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 >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第140部分阅读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第140部分阅读

    》主编、时任党中央宣传人民委员的哈不林与其他三位中央委员主张继续战争,用武力为苏俄赢得真正的和平;时任外交人民委员、海陆军人民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的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复员军队,但不与德国签约,即不战不和,他的主张也赢得了几位委员的认可。

    就在苏俄政府内部为谈判问题争执不下,并准备召开中央和地方负责人扩大会议表决的时候,10月2日,攻克察里津的第二天,中华帝国外交部向德、奥、土、保加利亚等国去外交照会:“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与同盟国处于同一阵营,并一同对俄作战,但目前同盟国单方面与苏俄议和的行为,破坏了双方的友好关系,损害了中国的直接利益。若同盟国继续这种错误行为,中国将彻底中断与同盟国阵营的一切军事、经济、外交合作,并另寻盟友!”

    与其说这是一份外交照会,不如说这是一份半威胁式的声明,是中国对世界固有格局起的挑战----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开始要求得到与自己身份相符合的权力。当这份照会摆到各国元的办公桌上时,他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无法再忽视、也无法再用自欺欺人的借口搪塞的事实----中国,已经有了左右世界格局地重要力量!然而,尽管目前的情形让同盟国没有选择。但固有的价值认知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的。威廉二世几乎是当即将中国的外交照会撕碎,然后怒吼着“毒蛇”、“牛皮家”等词汇,他甚至还冲动地下令外交大臣库勒曼中断与中国的一切外交关系,幸好相赫特林苦苦相劝才让他没有干出“冲动而愚蠢”地傻事。犹豫和争论了几天后,德奥等国终于看清了形势。并委托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为同盟国代表,与南京政府开始磋商“对俄政策”。

    得到这个消息。苏俄政府也感到了一丝恐慌,若是德奥向中国屈服,那么无疑和平的希望将不复存在,除非俄国愿意放弃1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来满足中国人的胃口。列宁再次连夜召开中央委员会议,可惜这次对中国是战是和又闹了个不欢而散:列宁等人希望通过谈判让中国让步,而哈不林还是主张将战争进行到底。

    10月3日,中国统帅部向莫斯科送去一份最后通牒:24小时内放弃抵抗投降,否则夷平整个俄罗斯!4日,中国没有收到回复。第一集团军直属空军师和新调来的第1、2“狂龙2型”轰炸机独立联队,开始对伏尔加河西岸的俄国城市进行有计划轰炸。这一地区是俄国领土上人口最稠密、工农业最达的地区,例如俄国枪械生产基地伊热夫斯克、俄国精工产品和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喀山”、俄国火炮等重型武器地生产基地下诺夫哥罗德、伏尔加流域重要的粮食基地萨拉托夫、重型机床生产基地和铁路交通枢纽梁赞等等城市都位于这个区域。短短一周时间内,这些城市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除了高爆弹,中国飞机还动用了凝固汽油弹。无数工厂变成瓦砾、无数房屋变成废墟、无数良田化为灰烬,数十万人伤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然而。空袭还在继续,俄国人依然在恐惧和绝望中挣扎……

    在猛烈轰炸开始的同时,还有个爆炸性的消息在俄罗斯传播----尼古拉二世在叶卡捷琳堡宣布:罗曼诺夫皇朝复辟。并与中国结成盟友!这位末代沙皇下台后,一直被临时政府秘密关押在叶卡捷琳堡,但由于担心帝俄的残余势力报复,克伦斯基等人不仅没有将其杀害,而且还下令看押人员给予其一定优待。当中队进攻叶卡捷琳堡时。看押人员将沙皇一家赶到一个地窖中。没料到这反倒救了尼古拉的性命。在地面上看押沙皇地士兵全部死于中队的第一轮炮击,沙皇一家却躲过一劫。当中队进入城区。并在一个鄙陋的地窖中现尼古拉二世地时候,他身边除了他那个“”妻子、三个孩子外,还有少得可怜的几个随从。

    落入中国手中的尼古拉二世本来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但没料到受到了中国人地“热情款待”,袁世凯甚至亲笔修书,表示准备帮他夺回失去地“皇位”。对于懦弱无能的尼古拉而言,他没有任何选择,而且他那位妻子还未享受够世间“男色”,因此极力劝服丈夫与中国人合作。10月5日,尼古拉二世在中国盟友地“保护”下到达察里津,并立刻下达三项“圣谕”:第一,将察里津更名为伏尔加格勒,成为“罗曼诺夫帝国”的新国都;第二,与中国签订《伏尔加格勒条约》,将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以东土地,包括中亚和波斯北部在内全部割让给中国;第三,废除农奴制并进行土地改革,将土地分配给百姓,以此来吸引更多反布尔什维克分子。虽然布尔什维克已经占领了圣彼得堡、莫斯科等地,但是毕竟刚刚掌权不足两个月,而且俄国在短短一年内经历了两次巨变,各种“保皇分子”、“反布尔什维克分子”大有人在。到10月15日,沙皇的身边就聚集起一大批“前朝”的遗老遗少,原帝俄时期的外交大臣萨佐诺夫出任“罗曼诺夫帝国”的相,并有近万反布尔什维克军队前来“投诚”。中国统帅部又从那些修路的战俘中挑选了7000名“表现良好”的俄国士兵,将他们装备和训练成“罗曼诺夫帝国近卫师”,全部派往伏尔加格勒。由中国导演的“末代皇帝俄国版”正式上演……

    就在尼古拉忙着复辟的同时,克林德在南京的谈判有了结果。在俄国与中国之间,选择起来并不困难,不过这场谈判还是拖延了一周,因为德奥等国与苏俄的议和为的是避免两线作战,因此他们希望中国能够派遣舰队到大西洋助战!最终,中国答应了这个条件,德奥等国则承认了由尼古拉二世统治的“罗曼诺夫帝国”的国际地位,这变相承认了中国对俄国亚洲部分领土的占领,而且中国还成为了与俄国和谈的“言人”!

    10月20日,在轰炸正酣的时候,俄国提出再次启动谈判。当托洛茨基作为俄方代表走进会场时,他看见了最不想看见的人----中国外交部长唐绍仪。在这场谈判中,同盟国方面的要求没有变,而唐绍仪则增加了将俄国亚洲部分割让给中国、赔款7亿中华币,同时承认“罗曼诺夫帝国”的要求,托洛茨基当即拒绝,随后谈判不欢而散。

    中国的加入让苏俄政府内部的争论更为激烈,到10月20,苏俄党中央依然没有就和谈方案达成一致,但是中国空军的轰炸却未曾停止过一天。为了保证空袭,中国攻入俄国境内的陆军全部停止了行动以减少消耗,使得大量本来为陆军运送物资的列车装上了航空炸弹和燃料,源源不断的运往车里亚宾斯克的军用机场。在狂轰滥炸之下,俄国所有的重工业城市已经变成废墟,农业方面由于一年的内乱加上空袭几乎是颗粒无收,还有上千万平民失去了房屋。另外,在德国和中国的进攻下,俄国此刻已经失去了几乎全部的石油产地、95的煤炭产地、90的铁路线、75的纺织业。眼见长达6个月的寒冷冬季就要来临,苏俄政府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事实:数千万俄国人将如何过冬?

    11月1日,72架半满载的“恐龙2型”轰炸机进行了一次超远程轰炸,在莫斯科上空投下了144吨高爆弹和14吨燃烧弹。当时恰逢苏俄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在莫斯科召开,其中一枚高爆弹在距离会场不远处爆炸,会议大厅所有的玻璃变成碎屑,60多名与会近一半负伤。虽然这次轰炸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但对苏俄心理上造成的恐慌确实空前的,那些中央委员们见识到轰炸的威力。随即,俄国人终于屈服,答应了中国提出的所有条件!

    第85章 抢地盘(上)

    月5日,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谈判重新开启,这次除了俄国、中国、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七国之外,“罗曼诺夫帝国”的代表萨佐诺夫竟然也在谈判代表之列!经过7天的激烈争论,11月12日,各方代表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上签字。

    在这份极尽苛刻之能事的条约规定下,俄国亚洲部分领土,即乌拉尔山脉与乌拉尔河以东、包括中亚五国和俄国原来的“保护地”波斯北部,一共1760万平方公里土地归属中国。俄国欧洲部分则分成数个部分:东起卡马河-伏尔加河、西至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之间的近80万平方公里,成为“罗曼诺夫帝国”领土,实际上,它是中国一手操控的一个傀儡;土耳其得到了高加索境内的卡尔斯、阿尔达汉和巴统地区;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里夫兰、库尔兰、摩尔多瓦、白俄罗斯以及波罗的沿海诸国,一共一百多万平方公里被德、奥匈、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四国瓜分;黑海北岸的60万平方公里成为“乌克兰独立国”---实际上他是德国的傀儡,并成为柏林的大粮仓;在波罗的海北部的3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一个独立的芬兰成立了,但它陷入无尽的内战与混乱中……

    俄罗斯本是一个拥有2400万平方公里领土和60万“附属国”领土的巨象,而这个苛刻无比的条约却把它肢解、切割得只剩下一副骨架,还是一副不完整的骨架----俄国仅剩欧洲部分的400万平方公里土地,其中还有五分之一属于罗曼诺夫帝国,形成沙俄、苏俄两个势不两立的政权沿着伏尔加河继续着对峙的局面……

    瓜分了俄国之后,“强盗们”并没有立刻离开布列斯特,而是继续召开会议。商讨今后在战争中地“合作”事宜。德奥等国强烈要求中国派遣陆军进入欧洲参战,不过唐绍仪拒绝了这个请求,但他表示会为同盟国提供物资援助,同时会按照承诺派遣海军进入大西洋参战。另外,由于中国得到了波斯北部,意味着今后可以随时南下中东,不再需要土耳其的帮忙,这让本来准备对中国进行“敲诈”的土耳其人有些慌神。布列斯特会议后,奥斯曼帝国外交大臣维罗亚帕夏主动找到唐绍仪。以协商“边境划分”为借口,试探中国对中土结盟是否还有兴趣。

    由于波斯北部名义上已经归属中国,因此在这次谈判中,唐绍仪完全掌握了主动。11月1日,唐绍仪和维罗亚帕夏签订了《中土布列斯特协定》:第一,中国出兵攻占波斯全境和阿拉伯半岛。土耳其则给予中国“穆斯林之友”的称号,并向中队提供部分给养;第二,事成之后。波斯湾沿岸200公里地区、包括科威特、今阿联酋主权归属中国,而其他地区主权属于土耳其;第三,波斯全境成为中土两国的军事“共管区”,中国在该地区享有驻军权、中国公民享有与奥斯曼帝国公民一样的权力;第四,中国拥有阿拉伯半岛地区石油优先开采权;第五,中国给予土耳其政府1亿5000万中华币的财政援助;第六,两国有义务一起防卫该地区的安全。

    虽然这份协定与中国八月份提出的结盟条件没什么大变化,但性质已经完全不同。先,波斯北部地主权理论上已经属于中国,因此中国是用波斯北部与奥斯曼“交换”波斯湾。不再是要求其“割让”;其次,中国已经成为“欧洲病夫”的邻国,伊斯坦布尔已经失去了自抬身价的资队获得了进入中东地区的“合法地位”,同时摇身一变成为“穆斯林的朋友”。

    在布列斯特和谈开始地时候,协约国认为俄国人绝对不会答应如此苛刻的条件,但当中国空军对俄国进行疯狂轰炸的消息传到西线。协约国已经开始感觉到势头不对。9月。联军陆军总司令福煦、英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黑格、美国远征军总司令潘兴共同研究决定,在西线动了一次名为“巴黎深秋”地攻势。9月中旬。协约国组织起近11000门大炮、500架飞机、170万步兵,在巴黎以南、莫伦以北地段起总攻。协约国在这次战役中的战略很明确:最大限度地把力量集中在巴黎以赢得这场战争,或至少在中国援军尚未扭转局势之前争取“有利的和平”。

    在协约国的进攻开始之前,德军参谋总长法金汉和西线总指挥兴登堡都预见到了协约国这场攻势,但当时德国在西线仅有160个师,总兵力约为230万人,而且分布在塞纳河东岸漫长的战线上。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攻击,兵力上处于劣势的一方应该以稳健防守为上策。然而多年的战争,让厌战情绪开始在德军战壕里蔓延,号称世界第一陆军的德国雄狮在1918年竟然有10的人当了逃兵。面对越来越严重地厌战情绪,法金汉等人希望用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如果能够给予协约国致命打击那就更好。于是德军计划在协约国起进攻的同时,在巴黎以北的芒特拉若利实施一次大规模反向突破。

    到布列斯特和谈结束时,这场巴黎战役一直持续依然没有分出胜负。协约国突破了巴黎南部地德军防线并度过了塞纳河,而德国同样在巴黎以北突破了协约国的防线,也到达了塞纳河西岸。此刻德军与协约国联军在巴黎周边100多公里的地方展开混战:战壕失去了作用,建制已经全部打乱,数百万人搅在一起杀得昏天黑地……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的签订让协约国始料未及,也打乱了他们的战略计划,因为这意味着俄国退出了战争,也意味着同盟国摆脱了两线作战地境地,更意味着中国将可以给予德奥更加直接地支持。11月中旬,原来部署在东线的70个德军师开始调往法国战场,使得西线德军兵力一下子增加到230个师、总人数360万。协约国得知这一消息,立刻下令部队撤回塞纳河以西防守,但是如此大规模地混战中,部队想要脱身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避免已经度过塞纳河的联军遭到围歼,协约国部队只能不停的向巴黎方向增援,而德国人也不甘示弱,同样向这一地区增加兵力。此刻巴黎就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双方军队数以万计的被它吸引进去。欧洲战争最后的决战打响了……

    12月,在欧洲鏖战不已的时候,中国也明显加快了“抢地盘”的速度。12月初,在得到了奥斯曼帝国的补给帮助后,擅长沙漠作战的中华帝国第二集团军第1军突进波斯北部,并与那里的英军展开了第一次小规模战斗。与此同时,中国亚洲战区的海军陆战队被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兵力3万,在炎黄号航母战斗群的掩护下从斯里兰卡乘船西进波斯湾,呼应第二集团军的南下;第二部分兵力10万,留守已经占领的南亚诸岛以及斯里兰卡;第三部分兵力27万,在伏羲号航母战斗群的掩护下登陆澳洲大陆。为了不让英军向中东增兵,西南方面军也在缅甸动了进攻,死死拖住英国部队不让其有机会后撤……

    英军美索不达米亚战区的司令官是一位令人生畏的将军---埃德蒙·艾伦比爵士。此人绰号“公牛”,但他的性格却与这个外号十分不相符,因为在战后很多的记录里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话:“艾伦比很可能是一战期间英国最好的陆军指挥官,他机智、富有活力并充满挑战性,对战略战术的透彻理解使他成为一位天才的、巧妙的计划。他在美吉多的胜利是突破和追击的杰作,这种胜利在一战中是极为罕见的。他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帅之一。”然而,面对中国海陆两路大军,这位英国名将也无能为力,因为他手里只有不到十万人,其中包括1万澳大利亚轻骑兵、4万印度士兵,英国正规军只有4万。艾伦比多次向国内求援,但是巴黎会战正酣,根本没有办法向其派遣援军。12月中旬,中国海军在霍尔木兹海峡击溃了英国驻波斯湾的舰队,并攻占了波斯湾内最达的港口----科威特港;陆军则一路向西南挺进,直逼“魔术城”巴格达……

    第86章 抢地盘(下)

    在欧洲,巴黎会战依然没有落幕。70个德国师从东线赶到巴黎后,已经度过塞纳河的协约队顿时处于下风。由于向巴黎起进攻的联军主力是法军,因此福煦急于把他们从混战中解脱出来。12月,他用请求的口吻向英、美两国陆军司令出了渡河作战的命令。

    英军司令黑格在作战思想上是个保守而顽固的人,作战方法往往简单粗暴,他的格言是:“战斗的胜利取决于士气和决心”。因此黑格看不到机枪、重炮和新式武器给战争带来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