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中世纪千年史话 > 中世纪千年史话第15部分阅读

中世纪千年史话第15部分阅读

件密切相关)

    安诺霸占了政权还不算,又来干涉国王的幸福了,他给亨利四世安排了一门亲事,让他和莫里恩女伯爵伯莎结婚。反正不管你同意不同意,都必须和她结婚。

    亨利四世和婚后生活也不怎么滋润,结婚四年后(1069),他忍无可忍公开提出离婚,但是教皇亚历山大二世没有同意。

    到了1070年,亨利四世终于找了个机会,让和自己关系不错的不来梅总主教替换了安诺。

    自己也终于能独掌大权了。

    现在问题是,在这些年里,国王的权力已经大不如前。各位爵爷们强大得一塌糊涂,根本不把亨利四世放在眼里,视其如草芥。德国境内的教会也由于教廷起的克吕尼改革而逐渐独立于国王的控制。

    身为国王却快要落到孤家寡人的地步,这是任何一个想要一番作为的君主所不能容忍的。年轻气盛的亨利四世决心与地方势力和教会进行坚决的斗争。

    他在萨克森修建城堡,并派遣卫队驻扎,这一举动却适得其反,造成了1073年至1075年著名的“萨克森起义”。他只得一面镇压,一面作妥协,才控制住了局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075年,新当选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出“教宗训令”,说咱们罗马教会是天主独自建立的,和德国国王啊,还有皇帝什么的根本就没关系,他们没有权力干涉咱们教会的事儿。

    在同年2月召开的会议上,他又下令说,以后教会的神职人员的任免全都由教皇一个人拍板钉钉,包括主教调迁也是如此,德国国王啊,还有皇帝什么的都靠边站。

    这一做法彻底违背了王权和神权的权力制衡的根本法则,天平不再平衡了,必然会引冲突。

    亨利四世已经不再是个只知道顽皮的小孩子了,他立刻表示反对。

    亨利四世拿起笔来,唰唰唰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道,寡人亨利是由上帝授予的国王而不是篡位得到的王位(表明自己地位的合法性和神圣性,以压教皇一头,因为格里高利七世当选教皇的手续不太符合规定),致信希德伯兰(这是格里高利七世的名字),你现在是个伪僧侣,而不是教皇(戳到了教皇的痛处)。

    信中他要求教会再选举一个新教皇,并在末尾写道,寡人亨利,上帝眷顾之王,连同寡人之所有主教,勒令尔,退位,退位,并永受谴责。

    不仅如此,他还极力阻挠教皇任命的米兰主教赴任,并自己任命的一位米兰主教。格里高利七世分外恼怒,心想,你写封信嘴皮子上痛快痛快也就罢了,没想到你还动真格的。

    这下事态严重了,两方的冲突达到白热化阶段。

    格里高利七世给国王下了最后通牒,警告他不要任意妄为,别干涉米兰主教的事儿,否则我把你赶出教会。

    叙任权斗争搭起了戏台,鸣锣开唱。

    亨利四世毫不示弱,准备召集德国的全部主教开大会,宣布废黜格里高利七世的教皇职位。他只是个光杆司令,谁还会听他的召唤,去开会的主教少得可怜。

    格里高利七世也恼了,于1076年宣布绝罚亨利四世,将其逐出教会,并废黜其国王之职。对国王来说,受到绝罚是非常不利的,这样臣民们有权利不再效忠于他。

    听到这个消息,最高兴的要数德国的爵爷们了,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光明正大的谋夺王室领地了。以前很多非法的举动,现在都变得合法了。他们开始掠夺对农民的统治权,还修建要塞,并建立地方性的采邑制以巩固对辖区的统治。

    不但如此,一部分公爵还声称如果亨利四世在一年内不能恢复教籍,他们就选举新的国王。臣民们也起来反对亨利四世,他们是不会向一个被逐出教会的人效忠的。

    亨利四世现在真成了孤家寡人。

    在中大获全胜的格里高利七世那是相当满意。

    亨利四世像斗败的狮子,只得向教皇服软,但是多次道歉都被怒气未消的教皇严辞拒绝了。

    1077年1月,格里高利七世在奥格斯堡巡查。正当他吃饭的时候,突然听说亨利四世及其手下正向这边运动,吓得他一个丸子差点没把自己噎死。他赶紧收拾停当,撒丫子逃到卡诺莎城堡,躲到好朋友托斯卡纳女伯爵玛蒂尔达的领地里。

    亨利四世可不是来兴师问罪的,他是来向教皇请罪的,他实在是没办法了,只好走这步棋。

    历史上著名的“卡诺莎雪地求饶”事件上演了。

    亨利四世脱掉帽子,身穿麻衣,不顾寒风瑟瑟,赤着脚,顶着鹅毛大雪,忍饥挨冻在雪地里一跪就是三天三夜,以此恳求教皇的饶恕,我错了,我是真的错了。

    格里高利七世也不想事情闹得太大,见到国王服软,就恢复了亨利四世的教籍。神权取得了辉煌胜利,罗马教廷的权力达到顶峰,国王/皇帝变成了月亮,教皇成了普照大地的太阳。

    雪地求饶事件就是一个欧洲版的卧薪尝胆。

    它并不表示亨利四世猥琐懦弱,恰恰相反,这正说明了他的内心世界的强大。事实证明了他和越王勾践一样,都是胸怀锦绣之人。作为国王,能做到亨利四世这样的,还真没几个。

    臣民们重新支持恢复了教籍的亨利四世,爵爷们也没了反对国王的借口。

    亨利四世动反击了。

    起初的几次仗打得很不顺利,他连遭失败。亨利四世没有气馁,终于将爵爷们推选的新国王、原来的士瓦本公爵鲁道夫抓获,他盛怒之下,砍掉了这个篡位的一只手。

    格里高利七世知道自己被亨利四世忽悠了,中了他的苦肉计。

    他再次宣布绝罚亨利四世。相应的,亨利四世也再次宣布废黜格里高利七世,并任命克雷芒三世为新教皇(罗马教廷视其为伪教皇)。

    1084年,亨利四世的大军成功占领了罗马城,并受克雷芒三世的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格里高利七世落荒逃亡意大利南部,并向西西里的诺曼人求援。诺曼人是一股令人生畏的力量,他们没有让格里高利七世失望。亨利四世和克雷芒三世不敌败走,但是罗马城也被诺曼人洗劫一空。(1085年,格里高利七世死于流亡之中)

    继任的新教皇维克托三世与德国的公爵联合,反对皇帝,亨利四世再次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亨利四世率兵又一次杀入意大利,决定给教皇点颜色,却未能如愿。德国国内又烽烟四起,以鲁道夫的家族――韦尔夫家族为的势力切断了皇帝的归路,使其落入进退维谷的窘境。

    亨利四世无奈只得与韦尔夫家族和解,这才得以回到德国。

    不光地方势力企图推翻亨利四世,就连他的儿子也为子不孝,各个蠢蠢欲动,想要谋夺皇位。

    长子康拉德的叛乱被镇压不久,他的幼子亨利又受爵爷们的怂恿,着手谋划起事。

    上帝不再眷顾亨利四世了,他被自己的儿子囚禁。其幼子被推选为新国王,是为亨利五世。虽然亨利四世逃出了牢笼,在列日招募了一支军队,想着夺回失去的一切,但是死神降临了,他在积极筹备时突然辞世。

    虽然教皇下令不得为亨利四世举行葬礼,列日的臣民们却隆重地安葬了皇帝,这已经是1106年的事了。

    五十七 收复失地运动!漫长的…

    1086年,两位在中国具有影响力的人物谢世,他们分别是司马光和王安石。

    王安石老先生推行的新政遭到司马光大人的极力反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说明他小时候是个头脑灵活的孩子,可是他长大了,当了官,就变成了因循守旧之人,他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俩人在宋神宗面前争得不可开交。

    同样是在1086年,欧洲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英格兰完成了《末日审判书》(dosdy ,简写为dosdy),另一件是爆了萨拉卡战役。

    咱们先说说《末日审判书》。

    各位不要只根据书名就轻易地断定它是宣布某个人罪状的,或是鼓吹世界末日就要到了,它实际是一本土地帐簿。

    征服威廉在统治英格兰后,盎格鲁-撒克逊人不肯臣服,国内一直不断,暴动迭起。

    要控制住局面,手下人忠心卖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威廉把英格兰80的领地拿出来,这个给一点,那个给一点,把麾下骑士封为男爵,让他们领兵驻守各地。威廉还在英格兰修了不少城堡,大有秦始皇修长城的架势。

    著名的伦敦塔、温莎城堡都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在英格兰站住脚以后,威廉现光忙着镇压叛乱了,自己对这块新土地还不了解呢,到底谁是财主,谁是穷光蛋根本就不清楚。

    要巩固统治,就必须掌握人口和土地的分配情况,两眼一抹黑是肯定不行的。

    于是,威廉于1085年和1086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工作,贵族和自耕农土地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力量都被查得一清二楚。调查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出谁拥有什么土地,该交多少税。

    《末日审判书》就是记录这些情况的土地帐簿,给它起这个名字是为了强调它的最终性和权威性。同时,这本书也具有法律效力,上面写的“谁拥有财富,或财富值多少”,就是法律。大地主们都傻了眼,以后再想偷税漏税可就难了。

    据上面记载,当时英格兰约有150万人口,其中90以上是农民。

    威廉在英格兰忙得不亦乐乎,他的长子罗贝尔二世却在诺曼底搞阴谋,趁着dddy不在动叛乱,想谋夺王位。

    威廉立马火冒三丈,起身返回诺曼底,起兵镇压。不幸的是,他从马上摔下来,受了重伤,两个月后去世。罗贝尔二世如愿以偿的出任诺曼底公爵,而英格兰国王则由次子威廉二世担任。

    下面再来说一下萨拉卡战役。

    萨拉卡战役是生在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的半岛)的“收复失地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本章先介绍介绍这场声势好大的收复运动。

    所谓“收复失地运动”是指自718年到1492年,伊比利亚半岛北部的基督教各国逐渐战胜南部的穆斯林政权的运动,其目的就是要把教赶出去,恢复基督教统治。

    说起来话可就长了,公元八世纪初,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朝征服了西哥特王国,入主伊比利亚半岛。

    718年,西哥特的贵族们不甘接受穆斯林的统治,他们在阿斯图里亚斯挑起反旗,建立了阿斯图里亚斯王朝,一场持续了七百多年的“收复失地运动”拉开了序幕。

    自此之后,穆斯林和基督徒之间战争不断,倭马亚王朝在内忧外患中灭亡,随之统治伊比利亚半岛的是后倭马亚王朝。北部也逐渐分化成很多小型的基督教国家,它们继续和阿拉伯人对抗。但是在阿拉伯人强大的攻势下,它们只得提出议和,并向后倭马亚王朝进贡。

    976年,后倭马亚王朝的希沙姆二世继任哈里。希沙姆二世年幼,其母执掌国政。

    这位太后有个宠臣,名叫阿米尔,他原来只是个小小的文书。美丽能干的太后看上了他,阿米尔从此在政治的道路上一帆风顺,飞黄腾达。

    阿米尔不仅仅是个奶油小生,他的权术和武功也是相当了得,他踩着上级的肩膀一个劲儿地往上攀爬,一直爬到侍从长兼大臣的职位。

    地位提高了,要想干一番大事,就必须把军权掌握在手里。阿米尔凭借职权,用摩洛哥雇佣军替换了斯拉夫禁卫军,顺利地掌控了军队。

    接下来,他做了很多拉拢宗教势力和提高自己形象的事:

    为了讨好宗教学,他把哈克木图书馆里与宗教教义相违背的书籍付之一炬。他花了大价钱收买了全国的诗人,让他们在祈祷祝词里提自己的名字,货币上也铸了他的名字。不但如此,他还穿着用金线织上自己名字的礼服(这原是哈里的一种特权)。

    冲龄的哈里更是被他软禁在王宫里。他又下令,凡出的公文,都要加盖他的印信,而不是哈里的。

    他现在只有一件事没干了,那就是废黜后倭马亚王朝,建立自己的王朝。

    国内的一些权贵看不下去了,你一个太后的男宠竟敢对我们号施令,真是无法无天,再不做点什么,你就要谋朝篡位了。阿米尔可不是吃干饭的,他联合基督教国家,把起事的权贵杀得大败。

    北部的基督教国家其实并不团结,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征伐,乱得一塌糊涂。对此一清二楚的阿米尔调转矛头,向基督教国家挥起屠刀。阿米尔巧妙地运用战略,横扫整个伊比利亚半岛。纳瓦拉(一个基督教国家)女王更是下嫁予他,基督教势力完全败北。

    后倭马亚王朝上空的星星变得璀璨无比。

    阿米尔的势力如日中天,无人可及,他篡取了曼苏尔&8226;比拉(意为“借天助而得胜”)的尊号,自称“曼苏尔”。

    曼苏尔一直有个心愿,大丈夫要马革裹尸。

    1002年,他的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他在第十五次出征基督教国家后,世于班师途中。他被葬于麦地那,其墓碑上雕刻着:

    他的遗迹告诉你他的生平,

    仿佛你自己跟他本人会面。

    时势永不会再产生这样的人物,

    无人能像他那样保卫西班牙国境。

    但是,基督教史学家却尖锐地写道:“1002年,曼苏尔逝世,被葬于地狱之中。”

    此后,后倭马亚王朝内乱不断,哈里们像走马灯一样,更替频繁,有的更是多次复位,国势由此一蹶不振。

    苏莱曼担任哈里时,国土已经被贵族们瓜分殆尽,他自己没有任何领土。他想了个办法,向基督教国家借兵,并成功攻下科尔多瓦。

    此风一开,其他叛乱势力纷纷效仿,引入基督教势力以壮大自己的力量,这无异于引狼入室,哈里名存实亡。

    1027年,五十四岁的希沙姆三世继任哈里,但是他已经无力拯救这个颓废的王朝。科尔多瓦人厌倦了统治的不断更替,他们决定把哈里制度完全废除掉。

    可怜的希沙姆三世和家人被监禁在一间凄凉的小屋里。屋内十分阴暗,就像个冰窖。他只穿着单服,怀抱着幼小的女儿,像用自己的体温给她取暖,屋里霉的气味几乎令他们窒息。他深邃地望着窗外,忐忑不安地猜测着自己的命运。

    与此同时,大臣们正在举行公开会议,宣布彻底废除哈里制度。

    1031年,哈里的时代在伊比利亚半岛结束了。一夜之间老了很多的希沙姆三世以乞求一盏灯和一口面包给饥饿的女儿度命,宣告了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公告。

    在后倭马亚王朝的废墟上,出现了小国林立、泰法(tif,即诸侯国)割据的局面。

    此后的数十年里,伊比利亚半岛喊杀声震天,烈焰翻腾。莱昂国王阿方索六世起兵南下,相继吞并了许多泰法,并自称“全西班牙的皇帝”。

    由摩尔人在北非建立的穆拉比特王朝开始向北展,于1084年控制了摩洛哥和加纳王国。

    1086年,自知无法与阿方索六世抗衡,南部的塞维利亚、巴达霍斯、格拉纳达等王国向穆拉比特王朝借兵,这正中了穆拉比特君主优素福的下怀,他正可借机扩充势力,便乐呵呵地应允了。

    萨拉卡战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的……

    五十八 萨拉卡战役!伊比利亚…

    苏丹优素福应邀,亲自率领七千人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的安达卢西亚地区登陆。

    安达卢西亚地区的教泰法诸国的君主像是见到了救世主,纷纷率兵前来会合,使这支联军的数目膨胀到了三万人。

    当时,萨拉戈萨城被阿方索六世率领的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军队包围,危在旦夕。

    优素福毫不怠慢,指挥联军北上,开往安达卢西亚北部,营救萨拉戈萨城。

    阿方索六世听说穆斯林的军队已经向自己杀来,便调动自己的六万大军南下,迎面而行。

    两军在巴达霍斯以北相遇,分别布下阵势。杀气直冲九霄,在战场上空密织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