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中世纪千年史话 > 中世纪千年史话第4部分阅读

中世纪千年史话第4部分阅读

    毫无阵形。在重骑兵的轮番冲锋下,欧多的军队迅速崩溃,他自己也挂了彩,落荒而逃,阿军则在波尔多烧杀j滛一顿。不久,在加龙河(位于法国西南部),双方再次遭遇,欧多又惨败而回,两仗下来,欧多几乎全军殆尽。为什么在图卢兹能打赢,如今却败得这么惨呢?原来,图卢兹之战中,欧多采用突袭战术,使敌人措不及防,而且阿军全是步兵,统帅又过于自信,因此他胜了。可是,这两次欧多面对的是重骑兵,而且双方还是正面交锋,当然会败。

    十二 恐怖!欧洲的生死边缘 …

    欧多实在是没办法了,带着残兵败将,厚着脸皮投靠到查理处。查理得意至极,呵呵呵笑个不停,心腹大患终于被搞定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

    查理虽然生性残忍,却并非莽夫。在西班牙地区,人与法兰克人已经多多少少冲突了二十年。虽然人对法兰克并不了解,可是查理却时刻访备着阿军的进攻,因此他培养出了一支能征惯战、训练有素的军队。

    战告捷的阿军统帅阿卜杜勒日益骄横,心想:“看来西欧人也不过如此,异教徒们都是一帮蠢蛋,这个软柿子我是捏定了”。他在没有派探马侦查敌人虚实的情况下,决定乘胜追击,杀向卢瓦尔河。阿卜杜勒的下一个目标是普瓦提埃城,由于队伍过于庞大,士兵和马匹都张着嘴要吃饭,主力不得不等着秋天收割庄稼,以补充足够的粮食,所以行动缓慢,这就给了查理动员军队的时间。

    当阿军抵达普瓦提埃城下时,欢迎他们的仍是坚固的城墙和高耸入云的箭塔,以及顽强的守军。围攻数日,普瓦提埃城仍屹立不落,守军用弓箭和滚木擂石给阿军士兵一个明确的回答:“要想进城,没门儿”。阿卜杜勒犯了难,心想:“这帮缩头乌龟,躲在城里不出来,狡猾狡猾地”,于是留下一部分兵力继续围困普瓦提埃,然后亲率大军一路向北,将目标锁定为卢瓦尔河畔的更为富庶的图尔城,那里的圣马丁修道院是当时西欧最负盛名的基督教堂。阿卜杜勒将军队分成几支,一边前进,一边烧杀抢掠。自己亲率主力前进。查理闻听图尔城危在旦夕,立刻组织了军队南下,保护宗教胜地……

    十三 图尔战役!日尔曼武士的…

    为了作到出其不意,查理率不足三万人马不敢走大路,专挑小路。虽然走了一些弯路,可是法兰克军毕竟比蜗牛一样的阿军跑得快。他们抢先一步抵达图尔城外,查理在胸前划着十字,心中默默念道:“上帝保佑!”。

    查理将决战的战场选在普瓦提埃和图尔之间,普瓦提埃以北20公里处,那里有茂密的森林和倾斜度很大的斜坡,查理对如何应付重骑兵已经胸有成竹了。

    10月初,阿军终于接近图尔城了,可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支严阵以待的法兰克军队,他们盔甲外套着狼皮和熊皮,手持剑、斧子、标枪和匕,各个精神抖擞,一看就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法兰克军布阵于密林之中、斜坡之上,旗帜随风呼啦啦乱摆。再看看阿军,他们没有料到10月的北部欧洲会如此之冷,寒风吹在脸上、身上像小刀剌的一样,还穿着夏衣的士兵被冻得瑟瑟抖。

    阿卜杜勒远远看见了敌军,高大的林木使得他摸不清法兰克军到底有多少人,五万?还是十万?或更多?他不敢轻易进攻,一招手把传令兵叫来:“别让其他部队抢劫了,赶快过来回合,打跑查理,拿下图尔城,里面有的是财宝和美女”,传令兵得令后骑着快马飞奔而去。阿卜杜勒让全军待命,静观其变,等待敌人先起进攻,毕竟骑兵在密林中会影响挥,而且冲上斜坡会减缓冲击速度。

    查理的军队是清一色的步兵,在坡下的开阔地带肯定会吃亏,他下令部队排成密集的方阵,静静的等着,等着敌人冲上斜坡,在密林中消灭那些骑马的入侵。同时,他也派了传令兵让其他部队加紧前进,迅速过来回合。

    真是“敌不动,我亦不动”,双方对峙着,对峙着。就这样,六天过去了。双方仅有过几次不痛不痒的小冲突,而且那些法兰克民兵打了就跑。寒风嗖嗖的吹着,阿军士兵不停地往双手哈着气,不停地打着寒战,只穿了一身单衣,怎能不冷?

    到了第七天,也就是732年10月10日,阿卜杜勒再也忍不住了,他的士兵在寒风中挣扎了一个星期了,再不痛痛快快打一仗,士气就会丧失殆尽,况且冬天眼看就要来了。这时,其他各路阿军也已经陆续赶到,是该起总攻了。阿卜杜勒对图尔城势在必得,心道:“法兰克人再牛,也抵挡不住我的八万骑兵,哼哼”,于是他把弯刀一举,麾下的重骑兵、轻骑兵汹涌而出,奔着法兰克军冲了过去。

    此时,法兰克军的其他各路人马也已抵达会战地点。查理手下仅有不到三万人马,那些久经沙场的重装步兵是他打赢这场仗的唯一希望,而那些民兵基本没什么用,除了给军队打杂外,只能用于马蚤扰敌人。军队中唯一一个骑马的就是查理,他站在方阵的后面,亲兵卫队保护于四周。

    骑兵纵马冲上斜坡,杀入森林。查理的战术奏效了,骑兵的冲击力经过斜坡时已经被抵消很多,他们手中租大的长矛、厚重的大盾和身上的重甲成了负担,没有了冲击力,拿着长矛怎么比划呢?这些曾给他们带来无数胜利的武器装备,如今却成了他们的催命符。

    密集的方阵挡住了敌人,身披锁子甲、头戴硬盔的法兰克重装步兵开始反击,用手中的战斧和长剑结结实实地插进入侵的胸膛。法兰克军呐喊着,挥动着手中的各种武器,密林里尽是人仰马翻的声音。

    尽管方阵很好的起到了防御的作用,但是敌人毕竟太多了。有几次骑兵冲破法兰克军的阵线,杀到查理跟前,但是都被查理的亲兵卫队化解了,冲入阵中的骑兵最终也不过落了个尸滚尘沙的结果。当然,法兰克重装步兵也有不少伤亡,但是他们仍未退却,坚守阵地。他们士气高昂,一个紧挨着一个,既像一个震撼不动的堡垒,又像一座百凿不破的冰山,将查理紧紧裹在中间,保护起来。

    这样的拉锯战一直进行着,阿卜杜勒全神贯注的注视着战场的变化。突然,远处飞来一骑,连滚带爬的从马上掉下来一名士兵,跪在他的坐骑前。阿卜杜勒被吓了一跳,只见那名士兵灰头土脸,样子好惨啊。他连忙问道:“出啥事儿了”,那士兵哭咧咧地道:“法兰克人偷袭营地”。阿卜杜勒差点从马背上栽下来,心道:“倘若营地丢失,我辛辛苦苦搞来的战利品不是全没了吗?没了粮草怎么办?难道让八万多人喝西北风啊!?”。

    原来,就在双方打得难分难解之时,查理派出的马蚤扰部队已经抵达人的营地。那些守营的阿军士兵还想没事儿一样,数日征战,终于可以找个机会偷个懒了,烤烤火,取取暖,生活多美好啊。就在他们得意的时候,突袭队已经杀进了营地,但见手起刀落,人是人头滚滚,死尸满地,其余的四散而逃。法兰克人放火焚烧帐篷,释放奴隶,夺走财宝,搞得敌军大营鸡飞狗跳。

    阿卜杜勒赶紧命令一些部队停止进攻,让他们回营地增援。可是,这道命令却让阿军输掉了这场战役。正在进攻的骑兵见一些战友纵马往回飞奔,以为他们正在逃跑呢。别人都逃命了,自己也别犯傻了,留着脑袋还得吃饭呢,也跟着呼啦啦往下撤。真是牵一而动全身,阿军全线崩溃。

    查理趁机挥动手中长剑,法兰克士兵一拥而上,随后掩杀,从背后把那些跑得慢的人由马上拉下来,一斧头砍断了肋巴骨。还有的士兵干脆把战斧和标枪投掷出去,再看人像下饺子一样滚落马鞍桥,死于非命。

    阿卜杜勒傻了,骑在马上大喊道:“谁让你们撤退的,给我回来,我很生气”。可是,他的声音早就被奔腾的马蹄声淹没了,谁还听他的呀。法兰克士兵很快杀到原来阿军的阵地上来,把还在那里傻喊的阿卜杜勒包围了起来,“再让你生气”,一个士兵跳起来一刀插进了他的前胸。阿卜杜勒两眼一翻,仰面倒在地上,口吐鲜血,当场毙命。

    查理未敢穷追,立刻收拢军队,回到原来的地方,重新布成方阵,防止敌军反扑。一直在原地等到天黑,他认为次日黎明一定还会有一场恶战。

    次日,阿军没再进攻,查理怕有埋伏,认为敌人想诱他在开阔地带决战。于是派探马前去侦查,可是阿军营地杳无人踪,除了帐篷啥都没了,他们已于夜里向比利牛斯山以南撤退,返回伊比利亚半岛了。

    图尔战役(也称为普瓦提埃战役)中,法兰克军斩一万,自己只损失一千五百人,真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查理也因此获得了“铁锤”的绰号,人称“铁锤查理”。(此战记于rbs, frnks, nd the bttle of tours, 732)

    阿卜杜勒算是一个不错的指挥官,但是在这场战役中,他犯了两个常识性的错误:俗话说“兵贵神速”,由于轻敌和贪图小利,他没有马上挥军北上,这给了铁锤查理足够的时间动员军队;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由于没派探马,对手的动向他一无所知,这些失误都是灾难性的。

    入侵逃跑了,法兰克人胜利了,基督教胜利了。这次大捷阻止了人对西欧内陆的进攻,救西欧文明于水火。想像一下,如果铁锤查理失败了,西欧再也没有可以抵抗穆斯林的力量了。整个世界只有中国唐朝和拜占廷帝国有势力面对强大的人,西欧的化更是不堪设想。感谢铁锤查理,感谢法兰克王国。

    十四 篡位!加洛林王朝的建立

    且说铁锤查理击败人后,名声鹊起。735年,在欧多死后,他想趁机吞并欧多的公国。于是,他来到阿基坦地区,企图让当地贵族宣誓效忠于他。可是,当地贵族根本不买他的账,一致推举欧多之子胡诺尔德统领公国。铁锤查理大怒,正当他准备收拾那些不听话的贵族时,人于翌年攻入盟友的领地:普罗旺斯。铁锤查理无奈,承认了胡诺尔德的公爵地位。起初,胡诺尔德拒绝承认铁锤查理的权威。但是,在人的压力下,他只得低头。胡诺尔德和铁锤查理联合起来,应付人的不断进攻。

    铁锤查理认为必须将敌人阻止在伊比利亚半岛,不让他们在高卢占据任何立足点。于是,他频频主动出击,并在阿尔勒(法国南部城市)击败敌军。铁锤查理乘胜追击,捣毁了比利牛斯山南部塞普提曼尼亚的绝大多数据点。不久,铁锤查理与伦巴第人结成同盟,阿军迫于两方的势力,退至高卢南部地中海沿岸的纳尔榜城固守。 阿军占领纳尔榜后,将其改建成了一座军事要塞,以作为入侵西欧腹地的重要据点。人虽然又多次入侵,但是他们始终无法逾越法兰克王国这道铜墙铁壁。在王国的东部,他战胜了弗里斯兰人、萨克森人、巴伐利亚人和阿拉曼人,进一步巩固了其统治。

    737年,铁锤查理率军围攻纳尔榜,并大破援军主力,缴获很多战利品,抓了很多战俘,续写了图尔战役的辉煌,但是他并没有攻陷纳尔榜城。虽然如此,铁锤查理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了:将人逼退至纳尔榜以南。就在这一年,法兰克国王驾崩,铁锤查理实际上成为王国的唯一统治。但是,他没有篡位,像曹操一样,要将开国之功让于儿子。

    741年10月23日,名噪一时的欧洲英雄铁锤查理谢世,享年六十五岁。弥留之际将王国分给两个儿子:卡洛曼和丕平三世,卡洛曼任法兰克王国的宫相。

    在哥俩的通力合作下,于743年拥立了墨洛温王朝的末代“懒王”希尔德里克三世,王朝的大贵族也被清除殆尽。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没人可斗了,哥俩开始互相斗起来。746年,一场为了独占整个国家的决战以丕平三世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卡洛曼失魂落魄,归隐修道院。

    丕平三世其貌不扬,个头不高,被称作“矮子丕平”。尽管不是帅哥,矮子丕平却足智多谋,政治高手。自担任宫相后,继续扬家族的光荣传统,将“懒王”玩弄于股掌之间,独揽国家大政。虽然实权在握,可是这些已经不能满足他的,下一步就是如何平稳的接管国王之位,堂堂正正的统治法兰克。自克洛维皈依天主教后,天主教成为法兰克的国教,因此国王的任免需要得到罗马教皇的肯才行,否则名不正、言不顺。

    矮子丕平派使询问教皇埃蒂安纳:“国王不问政事,我虽百般劝谏,却丝毫不起作用,如何是好”,教皇会意,答道:“为法兰克操劳便是它的主人”。矮子丕平暗自高兴,这句话正中其下怀。这么容易就把教皇搞定了?原来,困于北方的伦巴第人不断入侵,教皇如风中残叶,随时都有凋零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教皇必须得到一个有力的后盾,拜占廷在半岛上势力薄弱,根本靠不住,矮子丕平的出现真如天上跳下个大馅饼,教皇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拒绝呢?二人一拍即和,狼狈为j,墨洛温王朝算倒了霉。

    矮子丕平在苏瓦松召开大会,将教皇的“决定”公之于众,得到贵族们的一致同意,能不同意吗,那些反对他的人早被扫进垃圾堆了。贵族们欢呼着把他放在盾上,高高举起。末代“懒王”希尔德里克三世被迫剃掉头,关进修道院,搞宗教研究去了。

    751年,按旧约中的仪式,美因茨红衣大主教卜尼法斯为矮子丕平涂油加冕。他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那顶帽子,墨洛温王朝结束,卡洛林王朝登上了法兰克王国的政治舞台。按规定,只需得到本国红衣大主教的加冕,国王就算有名份了,如果能让罗马教皇亲自加冕,那么他这个篡位的合法性就更能得到认可,别人谁也别想说三道四。就在矮子丕平想好事的时候,机会终于来了。

    翌年,伦巴第人攻陷拉文纳,意大利告急。经过垂死挣扎,罗马教皇实在撑不住了。754年,新任教皇斯蒂芬二世慌了,冒着风雪,舍命翻越阿尔卑斯山,向矮子丕平求救。他亲自把红衣大主教作的那套法事又重新坐了一遍,矮子丕平高兴了:“终于让教皇亲自给戴帽子了,看谁还敢不听寡人的话”。可是,这一举动意味着君权需要得到神权的承认才能有效,为后来神权、君权之间的斗争埋下了祸根。作为条件,矮子丕平与罗马教皇结成同盟,对伦巴第人展开反击。

    同年,法兰克军攻进意大利,迫使伦巴第国王将拉文纳及新占领的土地还给教皇。两年后,伦巴第军再度惨败,国王被俘。作为戴帽子的回报,拉文纳至罗马的“五城区”大片领土被划归教皇管辖,教皇国诞生了。这个事件史称“丕平献土”,它被基督教世界颂扬了千年之久,这个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政教合一的教皇国从此存在了1100年有余。

    矮子丕平文治武功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上游,他在位期间,法兰克军的足迹踏遍了今天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748、753年两次搞定萨克森人的叛乱,749年巴伐利亚人的起义也被他,赶跑了纳尔榜和塞普提曼尼亚的人。经过九年征伐,阿基坦地区也被基本控制住了。768年9月24日,矮子丕平因水肿病谢世于巴黎,享年五十四岁。

    矮子丕平对历史的影响可谓深远,他是教皇国的缔造。自此,罗马教皇在中世纪时期的地位迅猛提升,成为影响欧洲极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卡诺莎雪地求饶”事件、“阿维尼翁之囚”事件都和教皇国有关,后来意大利统一的步伐也因它的阻止而进展缓慢,这些后文再表。

    矮子丕平作为加洛林王朝的开国之王,更是被认作具有重要影响的帝王之一,他留下了一个实力雄厚的王国,为儿子查理称霸西欧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采邑制

    采邑制是欧洲封建时代,特别是中世纪早期在西欧实行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其实,采邑制的雏形在克洛维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它最初由铁锤查理正式颁令实施,这种制度改变了墨洛温王朝土地无条件分赠的制度,将土地及依附于土地的农民一起作为采邑封给有功之人。作为条件,那些接受采邑的人必须服骑兵役,采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