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大唐之理工天下 > 大唐之理工天下第7部分阅读

大唐之理工天下第7部分阅读

    来:”今日就可以乘机开始攻城了。李世绩!“

    ”臣在!“

    ”你领步卒一万,保护太子的攻城工兵开始拆城墙!“

    ”得令!“

    ”江南王!“

    ”臣在!“

    ”你领骑兵五千,侵扰其余三门!“

    ”得令!“

    ”太子李治!“

    ”在!“

    ”率工兵五千,猛攻城墙!“

    一时间灯火大亮,唐军的脚步,将大地都震动了。

    李治指挥八架盾车,左右保护四架钻车,十六匹马分别拉着四个铁钻头,通过一个木齿轮带动,直直的向安市的夯土城墙钻去。余下两千人再后,手挨着手的运土,而另一千人,将不远处水渠的水,通过六个大型翻车不断的提起来,通过四个水管向四个钻车的工作面冲刷过去。

    只过了二十分钟,安市城内乱成一团,完全不知道唐军的主攻是哪个方向。西北和西南方无数弓矢射来,将守军射伤大半,高录福连忙紧急派遣各三千人向西南和西北方向防守。东南方虽然也是人声鼎沸,但一时间没有什么大动静,因此高录福也没有觉得有大事。

    一个小时以后,李治的四台钻车已经钻垮了十米长的城墙,李世绩的步兵立刻杀入,而李治也没有停下来,他把工作面移到已经的破口旁边二十米处。

    等天亮的时候,东南段城墙已经完全陷落。高录福发现上当,把所有兵力派来试图夺回来。可是他看到的时候,心中都要绝望了……

    东南方向一百米长的城墙,都变成了一坨一坨的土堆和水坑!

    唐军占据了城墙,并不冒进,只是不停的喊话:”还不投降!优待俘虏“

    西南方城墙上的守军眼见寡不敌众,纷纷放下武器。安市人引以为傲的城防,一日间就被拆的和白地一样啊……他们怎么也想不通,这么禽兽的事是怎么办到的!

    李治和李世绩志得意满的站在东南端的城墙上,对惊恐的高丽人露出不屑的冷笑。

    李治说:”看来渊盖苏文也攻不下的安市,也不过如此!“

    李世绩张嘴就说:”太子殿下,要不……统统都杀了吧?“

    一听这话,周围的士兵眼睛的绿光又冒出来了。

    甚至有人大喊:”你们千万别投降啊!老子还没杀够呢!“

    六月四日,安市再一次像辽东城一样,以一个让人没法接受的方式,陷落了。残余的城主的卫士防守了几日,也纷纷缴械投降。李世绩的士兵老大不乐意,看见举手投降的,都是一个脚丫子踹过去:”都是软蛋!老子还没杀够呢!“

    高丽人一听,更是纷纷吓尿,投降的速度更快了。

    安市全陷,六万居民,几乎没有人抵抗,因为战斗在清晨时已经差不多快结束了。而三万守军,当场被杀和逃命时被杀的有八千,溃逃两千,剩下的两万人都投降了。这一笔又讹诈了牛马上万头。高录福最后走投无路,本来还想投降,还没张嘴,就被眼疾手快的薛仁贵一箭穿心。因为之前李世民略微抱怨过一下:”诸位爱卿,你们说,安市城主要是投降,朕是接受呢,还是不接受呢?朕可不愿意有人说,朕心底狭窄啊!“

    因为当时李世民视察安市城墙的时候,安市城主远远看到,纵使手下一片哗然,没有给李世民面子。

    所以现在,他死定了。心领神会的各位,一看到高录福都是两眼发光,可惜还是被薛仁贵抢了先。

    六月八日,刑部部尚书张亮接令以后,率军从卑沙出发,将建安城轻松攻占。至此,辽宁全境,只有乌骨城没有落下,辽东,安市,盖牟,卑沙一线,已经完全肃清。大批高丽人逃离辽宁,留下的都是汉人。唐军在辽宁境内已经彻底安定下来。

    安市战役彻底绝了高丽人的反击的胆量,但渊盖苏文是绝对不会放弃的,因为无论唐军多勇猛,也只是十万人,而安市也只是一个城而已,当时高丽人口高达上百万户,大小城池有几百座。而且安市仍然离高丽腹地好几百里地,高丽的纵深和平壤附近的复杂地形,行军困难。渊盖苏文因此决定集合所有军力,打算和唐军来一次决定胜负的大型会战。

    另一方面,唐朝建国不过三十多年,户数不过三百万。而高丽却已经自曹魏起,在辽东和朝鲜半岛经略数百年,统治基础相当深厚,高丽,百济和新罗,总户数可达一百五十万,具有相当的战争潜力。而且即便是境内的汉人,对唐朝也并没有如此多的归属感。

    因此,此次唐丽战争,还有一战!而这一站,则是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的,没有金手指可以开。唐军和高丽联军的战斗,会在哪里发生呢?

    第二十六节 釜底抽薪

    渊盖苏文的探子,在安市陷落的第二天就把消息送到了平壤。渊盖苏文立刻下令全国动员,紧急征兵。强行征召了三十万士兵,分布于鸭绿江到平壤一线的各大险要之地。因为唐军的骑兵进军速度非常快,如果要轻装突击,一夜之间就可以从乌骨城突袭到平壤城下。这段距离不过三百多里地,对于曾经创下一夜推进五百里的唐军骑兵来说,实在是小儿科。

    因此渊盖苏文部署了二十万士兵在义州府据江而守,并且提前毁掉了所有的桥梁码头以及船只,试图阻止唐军的推进。如果唐军胆敢强行渡江,他们就会趁其半渡而击。

    另外十万为机动兵力,部署在鸭绿江后方两百里地的博川,此地也有河流流过,也是成为唐军渡江的不得不攻克的天险。

    前文提到过,李道宗和李靖都认为,苦战安市不是正确的打法,只有突击平壤才能拿下高丽。可是这一路五百里地,距离上是可以一路突击,但是如何解决渡河问题呢?因为地形的原因,这一路必须要渡过三条江,难道渊盖苏文明知唐军大军压境的时候,不会去防守这些交通要道吗?当时高丽的人口超过七百万,就算被击溃了十五万军队,难道再拿二十万三十万军队都拿不出来吗?

    六月十二日,唐军进驻乌骨城,此地已经在五六天前,接到渊盖苏文的命令,全部军民撤退到鸭绿江对岸,因此这里只是一座空城,连来不及搬走的粮草也被烧的干干净净。李世民和他的大臣们又继续吹捧飘飘然了一番,然后探子传来的消息,让他们高兴不起来了。

    李世民很郁闷的问:“诸位,现在高丽人据这鸭绿江而守,这个江面足足有两百步宽,此时正是水大的季节,要怎么渡过去呢?”

    两百步的距离,只有很强的弓弩才能超过这个射程,对江对岸造成有效杀伤。也就是说,高丽士兵只要陈列在河对岸,稍微退后,那你就一点办法也没有,而你只要在河中间的时候或者要上岸的时候,就是活靶子一样……

    此时张亮和他的五百艘大船在卑沙城(大连),每艘除了满载粮草以外,还能运输四五百人。运输能力是足够把五万战斗部队投送到任何地域。

    因此长孙无忌便说:“我们可以让张总管的五百艘船来运过河,强攻可下。”

    五百艘,每艘运两百人,那么一个来回就足够把十万人运过河。可是下船重整队形的时候呢?这个时候被一个冲锋,基本上就可以回去了。更何况唐军只有五万左右的战斗部队,而高丽军队则高达二十万。

    这个时候,李治开口了。他说:“我听说,五百艘沙船,一字排开,足足有二十里地那么长。我军如果要迅速通过这条鸭绿江,断然不能靠它来渡江。因为这样,战线拉的太开,而且准备时间又极长,高丽军队有很充足的时间将我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因此,这样万万不可。”

    众人一听,也是觉得很有道理。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一众都是不习水战的,对如何使用战舰毫无概念,因此争辩来讨论区,没有一个人能想出好的强渡鸭绿江的办法。

    等过了好一会,李世民只能再次把求助的眼光投向了李治:“雉儿,看来,为父又要问问你的点子了!”

    李治一路来虽然尽力低调,可是但凡李世民不擅长的战法上,都是他提出了最迅速和最有效的计策,已经公认为军师型的人才。李世民也很感叹,私下说:“虽说雉儿弓马功夫远不及我,可是论战术计策,行军定计,已然不在我之下了。”因此对李治继承大统,也更加的放心。

    唐宋时期,北方使用的,是沙船,这是一种体宽,吃水浅,适航性好的船只。而且因为中国式的横帆和舵的使用,比西方的地中海式帆船要先进很多,比西方学会使用逆风航行,要领先上千年。中国古人有一种说法,说风有九个方向,只有当头风,也就是顶头逆风不可行,其他八风都可以行。

    其实这是对内河航线而言。对海上,所谓的当头风,只要把船的方向偏一偏,那顶头风不就变成那八风之一了吗?也只有对内河航线无法走之字形航线的,才会有当头风不可行的结论。

    西方所传的运用三角帆利用逆风航行的技术,据说是来自八世纪东印度群岛(正是唐朝时期)。可是,在那个时期,航海技术最高的就是中国人,因此,只有东印度群岛的人学习唐朝人的技术,而没有唐朝人学习东印度人的道理。

    只可惜愚昧的中央集权封建政治,断送了我国曾经那么先进的技术和文明!

    此时,沙船的船型,已经基本定下来。除了使用铁钉连接技术之外,还出现了水密舱。顺带说一句,除了三角帆是阿拉伯人就会的以外,西方帆船的所有技术:横帆,舵,逆风航行,水密舱,都是从中国传入的。当时阿拉伯人和中国人贸易,都愿意用宽大,舒适,安全的中国帆船。

    张亮的五百艘大型沙船,吨位大概在五百吨到八百吨之间,吃水浅,满载吃水不过一点五米,所以适航性非常好。尺寸约长四十米,宽十米左右。

    这五百艘大船,如果首位相连,船队长达二十公里……这相当于高丽南浦江段最后一段的总长,甚至超过了平壤到加尸城的距离。

    于是,李治便有了想法,他说:“父皇,我有定计。我军应当在江对岸扎营,威慑对岸敌军,然后遣精兵三万,乘张亮的船队,直接在平壤南五十里的南浦登陆,直扑高丽都城,此战既可完胜。”

    之前,长孙无忌反驳李道宗的直扑平壤的理由,主要是辽宁全境尚未平定,安市等城内尚有超过五万的高丽军队,如果贸然分兵,如果前军在高丽腹地被陷,后军就有被高丽军队围歼的危险。而此刻辽宁全境已平,再分兵突袭就没有了后顾之忧。所以这样的军策,很快就一致通过。李世民下令,长孙无忌和张亮,统领水师,在南浦登陆后,建造码头,保证后续粮草供应。领兵五千。李治和李道宗,为此次主将,领军三万,乘船攻击平壤。

    李世民自己则坐镇乌骨城大营,并且派遣一万人马在鸭绿江的高丽军营对岸扎营,迷惑敌军。

    六月十五日,李治,李道宗和长孙无忌率军先在鸭绿江扎下营寨,然后偷偷的退往鸭绿江口以西二十里修建的临时码头处,张亮和五百艘沙船已经在此待命。三万五千士兵和操船的一万水军便沿着东南方直直的杀过去。此时海风为西南风,因此不算顺风,速度不快,每小时只有十多公里。六月十六日傍晚,经过一百七十多公里的航程,大军抵达南浦江口。

    六月十六日夜,经过五个小时,三万五千军队便在南浦立好临时码头,顺便攻占了毫无防备的南浦城。李治下令让李道宗的五千骑兵就地修整,尽快从晕船等不适应中恢复战斗力,以备明日的狙击战。另外两万五步卒则连夜行军,十个小时后,也就是六月十七日凌晨抵达了平壤城西北,阻断了高丽军博川部回援平壤的道路。从高丽渔民能够得知唐军的动向开始,到平壤城被封锁,不过十八个小时。此刻不要说高丽军义州部和博川部毫不知情,连渊盖苏文也只是接到唐军水师的报告,而不清楚发生了什么状况!

    六月十七日中午,平壤城陷入了一篇恐慌,整个城市只有两千守军,而城外的两万五千精锐唐军已经吃饱喝足,养精蓄锐的看着平壤的城墙了。他们毫不惊慌,因为李道宗的五千骑兵也恢复了力气,不紧不慢在赶来狙击援兵的路上。

    得到消息的时候,渊盖苏文一屁股坐在地上,喃喃道:“真是神兵天降,神兵天降啊!他们是怎么这么快就来了!这不可能,不可能啊!”

    他的手下一起使个眼色:“莫离之,我们降了吧!唐军不会把我们怎么样的!”

    渊盖苏文还在犹豫间,只觉得脖颈一凉!然后天旋地转见,看到一个无头躯体正在喷溅鲜血,那,那不是自己的衣服吗?

    他手下的侍卫背叛了他。他们说:“莫离之,我等也是没有办法,只有这样,唐军才会封赏而不是杀了我们……”

    六月十七日下午四点,平壤城头竖起了白旗,守军高举一个人头,喊道:“渊盖苏文死了!渊盖苏文死了!高丽国投降!”

    第二十七章 重整辽东

    六月十九日,李世民亲自率兵赶赴鸭绿江前线。说不担心是假的,他最疼爱也是最小的儿子李治亲自率军,绕过两道封锁线,在三十万大军的威胁下突袭平壤,让他十分担心。他在乌骨城一夜没睡,又等不到消息,心中十分焦急。如果一切顺利,此刻平壤应该已经攻陷。但是水上交通受限于船速,而陆上又不通,他干脆赶赴前线,希望通过敌人的动向来推测平壤的局势。可是高丽军并没有什么异动。

    六月十九日深夜,张亮派遣的信使终于从南浦赶回,带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渊盖苏文伏诛,平壤已降!”

    李世民非常高兴,立即下令犒赏三军,设立受降的高台。六月二十日,鸭绿江对岸的高丽军营大乱,一群群士兵四散而去,不复有组织。而中军帐内派出一袭人马,渡江而来,来人正是原乌骨城守将高突勃一行,他正是高丽军义州部的将领。他来到唐军军门前,头缚白布,丢盔卸甲,像高延寿一样跪着前行,高呼:“高丽军高突勃率部来降!”

    唐军回以山呼海啸的口号:“吾皇万岁,大唐必胜!”

    六月二十一日,李世民命令高丽军义州部还剩下的五万降兵放下武器,然后将自己的本阵六万军队进驻义州。六月二十二日,李治完成了对平壤势力的肃清,派长孙无忌留守,自己和李道宗率领五千骑兵前往高丽军博川部,该处将领得知渊盖苏文被杀,便立刻潜逃而去,只剩下七万多军队,李治解除了他们的武装,令他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六月二十三日,李世民车驾经博川与李治回合,前往平壤。自此唐丽战争结束,以高氏高丽的覆灭而告终。比历史上的覆灭高丽要提前了23年。

    顺便说一句,公元660年,苏定方灭百济,便是一次水陆协同作战,他率军十万,从山东威海成山出发,东南行360公里水路,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江口击败百济联军。663年,在百济复国运动中,唐军和新罗联军再次在此击败百济和日本联军,彻底控制了这一地区。当时仅仅百济就有七十六万户。可见更加强大的新罗和高丽的人口,也不会下于此数。以当时唐朝不到四百万户的人口,对抗高丽和百济两国超过一百五十万的人口,实在不是一场轻松的战役。

    而在白江口之战以前,日本的国号还是倭国,天皇还没有施行律令制。当时的天皇是齐明天皇,是一个两次担任天皇的女人。而飞鸟时代的日本,及其落后原始,甚至连货币推广不开。尤其扯淡的是,竟然还能组织联军来和百济攻击唐朝!

    解决了高丽以后,朝鲜半岛上的势力仍然还有百济,都城在白江上的熊津,以及新罗,都城在金城。其实虽然新罗与唐朝交好,但并非是仰慕中国,只是为了消灭百济和高丽,统一朝鲜半岛而已。对于少数民族和边境民族的统治,自唐朝以来的羁縻政策,其实是开了很不好的头,日后灭亡中土政权的游牧民族,都是早年羁縻,任其发展的结果。

    但是此时国事仍然是李世民做主,李治估计他早已厌战,收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