一心要立功也好光耀门楣。日前勤王之时。因船只有限不能以大军前来。颇有几个将领有些微词,所以才有厦门一战一日便克复厦门、金门两处之举。眼下诸将纷纷上书。愿意以所部各警备旅为天子前导,至江南推行税制。”

    这哪里是到江南为崇祯皇帝推行新税制?若是南粤军数个一心想要立功升官的旅长带着数万如狼似虎的南粤军蛮子兵杀进江南,以江南百余年不曾有过兵火、官兵便是对付个山贼强盗都有些费劲的战斗力,只怕便是杀得江南血流成河也是可能的!

    “此事断不可行!”

    开玩笑!要是李守汉的这份题本上去。缺钱缺的都偷偷当东西的崇祯怕不是眼珠子都红了?一道圣旨下来,南粤军的几个警备旅堂而皇之的开进江南,用火铳刺刀强行收税,再加上漕帮众人在一旁助纣为虐,江南世家大族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不过,在那之前。他钱谦益只怕会先被这些世家大族弄死,不但自己身死族灭,便是死后的名声,也会被这些世家大族手中的笔杆子咬牙切齿的大骂一番。把几百年后的名声都给彻底批烂批臭,

    “伯爷的忠心为国,我们自然是敬佩之至的哦!不过,江南虽然素来号称富庶,不过是外面虚好看罢了。内里的苦楚,陈大掌柜在江南各处行走一番便会了解了。”

    “就是!如今世道不太平,各处生意都不好做!很多时候货色走在路上,不知道就会被什么人劫了去!有时候是乱兵,有时候是流寇,有时候是饥民,几次事情下来,大家的本钱就折的所剩无几了!可是外面的场面还得强撑着!”

    “小的从事卤业,这盐行原本是还可以赚得些钱来养家的。可是这些年来,私盐纵横,盐帮这群盐狗子们,弄来了无数私盐,冲乱了盐引。各处引岸私盐泛滥,国家的盐税自然收不上了!”

    随同钱谦益来的这些人,七嘴八舌的为各自的主子们大倒苦水。

    双方的漫天要价环节结束,进入到了就地还钱阶段。

    钱谦益为了整个江南集团的利益考虑,(还是为了他的回扣考虑?)将税率死死的咬在了三分的比例上,而陈大掌柜则是拿出了户部的文书来说事。“当年毕自严尚书可是照着每两一钱的标准增加了税收的。我们还没有照着每两二钱的标准征收呢!税率务必要照着一成的标准执行!”

    “所以毕自严那厮下场才惨!他的弟弟毕自肃被宁远乱兵抓到的时候才被乱刀割了鼻子!”钱谦益在心中嗤之以鼻,他却忘了,宁远兵变似乎与毕自严提出加税之事因果倒置了。

    “四分!不能再加了!”

    “九分!这是我家主公给我的权限!”

    “陈大掌柜,大家都是商贾之人,务必要行个方便才是!”

    “这位财东,小号的商货日后进出吴淞口,也是要缴纳税银的!”

    陈大掌柜满面愁容的朝在场众人拱手作揖,“眼下马上就是春荒时节了,我难道就不打算马上把这件事情办好,回头有一顶帽子好抢?”

    眼下已经是四月下旬,正是春荒即将来临之际,各处的粮食商人纷纷的开始调拨头寸,准备囤积粮食,狠狠的在各处城镇平民身上刮一次油。

    “四分半!”

    “八分!”

    “五分!但是提督操江衙门的常例我们不再交了!江南的大小船只,出入吴淞口、钱塘江各处,南粤军水师务必要保证船只货物人口的安全!”

    “五分!不包括提督操江衙门的常例钱!南粤军水师为了查缉j狡,依旧要看到操江衙门的旗号才可以放行!”

    “同时,江南各世家大族,得让我隆盛行在江南各处城镇办报纸,招募不第秀才,落第童生来撰写文章。”

    报纸这种事情。在经济繁荣、思想文化都极为活跃的江南地区,不算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大多数是停留在抄录、翻印邸报阶段。

    这样的事情自然瞒不过身为江南文坛领袖的钱谦益。

    书刊发行印刷业。在江南早期的工业化中也算的上一个小小的苗头了。印刷字体,使用铜活字。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最早在沈?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