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资本中华 > 资本中华第7部分阅读

资本中华第7部分阅读

    又是什么?竟然如此稀奇,说话声能通过这跟线传过来?”朱常洛说话都有些结巴了。

    听了朱常洛的话,韩本用和一干侍卫也不顾什么尊卑和礼仪,反正平常朱常洛也没有什么架子,现在又有了一个新奇的东西,这么远就能把话传过来,所以纷纷上去要求试试。李柏华把话筒递给了孙思雨,让他指导一众人进行测试,自己则走到朱常洛面前答话。

    “这东西我称之为电话,真正实用的电话可以让两个人在更远的距离进行讲话,甚至殿下在宫中就可以和江南、西北的巡抚门讨论国家大事,但现在还没有完全做好,中间还有些环节没有完善,要真正能实际用起来恐怕还得等上一段时间。”看到朱常洛有些失望的神态,他又向朱常洛操作起另外一个装置,一边操作一边说道:“殿下,虽然电话机短期内不能应用,但这个比电话机简单的多的电报机很快就可以使用了。”在李柏华开关闭合之下,那个最简易的电报机下的炭笔在白纸条上画出了长短不一的线条。

    这个有线电报机李柏华在中学物理课中就动手自己做过试验,那时候老师出的题目是用绝缘导线、铁片、铁钉等制作简易有线电报机,也就是一个电磁铁经过通断电之后带动铁钉在纸片上打孔,李柏华只不过把铁钉换成一块铁片梆着的碳条罢了。

    “这个有什么作用?”朱常洛看着纸片上长短不一的划痕不解的问道。

    “这些划痕可以根据我这个开关闭合时间的不同组成不同的组合,而每个组合可以代表我所创作的汉语拼音中的一个字母,所以只要几个不同的组合放在一起就可以表示出一个汉字,而这种组合一共也只有二十六个。这种设备比较简单,要求低,短期内可以联通大江南北。”

    “那你这个电报机制作出来还需要多少时间。”从李柏华的话中得知电话机还遥遥无期的朱常洛对这个据说短期内能做到实用的电报机可是有些迫不及待了,他今天看到的有用的东西太多了。要是这个电报机能够普及到边疆的州府,那么朝廷将会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还有两个月就要大考了,我怕……”李柏华趁机想要提出点要求,朱常洛哪里会不知道他的小九九,马上打断了他的话,说道:“这次春闱你不需要紧张什么,本科主考暂定为礼部右侍郎何宗彦,他在对前些日子的那事件上尽心尽力,回头我帮你去说说,像你这样的才华,要是不中,还会有谁能比的上你啊?”言下之意就是这主考官是我的人,不管你考的如何,这一科榜中肯定有你的名字。

    李柏华听到这么个好消息,欣喜异常,他还在愁怎么应付这次会试,万一考的一塌糊涂岂不是让人家笑话。“多谢殿下栽培,十日之内,在下必定制作出第一部可实用的电报机。”

    “十日,今天二十六,大年初五,这样吧,初六我让本用来带你入宫,你带上这电报机,我要呈给父皇,以贺新春之喜。”

    “在下必定按期完成,决不辜负殿下信任。”既然人家都给了自己保送入公务员的优惠政策,那么自己当然也要投桃报李才是。

    ——

    周一上午开会,中午来更新。

    第二十六节 论兵

    看完一众新奇事物的朱常洛心情愉悦的回宫去了,在孙思雨的压迫下李柏华不得不继续拎起大包小包的东西送她回家。一路上,孙思雨像一只春天的小燕子,在这寒冷的冬天里欢呼蹦跳。

    孙承宗前些日子以左庶子之职(太子的侍从官)进宫给朱由校和朱由检上课,并被授予詹士府少詹士,已经是正四品的官员,比原先在翰林院做个清水修撰的时候要强多了,而且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孙承宗是傍上了一个粗壮的大腿,想不红都不行的。

    当李柏华跟着孙思雨第一次踏入孙府的时候,发现孙府并不豪华,但占地颇大,一个错落有致的四合院的形式,后面还有几进,各处倒也清爽干净,院子中的几颗光秃秃的老树映衬着冬天的寒冷。

    孙承宗此时正在会客厅接待一些前来应考的士子,听到外面女儿和李柏华的声音,边让管家去把李柏华喊过来。

    孙思雨此时由于有客人在,不便一起跟进去,所以自己一个转到后堂去了。

    李柏华在老管家的带领下走进了中间颇为宽敞的会客厅,只见除了孙承宗坐在主座上之外,客座上还坐着以为和孙承宗差不多年纪的人,两侧分别坐着四个年轻的士子。

    见李柏华走了进来,孙承宗起身招呼道:“李世侄,来,你来的正好,我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吏部右侍郎何宗彦何大人”。

    李柏华一听立马寻思道:上午才听说这个家伙是这科的主考官,下午就见到了,还真是有缘分,他跑孙承宗这里干嘛。一边思量一边上前见礼:“学生李柏华见过何大人。”

    这何宗彦听孙承宗说过李柏华创造了汉语拼音的事情,他作为礼部右侍郎,自然对于礼仪教化的事情看得比较重,这汉语拼音的使用自然对大明官吏和百姓的言行大大的规范了,因此刚才听说李柏华来了,就连忙让孙承宗把他叫进来。

    “你就是李柏华,嗯,你的那汉语拼音的方案我看过,很不错,取我大明的官话发音之所长,统一各地区的语言标准,能创作出如此良法,真是后生可畏呀。”他坐在那里抱拳还了一礼,这个时候太子还没有和他说李柏华的事情,还不知道李柏华在太子眼中的地位,不然他估计会站起来还礼了。

    接下来孙承宗一一介绍了在坐的四人,分别是余姚的黄尊素,江阴的李应升,河南永城的练国事,山西保德的陈奇瑜。要是李柏华的明朝历史了解透彻的话,他会知道这四个人都是这一科的进士,并且都死在了魏忠贤的屠刀下。而这四个人要是知道历史,肯定会对李柏华这个救命恩人感激涕零。

    当孙承宗介绍到陈奇瑜的时候,陈奇瑜说:“前些日子有幸结识嘉善的钱氏兄弟,在下听他们两位谈起李兄聪慧过人,学识渊博,创造了汉字标准发音法,还懂得很多西洋的特殊技法,今日真是幸会,幸会。”两侧的黄尊素、李应升和练国事也点头称是。

    原来这些日子钱氏兄弟经常外出结交了不少各地的士子,在言谈之间不觉就谈及到李柏华的拼音和创造,从而使李柏华在士子间已是小有名气了。

    众人一一落座之后,又继续起他们刚才的话题,他们在谈论大明周边强敌环绕,国内经济不兴。只听孙承宗说道:“本朝自庚戌土木堡事件以来,北面蒙古虎视眈眈,沿海倭寇侵扰不断,西南土司时有叛乱,而各地卫所武备松弛,兵丁老弱,训练不足,万一有强敌入侵,必定会使我们疲于应付啊。”孙承宗的眼光独到,把这个时段的明朝弱势分析的一针见血。

    “何止是武备松弛,近几年来天下灾害频发,山西大旱,淮南大水,成千上万的百姓流离失所,就怕是外患未起,内忧纷至啊,为此我也上书圣上,可折子递上去后杳无音信,不了了之。”何宗彦对国内的形式也是看得透彻。

    “何大人所言极是,学生自家乡一路北上,所见饿莩遍地,民不聊生。如果此时整顿武备,必定耗量费钱,如果再加派于百姓,使百姓雪上加霜,恐怕就会像何大人所说,外患未起,内忧纷至了。学生妄言,请先生恕罪。”黄尊素从浙江一路北上,在淮南一带看到受灾百姓众多,且怨言颇多,所以对何宗彦的话非常认同。

    孙承宗接过话题:“宗彦兄和真长(黄尊素的字,书签不想用古人的字,一方面找的麻烦,另一方面读者看的也累,以后都用名字代替了,不用表字,反正大家都知道)所言甚是,但我想要进行的武备整顿,并不是建立在增加百姓负担的前提上,首先需要做的是清理出卫所的老弱病残,留给他们足够的田地自行耕种,朝廷不再负担,不至于因裁撤兵变。抽选精状编练新军,这样既节省军费,有强化战力。用编练后的新军对于国内邪教刁民,或蛊惑造反的乌合之众进行追缴,增加新军的战斗经验。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强大军队,何患外围强敌的虎视眈眈呢。”

    李柏华听了孙承宗的这番话觉得似曾相识,仔细一想,我考,这不就是毛领袖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经典论述嘛,有了强有力的武装力量,咱们都可以横着走,谁怕谁啊。

    这时候李应升起身说道:“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先生却将兵放在首位,不知先生如何解释。”

    孙承宗想了一会,道:“足食为恩,使百姓丰衣足食,百姓必然会感恩戴德;足兵卫威,兵力强大了,百姓才不敢滋生叛乱的想法。然而如今我大明天下,已如宗彦兄所说,饿莩遍地,民心不稳,叛乱之心已生,白莲教四处作乱,矿贼占山为王,云南土司叛乱丛生;如果没有强大的兵力来镇抚,天下必然大乱,到了那个时候,如何能使百姓丰衣足食呢?”一众人皆颔首表示有理。

    问答几次之后,练国事问到敏感的核实将校与裁军问题。他问:“先生所说的清理卫所、编练新军、淘汰老弱的事情似乎难度不小,请问如何具体操作?”

    其实孙承宗也是最近才考虑到这个问题,况且这又是朝廷还没有讨论的事情,不便于过多的议论,于是说道:“此事关系重大,朝廷尚无定论,我等不可谈及过多,以免传出去扰乱军心,我等可就是罪无可恕了。今日大家有幸相聚,只是高谈阔论,抛砖引玉;具体如何操作,还要看皇上、内阁、兵部如何定夺。”

    这时候何宗彦看李柏华一直不说话,便问道:“不知柏华对兴我大明有何良见?”

    李柏华听他们所述的内容都是大明朝的弊端所在,所提到的见解和方案都狠有针对性,自己原本不想多话,但既然被问道,又不好意思不提出点东西来,于是起身说道:“两位先生所言均是我大明眼下的症结,按照孙大人的整备军务的方式,可以大大加强我大明国内的安定局势,俗话所,国安则民富,民富则国强,国家强大了何惧外患呢。”犹豫了一下之后,又说“学生今天受教了。”便躬身坐回了椅子上。

    几人又讨论了一些其他事情,李柏华只是坐在那里听着,也不多话。不一会何宗彦和几位士子便起身告辞。李柏华本也想跟着他们一起告辞,却被孙承宗留了下来。

    第二十七节 孙家

    同志们,兄弟们,朋友们,姐妹们,收藏一下下,推荐一下下吧。

    ———————

    “柏华,刚才你是不是有什么话没有说啊。”刚才李柏华那犹豫的神态被孙承宗捕捉到了“有什麽话尽管说,现在没有外人。”

    “是,伯父,小侄在想,古代大贤们提出的士农工商论,是否还满足于我大明现在的状况,士为治国之根本,这点无需置疑,自古以来重农而轻工贱商的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那时候农民生产粮食供应整个国家的需要,闲时还能负担一些劳役,而商人无事生产,从事倒买倒卖,完全依靠他人养活,工匠也是如此。他们的工作是在百姓们的农业产出能够养活自己以后产生的需求。但是这也是农民的工作所不能满足的需求。”

    “士农工商,柏华所言甚是,时至今日,我大明农业发达,未受灾的地区百姓生活安定,每年钱粮尚有不少盈余,这样也使我大明的工匠和商人逐渐增多,获利颇丰,甚至有许多地主大户均从事商业买卖,现在赋税工商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即便如此,重农轻商的观点却没有根本改变。贤侄是不是想说,我大明想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需要大力发展工商,以做到国富民强?”

    “伯父明鉴,纵观历朝各代,朝廷的管理均趋向保守,这样做朝政虽然稳定,但效率低下,发展缓慢,内耗严重。其实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南宋。南宋朝廷虽然仅占据江南半壁江山,但其工商业极其发达,所收赋税多半也是出自工商,所以南宋虽然势弱,也能抵抗住金国上百年。所以,小侄刚才听伯父和诸位贤士论我大明现状之时,就在考虑,按照当前国情,要兴我大明,须在伯父整顿军备和百姓安定的基础上,应当再出现一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管士农工商,只要对我大明百姓有利,能够增加朝廷赋税的阶层就是最好的。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哈哈,好,好一句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看不出贤侄你不仅学识过人,对国家大事的认知也高人一等啊。”

    “什么白猫黑猫的?”李柏华听到孙思雨的问话声转过身来,竟一下子呆住了。

    只见门口站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子,一身藕色锦袍,乌黑的长发披向背心,耳边还垂下两根细细的辫子,而这女子面孔上似乎有一层光环笼罩,犹如仙子下凡一般,李柏华一时看得痴了。

    “咳……咳……”孙承宗见状连忙咳嗽了一下,把正在发花痴的李柏华拉了回来。“思雨你越来越不像话了啊,每天早出晚归的,我这个做爹的想见你一次都难。”

    见老爹假意的责备自己,孙思雨嫣然一笑,瞄着李柏华说:“我是去和李大哥学习嘛。”

    “整天就知道李大哥,我看啊,女儿大了不中留哦,干脆早点找个婆家嫁出去吧,就怕你这个野丫头没人敢要。”

    “你说什么呢,爹。”孙思雨这个时候已经走到了孙承宗身边,拉住他的胳膊撒娇。

    “贤侄,这丫头整天就往你那里跑,你看我这个丫头怎么样呀?你正好也没有成亲,我看啊把她娶回去管教管教如何?”这老头开始为女儿说媒了。

    “爹……”孙思雨内心自然是高兴,但还是羞羞答答的扯着老爹的胳膊撒娇。

    “伯父说笑了,思雨妹子如此美丽聪慧,谁要是娶了她定是前生修来的福气。柏华蒙伯父厚爱,如今大考在即,在放榜之后如能我能榜上有名之时,便是我前来提亲之刻。还请伯父应允。”一听孙承宗有意把如此漂亮的美女嫁给自己,还处于半花痴状态的李柏华当然迫不及待的想答应,但转一想又不能表现的太猴急,于是说成高中之后前来提亲,反正自己已经是得到太子许诺,无论如何都能考中的。

    “好,好,有志气,就这么说定了,你为了我家思雨一定要好好考哦,哈哈,今晚不要走了,留下来吃饭。”孙承宗心情大好。

    留下来吃饭的李柏华自然和孙承宗一家人见了面。孙承宗一家人口济济也让李柏华大开眼界,六个儿子一个宝贝女儿,最小的儿子才刚刚满周岁,怪不得要这么大的一套房子。老大孙铨不在家,已经去高苑做县令去了。老二孙鉁二十三岁和李柏华相仿,但人家大儿子都快六岁了,中了秀才之后就没有再去考取功名,一直在家里搭理着家业。老三孙钤十七岁,已经考中秀才,还在继续用功。

    孙思雨是二夫人马氏所生,大夫人王氏身体一直不太好,所以这个家主要有二夫人和孙鉁操持着。而马夫人平常就没少听孙承宗和孙思雨提起过李柏华,今日见他一表人才,自然很是高兴,一家老老小小一起吃了一顿祥和的晚餐。

    饭后,孙思雨陪着李柏华来到了后院的小假山附近,

    “你这家伙,万一你要是本科考不中怎么办,你要知道,你这是第一次参加会试啊。”朱常洛和李柏华说话的时候孙思雨不在边上,自然不知道其中内情。

    “小丫头,之前你一直穿那宽大的袍子,我还真没发现你竟然是这么漂亮,不然我一早就跑来提亲了。怎么?怕我考不中不能娶你呀,这么想嫁人呀?”

    “讨厌啊你,老是取笑人家。”

    “哟,小妹啊,你再嫁不出去就没人要你这个老姑娘咯。”孙鉁从前院走了过来。他刚才在席间和李柏华谈论甚为畅快,两人年纪相仿,观点相似,这会收拾完相关事物之后寻了过来。

    “二哥,你也取笑小妹,你们坏死了,我回房了,一会二哥你把李大哥送回去吧。”说完不理李柏华和孙鉁转身走了,李柏华看着她俏丽的背影不禁又呆了一下。

    “我这小妹啊,就是没规矩,从小和我们野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