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中世纪千年史话 > 中世纪千年史话第15部分阅读

中世纪千年史话第15部分阅读

    略取得一定战果后,再次决定改变策略,他下令骑兵循环反复的冲击敌阵,稍有接触就佯装逃跑。

    哈罗德二世也是个军事家,从成功击败挪威人入侵这一点就能看得出来,可是他却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导致死神降临到英军身上。

    他见诺曼骑兵“逃走”,不知是计,便下令士兵追下山坡。进入平坦地带后,由于阵型散乱,盾牌无法形成城墙式的防护阵势,英军很快便被诺曼骑兵冲得七零八落。

    英军抵挡不住,撒腿便往回逃。诺曼骑兵纵马狂奔,追着屁股撵。很快,英军构造的防御工事――壕沟和栅栏便失守了。英军士兵不顾一切地撒丫子乱跑,踩着小山一般的尸体拥挤成一团,很多人就这样被活活挤死。

    与此同时,诺曼军乘势展开全面进攻,哈罗德二世的一只眼睛被流矢射中,血流不止,骑士们赶紧把他搀扶住。英军左右两翼已经被冲溃,中央军队受到威胁,诺曼骑兵几个冲锋,将之冲开数道缺口。

    冲上山头的诺曼骑士杀到在痛苦中挣扎的哈罗德二世跟前,手起剑落,将他砍死。英军士兵开始溃退,纷纷逃出战场。唯有皇家卫队还紧紧守护着国王的尸体,战至最后一人。杀红眼的诺曼骑士看到哈罗德二世的尸怒气冲天,咔嚓咔嚓将其剁成了肉酱。哈罗德二世在为仅几个月,而且死得如此之惨,使他有幸有为英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短命国王。

    溃散的英军玩命似地逃向身后的森林,诺曼军掩杀了过去。密林中的伏击战就了这一小撮英军,使他们逃出生天。受到伏击的诺曼军停止了追击,撤回本阵。

    至下午三点,黑斯廷斯战役才宣告结束。诺曼军损失两千人,英军则损失更多,它以诺曼军取得决定性胜利而告终,威廉从此开始了风风火火的征服工作,他“征服”的绰号也由此而来。

    据说,厄德把战斗场面织成了著名的贝叶挂毯,以将此战的“丰功伟绩”永传后世。

    意气风的威廉并没有急于进攻英格兰内陆,他决定在黑斯廷斯进行休整,一来让疲于征战的士兵好好休息一下,二来想搞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着英格兰的领主们主动投降。

    等了两个星期也不见个人影,威廉大怒,挥军杀向伦敦。哈罗德二世死后,英格兰的领主们又推选了一位新国王――埃德加二世,让他出头组织军队抵抗入侵。

    11月,由于水土不服,诺曼军队里流行起了痢疾,士兵大量死亡,就连威廉也病倒了,但是他顽强的意志一直在召唤着:“英格兰的王位本来是属于你的。” 威廉不顾虚脱的身体,继续领兵向伦敦进。

    诺曼军兵分三路在击溃英军的几次失败的抵抗后,雄赳赳跨过泰晤士河,大有包围伦敦之势。

    面对强敌,英格兰的领主们不是想着如何退敌,反而闹起了内讧。眼看大势已去,还没来得及加冕的国王埃德加二世带着两个伯爵爱德温和莫尔卡,以及伦敦州长艾瑟格,出城向威廉请降。

    圣诞节这天,西敏寺响起了庆贺的钟声,志得意满的威廉加冕为英格兰国王,是为威廉一世。

    盎格鲁-撒克逊人在英格兰的统治彻底宣告结束,韦塞克斯王朝的复辟也像海市蜃楼一样化作泡影。英格兰从此受到诺曼人建立的诺曼王朝的统治,这一历史事件也就是著名的“诺曼征服”。

    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黑斯廷斯战役被看作是运用“联合作战理论”的典型例子。诺曼步兵、骑兵和弓箭手联合作战,让数量相当、装备相仿的英军只能防守,并极大局限了其战术行动,这也证明了多兵种的军队优于单一兵种的军队。

    黑斯廷斯战役的遗址上,修建了一座修道院――圣马丁修道院,高高的圣坛上立着一块铭牌,指示着哈罗德二世惨死的地方。后来,当地以修道院为中心,逐渐展成了一座小城镇,为了纪念这一战事,被便取英文“bttle”之音,称之为巴特尔。

    黑斯廷斯战役是历史上最后一次对英国成功的军事入侵,自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能成功征服英国。

    英国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国王和贵族们说着法语统治英国和诺曼底。由于诺曼底人语,所以古法语成为英国统治阶级的官方语言近三百年之久,现代英语中的很多单词都能看到法语的影子,就是这个原因。

    从这一时期开始,英、法两国的关系变得极其复杂,随后的很多英国国王还兼有法国贵族的身份,导致后来英国国王也有权力争取法国王位,成为后来血雨腥风的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原之一。

    五十五 曼奇科特战役!拜占廷…

    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东方,看看拜占廷帝国的情况。伊萨克一世建立科穆宁王朝以后,日子也不好过。

    他是军事贵族动叛乱推举的皇帝,故而他是军事派的代表性人物。刚一登基,他就开始实现军事派的政治纲领,削弱大官僚以及教会的势力。这一做法遭到君士坦丁堡牧的反对,伊萨克一世也不是吃软饭的,他立刻把这位牧大人打入了大牢。

    大官僚们岂肯放过已经到手的利益,伊萨克一世被推翻了,科穆宁王朝建立了仅两年就被迫中断了,不过日后它还有翻盘的机会。

    1059年,君士坦丁十世被大官僚们拥立为新皇帝,建立了杜卡王朝。很明显,他代表了官僚贵族的利益,与军事派的政策绝然相反。他开始大幅削减军费预算,裁减军队。

    他对军队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显然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相违背。

    外患依然是帝国最大的问题,一些新兴的对手严重威胁了拜占廷的统治。在意大利,诺曼人在西西里、南意大利建立了政权,取代了阿拉伯人成为拜占廷的新威胁,拜占廷的城市一个个陷落了。佩切涅格人一如既往地进犯拜占廷的北部边陲。边境东部的威胁最为严重,突厥人填补了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衰落而造成的真空,特别是凶悍的塞尔柱土尔其人(突厥人的一支)。塞尔柱苏丹阿尔普占领了阿尔明尼亚,并袭扰叙利亚。

    在外部敌对势力不断入侵的形势下,受益最深的就是军事派,他们在掌握兵权对抗外敌的同时,也在中获胜。君士坦丁十世死后,在军事派的压迫下,其嫁给了军事统帅――罗曼努斯&8226;戴奥真尼斯,使他有幸成为皇帝,是为罗曼努斯四世,与君士坦丁十世之子米海尔七世(又译作迈克尔七世)共治。

    罗曼努斯四世是一位颇有才能的统帅,但是他却遭遇了拜占廷历史上最著名的惨败――曼奇科特战役。

    早在1055年,崛起的塞尔柱人攻陷了巴格达,并建立了塞尔柱帝国,拜占廷帝国不得不面对一个比阿拉伯帝国更为强悍的对手。

    塞尔柱人对拜占廷的不断入寇,终于令罗曼努斯四世忍不住了,军人出身的他决定回击肆无忌惮的敌人。

    1071年,罗曼努斯四世率领一支四、五万人的军队越过埃泽隆,疾风骤雨般浩浩荡荡杀向东方。罗曼努斯四世头戴王冠,坐下一匹高头大马,禁军的骑士们簇拥在他周围,保护着皇帝。

    拜占廷军队盔明甲亮,刀矛闪着阵阵寒光,旌旗随风扑棱棱乱抖。

    进军途中,罗曼努斯四世派出一支约一万五千人马的掩护部队,以辅助大部队行动。这支部队先期占领了万恩湖以北的曼奇科特,并已经接近米提亚,而这里正是塞尔柱军集结的地方,其兵力至少有五万人。

    指挥掩护部队的是将领巴齐拉谢斯,他听说塞尔柱军快要接近时,在未得到皇帝许可的情况下,擅自领兵撤走了。而罗曼努斯四世还被蒙在鼓里,他率领大部队继续前进,一步步走向死亡。

    8月初,塞尔柱军成功伏击了一支拜占廷部队,这令罗曼努斯四世吃惊非小,因为他万万想不到敌人会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掩护部队为什么没来消息呢。

    “不好,敌军主力在此。”从诧异中反应过来的罗曼努斯四世急忙调转部队,匆忙返回曼奇科特。同时,他命令巴齐拉谢斯立刻前来会合,要在曼奇科特与塞尔柱军决一死战。

    “掩护部队怎么还不来?巴齐拉谢斯在干什么?”在曼奇科特坚守的罗曼努斯四世急得团团转,敌人在一步步逼近,可是掩护部队还是不见人影。

    他哪里知道,这位肩负重任的指挥官带着人马继续往西撤退,离大部队是越来越远,拜占廷军由此只剩下了不足三万五千人。

    巴齐拉谢斯的撤退是一场阴谋,是不肯认输的大官僚捣得鬼,他受罗曼努斯四世的军事顾问,以及皇后的指使,准备用这种方式送皇帝上路。罗曼努斯四世没有能力既对付入侵,又对付国内的大官僚,这也注定了他的悲惨命运。

    1071年8月9日

    罗曼努斯四世将军队排成两列,亲自指挥最前线的部队。拜占廷骑兵头戴钢盔,将整个面部紧紧罩住,只留出两眼以观察四周的动向。他们左手持宽大的盾牌,右手挺着长长的扎枪,就连坐骑也披上了护甲。弓箭手布置在骑兵周围,以防止塞尔柱军的典型战术:弓骑兵从不与对手纠缠,而是来回往复地用弓箭射击。

    塞尔柱军正在向曼奇科特方向运动,但是他们提出与拜占廷和解。虽然人数上不占优势,但是罗曼努斯四世却信心百倍,他说只有塞尔柱人退出拜占廷的领土,并保证以后不再入侵,不再惹麻烦,否则曼奇科特就是给塞尔柱人树碑的地方。

    橄榄枝被折断了。

    曼奇克特战役打响了。

    塞尔柱弓骑兵属于轻骑兵,防护不多,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比重骑兵的机动性更好,便于游击骑射。

    罗曼努斯四世一声大喊,拜占廷骑兵起冲锋,同时弓箭手也用飞蝗进行掩护,拜占廷的这种作战方式也充分展现了他们掌握了“联合作战理论”的知识。

    塞尔柱弓骑兵则纵马狂奔,向后撤退,边跑边回身放箭。在拉开一定距离后,他们重新组织,对重骑兵进行疯狂射击。

    双方互有伤亡,战事陷入僵持状态。塞尔柱军利用弓箭在远处射击,拜占廷军则在弓箭手的掩护下,保持着阵线。任凭弓骑兵如何挑逗,拜占廷军依然坚守阵地,毫不放松。

    罗曼努斯四世下令全军向前推进,步兵在骑兵和弓箭手的辅助下,大踏步地冲出阵地,但是队形却依然保持整齐。

    面对这种形势,塞尔柱弓骑兵根本无法突破拜占廷的阵线。一场战役,仅凭借弓箭就像获胜,那时不可能的。夜幕时分,塞尔柱军被赶出战场,就连大营也丢了,拜占廷军取得胜利。

    这一小胜只是曼奇科特战役的序曲,塞尔柱军并没有丧失主力,久经沙场的罗曼努斯四世对此心知肚明。

    塞尔柱人虽然建立了帝国,他们却仍然保持着草原人的特色,不断袭扰、来回游击是他们惯用的手段,这和佩切涅格人,以及早期的保加利亚人所使用的战术一般无二,这也是对付善于阵地战的拜占廷军最大的威胁。

    了解塞尔柱军战法的罗曼努斯四世决定主动撤回曼奇科特休整,准备次日再战。

    塞尔柱军趁着他撤退的时候杀了回来,展开偷袭。拜占廷军的两翼和后队猝不及防,生混乱。

    率前队的罗曼努斯四世接到报告,立刻带领人马返身求援。就在这个时候,指挥后队的安德罗尼柯惊慌之下带着队伍及两翼人马哗哗地向后退却。

    罗曼努斯四世的直属部队暴露在了敌人面前,塞尔柱军抓住这个机会,将其包围。安德罗尼柯却好像没看到皇帝有难一样,拜占廷军的丧钟敲响了。

    战场上,人喊马嘶,鲜血满天飞舞,马蹄踏起的烟尘遮蔽天日。成群的塞尔柱士兵在拜占廷军周围来回驰骋,展开屠杀。拜占廷士兵则活像一群没有的苍蝇,到处乱撞,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

    最倒霉的就是步兵了,塞尔柱骑兵的铁蹄乱?而来,很多人被踩成了肉饼。仅有原先担任后卫的一部分拜占廷士兵逃出生天,其他的不是被杀,就是被俘。其情其景惨不忍睹,比阿鼻地狱还要恐怖。

    罗曼努斯四世本人也被塞尔柱人俘虏。当他被放回来时,大官僚残忍的抠出了他的双眼。

    他的失败并不在战术指挥上,可以说他在这次战役的指挥是接近完美的,他是被军事派和大官僚的出卖了,党争是多么可怕。

    曼奇科特战役失败的危害并不仅仅是使拜占廷损失了几万人马,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拜占廷的重要财富和士兵的供应地――小亚细亚的一部分也落到了塞尔柱人手里。

    塞尔柱苏丹宣布当地奴隶和农奴是自由的,只要交一定的人头税,就可以像自由人一样生活。

    这一政策在小亚细亚掀起轩然大波,自由是多么可贵,奴隶和农奴们举双手赞成,他们与土耳其人紧密的团结在一起。拜占廷统治,给我玩儿去。小亚细亚东部地区在也没有回到拜占廷手中。

    同年(1071),拜占廷在意大利的最后一个城市也被诺曼人占领。

    拜占廷内部混乱不堪,还不时出现地方贵族挤兑中央政府的事情,大家都从自身利益出,真个是天下大乱。塞尔柱帝国则趁机把版图一直推进到拜占廷帝国的腹地,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封建贵族的代表人物尼基弗鲁斯是个卖国贼,他暗通塞尔柱帝国,拱手让出了尼西亚和赫里索堡,尼西亚也称为塞尔柱帝国的都。

    便宜不能白得,尼基弗鲁斯得到的回报是,在塞尔柱帝国的辅助下,他于1078年推翻了米海尔七世,自己作了皇帝,是为尼基弗鲁斯三世。

    1081年,也就是三年后,登堂入室的卖国贼尼基弗鲁斯三世被推翻,出身于科穆宁家族的阿历克塞,成为阿历克塞一世,由此结束了三十年的混乱状态,恢复了科穆宁王朝的统治。

    这一事件标志着,拜占廷的党争以军事派的彻底胜利而告终,使得帝国仍然可以长久的继续下去。

    历史上记载,就是这位阿历克塞一世的一纸求援信,引起了不久之后的十字军东征,也就是从那时起,拜占廷帝国的悲惨命运到来了。

    五十六 卡诺莎雪地求饶!叙任…

    刚讲完了东方的拜占廷是如何生党争,如何惨败给塞尔柱土耳其人,我们又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西方的德国,因为在那里,德国国王亨利四世正和教皇闹得不可开交。

    德国法兰克尼亚王朝的王位如今已经传了三代,到了亨利四世的手里。他虽然不是该王朝最强大、最有实力的国王,却是最最著名的一个。

    原因是,他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又译作额我略七世)之间为了主教叙任权一事争得你死我活,这一被称为“叙任权斗争”的事件是历史学家们最喜欢讨论的话题之一。

    所谓的主教叙任权,实际就是到底谁有权决定主教的任免和迁任,教皇还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其实也就相当于德国国王)。当然了,这只是表面文章,这场斗争的本质其实是到底谁的权力更大。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要说起两人的矛盾,那还得从头讲起。

    格列高利七世是宗教方面的改革家,换句话说,他是个维新派。在他还没当选教皇的时候,就帮助当时的教皇亚历山大二世(此二人被公认为是改革派的两位教皇)进行宗教改革。改革派中,有些人提出要把主教叙任权收归教皇支配,不再让皇帝插手了。

    按照以往的“惯例”,谁当教皇是由皇帝决定,而德国国王是否能加冕为皇帝,却必须得到教皇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皇的任免权把持在国王/皇帝手中,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亨利四世登基的时候,他还只是个六岁的顽童,除了玩儿啥也不懂。机会来了,改革派们在罗马城举行大会,宣布国王/皇帝不在拥有推举教皇的权利。那么如何选举教皇呢,他们组织了一个名叫“枢机团”的机构,作为选举班子。

    教皇的任免权终于回到宗教势力手中。

    又过了六年(1062),亨利四世十二岁的时候,生了一件极其损害德国统一的事件。起因是,科隆总主教安诺二世绑架了他,并要挟太后交出国政。太后爱子心切,不想看到儿子受到伤害,便乖乖地就范了。安诺把持朝政后,德国各地的公爵们并没有勤王之心,而是趁机大捞一把,窃取了不少王室领地。他们的信念是,谁不现在攒下点家当,谁就是本年度最大的傻瓜。(后面的历史展和这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