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大唐之理工天下 > 大唐之理工天下第7部分阅读

大唐之理工天下第7部分阅读

丽侵占的汉四郡之后,这位皇帝的野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此他并不会趁胜追击,继续统一朝鲜半岛,而且他也知道,山高路远,无法对当地形成有效的统治,多费力气并不值得。

    李世民来到平壤,先接受了高丽国王高宝藏王的受降,然后处死了渊盖苏文一族。然后检阅了高丽四十二个州,一百个县的土地,一共大概有八十万户居民。李世民在平壤设立了安东都护府,封高宝藏为安东王,当然他只是名义上的国王,实际权力则设立安东都护府来行使,封丘孝忠为安东都督。

    朝鲜半岛上的局势暂时稳定了,与历史上不同的情况是,百济尚没有被灭,新罗和百济的战争仍然将继续,日本仍然会在将来插上一手——唐朝的策略是:坐山观虎斗,等到你内附!

    安东都护府则开始逐步的掌握当地的行政权力,促进民族和文化的交流融合。第一,则是修建从营州到平壤的驿道,新设二十个驿站,并且修建南浦和义州港;第二则是设安东军两万人,逐步收回原高丽北部的国内城,扶余城等残余势力,维护边境的稳定。

    如何收服边境的少数民族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后世现代政治环境下的多民族国家的情况。南斯拉夫,前苏联和印度就是很好的对比。

    在这里,笔者引用一下秦晖教授在《多民族国家的多元与认同之道》文中的观点,并试图用这个理论解释一下为什么中国曾经的许多属国,比如东北少数民族,突厥部落,渤海国,占城,西域都护府,吐蕃等国家,虽然被多次征服,但是仍然最后不仅没有融入到汉文明,融入到封建王朝,反而在之后甚至会对中原文明反戈一击呢?

    此文中提到,南斯拉夫和印度,相似之处,都是联邦制国家,民族,宗教乃至党派的构成都极其复杂,在国际关系上,都是尼赫鲁和铁托都是信奉不结盟主义的。不同的是什么呢?铁托搞得,是列宁式的联邦,他不允许政治上的多样性,反而鼓励民族上的多样性;前南斯拉夫境内,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信仰,他都鼓励其族群和思想的独立性,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穆斯林族,并且维护他们思想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在我看来,这种手段,是一种“统治手段”,他所关心的是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和权力统治,而不是思想认同。日后这八个共和国带着他们各自的思想,信仰分裂为现在四分五裂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这二货是真正的一个民族,语言非常一致,打个比方就是简体字繁体字的区别,只是信仰不同),塞尔维亚,波斯黑山,蒙特内格罗和马其顿,科索沃也很快就要独立了。

    而尼赫鲁搞的则是宪政式的联邦,他允许政治上的多样性,对民族,宗教的多样性谈不上限制,但也绝对不算鼓励。英吉拉甘地解除锡克教护教武装的一幕,仍然历历在目。她后来虽然被锡克教的教徒所刺杀,但是她用生命的代价,坚持保障了印度联邦的稳定,称她为印度国母并不为过。但另一方面,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孟加拉国的分裂和战争则表明,尽管实行了宪政民主,在某些方面的多元化和分歧,仍然是不可弥补的。

    印度的复杂程度比南斯拉夫更严重,因为南斯拉夫好歹都是斯拉夫人,有一个塞尔维亚族作为主体,而印度从及多王朝以来,一千多年都没有本土居民建立的统一王朝。所以,从来有印度教,但是没有印度国之说。而境内的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其实也是一种语言,只是后者用的是阿拉伯文字标记的。说印地语和乌尔都语的人是可以互相交谈的,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其实说的就是一种语言。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形成,付出了一百多万人的生命的代价。可以说当时印度的民族冲突才是非常严重的,但是后来则越来越淡。如果说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出于当时的冷战形势而建立的话,那冷战形势结束之后,为什么南斯拉夫和平结盟但最后分崩离析,而印度血腥建国但最后越来越强呢?

    以东西孟加拉邦为例,印巴分治的时候,两个国家都有非常强的独立意识,最后东孟加拉独立为现在的孟加拉联邦,而西孟加拉执政党印共马(共马的意思请自行联想脑补)偏偏是一个非常反对民族主义的党,他在今日的印度,除了在三个偏远邦以外的影响都非常小,但是总部仍然不屈不挠的设在德里,而且尽管印共马的选民和党员都是以孟加拉人为主,可历任的总书记从来没有让孟加拉人担任过。他们的理想是将印共马的思想传播到整个印度。

    按照秦晖教授的观点,印度的经验表明了,国家存在的基础,乃是宪政认同,或者说整个国家体系的认同,尤为重要的是经济系统的认同,并不局限于民族,宗教和左右,也不应该是军事力量维系。

    比如,朝鲜半岛三国的国策,虽然记载不多,但从四世纪就将佛教定位国教可以推测,此时的三国,很可能也施行了魏晋时的授田制。此时的日本处于飞鸟时代,其中一个重要的进步,就是学习了贞观年的租调庸制度,废除原始氏族时代沿袭而下的田产和农民都属于氏族的古制,将土地改为公田和公产,并且征收实物地租。

    中晚唐时期,公田和公产制度在唐朝破产,不得已改两税法,征收货币地租。经济基础和土地政策的破产,才是唐朝衰落的真正原因。

    第二十八节 班师回朝

    班师回朝

    应该说唐朝对征服土地的政策其实是很合理的,主要就是归于中央政权,对征服民族一视同仁,分化民族聚集,将原统治民族内迁,推广朝廷的土地政策。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安东都护府的腐坏,这些原高丽地区也许并不会再次独立出去。长期以来,东亚文化圈的朝贡体系,都建立在中国的优越感,也就是其余朝贡国的自卑感之上的,因此现在韩国人才这么迫切的需要找回自尊。也因此日本才这样迫切的想要脱亚入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逃开东亚文化圈内对中国的崇拜,利用欧美的光环抬高自己——这个举动在另一个方面说明日本内心是多么的自卑,是多么的不愿面对中国,即使是在科技文化领先如此之多的情况下。

    话休繁叙。随后的十余天,唐军陆续接管了高丽全境。七月十日,达成了战略目标的唐军班师回朝,此次出征,仅仅用兵十万,用时三个半月,共击溃高丽军队三十万,俘虏二十万,彻底消灭了高丽国的统治,恢复了汉四郡的治所,平壤也因此改名乐浪郡。李世民皇帝的历史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对长孙无忌:“你知道为什么我不算最牛逼的人,但是我的成就足以笑傲古代那些牛逼的皇帝吗?”

    长孙无忌一听就知道李世民又要吹牛逼了,当即表示洗耳恭听。

    李世民说:“当然是因为我治国有技术,讲方法,重视人才,知人善任,从兼如流等等等……”以现代的观点,他的政治素养是不错的,比如善于作秀,重视人心所向,根据才能委任人才。但他的政治策略虽然在外交上很成功,但对他的子民有多大的帮助吗?晚年他大兴土木,征伐无度,毫无疑问意味着他也变成了一个好大喜功,喜欢给自己贴金的官僚……

    李治可不敢说什么。他有他的想法,安市辽东一线,是著名的鞍山和本溪等产铁产煤的宝地,在此处建立一个钢铁生产线,就可以几百年内都满足整个东亚的需求了。而且这样带来的收入,可以极大增加政府财政,实现更多的公民福利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带来的认同感,才能真正把中国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团结在一起。

    因为没有了敌军威胁,李世民的车驾先行一步,每天赶路四百里,五天内就赶回了幽州的范阳大营。而后续部队十五天后也随后抵达,在范阳大营,李世民主持了盛大的授奖仪式,在李治的建议下,定州制作所制作了三万枚三等军功奖章,授予作战人员,而所有的后勤兵也得到了荣誉证明,这些奖励除了在范阳大营当场颁发以外,还通过后勤车队授予了驻扎在前方的将士。

    特别是跟随李治出征的三千定州长弓兵,他们的家人纷纷从定州赶来,见证了他们集体授勋的一幕。在李世民亲自谱写的《秦王破阵乐》的伴奏下,将士们用难得一见的国家主义激|情,发泄着他们的喜悦。

    不少人说:“能得到这样的一副荣耀,真的是一辈子都值得了!”

    因此定州和周围的河北地区,后来成为了鹰派聚集和习武成风的地域。人们对当地豪族的追捧也没有那么强烈了,恰恰相反,一直以文官出名的范阳卢氏和博陵崔氏,后来也转而出了不少武将。

    八月,李治随李世民的车驾回到了并州,也就是太原府晋阳,这里正是他当太子以前的封地,也是他媳妇王语嫣的娘家所在地。李世民先行回京,而李治则留在太原享受乡下生活。

    长安和并州是唐朝最先大量生产煤炭的地区,并且能够行销天下。长安是因为大城市,燃料的消耗巨大,而木柴木炭相对来说,是比较昂贵的。并州则是因为煤炭实在是太好挖了。

    想到这里,后世来的李志顿时咬牙切齿,山西煤老板的大名全球扬名,成为世界各大奢侈品商场争相追捧的大客户。山西省的煤炭多到了什么地步呢?根据现代的储藏量,山西省全省含煤的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40,118个县,94个有煤,91个县有煤矿。你在山西省,40的时间都是在煤炭上行走啊亲!

    不仅如此,山西省阳泉,晋城出产无烟煤,含硫量低,品质十分的优良。储藏量?不用担心,至少在唐朝的标准,是可以至少让全国用到公元2000年的。而历史上以木炭为主要燃料,以木材为主要建材的唐朝,在中唐时期,整个陕西省内就已经没有合抱的大树了!

    李治呆在并州,下榻于太原府李渊和李世民都住过的老家,这里一直有人在打理,不少都是跟着李渊起兵的老人,因此自然十分亲切,李治也难得的体验了一把乡亲老家的悠然生活。特别是王家的一批小屁孩更是乐得围着太子转悠,不仅有点心糖果吃,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听。

    “郎君,今天又要到哪里去?”王语嫣手里拿着一摞厚厚的请柬,“今日又收了二三十家的宴请。”

    自太子来到并州,拉关系的人就是络绎不绝。李治刚开始还很有兴趣蹭吃蹭喝,后来就烦了,无非就是那一套,美酒山珍,奇珍异宝,然后拼命毛遂自荐。各州刺史和河东道按察使这批官员邀请也就算了,毕竟李治监国期间,曾有不少文书往来,也算私下联谊。但是地方豪族可就不像话了,如果不是王语嫣的娘家王家也算当地豪强,也是给了王家一点面子,没有明目张胆的送美女过来。李治风流好色大名远播,十五岁得子的佳话更是传遍朝野,这让他好一阵子觉得众人看他的眼神,都是怪怪的。

    李治便问道:“又是谁啊,除了河东土著薛氏,柳氏,裴氏,司马氏,是不是还有河西的独孤氏?”

    王语嫣一脸无奈:“就是哪些人,郎君也知道的,我们王家在太原就有七八房,那些名字可不是容易弄清楚的。”

    “算啦不去了,还要劳烦娘子帮我挡一档,今日我要去煤井,上次寻的工人可在了?”

    李治把手里的糖都散掉,把一众小屁孩打发走。他也曾遍寻有没有叫王勃的,但是王勃大约生于650年,现在父母恐怕还木有结婚呢。

    “早已在偏房候着了。”

    “那我先去了,娘子在家莫要无聊,若觉得闷便叫姐妹来玩无妨。”

    自从李治来了,王语嫣的一众儿时姐妹都不敢来,一来敬畏李治的威名,二来和太子殿下当朋友,实在是有点太尊贵,压力太大了。李治不愿扫她们的兴,因此也不再勉强。

    王语嫣倒是很想解释太子已经变了一个样,不仅举止十分有礼体贴,对女人方面也矜持了许多,不再是那种见色起义狂放不羁的作风了。

    李治召了小厮把那工人叫来。此人来时,竟是一个短衣老头,头发发白,约莫四五十岁。李治作揖问道:“老丈,我本是叫个工人,怎么劳烦你来了?”

    老丈回礼道:“回大人,某是城外小店村的里正,姓白名山根,因为山民粗劣无知,怕坏了大人的事情,因此我便自己来了。”

    “无妨无妨,我此次来只是看看石炭井,我们边走边说。”

    山西多煤,各地打井时,都时有出产。白老头提到小店村处石炭井的由来。小店村离城外不过四五里地,本来也没有石炭井,自从旧井淤塞,村里合资新打井时,便出了不少上好的石炭。小店村便将这口煤井做了自己村属的产业,出煤都是卖给买不起木炭的穷人,除了支付人工,所得费用便由打井出资份额给村民分红。

    唐代有钱人都用木炭做饭,有所特产之地,比如蜀中,更有竹炭。而用石炭木柴的,多是穷人。但是石炭也有优劣,譬如晋城出产的兰花碳,便是上好的石炭,烧起来烟气小,十分耐久。小店村产的虽算不上顶级,但也算上好的石炭。自前年开采,已经挖出了几万斤,碳脉挖开了十余丈。

    李治知道,上好的煤炭就埋藏在太原府周围广袤的地下,后世勘探表明,整个太原城四周,从文水到阳泉,一百五十公里长的地段,地下都是埋着上好的无烟煤。

    可是如果没有好的技术,这些煤,你采的出来吗?

    第二十九节 采煤技术

    采煤技术

    煤矿主要是古代富含动植物有机体的沉积层,经历很长时间的高压脱水碳化形成的。因此,它有一个特征,就是大部分煤矿矿带,都是扁平,在地质剖面上带状分布。因此,挖煤不是笔直往下挖,而是沿着这个煤矿带子水平开挖的。

    小店村打井时,是从上而下挖,因此他们往地下挖十米的时候,才挖到了煤,然后挖到十二米的时候,就没有煤了——也就是说,这个煤层的厚度大概是两米。太厚的煤层,没法一次开采,须得先采一部分,等到回填土将剩下的煤层压紧实了,再继续开采。

    在煤层的工作面,中国古代常用的方法是掏槽法。就是先用鹤嘴锄在煤层下掏空,然后用锤子凿子在煤层上部敲凿,使它自然崩塌,然后用工具把这些煤炭通过竖井再运送上去。

    白老头带李治来到了煤井处,这本是用作水井的一处地段,位于村中聚集处。自从开采了煤炭,就近两所房子便被当作煤炭售卖的公房,院子也用作储藏开采好的煤炭。煤井的井口已经被加宽,直径一丈多(3米),井口有两个大轱辘,井口堆着篾条框,牛皮囊,还有一个木风车接着几节大毛竹,往井下鼓风。井口只有人在鼓风,许久也没有煤炭通过轱辘提上来。

    “大人,此时秋收刚过,许多村民农活还没有做完,因此人手不够。往日农闲时,井口少说也有十一二人,分别鼓风,提煤,提水。”

    李治来到井口,探头往下看时,只觉得黑乎乎,不知道几许深。

    白老头马上也解说道:“起初打井,打下五六丈也不见有水。到七八丈时,翻上来许多黑土。打井的鲁师傅便说,此口井是不成的了。不过看情形是个上好的碳脉。我等寻思便不再往下打,水井便寻别处,此处得来石炭,一年也能卖的几十贯钱。”

    “石炭和木炭价格几何?”李治问。

    “太原城中,下等炭价一文一斤,而我等卖石炭,五文一斤,虽然难燃,易生碳毒,但可比下等木炭耐烧,穷苦百姓,多买石炭。”

    “那产炭本钱几何?”

    “炭井开工需要少则五人,多则七人,每天少不得二十文钱。除去饭食花销,每十斤石炭只要一文的本钱。”说道此处,老头稍有羞涩,“获利不算多少,但我村每年三斋两社,所花销也能补贴补贴。此井出炭三年,有十万斤石炭,所得十余贯,算不得大钱。”

    又打听了小店村的一些情况,李治决定从这个煤矿开始,实施燃料改造计划。

    “白老丈,我正有一个想法,便和你做一个生意,如何?”

    “大人请讲。”老头非常紧张,毕竟王家的人叫他来时,只说他是朝廷官身,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