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76部分阅读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76部分阅读

    天下。至于相关书籍的收集,就有劳贵教之士了。”

    张志仙怔了怔,他立刻回道:“陛下的美意,贫道自当向掌教师兄转达。”

    虽然前人多有努力,但道教作为一个教派于汉代问世以来,直到唐代,它才真正开始大规模、系统地编撰了整个教派的理论和内容。也就是在朝廷的支持下,最终有了唐玄宗时期的《开元道臧》。

    宋徽宗在位时,作为大名鼎鼎的道君皇帝,他自然也要编一回,于是又有了宋代的《政和万寿道臧》。

    但道教史上最大的一次《道臧》编撰是在元代,即在全真教最鼎盛的时候,由当时的掌教、丘处机的弟子伊志平授意、宋德芳所主持的《玄都宝藏》。

    但可惜的是,前两次所撰都丧于其后的安史之乱和靖康之难。而后面的这次,又遭到了前面所讲的忽必烈“焚书”,《玄都宝藏》就此基本上被付之一炬。

    至于以后,最终的《正统道臧》则要到数百年之后的明代,而且正因为老忽的“焚书”,它的内容就要比《玄都宝藏》少了很多。

    虽然老忽并没有如始皇帝“坑儒”般的“坑道”,可全真教的人是不是也会痛心疾首?

    有人对症下药,将“止痛片”给端上来了啊。

    当然,虽然这其中不乏拉拢收买之意,但某鸟人也确实是非常看重《道臧》的价值。

    因为,在舍去其中有些过于玄虚的宗教成分后,《道臧》里面实含有这个东亚之国历代的民俗、风情、艺术、文化;更包括一些所谓的“左道之士”弄的医学、天文、地理、历史、算学,以及由炼丹术而来的原始化学等内容。说它是另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并不为过。

    相比后世的国外,这个东亚之国自己,实际上还远没有认真研究它的内容。

    (怕是有的时候,我们犯的错误之一,就是身处宝山中不知宝。)

    有了陛下这句话,别人不讲,赵与庆这个牛鼻子老道最上心,他是拼命在北地收集,并不断地派人送来。

    实际上,当过去的内藏库被取消后,这个书院在某种程度上已被吉安视为皇家的另一个私库。所以,当下吉安淡淡地说道:“书院乃陛下、太后、皇后、卫王常来之地,其中的书籍更为他们所喜爱,少了一册,……”

    这个平常喜怒不形于sè的陛下“近寺”眼中,突然有光一闪。

    边上的太监心中一悸,几乎当场跪倒在地。

    “小人明白。”

    吉安没有在皇家书院多加停留,而是很快离去。陛下要书很急,他现在是越来越喜欢百~万\小!说,有时候甚至都看到深夜。

    或许在吉安眼中,这个“天资聪慧”的陛下与先帝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爱百~万\小!说了,可他也并不知道这里面真正的原因。

    因为“他的陛下”认为,后世世界各国、包括共和国所采用的很多做法,其实都是一种历史的承续,也即在前人基础上的改进。并且“他的陛下”还相信,只要将在另一个时空所知道的东西,与这个时代、以及历代的规制相对照,不仅不难找到很多事情的原因,还能找到更符合这个时代的做法。

    这就是他本仅了解点历史的陛下,之所以当初大举搜刮书籍,弄皇家书院,且也不觉得看这个时代的书是在找累了,还拼命研究历代做法的缘故所在。

    这时候的吉安肯定还不能意识到,他的这一生,已经深受“他的陛下”影响,可他更不清楚的是,实际上这种影响还在发散。

    仍然还是在一间屋子里,同样只有三人,气氛也颇为凝重。

    张志仙看了看一长者。

    “委羽道兄今ri仍很客气,并无言辞催促,可也告知小弟,他们已经拿下了荆湖南路,不ri将收复两浙地区。”

    长者垂帘端坐,面容依然波澜不惊。

    孙德或的脸上有着犹豫、迟疑之sè,他先看了看张志仙,然后再望了望长者,说道:“此事委实难决,还请师兄来断。”

    屋子里刹那间出现了死寂。

    或许此刻他们的内心里,真的更崇拜丘祖。如果他老人家还在,以他的智慧,必不至于像他们这样如此难以决断吧?

    在另两人的目光中,长者的眉毛一挑,开了口:“还是答应他们吧。”

    闻言,张志仙的心中突然一松,可接着也有了沉重感。因为他非常清楚,今ri所决定的事,等于是赌上了整个教派的未来。

    张志仙立刻就去见这时候他该见的人。

    在他离开后,孙德或轻声地说道:“师兄。”

    孙德或的神情有点复杂,既似乎有着宽慰,又仿佛有着稍许的歉意。

    这样的决定让任何人来做,压力之沉重都可以想象,可他和张志仙高低还是将事情全交到了长者的手上。

    长者淡淡地回道:“德或,为兄是掌教啊。”

    是的,长者同样也清楚,即使压力再大、再难决断,当必须要做出抉择时,他就不能推脱,因为这就是他的职责。

    抉择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区别只是大小、重要的程度不同而已,它更在有些时候,真正考验人的智慧和勇气。而事情一旦过后再说,那就不过是民间所说的“马后炮”了,其价值只能是探讨“经验”或“教训”。

    但此时孙德或的脸上同样残留着迟疑,这到底是不是一个正确的抉择呢?他不确定地问道:“师兄,此事……”

    长者却打断了他的问话,微笑着说道:“德或,让为兄来看看你的推手近来是否又有长进。”

    孙德或也露出了笑意。

    或许始终承受着压力的长者,的确需要某种松弛。

    他们的双手相互搭在了一起,在柔缓地转圈当中,就仿佛是推磨。

    推着推着,孙德或突然加了力,然而于瞬间,他却反被“挤”了出去。

    长者再度露出了笑容,孙德或略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此法的玄妙,小弟还没有完全领悟。”

    长者淡淡地问道:“以师弟之见,此拳如何命名为好?”

    孙德或挠了挠头:“观其特点,称它为柔拳或软拳,似乎均可。”

    但随即他正容:“师弟以为,师兄新近所创的拳法,柔中蓄钢,颇暗含以柔克刚的至理,极为玄妙。”

    长者长长地叹了口气,却摇了摇头:“为兄不敢掠美。”

    孙德或一怔。

    “这是委羽道兄传给我的,而且按他所说,此拳正为南边的哪个赵昰所创。”

    孙德或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sè。

    “这不可能。”

    长者没有理会,他接着说道:“你知道赵昰给它起了个什么名字?”

    震惊中的孙德或摇了摇头。

    “太极。”

    孙德或目瞪口呆,可长者那双睿智的眼睛也盯住了他。

    “长chun宫过去为何名?”

    孙德或的身体忽然禁不住出现了轻颤。

    “太极宫。”

    第二百五十一章 一叶知秋

    ( )东看了看满朝鸦雀无声的大臣,咳嗽了一声,可朝堂上还是没人说话。

    今ri朝会商议的是他提出的“战时之制”,由于事情直接涉及到兵部,所以,参加这个朝会的还有代表兵部的文天祥和茅湘。

    东的开场白依然很简单:“关于此议,还请诸位爱卿各述己见。”

    但朝臣们随后的表现,是他们全学了上次的徐宗仁,都捧着个笏板在上面“找花”,就是不开口说话。

    一见这种场面,文天祥和茅湘则更是闭口不言。

    自东“登上大位”之后,夫子们竟然不给他“上课”了,这可是在朝堂上第一次出现。

    他看着众人,忽然在心里叹了口气,因为他不是猜不到出现此种场面的真正原因。

    在他事先的评估中,他相信,即使不提历代实际已有的一些规制,仅仅是在经历了国破家亡、海上漂泊、每天担惊受怕的ri子后,朝臣们就不会不理解设立“战时之制”的必要xg。故此,所谓的“朝廷战时体制”在朝堂上通过,不会是太大的难事。

    真正的问题是,这个制度中的“兵役之制”,再度剥夺了士大夫的“免役”特权。

    从历代的规制上讲,汉代“通一经”的儒士都“免役”,而他却要让宋代的士大夫来承担“兵役”,这如何能使以士大夫自诩的朝臣们乐意?

    眼见众人还是一言不发,这小子站了起来。

    既然没人愿意说话,也只有他这个当皇帝的来说了。

    夫子们的眼睛终于从笏板上移开,只不过当转向帝国的陛下时,目光真的很淡。

    他们的确并不对所谓的“战时之制”感冒,从一定程度上讲,它不过就是为了更好地应付朝廷的战事而已。相反,在历经大难之后,认为有此必要的人还很多。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确实不满于这其中的“兵役之制”。

    因为朝臣们都不是瞎子,他们早就看出来哪个小子在抬高“贼配军”的地位。如果从事急从权的角度讲,为了复国,为了恢复自己的家园,他们捏捏鼻子也就算了。可现在的这个兵役之制却使得他们、至少是使他们的后人,也成为世人鄙视的“贼配军”,他们当然不乐意。

    更何况朝廷新的田赋之制虽然有二十年的优免期,而在事实上,却是剥夺了他们过去免税的特权。两者叠加,这就让他们内心里的不满更强烈。

    很多事情其实都一样,与己无关,好说;当它轮到自己头上时,问题就来了。

    只不过这个越来越强势的帝国陛下太会挤兑人,只要是他想做的事,除了变着法找理由来做,甚至还挤兑着别人也要做。

    在朝廷新的田赋规制上,他就是通过拿宗室开刀来挤兑众人的,而现在所谓的“新兵役规制”,他不仅又端出了宗室,甚至还把连影子都没见着的皇子也给抬了出来,这就让朝臣们不好开口了。

    你挤兑咱,咱不说了行不行?所以他们在朝堂上装聋作哑。

    可东是不可能在此事上让步的,更不可能放弃,因为他知道问题的严重xg。

    在看了一圈众人之后,他望向了陈宜中:“陈相。”

    老陈微微一颤:“陛下。”

    帝国陛下的眼中露出了柔和之意。

    “您知否,原本您很有可能成为匡扶社稷、挽救大宋危亡的绝代名相,更将成为名垂青史,令后人、尤其是士大夫万世景仰的楷模。”

    谁要是挽救了这个煌煌大宋,别的咱不敢断言,至少在后世,说好评如cháo不会过分。

    好家伙,许多原本心中揣揣不安的大臣大吃一惊。

    这可是帝国陛下对这位似乎已经很不受待见的前朝廷首席大臣,前所未有的评价。

    然而,陈宜中却并没有受宠若惊之sè,相反,脸有点白。

    “朕曾仔细查问过当初大难临头之时,临安朝廷曾有的应对。在朕看来,陈相您的有一个举措,实为挽救帝国的最后之策。”

    陈宜中的嘴角哆嗦了一下,但高低还是抿住了唇。

    他是不是早已明白?

    陆秀夫和文天祥的面容都很平静,只不过他们在瞟了一眼陛下之后,也看了看陈宜中。

    这两人当然也清楚,这个狡诈的陛下之所以拿老陈来“开刀”,就是为了消除朝廷里的阻力,以便顺利地推行帝国新的举措。

    因为陈宜中是朝廷元老,像他这样的人,什么门生、故吏,朝中有很多。俗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在朝中的潜在影响力,是不容任何人忽视的。只要对付了他,帝国新的规制在朝堂上通过,已经成功了一半。

    可他们同样也更明白陛下要说的是什么事。

    帝国陛下接着说道:“这个举措就是,发民为兵。”

    按史书记载,当元军压境,大宋危在旦夕之时,“宜中仓皇发京城民为兵,民年十五以上者皆籍之”。

    老陈是太学出来的,功底深厚,历代的规制他了解。从他的这个举动完全可以看出,当时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显然想到了汉制。

    历史没有如果,后人并不能在此断言,陈宜中的举措一定就能挽救大宋,但却不能说没有某种可能xg。

    因为临安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城,本身人口众多自不必多言,再加上周围的乡村,即使以后世“青壮”的征兵标准,拉个十万大军也不是什么难事,更何况张世杰等人还带了兵来勤王。

    任何人还可以推测,既然是皇城所在,临安的整个防御,也并不会差到那里去,至少要比马发坚守的cháo州强。

    为什么这个堂堂的大宋,战都没战就降了?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假如当时朝廷坚守住了临安,而外围再能有勤王的援军,北元真的就能灭掉南宋?

    北元整个南伐大军不过二十万,阿里海涯分走了四万,阿术又要分兵淮东,对付扬州等地的李庭芝、姜才,根本脱不开身,伯颜真正能用于临安方向的,不过十万,再加上投降的新附军,就算他有二十万,一定就能拿下当时的临安?

    同样是这个时代的汴梁争夺战,同样是四面楚歌、陷入困境的金人,他们还至少做到了暂时顶住了蒙古人的攻城,为什么宋人就做不到?

    此策以后世的观点,不合理的地方只有一条:征兵的年龄。

    陈宜中的脸sè已经彻底变白,可陛下仍然接着问道:“陈相,当您提出此策后,结果如何?”

    老陈不答。

    “人皆笑之。”帝国陛下的嘴里冷冷地吐出了四个字。

    因为按史书上所记,当陈宜中端出上述举措后,结果却是,“人皆以为笑”。

    此时东的嘴上变冷,表情也变冷,可他的内心里更冷。

    笑?这一“笑”笑的真好,把自己给笑成了四等人,连三等都算不上。

    烽火戏诸侯中的美人褒姒一笑,西周完了。

    宋人一笑,大宋完了。

    历史真成了轮回的玩笑?

    如果我们还不能从这个“笑”中觉察到大宋存在的有些问题,所有的事情已经变得毫无意义。

    因为假如大宋朝的所有人全是这样子,您就是再收拾,最后不过就是再换来个一“笑”,而且它越是富裕、越是有钱,这个“笑”也就会来的越早。即使到了后世的所谓 zhu世纪,想来这个东亚之地抢的人少了?

    欧洲此时仍处于中世纪的黑暗,其它的地方更不用提,这时代您哪不能折腾?何必在这费事?

    但是,这个堂堂大宋并不全是只在“笑”的人,不是吗?

    “陈相,您是否可以告诉朕,当时是何人在笑?为何而笑?”东的语调真的很冷。

    老陈,这一笑,把您的偷天之功给笑没了。今ri您之所以也变得不言,怕是您看了兄弟咱的规制,早已想到了当初。

    人心是复杂的,我真的并不清楚您当初远走海外,是否在经历了此事之后,有失望、乃至于彻底丧失信心的情绪在内。

    陈宜中的身体有着轻颤,可他还是没回陛下的问话。这些话其实并不好答。

    老陈的确一看到圣旨,禁不住就私下里掩“旨”长叹,这是由于,哪个狡诈小子的“新规制”,其实和他的做法是一样的,都是“发民为兵”。

    (即使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义务兵役制,其实质,仍然如此。)

    不同点只是在“丁”的年龄和范围上做了修改,使之更为合理。而假如当初朝廷有此“战时体制”和相关的“兵役之制”,那么,挽救朝廷的盖世奇功,也许真的就落在他的手上。他可是那时朝廷真正的首席大臣。

    老陈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这就是他今ri不再放言,变沉默的主要原因。

    东没有继续追问陈宜中。提有些过去之事,真的是有点残忍。但他的眼睛看向了所有的朝臣。

    “朕不知道诸位听了这个‘笑’后做何感想,可朕听到和看到的,就是亡国之象。”

    “朕知道你们中的有些人对朝廷现在转而重视禁军不满,更对新的兵役之制不服,但朕在此对各位明言,如果我大宋有些事情不改变,即使我等复国,它还会亡。”

    东重重地将他的话抛了出去,因为这小子早已下了决心。

    在我的手中,帝国的有些规矩必须改。无论是何人反对,老子该给地的给地,该给钱的给钱,然后立马让他“致仕”,从此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当初说是说朝廷将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