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大唐之理工天下 > 大唐之理工天下第4部分阅读

大唐之理工天下第4部分阅读

配合等军事素质,是可想而知的。

    李世民和李靖对话录《唐李对问》就记载了当时的战术思想,能看出,李世民是临场指挥的大师,而李靖有更系统,经过了辩证的军事思想。作为当时代战斗力最高的将领,他们代表的是当时最高的战术水平。

    在讨论战术的时候,也就无非是讨论正奇之道。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太宗曰:蕃兵唯勁馬奔衝,此奇兵歟?漢兵唯強弩犄角,此正兵歟?

    靖曰:案《孫子》云:善用兵者,求之於勢,不貴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夫所謂擇人者,各隨蕃漢所長而戰也。蕃長於馬,馬利乎速鬬;漢長於弩,弩利乎緩戰。此自然各任其勢也,然非奇正所分。臣前曾部蕃漢必變號易服者,奇正相生之法也。馬亦有正,弩亦有奇,何常之有哉?

    太宗曰:卿更細言其術。

    靖曰:先形之,使敵從之,是其術也。

    太宗曰:朕悟之矣。《孫子》曰:形兵之極,至於無形。又曰:因形以措勝於眾,眾不能知。其此之謂乎!

    靖再拜曰:深乎!陛下聖慮,已思過半矣。

    ”此文除了末尾是纯粹马屁以外,说明了当时战术的缺乏,和对兵源的限制。同时也说明了李世民其实并不够明白汉族传统兵法经典的意思,也侧面佐证他的战术多是战场直觉,并不擅长局势分析。

    李靖的意思是说,善于领兵的人,是利用军势,而不是利用士兵的优势来调度,因此能够选择合适的兵种而来打造自己的军势。选择合适兵种的意思就是按照兵源的优势来战斗,所以吐蕃肯定是用骑兵,发挥冲锋的优势,汉族肯定是利用弓弩,擅长慢速的战斗。所以我以前统领吐蕃和汉族兵时必须改变旗号和衣装,以便让他们互为弥补。骑兵也有正奇,弩兵也有正齐。

    李世民不太清楚,李靖就进一步说:先制作一个表面的局势,让敌人按照这个局势来布兵,这就是其中的策略。

    而此书的另外部分呢,则说明当时军队的布阵。因为指挥调度的原因,前后左右军不能离总指挥特别远。这也制约了大型会战的发生。因为,太多人聚集在一起,必须排成很长的队列,无法光靠旗子,鼓声来指挥复杂的战术机动。因此,李世民屡次在唐朝统一战争中使用的战术,都是这样的:劣势步兵在前,拖住对方主力,自己率几千骑兵在敌阵薄弱处冲杀一阵,不用杀多少人,只要冲散阵型,就没有不大胜的。

    按照李靖的体系,李世民的步兵,别人以为是正兵,其实是奇兵,因为他的作用其实是让对手露出破绽。而自己的骑兵,其实是正兵,因为他就是靠这个来决定胜败的。

    古代的侦查效率低下,指挥笨拙,因此才会给李世民留下这样的机会。如果他遇到的是训练有素的比如马其顿,罗马时代的方阵军团,恐怕是讨不了好!

    他们对波斯帝国的胜利,充分说明了步兵是可以有效战胜骑兵的。而岳飞的步兵也是把金兀术的重装骑兵杀的找不着北。

    所谓时事造英雄,正是因为此。

    而这一次为了准备都高丽的战争,李志要对当时传统的战阵做出改革!

    李靖发明的六花战阵,是一种外方内圆,可以以五种变化,方,圆,曲,直,锐的战阵。它和古代的九宫格阵不同,是从诸葛亮的八卦阵修改而来。

    比如,有一块一千二百步乘以一千二百步的阵地,李靖会将它分成四百步(600米)乘四百步的小方阵,分为东西两厢,其中六块是列兵的,剩下的三块是空地,留作战斗或者是调度。

    每一阵分五千人,其中一个为营,剩下的五个,可以各自做五种阵型的变化,总共二十五种变化。

    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做这么多变化。临场的指挥,都是前军为正,以枪盾兵结成防御,多为方圆阵。用处就是“陷”,就是指能够控制住冲击的兵力,能够利用兵种的特性,将敌人的冲击力控制住,让阵地胶着。曹操的兵书,《新书》,将骑兵分为战骑,陷骑,游骑,作为了三种骑兵的作用,分别为正面战斗,预备队和突击队。

    正面御敌的,当然以枪盾兵为佳。很简单,防御高,能抗骑兵的冲击。而预备队,则用刀盾手,或者太刀手都可以,攻击力足够高,dps钢钢的。

    突击队,在唐朝必须是弓骑兵,没有之一。。。

    考虑到指挥习惯和军官的素质,阵法并没有很大的改变的余地。

    不过,配合,是可以用战术推演的。比如战场地形,敌军装备和军力配备,突击队可以和本阵不放在一起,本阵指挥官和突击队的指挥官约定信号出击,如此等等。而阵型也可以在抵达交战场地之前,分别布置好。狙击战,遭遇战,包围战等不同的战术目标,也会影响行军布阵的选择。

    李志的终极目标,是使用罗马枪盾兵作为正兵,列队正面战线。第二条战线可以使用板甲的双手剑士,类似于陌刀,斩杀起来人马俱碎,推进和dps效果无敌,适合硬仗。即便没有板甲,双手剑的战力,是大于当时的唐直太刀的。也可以使用掷弹兵,维京刀盾兵。主要视乎对方的火力配备如何。

    第三条战线则没有比骑兵更好的选择。武器会选择蒙古弯刀的改型,斯拉夫马刀加上骑弓。

    说到斯拉夫马刀和骑弓,现在俄罗斯和东欧各地,还有着蒙古时代的战争艺术的保留。单手马刀的决斗,可以耍的华丽无比。而时至今日当地还有反曲弓的速射比赛,一次从箭筒拿一只甚至两只箭,射速可以到每2秒一发。非常有趣,只是不知道他们管这招叫什么。

    第十六节 弓马的艺术

    说到此时的弓箭,唐六典记载,分为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种。后两种应该只是制式不同,专用于皇宫禁卫。常用的是前两种。长弓用作步战,角弓用于骑战,稍弓和格弓是狩猎用弓和皇朝禁卫军用弓。

    其中,长弓应该类似于英格兰长弓,用木材制成,简单便宜,练习用弓也多用这种弓,主要它的拉力大,便宜。弓长约有2米,拉力最大80公斤,不是常人能够拉开的,一般的拉力则在35公斤左右。角弓则是木材,兽角和鱼胶做成的复合反曲弓。弓身较短,适合马上使用。李世民有一名为巨阙天弓也长2米,根据他的臂力,记载有“箭穿七札,弓贯六钧”,一钧是30斤,一唐斤越660g,也就是说他的弓力高达120公斤这在历史记载中还并不算最大的。可见中国北方的民族真的是多骁勇强壮之辈,是当时地球上最强大的人类。不过我汉人不用心虚,岳飞能拉满192公斤的弓,已经属于藐视人类了!

    当然,最大的拉力和战斗用的拉力还是不一样的。因为战斗的时候更追求准确和持久力。

    英格兰的长弓平均拉力35公斤,抛射射程380米,而明清的角弓平均拉力要到40+公斤,射程要达到500米左右。这是使用50g到80g的“兵箭”的数据。解放以后,射箭比赛改用重20g的轻箭,有人能射到一公里以上。(无语吧)

    注:考虑到资料来源多寡,本书大致使用英格兰长弓的数据和杀伤力,毕竟它对中国士兵来说,是一种轻松又有足够杀伤力的软弓!

    李志的禁军都是骑兵,身着重甲,不属于轻骑,但也可以在箭雨如飞的战场上突击。骑兵的武器也是长枪,角弓和横刀。横刀是直刀,不利劈砍,因此以后会换成马刀。

    在六花阵的基础上,李志将骑兵编为一阵,前军为三阵队的枪盾兵。他们的武器还有横刀和长弓,备箭三十。身着重甲,主要任务是狙击阵地,保护身后的弓箭手。弓箭手阵是专门的弓箭手阵地,武器只有长弓和横刀,穿轻甲,备箭四筒,一百二十只。

    熟练的长弓手一分钟能射出6到20只箭,这样的储备其实已经足够解决一场遭遇战了。

    按照蒙古轻骑兵的战术,骑兵的战法是冲锋,先平射,然后马刀砍人。对于不结阵的敌阵,排成箭头阵,直接冲杀过去就可以。对于结阵的敌阵,可以用轮转阵进攻,集中攻击一点以求突破。

    枪盾兵的战法则主要是防御骑兵突击,盾牌和长枪可以有效的防御和反击对方重装步兵和骑兵的攻击,保持阵型。

    弓兵的战法则是输出最大的伤害。弓箭是冷兵器时代效率最高的武器,没有之一,他也是唯一在战场上也能保持训练水平的兵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的威力都超过了早期火枪。

    李志对兵种的安排,在阵地防御战上的安排思路,是来源于英法百年战争中经典战役,阿金库而之战。

    此役,英军五千名长弓手在900装甲步兵的掩护下,射出了五十万到八十万支箭,顶住了敌人重骑兵的十六次冲锋,屠杀了法国约两万骑兵和重步兵的组合。

    当然,照搬这样的战役是愚蠢的。李志的战术思想是:弓箭手阵地以v字形排开,带来一个互不影响的火力覆盖范围。阵地之前,构筑木桩,鹿角的工事。步兵间杂予以支援。

    骑兵和枪盾步兵的存在,都是为了保障长弓手阵地的有效活力输出。

    当然,这种阵地只适用于防守。李志的进攻阵型则是采用唐朝军队最经典的前后夹击型。中唐时期,陌刀对为前锋突击,骑兵为后军侧翼绕后从背后突击,在战场中部给予敌人最大程度的绞杀。

    可见中唐虽然人人备弓,但没有集中使用弓的战术思想。

    为了改变依赖马的战斗,李志一定要把长弓的用法带给中华的步兵,让他们不再惧怕北方的战马。

    长弓手的进攻则由枪盾步兵支撑的,地面推进战术。枪盾兵一阵排成圆弧状列在前线,往前推进,背后跟随着长弓手的移动射击阵地追击并提供火力打击。

    对攻的阵型则是这样的,分为左中右三军,中军前进,左右两军稍微后退,制造出一个三角狙击阵地,用绝对的火力将进入阵地的敌军彻底绞杀。骑兵则在后军处回旋冲击,提供骑弓的抛射支援。或者将三军的箭雨转火覆盖敌人的弓箭手阵地,自己则从侧翼朝进入阵地中的敌人的背后冲锋。

    李志并不是彻底要抛弃传统军阵中方圆直锐等等的变化,而是引入阵地的概念,合理分配打击的火力,把战斗从原始白刃格斗或者拼枪中解放出来,进入到最大效率歼灭杀伤敌有生力量的阶段。

    说到骑兵用的弓和英格兰长弓,还真是有很大的不同。角弓是反曲弓,弓臂变型很大,拉力大,一般用扳指使用汉式开弓法——西方称蒙古法,就是大拇指拨弓弦,这样开弓拉力大,但如果箭在弓左侧(以左手持弓者而言),大拇指的开弓方向会使弓弦横向摆动,而带来瞄准的误差。因此此法开弓,最好是使用弓右箭。这样没法直接瞄准,因此只能有经验的射手才能使用。清朝乾隆皇帝射猫图中记载了他的持弓射箭的手法,就是标准的扳指加弓右箭法。蒙古人的骑弓都是用这个开弓法。

    而胡法也称地中海式,英格兰长弓就是这样的开弓法。就是用中指和食指甚至无名指勾放弓弦,因此它的弓弦是朝左放的,可以在弓左箭时保证精度。它的手法控制箭尾相对更容易。

    不论哪种手法,都可以在手上加更多的花样,比如速射,一手双箭等。

    长弓造价低廉,后勤制造容易,在两百米外就足以穿透皮革甲和衬垫甲。训练容易,只要有强大的群众基础,长弓手还可以拥有十分优异的战损比。

    当时英格兰很多农民不再种地,就是因为长弓手不仅安全,有高薪水,还能拿到战利品的三分之一。英格兰也在中古时代以孱弱的国力,依靠长弓手成为了欧洲大陆上无法忽视的力量。

    李志因此计划在全国六百多军府中,绝大多数南方和华北非战区的军府里推广长弓手的培训。而在善水教内部,则让所有男孩在蒙学中,即可练习儿童长弓,在16岁时即可拥有一只属于自己的真正的长弓。

    长弓手需要大量的训练,但这对强大的唐代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而白刃战的战斗,死伤率极高,非专业剑士不可。李志打算的培养方向是板甲双手剑士和墙盾手,大量使用职业军人。

    因此在定州,他仿照阿金库尔战役的英军配备,让东宫卫率出五百重骑,府兵征召了定州四个军府的青壮,组成三千五百人的长弓手军队。而他们都是具有射箭基础的。

    长弓手的训练内容,就是精准平射和控制距离的抛射,以及响应各种射击命令的口令。经过一个冬天的突击训练,长弓手队基本能做到了两百步(300米)内精确度为十步的抛射,以及一百步(150米)内人形靶,和三十步(45米)内的精确打击。

    此外,简单射击阵地的构建,基本工事也进行了培训。

    然后重步兵和长弓手步兵也进行了不同阵地上的配合演练。当三千五百名长弓手同时以最大射速射击时,那铺天盖地,遮天蔽日的箭雨,伴随着尖锐的呼啸声,让所有人都觉得窒息。而三角狙击阵地配置时,中间被集火的地域,更是连蚂蚁都活不下来,整个土地都被箭犁了一遍!

    第十七节 兵发辽东

    三月,丁丑,车驾至定州……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高丽雪君父之耻耳。……上见病卒,召至御榻前存慰,付州县疗之,士卒莫不感悦。有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动以千讨,皆曰:“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上不许。——资治通鉴·一百九十七卷

    贞观十九年元月,李世民先令粮草从永济渠向辽东方向征发。二月,天子车驾从洛阳出发,此时李世绩已经带领十万军队,从幽州出发。

    三月,天子车驾来到了定州。李志也终于和这个威震宇内的帝国之君见面了。李治的记忆和多日的书信让他不再陌生这个暴躁,威严和勇武的父亲。

    注:历史上,贞观十七年,李世民曾经诏令太子视左右军兵马。历史上的李治吃不得苦,不愿多操心。但本文中的穿越打乱了历史轨迹,李治也因此提前来到了定州,而不是如历史上是随李世民来到定州,并且和一干文官在定州监国。

    天子车驾带着有不少高级官员,长孙无忌,岑文本和杨师道随行出征;而高士廉,高季辅,张行成,马周和刘洎会留在定州。

    李世民身高约一米七八,腿短,两臂特长,膀大腰圆,孔武有力,走起路来龙行虎步,仿佛能看到他年轻时威风凛凛的形象。但是他现在也四十五岁了,体力大不如前,不能再披挂上阵。

    注:唐尺294厘米,一步合五尺为147厘米,这相传是根据唐太宗的步幅确定的。唐一步是现在的两步,一步即是74厘米。这个距离用现代的估算数据,是身高减去一百厘米。因此按步幅,唐太宗应该身高一米七四。考虑到他长期骑马,又膂力过人,因此假定他上身稍长,腿也因为罗圈而减低了步幅,取他身高一米七八。

    “父亲,孩儿可等到你来了!”李志上前,激动的抓住了父亲的手。

    “不错,不错,我儿果然长大了。不仅造出飞雷和千里镜,手上竟然也练出了茧子。不知道你横刀和骑射的功夫怎么样了?”李世民一伸手,就知道李志手上茧子的来历。

    于是李志提议来校场点兵处,演示他一年来练武的成果。

    首先是射靶子,距离三十步(45米)外树立木靶,李志取的一张五十斤角弓(约三十公斤,比英格兰长弓稍弱),用胡法(地中海式)开弓,右眼顺着箭杆瞄准,微微往上取一个角度,然后用娴熟的技巧连射五箭,每箭都命中了靶子,只是不能都命中靶心。

    然后是表演双射箭,之间李志把箭筒背在身后,从头上取箭,一次两只,然后分两次射出。因为这两箭之间不用取箭,因此速度大为提高,几乎是一只追着一只命中靶子。

    看到这里,众将士包括李世民都大声叫好!

    最后,李志一次取了三只箭,然后第一箭,弓开六分,以较大的角度先射一箭,然后第二箭弓开八分,以较小角度再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