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永乐架空传 > 永乐架空传第27部分阅读

永乐架空传第27部分阅读

子当中。

    疯子是危险的,手持锋利武器试图杀人的疯子更加危险。蒙古人的平均战斗力确实比这些汉人农民要高出很多,但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不要命的怕精神病的——蒙古人顶多也只能算是“横的”。打了一阵之后,现对手中很多人都象疯子一样,蒙古人不免产生了惧意。

    这时,蒙古人的领出了一声如同

    尖历啸声,所有的蒙古人立即高亢而激烈地回应着,tt是突然出现了成千上万的狼群一般。

    双方正在激战时,一方突然出如此整齐划一而又凄厉的嚎叫声,那么双方的士气很有可能会此涨彼伏。然而蒙古人的士气虽然提高了,但也不过恢复到开始战斗前的水平。而汉人的士气却没有明显下降。

    以商仁为代表的,象是做梦似地在战斗的人,听到这声长啸只是打了个冷颤,仍旧是一副精神恍惚的模样;象郑公智那样已经吓得失禁而缩着身子瑟瑟抖的人,士气已经是降无可降;至于说歇斯底里处于半疯狂状态的人,他们已经丧失了思考能力,哪怕听到这种声音也无法产生任何联想,甚至有一名战士趁着对方忘情长啸的时机扑过去用钉钯给他的身上开了五个大洞……

    激战双方的战士以惊人的速度纷纷倒下,就交换比而言差不多是五比一。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尽管蒙古人也会死伤惨重,但最终的胜利将会属于蒙古人。

    混乱的战斗象一个巨大无比的旋涡一样,混战中,无论蒙古人还是汉人都被彻底打散了建制。

    战斗爆之前,赵武将短兵器交给了其中一名扈从保管,由于战斗爆得太过突然,结果当丈二长枪脱手后他便没有武器了。好在那时战场上很容易捡到武器,赵武此时的武器是一柄用来伐木的大斧子。

    充满了战斗激|情的赵武此刻显得特别兴奋,以至于忘了武应该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每一次击他都会使出全身的力气,斫到什么东西后,无论是敌人的兵器、身体、盾牌或是马匹,他都会象一个正在伐木的强壮的伐木那样哼一声,然后吸一口气继续专注地斫击。直到面前的敌人象被斫断的大树那样倒下,这时他才会停下来喘几口气,然后红着眼睛寻找下一个目标。

    周武所骑的那匹乌黑亮而且高大健壮的骏马非常容易吸引别人的注意。

    因此当被斫成重伤的敌人伏在马上逃走后,赵武正好一眼就看到结义兄长周武将一名敌人打下马的情景。

    当赵武正准备冲过去与周武会合时,眼角的余光却看见一个蒙古人正狞笑着,试图将一个正在苦苦挣扎的娇小身躯抓上马背,于是赵武二话不说便冲了过去。

    周武刚刚用狼牙棒将第二名敌人从马上打下,还没来得及观察四周的情况,结果左后肩就被马刀劈了一下。剧烈的痛楚在脑中划过浪涛般的痕迹,他的脸色苍白,目光被一团熊熊焰火染得通亮血红。周武打马转身,怒吼一声,将手里的狼牙棒朝偷袭的敌人掷去。敌人为了避开这次袭击几乎平卧在马鞍上,说时迟那时快,周武抽出腰间的长刀斜侧着砍向对方的脖子。敌人用右手挡了下,在一连串的斫击下,敌人的脸上被砍了两刀。正当周武以为胜利在握时,敌人却用左手从箭壶中抽出一支箭,阴险地朝着周武的腰间戳去。

    这时,一支削尖的木棍击中了敌人的嘴巴,几乎是同时,一柄锄头锄中了敌人的脑袋,他象一截木头那样从马背上滚了下去。

    周武喘了口气,定神望去,原来是小猴子和钱十三。奇怪得是,小猴子在这种时候居然还哭哭啼啼的。

    “章老二呢?”

    小猴子的嘴一瘪,哭着说道:“章叔半个脑袋都没了……他死了……”

    “小心!”

    钱十三猛地挥舞着锄头冲到小猴子身后。锄头击中了偷袭的肩头,然而他的脖子却被马刀割开了一道可怕的口子。钱十三的喉咙里咯咯地响了一阵,可怕地咳嗽着。血从他嘴里涌了出来。钱十三倒在地上,死亡的痉挛使他全身抖,接着双腿一伸,身体终于挺直了。

    被锄头击中肩头的蒙古人从马上摔了下来。他很快便用左手支撑着爬了起来。蒙古人的锁骨可能断了,他的右手无力地下垂着。蒙古人将马刀用牙齿咬住,然后艰难地准备上马,这时小猴子却一边哭着一边举着削尖的木棍向他冲了过去。

    重伤的蒙古人竭力躲闪,却最终被哭得全身颤抖的小猴子捅倒在地。小猴子一边忘情地哭嚎着,一边不停地捅着早已没有反抗之力的蒙古人。

    周武很想冲过去将小猴子摇醒,告诉他在这种行为战场上很容易导致丧命。但这时他受到了两名蒙古骑兵凶狠的夹击,几乎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

    周武好不容易才将其中一个敌人砍下马,而自己却被另一个敌人用狼牙棒打落下马。

    小武实在是太神骏了,所以那名蒙古人没有继续攻击周武,而是跳到小武身上准备征服这匹烈马。

    周武的眼前一阵阵黑,却竭尽全力摇摇晃晃重新站了起来。他晃了晃已经不太清晰的脑袋,呸地吐出一口带血的口水,然后举起刀冲敌人冲了过去。

    一刀,两刀,三刀……血喷得周武一脸都是,也喷得别人一脸都是。

    周武不知道砍中了别人多少刀,也不知道别人砍中了他多少刀。他只知道自己还活着。他不停地战斗着,视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手臂变得越来越沉重。

    正在这时,战场边缘突然传来了欢天喜地地吼叫声。

    “女直人回来了!”

    女直人一开始确实是逃跑了,但这群女直人相对纯朴。在击退了追击的蒙古人后,女直人的领开始为之前的逃跑行为而羞愧起来。而且,他也害怕如果抛下雇主逃跑,大明帝国皇帝的怒火会将他烧成灰烬。

    于是,女直人领大叫大嚷着往回狂奔,一大群披着兽皮的女直人跟着他的后面,随着他投入了战斗。

    这支生力军的加入使得谁将成为最后的胜利变得扑朔迷离。

    周武终于倒了下去,用尽力气也爬不起来。最后,他甚至连一根手指头也动弹不了。周武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死了,但是隐约听到女直人的吼叫声越来越响亮,于是呻吟着叹息了一声“武神保佑”,然后心满意足地晕了过去。

    ps:还有两百多精华。(未完待续,)

    第二十七章 发威(上)

    子们也并非全都食古不化。朱棣原本准备利用景秀t推行自己的计划,可是还没等他提出来,一些有眼光的大臣就已经上折奏要求皇上重视景秀等人的策论了。

    历来文官就对太监有着本能的敌视,而朱棣登基以来却越来越重用太监,这便使得文官们越来越不安。

    对于太监出使、专征、监军、分镇,文官们虽然不满,但这毕竟是太祖时期就制定的政策,因此没人敢站出来反对。

    后来朱棣成立了东厂,由内官马担当提督,这便令很多大臣坐立不安了。

    来自后世的朱棣自然清楚特务机构介入政治的危害性,但东厂用起来确实很方便。朱遗憾地现,自己很难抗拒这种诱惑。

    察觉遭到东厂的监视后,工部侍郎邹进曾经在早朝的时候吞吞吐吐地提出东厂的作法不妥。可惜这时朱棣已经食髓知味,不愿意自缚手脚,因此冷冷地反驳:“君子坦荡荡,事无不可对人言。莫非你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不愿意被朕知道?”

    在没有权概念的年代,这种强盗逻辑所向无敌。邹进除了谢罪外,哪里还有别的什么选择?

    紧接着,更令大臣们惊骇的事情生了:朱棣居然放风说准备教太监识字,将来在需要的时候让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代替他批公文!

    另一个时空里,这是朱瞻基所做的事。朱瞻基虽然算得上是一位好皇帝,但他太过贪玩,为了节省出更多的时间用来玩耍,便想出这个办法来减轻自己的政事负担。

    后世的评论家认为,导致明朝宦官为祸的始作蛹便是明宣宗朱瞻基。正是因为明宣宗下令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们读书,从而扫掉了太监们的文盲,也扫掉了阻挡他们进入政坛的最后一道障碍。

    朱棣有着充沛的精力,也不象朱瞻基那样贪玩,因此并不需要培养有知识的太监为其减轻负担。他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出于两个目的。

    其一。明朝地政权结构导致皇帝必须承担极为繁重地政务。朱元璋和朱能够承受如此重任。但后世地皇帝却不可能象他们俩那样勤于政事。即然将权力分给其他人是不可避免地。那么为了避免权臣威胁皇位。将一部分权力分给太监显然是更为妥善地选择。

    其二。提前制定外相、内相相互抗衡相互制约地政治制度。一旦内相逾越雷池。那么让他死于死谏台也可以为后世树立一个好榜样。

    当然。朱棣地想法别人并不知道。正当大臣们惶恐到了极点时。景秀地那篇策论恰好出现了。于是。大臣们便纷纷上书建议皇上实施此策。当朱在早朝上让大臣们公开讨论时。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持赞成意见。

    《论如何预防宦官为祸》本来就是朱棣地思路。所以他没有装模作样。爽快地同意将之实施。

    而周忱地策论之所以能够被通过。则是因为他本人地毛遂自荐。

    授官后。朱棣命令侍读学士解缙选择才资英敏就读文渊阁。由司礼监月给笔墨纸张。光禄寺给朝暮馔。礼部月给膏烛钞每人三锭。工部择近第宅居之。不知道解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开始差点害得景秀名落孙山。结果这次状元景秀自然不可能落选。但二十八人地入选名单之中却没有周忱地名字。

    周忱却也不客气,直接在朝堂上向朱棣上奏说“少年愿学”。

    景秀中了文状元,钱成中了武状元,唯有周忱没额外得到照顾。所以当周忱提出这个要求时,朱棣非常高兴,立即宣布增周忱共为二十九名。

    周忱没有见好就收,而是进一步毛遂自荐说自己的会试策论很好,希望皇上考虑一下。

    还考虑个屁?

    《论如何实现华夷一家》本身就是朱棣自己的思路!即便周忱不提议,朱棣迟早也会找个由头让朝臣们对此进行讨论。如今周忱主动为之分忧,朱棣自然也就领了他这个情,顺水推舟让朝臣们表意见。

    儒家思想中虽然本能地轻视狄夷,但对于实现“华夷一家”却也并不反感,因此大臣们基本上持赞同意见。

    于是,朱棣的民族大融合政策也顺利地获得了通过。

    三条策论中,唯有钱成的《论如何解决游牧民族对中原的马蚤扰》遭受了强烈的狙击。因为,大多数自视为孔孟子弟的官员们无法接受以人头换票据的作法。他们认为这种作法太野蛮血腥,不符合泱泱大国的气度。

    朱棣不在乎虚名,但官员们在乎。又由于朱棣登基后并没有对左逆文臣实施血腥清洗,因此官员们并不象原来历史中惧怕眼前的这个皇帝。结果,御吏、给事中甚至是普通的官员轮番上阵,哭着喊着表示绝不能接受朝廷实施这种政策。

    明朝的皇帝对于这种情况一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收回自己的决定,要么是通过廷杖迫使反对的声音消失。朱棣自然不会收回自己的决定,但他也不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法。毕竟,廷杖这种做法太伤害人的尊严,最终会导致明朝的文人逐渐丧失自己的人格尊严。

    在朱棣既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计划,又没有表现出强硬姿态的前提下,朝廷上针对这条策论是否应该实施持续辩论了足足五天。越往后,朱便越来越无法控制自己情绪,当他开始考虑是否应该祭起“廷杖”这一法宝时,却收到来自辽东的急报:永乐元年(1403三月,蒙古军队进攻辽东,大肆抢掠了一通。

    辽东都指挥使沈永是个无能之辈,无法抵御倒也罢了,居然还试图隐瞒这一消息。不过,都指挥沈永在辽东地区毕竟不能只手遮天,这个消息最终还是通过东厂传到了朱棣的耳中——事实上,马在“说话”中讲述的周家二少爷之所以会接到征召令,正是因为鞑靼人入侵辽东的缘故。

    知道这一消息时,朱棣很恼火,非常恼火,极度恼火!!!

    导致蒙古军队进攻辽东的原因很简单:靖难之役。

    燕王为了争夺天下,不仅将属于自己节制的兵力大量抽调南下,而且还绑架了宁王,将宁王麾下的主力也抽调一空。于是,北方的防御便自然而然地变得空虚了。

    靖难之役一共打了四年。一开始鞑靼人还不清楚情况,再说北元残余势力分裂为西部的瓦剌、中部的鞑靼和东部的兀良哈,光窝里斗已经够费神了,自然不敢主动去惹燕王和宁王。这两个麻烦人物,特别是燕王,在蒙古人的印象中他是个见石头不言语都要跑过去踢三脚的坏到极点的家伙,如果别人主动惹事,那更是得理不饶人

    。虽然抽调了宁王的兵力并且将全副心思都放在了南]]在,因此鞑靼人很长时间里都不敢有所动作。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慢慢地,鞑靼人终于弄明白燕王这么长时间不来拜访的原因了。从某个角度讲,游牧民族对邻里关系还是很重视的:中央政权如果不主动地隔三差五去“拜访”他们,他们就会主动前往中原“作客”。

    这不,朱棣本人去南京当皇帝,还没来得及将抽调的防御力量补充回去,鞑靼人就已经攻入了辽东。

    朱棣不肯承认这是自己的失误,辽东都指挥使司下辖二十五卫、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即便抽调了一部分南下,剩下的军队却仍然不少。如果沈永指挥军队进行抵抗,哪怕是打了败仗,朱棣也说不定会饶沈永一命,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嘛。可恨的是,沈永身为辽东地区最高军事指挥官,却根本没有组织军队进行哪怕是象征性的抵抗,这便让朱无论如何也无法忍受了。

    自登基以来,朱棣亲自下令处以死刑的只有黄子澄和齐泰两人。收到辽东的战报后,朱棣毫不犹豫地签了第三份死刑命令,下令处死沈永,然后派遣名将盛庸去接替辽东都指挥一职。

    沈永坐在那个位子上不作为,导致辽东百姓遭受鞑靼人的侵扰,自有取死之道。但是光处死沈永也解决不了问题。鞑靼、瓦刺这样的邻居经常不经主人允许就擅自进屋拿走自己喜欢的东西。你骂他吧,他根本不在乎。你打他吧,兵力派少了那是送羊入虎口,兵力派多了他们就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对于这样的敌人,中央政权向来没有好办法。抗日战争中日寇对于游击区同样头疼得要命,但逼急了,日寇好歹还可以采用三光政策,而中央政权对付北方游牧部落时却连三光政策也用不上——游牧民族骑着马一下子就跑了,杀光、抢光、烧光总得有个对象吧?

    收到正式战报的第二天,朱棣在朝会上大雷霆,将辽东战报狠狠往地上一摔后,冷着脸问道:“众卿对鞑靼、瓦刺倒是仁慈得紧,但是对辽东遭受屠戮的汉民百姓,众卿的仁爱之心何在?!”

    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官员们问懵了。

    在他们看来,边疆百姓遭受游牧民族的侵扰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这和他们是否具有仁爱之心有什么关系?

    见官员们一脸茫然,朱棣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朱棣坐上皇位后不久,辽东都司就连续向朝廷报告军情:“缘边胡寇窃不时”、“近虏寇盘山驿,虏掠人畜”、“虏寇懿德塞三昼夜,破寨栅,官军与战不利”……

    朱棣很想主动出击,但条件不成熟。

    原先的历史空间里,邱福率领十万大军都被人家打得全军覆没了,辽东一部分军队南下参加靖难之役还没返回防地,让剩下的那些军队主动出击岂不是送羊入虎口?

    御驾亲征朱棣也是暂时不会考虑的。耗费大量钱粮事小,皇位尚未坐稳就远征漠北,惹得有野心的亲王叛乱事大。

    因此,朱棣只得不断下令:“严固边备”、“谨守疆场”。

    同时,朱棣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