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 >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第12部分阅读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第12部分阅读

    至少将来等袁保庆百年之后还能留在袁家作个阔太太。

    就这样,袁保庆家里的一场风暴慢慢平息。看着夫人和姨太太放下争斗围着袁世凯笑眯眯的场面,袁保庆心下甚感安慰――自己的苦心没有白费啊!要是说家事处理上是对袁世凯“关系学”的小考,那么接下来在发生的一件清末奇案让袁世凯顺利通过了官场的大考。

    一日,马新贻乘轿去检阅士兵的途中,有人持一把匕首行刺,马新贻断骨穿心,当场毙命。凶手行刺后,并不逃跑,而是立于轿前。这凶手不是别人,正是马总督结拜的兄弟张汶祥。张汶祥原是太平军将领,交战中活捉过马新贻,但是他不但没有杀掉马新贻反而将其释放,此后二人交好。后来太平军战败,张汶祥又被马新贻擒获,马新贻自然不能杀他,不仅不杀,两人还歃血为盟,拜成兄弟。案子发生后众说纷纭。有人说张汶祥是为失败的太平军复仇,有人说此案与湘军有关,也有人说是因为一桩桃色事件――马总督抢占人凄,张义士打抱不平。虽然起因不明,但是张汶洋杀人是不争的事实。两广总督遇刺,朝廷十分重视,命大臣张之万主持审理工作,袁保庆充承审员。在审案中,张汶祥一味闪烁,刁狡异常,没有确供。袁保庆是马新贻的好友,主张以大刑伺候,逼张汶祥开口,但是主审官张之万担心重刑之下凶犯毙命了不好向朝廷交待,力主不可。虽然定案,但是震怒的袁保庆因为没有搞清案情不肯在审理书上签字,并当场与主审官争执不下,最后放言:此案不审理清楚,则弃官归田。

    回到家中袁保庆一连摔坏了三只茶杯,袁世凯看父亲不快便问道:“父亲,今日心情为何如此恶劣?”

    袁保庆一看是自己的宝贝儿子,便仿效以前的惯例,用今天的案子对袁世凯进行考教。袁世凯一听侃侃而谈道:“父亲,对于此案审理我倒是没有什么好办法。案件的始末只有张汶洋知道,不过他行凶之后并没有逃走而是等着官兵将其捉拿,相信他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一个有了要死觉悟的人,他不愿说您就算是用遍大刑估计也难以撬开他的嘴。”

    袁保庆细想一下道:“嗯,世凯分析得有道理。咳~难道马兄之死就当真成了一个迷吗?”

    袁世凯答道:“父亲,我知道马伯伯是您的至交,而且对父亲有提携之恩。但是父亲今天所做太过冲动!”

    “哦?我们世凯成熟了,竟然能看到为父的不足之处了?”

    袁世凯道:“父亲坚持不在审理书上签字的气节固然可佳,但是使气说出辞官归甲之类的话,不是一个在官场上历练多年的人应该说的。如此即使弄丢了官帽也于事无补,就算父亲不丢官帽,但是得罪了张大人于以后可是大大的不利啊。我劝父亲明日还是买份厚礼送至张大人处,今后说不定还能跟张大人攀上些交情。”

    看着已经能够轻松驾驭人情关系的儿子,袁保庆终于体会到了一句话――青出于蓝!

    第十四章 拜访

    来到南京,袁世凯对西学的兴趣不减反增。为什么?因为马格里就在南京。同治四年,苏州洋炮局迁到南京,厂址就在南京聚宝门外,而后更名金陵制造局。作为金陵制造局的总管,这马格里自然在南京安家落户。刚刚一到南京,袁世凯没等完全安顿好便以学生的身份登门拜访了马格里。

    马格里家坐落在聚宝门外不远处,是一栋简单的西式小楼。当袁世凯敲响马格里家大门的时候,开门的是马丽。

    “请问你找谁?”

    袁世凯看看这个漂亮的混血小女孩立刻想起了他们初遇的经过,对马丽的“野蛮”记忆犹新的他立刻作出了反应:“马丽小姐,见到您很高兴、我叫袁世凯,是您父亲的学生。我们曾经见过面的……”

    “谁?袁世凯?不认识,不过既然是父亲的学生,那请你进来吧!”

    被马丽一下子噎了个半死的袁世凯此刻也不敢发作,只得跟着她走进客厅。一进门,马丽就扯着嗓子喊道:“爸爸!有人找你!”

    不一会,马格里出现在书房门口:“马丽,不是告诉过你要有教养吗?这么大呼小叫的让人看了多不好……”马格里见到自己这个“天才学生”把教训女儿的话生生咽了下去,他紧紧握着袁世凯的手道:“孩子!没想到竟然在这里见到了你!三年了,你还好吗?”

    西方人的热情与坦率让袁世凯非常感动,他说道:“老师,我很好。我的父亲现在到南京任职,我们全家都搬到南京了。”

    “太好了,今后我们就可以常常见面了!”

    “是啊,以后我们就不用等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收到对方的回音了。”

    “呵呵,好啊!马丽,快给我们的小绅士倒杯茶!”

    看着“野蛮小姐”婀娜的离开,袁世凯立刻松了一口气问道:“老师,最近制造局的工作还顺利吗?”

    马格里在椅子上坐下后道:“还好,我们现在不过是给部队生产弹药,工序以及流程相对简单。现在生产已经成型,而且战事也平静下来了生产任务不重,所以我也就闲了下来。”

    袁世凯打开一个锦盒道:“那就好。老师,这是我给您带来的一副国际象棋。虽然不是什么贵重物品,但是是我自己找石头刻的,相信在中国您难得找到。”

    “哈哈,好啊,谢谢了。不过就算能找到棋,相信也很难找到对手。”

    袁世凯谦谦有礼的道:“如果老师不嫌学生水平有限,我可以随时陪您下棋。”

    马格里看着袁世凯道:“世凯,从我第一眼看到你,你就给了我太多的惊喜。据我所知你的家族里没有一个通晓英文的,你是怎么学会的呢?”

    袁世凯笑道:“老师,您愿意刨根问底的查我的过去呢?还是愿意展望我的未来?”

    “哈哈,世凯,有时候我觉得你比我更象一个美国人。”

    “文化永远是一个民族的精髓,语言与习惯只不过是表象。我虽然懂得英语,但是我骨子里还是一个中国人,就像您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其实骨子里充满的却是美国自由、冒险的精神。”

    “世凯,有时候你给我的感觉好像比我的年龄还大!我过段时间要回美国一趟,你有没有兴趣跟我一起去感受一下我那个自由而充满冒险精神的祖国?”

    “老师要回国?”

    “我只是暂时回去,不过不一定去美国,也有可能去欧洲。李大人现在已经不满足于只生产弹药了,他希望中国能够拥有自己的枪炮生产基地,我去采购一些设备。”

    袁世凯答道:“我倒是很希望能够跟老师一起去,因为我非常向往到国外去开阔眼界。不过我的父亲估计很难同意我的离开,所以……”

    马格里道:“无妨,世凯,你是不是非常希望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是的,我对机械生产非常感兴趣。”

    “世凯,你要是愿意,等你成年之后我可以安排你去欧洲或者到美国去留学。”

    马格里的话让袁世凯心里一动,他倒并不是想去留学,因为这个时代不管哪个国家的生产技术都没有他脑子里的先进。不过在他将来的计划中非常需要一些能够通晓西方生产技术,甚至是军事理论的人才,而留学则是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学习这些东西的唯一途径。想到这里袁世凯道:“老师,我去不了,不过我有许多朋友愿意去,不知您可不可以安排他们……”

    马格里道:“这倒是没有问题。我在苏格兰出生,后来到美国生活,因此不管在美洲还是欧洲都有些朋友。如果你的朋友愿意去的话,我可以安排。”

    袁世凯又问道:“那他们留学的费用大概需要多少?”

    袁世凯有多少钱马格里是见识过的,他没想到一个出身豪门的小孩竟然会问这种问题,他诧异的问道:“世凯,以你的家庭背景这学费不成问题,你怎么会这么问?”

    袁世凯答道:“老师,我的几个朋友家境都不是很好,所以我想帮他们问问……”

    “原来如此,你放心,他们只要出来回路费,以及在那边的食宿费用就可以。路费还不确定,一年的生活费用不会超过一百美元。”

    袁世凯心下盘算一下,一百美元相当七十多两纹银,这对于一个穷苦家庭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不过对于富裕的袁家来说连一个孩子过年压岁钱的零头都不到。袁世凯本来只打算介绍一些朋友到国外去留学,此刻看价码合适,他开始计划着从民间收留一些孤儿送到国外去,将来等他们学成回国可是一股可怕的力量!

    (此处汇率计算参照甲午战争时期,效力于清朝的美国人马吉分的家信。他在信中提到自己月俸130两白银相当于186美元。而生活费用标准则是参照的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数据,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个美国成年男人在工厂里工作一天的报酬不会超过2美金,这是一个三口之家全家的生活费用,而此刻是1870年,因此美国工人的日薪还没有达到2美金。)

    “老师,要是去的人多呢?您能安排吗?”

    “多少人?”

    “可能会有几百人吧。”

    “几百人?!世凯,你怎么……”

    “呵呵,您不用把他们安排到一个国家。毕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长处。我想让他们分散到各个国家去,多学习一些这些国家最领先的技术。”

    马格里吃惊的看着袁世凯道:“世凯,你这是要干什么?”

    没想到袁世凯的回答让他更加吃惊:“老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看到自己的国家在屡次战争中失败非常着急。我的国家并不贫穷,但是它很落后。中国有句古话:匹夫无罪,怀壁其罪。我们的富饶,如今也成了一种罪过,我想让我的国家强大起来,所以必须需要一批拥有先进知识与观念的人才。”

    好容易合拢了自己的嘴巴,马格里道:“世凯,越与你接触我就越感到吃惊,你的思想远远超过里你的年龄。如果你有这样的愿望,我可以满足。不过让他们远渡重洋的费用足够把国外的老师请到中国,这样不是更好吗?”

    袁世凯摇摇头道:“知识可以学习,但是眼界与观念不是通过学习可以改变的。我希望他们出去学成后,您再帮忙找一些老师到中国来。”

    马格里听到这里笑道:“世凯,我相信你将来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我自从加入中国国籍就把中国当作了我的第二祖国,我也希望看到它的强大。这个忙我愿意帮!”

    “呵呵,世凯先谢谢老师了。我们现在就下一盘象棋如何?”

    第十五章 回报

    到了南京之后,由于袁保庆加强了袁世凯的管束,因此他也略有收敛,开始学习那些让人难以下咽的八股文。不过南京是个繁华而躁动的城市,在这里有比济南更多的世家子弟,有更多的新鲜知识。在念书之余,纵马清凉山,练拳雨花台,荡桨秦淮边也是袁世凯最喜欢做的事情,而且他那本记录着自己朋友的本子越来越厚,许许多多的世家子弟被他收录到了自己的“通讯录”之中。在袁世凯来到南京之后,每次他与朋友们聚会的时候,人们都会看到他的身边有一个长相“不俗”的女孩――马丽。

    自从第一次登门拜访马格里之后,袁世凯便吩咐文增瑞开始悄悄的收幕一些资质较好的孤儿。不过为了能够在将来让这些孩子死心塌地的忠于自己,袁世凯打算先把这些孩子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封闭式“集训”。这样一来可以与他们增进感情,二来可以让文增瑞先对他们进行“启蒙教育”。而为了这些孩子将来能够顺利出国留学,袁世凯更是隔三岔五的往马格里家里跑。随着袁世凯造访马格里家的次数增多多,他也就发现了马丽身上的变化。第一次在项城见到马丽的时候,她也是如此“野蛮”,但她性格里却非常阳光,可如今马丽的眉宇之间却带着淡淡的晦涩。

    发现了这一问题袁世凯便问马格里:“老师,马丽小姐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

    没想到这一问,竟然问到了马格里的心坎里,听到袁世凯的问题马格里眉头紧锁道:“世凯,难道你对马丽的长相与性格一点都不反感吗?”

    袁世凯答道:“老师,马丽小姐的长相很好啊,她将来一定是个很漂亮的女孩,我为什么要反感?”

    听完袁世凯的话,马格里眼前一亮,他把马丽的情况全盘托出。原来马丽性格的变化全部因为她那出众的长相。在二十一世纪,中西混血女孩不仅不让人反感,反而她们的美丽可是世界公认的,而且不少明星大腕都是混血“品种”。马丽年纪虽小,但美人胚子已经显露无疑。不过在19世纪的中国,别说是混血儿,就是洋人中国老百姓也把他们看作妖魔鬼怪。因此马丽在南京不但没有一个同龄人愿意与她玩耍,而且还被人叫做“杂种”。在这样孤独的氛围中成长,本来就倔强的马丽变得月来越野蛮,人们也就越来越难以接近她。

    讲述完了马丽的事情,马格里又用期待的眼光看着袁世凯道:“世凯,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希望你能够成为马丽的朋友。你在南京的朋友多,希望你能多带她到外面结识一些象你一样能够接受她的同龄人,这样的话对她的成长有好处。”马格里叹了口气又喃喃的道:“我在中国一切都顺利,而且刚刚被皇帝陛下提拔。不过就是马丽和他弟弟马丁的教育问题难以解决。马丁我已经送到美国去了,可这马丽大了,她又不愿离开中国,离开她妈妈,所以就耽误了。如果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的话,我真是太感激了。”

    袁世凯道:“老师,你这是什么话?马丽小姐虽然性格比较直,但却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姑娘。就算您不托付我,我也会帮忙的。”

    从那以后,袁世凯为了讨好马格里,开始了对马丽无微不至的照顾。自懂事起,马丽的身边所有男孩子都以欺负她为乐,因此袁世凯刚刚开始有意识接触她的时候,马丽本能的进行抗拒。不过袁世凯非常耐心,每次谈话开始的时候先给马丽讲一些小笑话,逗得她娇笑不已,等她心情放松之后再开始闲聊。就这样,马丽开始慢慢受了这个“非常有趣”的男孩子。后来袁世凯每次登门的时候给马丽带些好玩的东西,比如竹蜻蜓、面人等小玩意儿,两人的距离又进一步拉近。由于马丽没有别的朋友,因此袁世凯渐渐取代了她那繁忙的父亲成为了马丽最为亲近的人,有时袁世凯没有来,她甚至还会感到有些失落。等到二人熟悉之后,袁世凯便开始带着马丽出门游玩,在袁世凯的鼓动之下,部分同龄孩子也开始接受他们“大哥”袁世凯身边这个“女朋友”了。

    在不断与马格里父女拉近关系的过程中,袁世凯也没有放松自己计划的实施。自从得知马格里可以送一些孩子出国深造之后,袁世凯在郊区购买了一个小院,并且秘密成立了一个孤儿训练营,名曰“护国少年学堂”。少年护国学堂主要以十岁左右的孤儿和一些被父母贩卖的孩子为招收对象,采用封闭训练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每个学员进入少年护国学堂的第一天,便被告知自己的使命――出国留学,将来报效主子,这个主子自然便是袁世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袁世凯仿效后世的一些洗脑教育方法编制了一套思想教育体系,让这些孤儿从小树立起对自己效忠的观念。两年间,袁世凯利用自己这些年从老祖宗、袁保庆那里得来的钱一共收养了五十个孤儿。在袁世凯与文增瑞的培养之下,这些孤儿已经达到了能够识文断字的程度,而且为了实现他们将来的使命,袁世凯还亲自教他们一些基础英文。对于这些孤儿来说,能够有吃有喝,甚至还能学习文化,他们也从心底里感到满足,对自己的新主子袁世凯从心底里感激。十岁是一个人思想开始成型的年龄,袁世凯那一套从后世“邪教”、“传销组织”那里搬来的洗脑方法,这些孩子又怎能摆脱,如今这护国少年学堂活脱脱一个袁世凯伟大精神的传播组织。

    袁世凯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两年后,他终于得到了回报。同治十一年,在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