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75部分阅读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75部分阅读

没有必要,要是真这么干,纯粹是在找骂。

    我们就是从后世也可以看到,世界上很多真正的人口大国,它们固然在法律上保留了义务兵役制,但在实际cāo作中,还是采取的“招募”。

    东其实不完全认同“征兵制”强于“募兵制”的观点,因为相信很多人都明白,一个由真正自愿从军之人所组成的、并且以保家卫国为宗旨的军队,它的战斗jg神不会比强制征兵而来的军队要差,反过来,很可能要高出很多。

    他对宋代兵役制度真正诟病的,是其所带来的社会观念、风气的改变。他认为,这才是对这个东亚帝国的未来,一个非常非常致命的打击。

    因为自宋以后,武人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下,它就造成了社会上之人,对其有着极大的排斥。

    如果放眼世界各国,就没有哪个国家像这个东亚之国这样,在整个社会当中,尤其是士大夫中间,存在着一种对武人的强烈藐视。

    “不过一武夫而已”,相应的是,民间更有了“好男不当兵”之语。

    但请不要忘了,中国文字中的“武士”,“甲士”,“战士”等等,早已表明,他们过去都属于真正的“士”。

    怕只怕孔夫子在地下是泪如雨下:咱可没教他们要自废武功。

    宋、明之亡,恐怕不能说与此毫无关系吧?

    事实是,即使大明王朝迁都běi jg,并在南京保留了另一个国都的备份,仍然重蹈了大宋的覆辙。

    如果把所有的罪过全怪在宋代的头上,这也并不全面,因为中国的历史必须要联系起来看。毕竟宋代立国有着五代十国背景,但历史的教训同样也必须汲取。

    东固然重视蒙古帝国,但他却绝不存在畏惧。哪怕是提前百年到这个时代,没有原始的火炮和手榴弹,并且直接面对成吉思汗在世时全盛的蒙古帝国,他也依然如此。

    因为本就知道点历史的他,即拥有后世的眼界,又还有这个时代的史料供他来琢磨,他就不难为帝国定下应对之策,包括以后的外来之敌。

    只不过这小子实在是押不住,过于显得“雄才大略”了,即给同时代身边的人,也给后世留下了太多的迷。

    --

    关于明代的兵役制度,补充如下:宋代的“贼配军”,经元初给汉人分民籍和军籍之后,到明代发展为“军户”。

    也就是你一旦从军,从此你的后人世代只能当兵,直到家人死绝了为止,因为这个军户是世袭的。明开国以后,他们在社会上地位的低下是显然的,所以在下有书中之言。

    经宋、元、再到明,也许还可以说,中国古代在“四民”之外,又多了一个“兵”。

    请注意后世共和国刚立国时曾经有过的一个表述:工、农、商、学、兵。

    我们深邃的历史必须要联系起来看,否则没有太大的意义。

    --

    感谢教徒书友。

    再次重申:本书不会太监。

    说实话,在下已策划过本书的续集,而且还要用新的写作方式和引入新的内容。有点野心勃勃,见笑。一切还是等本书写完吧。

    有件个人的小事,也是小爱好要做完,抱歉。

    第二百四十九章 兵役之制(二)

    ( )这是一间雅致的书房,它的里面有两人在对弈。但不同于其中一人的投入和专注,另一人的神情上却显得有些无奈。

    屋子里面很安静,除了移动棋子的声音。

    “难怪有人说你嗜弈如命。”有人开口说了话。

    回答他的是一个淡淡的“哦”。

    “象弈”乃士大夫闲情雅趣之事,只不过有人的心思不在这上。

    见别人没有理会嘲讽,在随手移动了一个棋子后,先前开口的再度开口:“今ri之议,最后你为何不言?”

    对面之人没有答话。

    棋枰上的一个棋子又被挪动了一下,他的“车”已走边。

    “如此举措,且直接涉及到兵部,你又岂会无见?”问话的声音开始变得有点变冷。

    还是一个“嗯。”

    在“车”与“炮”的掩护下,“马”已跃过楚河边。

    算计着别人可能的应着,这个人始终低着头全神贯注地盯着棋盘。

    但这次,别人的回应却始终没有弈出来,终于,等不及的他疑惑地抬起头来,看到了对方恼怒的眼神。

    他的脸上露出了苦笑:“难得与君能弈上一回合,何事不能弈完再说?”

    “在下本无此闲情雅致。”不满之情已经溢于言表。

    “再说,你拉在下到舍下,怕也并非仅为一弈。”

    在略有点依依不舍地看了看棋盘后,这个人终于开了金口:“有用吗?”

    对面之人怔了怔:“什么有用没用?”

    “在下是说,对他所提,反对有用吗?”

    “不反对岂知无用。”别人的眼睛已经瞪圆。

    “他是你的学生,xg格你又岂能不知。”在看了对方一眼后,这个人淡淡地说道。

    “朝廷田赋之制已经表明,只要是他想做的事,他是会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做的,即使是牵涉到皇家。”

    “当他说出,宗室之家、乃至于将来的皇子,都必须要服几年的朝廷兵役时,你这个当老师的,不也一样当场无言?”

    对面之人张了张嘴,高低还是将话咽到了肚里。

    因为某人为扭转帝国的风气,参照后世的做法,他拟订的未来帝国兵役制度,是建立在朝廷的户籍基础上。这个制度的核心其实就两点:“户户有兵,兵有期限。”

    也就是:凡户有适龄青壮,你必须有一人服朝廷的兵役。服兵役的年龄为二十三岁,这个兵役期为三年,服满之后,该户一代之人,从此全都免兵役。

    残疾者,免。户中独子无兄弟者,免。

    无论何人,也无论是皇室宗亲还是皇子,一律不得例外。

    凡自愿为兵者,可以延期,且军中视情还可升职一级。但一般只延长到本人的三十五岁。

    这是平常体制。至于战时之制,朝廷应视战事可能的规模,在需要的情况下,对征兵的范围和兵役期限,在平常体制的基础上加以扩大。

    它的确是这时代骇人听闻的举动,因为不仅是帝国本身、即使是历代的规制,又一次被大幅的修改。

    只不过某鸟人故伎重施,又把帝国皇家推出来堵别人的嘴,更搭上了未来的皇子。

    “嗜弈如命”之人又看了看棋盘,他轻轻地说道:“坦白地说,他的这个规制,如果放到兵部,兵部不仅将无人反对,且必会全力支持。”

    对面之人死死地盯住了他,眼中已经有了强烈的不满之意。

    “嗜弈”之人摆手,语调依然很淡。

    “你并不清楚,当初兵部改组之后,他曾私下里召集军中重将言道:‘朕曾闻民间有言,南船北马。也即,即使朝廷的步军再不行,可水师却绝对不应该打不过对方。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朝廷的惨败,朕要你们必须找出来。所有人不必顾忌,朕不想重蹈覆辙。’而张世杰、刘师勇等人随后提出的重要一点,就是禁军人数虽众,老弱居多。”

    再度看了对方一眼,他轻轻地说道:“其实你也应当知道这其中原因。”

    “为师”之人终于沉默。

    因为有些事情不是不能找到背后的原因,差别只是愿不愿去找而已,尤其是对于满腹经纶的士大夫。

    在历代的兵制中,汉承秦制,它的征兵年龄,开始的时候只有十五岁,到了汉景帝时期,才改为二十。一直到汉昭帝即位,最终将这个年龄定在了二十三岁。而百姓免除兵役的年龄,则为六十岁,后来即使得到修改,也才改为五十六岁。

    (注意国人自古以来的一个习惯,年龄论虚不论实,尤其是男xg。)

    唐代则为:“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

    当百姓要于十四周岁、乃至于近六十的年龄仍承担兵役时,以此为苦的原因就并不难被找到。

    本朝的招募之制使百姓摆脱了这种苦难,的确是一种很大程度上的改进,但它在制度上同样有过分的规定。

    宋人一入禁军和厢军,按宋仁宗庆历年间的减切法规定:士卒、乃至于低级军官(十将、押官),取消军籍要到七十。

    -----

    后人其实凭上述内容,还能推断出两宋之兵“前强后弱”的另一个原因。甚至包括明代。

    严格来讲,本朝开国的时候所招募的军士,都是jg壮之士。当初“太祖拣军中强勇者号兵样,分送诸道,令如样招募。”

    也就是赵家老大将军中的强壮之士当“样品”派往各地,令各地就按这个“样品”来招募。此后,又专门设了量身高的“等长杖”,凡达不到这个身高的,就不能招入军中。以及还要满足其它的如视力、行动的敏捷等招募条件。

    但当他们成为老人,且世人又排斥于从军时,另一种形式的“积弱”也就不可避免了。

    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军中的“老龄化”严重,这又岂能不影响整体的战力?

    现在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前面所说的,阿术为什么会有“宋兵弱于往昔”的见解了。

    -

    “嗜弈如命”之人接着说道:“你还记得他当初要求招募三十以下之兵的规定吗?这个规定已经使禁军的整体战力大幅提升。”

    “而张世杰之所以胆子变大,敢以六万之军就在江西大举进攻,甚至当初在福建路的战事中,行事果决,原因之一就是他现在的东南都督府,全是jg壮之兵。”

    对面之人继续沉默。

    很多事情联系起来看,再细想,前因后果就不难查明。

    “但此策的背后应当还有另一个原因。”

    “何因?”

    对面之人的脸上露出了慎重。还是将不满抛在一边,究出其中真正的原由比什么都重要。

    有一双发亮的眼睛也盯住了他。

    “本朝自太祖开始,其实一直对武人心怀防范之心,所以在军中的规制上,始终有一原则。”

    “兵无常将,将无常师。”

    所有的声音已经变得很轻。

    “他的举措,既提高了禁军整体的战力,也隐藏有此含义在内啊。”

    “你是说……”

    “且不论其它,一旦役期已满,军中之人思家心切,还有多少愿留军中?将无常师,也就是兵无常将啊。”

    -

    当我们细究后世兵役制度的特点时,其实不是不能发现,后人早就用制度来做到宋代所说的“兵无常将,将无常师”。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国人过去的话里面,实在是隐藏了太多的玄机。

    --

    “如果我们要想复国,既要提高禁军的整体战力,扩军在以后也必不可免,且还要防止军中势力做大,汝有何策可以教在下?”

    沉重,两人也再度陷入了沉默。

    ……

    当这间屋子里只剩下一人后,他依然盯着那盘没有下完的残局,但此时他想的是什么,就没人知道了。

    后人在笔记中曾对他做了如下的描述:“公平生嗜象弈,以其危险制胜奇绝者命名,……”

    也许他大局观、或全局观的养成,或多或少的与他多年在棋盘上的搏弈有关。更也许他的胆大、敢于冒险xg格,又早已在他过去的棋风上显现。只不过这时候他与另一人同样都不年轻了。

    但恐怕也恰恰是这种岁月的变化,他过去的锋芒毕露,正在向老辣转化。

    可他并不知道,抛出这些的某鸟人所借鉴的不过就是后世之法,而且影响此人如此决策的,也正是后世另一个所谓的“平等”观念。

    因为某人在仔细地研究了汉、唐、以及大宋的兵制后,再参照后世的做法,他认为:后世义务兵役制所体现的,实际上是“平等”的原则。

    每一个正常的成年男子都必须服几年兵役,这样的国家在后世有很多,离这个东亚之国近的就有。

    而“募兵制”所反映的,更多的是自愿原则。

    可是,当这个时代的人、特别是士大夫群体,还不能意识到,这是不同人群在不同的时期、于社会中分担不同的职责,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时,为了彻底扭转整个社会的风气,他就宁可更多地采用“压缩版”的义务征兵制了。

    即使做不到让整个社会人人都为兵,但当每一个家庭都曾有兵时,它就必然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把“平等”说成是人人一样,的确有些偏颇。可人世间的现实却是,恰恰有些事人人都一样时,这些问题就好解决了。

    第二百五十章 暗示

    ( )自设立开始起,这里不仅很快成为宫中之人最喜欢来的地方,而且也绝对算得上是宫里最安静、也最整洁的地方之一。

    吉安对几个正在里面百~万\小!说、一见他就立刻恭恭敬敬站起、不当值的宫女和太监熟视无睹,而是直奔写着藏的库房。

    他的脚步很快,快到身后的管事太监几乎要小跑才能跟随;但又很轻,轻到即使在如此环境中,也仿佛毫无声息。

    皇家书院是陛下闲暇时常来之地,甚至有时候他还带着皇后一起来。当然,更多的时候,他是将其中的书籍带回自己的书房或寝宫“御览”。

    就是太后和卫王殿下也没少往这里跑,同样多有将自己喜爱的书籍拿回去细看。卫王殿下更早已将许多连环画,也就是陛下开始说的小人书,给搬到自己的宫殿。

    陛下对书院的青睐,这是宫里人人都知道的,甚至其中的格局、包括许多规制,都出自于他的策划。你像什么设立阅览室、藏、阅书牌等等之类,全来自于他的授意。

    如果不是当初琼州皇宫范围有限,他们哪个喜欢恶搞的陛下,会不会脑袋一热,再设立个贵宾阅览室,还真不好说。

    皇家书院设立后,鉴于宫中生活单调、枯燥,陛下曾特别下旨:“宫中之人都可以到书院翻阅、乃至借阅书籍,不限。”就此,这里成了宫女、太监空闲时前来最多的地方。

    实际上,所有人看的最多的还是哪个连环画,因为宫女、太监中也少有识字很多之人。而连环画图文并茂,直白简单,趣味xg更强,且太后、卫王、包括现在的许皇后也都极为喜好,故此,国学院一有印制,第一时间就会送来一些。它的这种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内容特点,甚至在宫里都形成了某种期待。

    皇家书院是吉安经常前来查看的地方,并且在陛下当初旨意的基础上,他还给所有人定了如下规矩:

    太后、陛下、皇后、卫王驾临书院,闲杂人等立刻回避。

    即使是宫里人,没有宫中所发的阅书牌,也不得入内。

    凡将书籍私自携带出宫者,严惩。

    入书院禁声。

    作为太后带出来的宫中“老人”,吉安是不能像他哪个不靠谱的陛下如此随意滴。

    今ri他到皇家书院,是陛下给了一张单子,要他立刻将这几本书取来。

    皇家书院里的书现在很是不少,但陛下要的也并不难找,因为这些书都按“经、史、子、集”分好了类。

    (古籍中的“经、史、子、集”这种分类法,远在宋代以前就有,所以,在这个时代建一个正规的图书馆并不是什么难事。)

    在取了陛下“钦点”的书之后,经过“子部”时,吉安又在标有“道”的数个藏书架前停了一下。

    身后的管事太监立刻上前低声禀报:“近ri道长还不曾派人从北边送来书籍。”

    吉安点了点头。

    在皇家书院“子部”所收藏的百家著述中,现在越来越多的就是道门书籍。因为当初陛下在与全真教的张志仙会面中,真正对别人“慷慨”许诺的,其实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印制“道藏”。

    当双方的见面即将结束时,帝国陛下笑咪咪地和张志仙说道:“张道长,无论如何,朕在此可以承诺一件事,不管贵教是否愿意奉大宋为天下正朔,朕都会在以后,以皇家的名义出资再次编撰道臧,且还要刊行天?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