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31部分阅读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31部分阅读

可不管你那来的,喀嚓,拉倒。现在,这些西域来的人已经有点不太敢到这里来任职,就是来了也老实多了,范大帅心里得意啊。但还有几个人令他不舒服,那就是桑哥和杨琏真加,他们仗着自己是江南释教总统,什么事情都喜欢插上一手。这也是元代政治的一个特sè。

    范文虎听出来了,郑师爷的意思其实就是借刀杀人。因帝陵之事琼州正在报复,借着这个由头把这帮人赶走,宋军自然也走了,这地方不就是咱的天下了吗?以后?今朝有酒今朝醉、明ri愁来明ri忧,你管那么多。nǎǎi的,这总比咱两面受气的好。当然,最好是让这些人到临安外面去斗,哪就彻底与咱们无关了。

    第一百0三章 解惑

    ( )郑师爷和范文虎的推测并没有错,宋军的确是没想再进临安,但他们认为只要桑哥和杨琏真加等人不在了,宋军就会离开,这也是一相情愿。

    离开琼州之前,东曾再次交代刘师勇:“刘将军,帝国的大业更要紧,眼光一定要放远点,不要只盯着几个混蛋,等天下都是王土之时,哼哼,看他们往那跑,朕不急。那事让杜浒将军去做,您只要给予协助就可以了。”咱不冲动,冲动是魔鬼。

    有了陛下的交代,刘老大到了翁州之后,立刻聚集众将议事。在会上,他挂出了琼州参谋院和国学院共同绘制的最新地图,在介绍了琼州参谋院关于北兵很有可能两路水师并进的判断后,他言道:“陛下已同意我等坚守翁州的意见,对于大战,参谋院新的谋划如下,一旦对方前来,步军不与对方在沿岸硬拼,放弃定海,撤至昌国守御,吸引对方上岛,水师则寻机在海上与敌决战,彻底灭了对方的船队。哼哼,没了船,上岛的敌军,困也困死他们。”

    “目前我军,已有炮船一百一十余艘,为确保大战的成功,军械司会同工部正加紧制作军械,参谋院估计,年底之时,炮船还能增加四十到六十艘。朝廷已经在流求建水师基地和军营,故此,陛下决定,除琼州留守炮船二十艘,用以震慑广南,其余全调往翁州和流求。”

    下面的众将眼中全放出了光。

    刘师勇缓缓地看了看众将,继续言道:“鉴于此次大战,有可能等待的时间很长,陛下特建议参谋院,翁州前线我军,实行轮战制,每月水步两军,各有一部,待轮替所部到达,回流求休整。”这个穿越者又剽窃了三国孔明的轮战之法啊。

    帅座之上的刘老大站了起来,他望着下面的人:“陛下已经为我等想了很多,有些事情就该咱们自己考虑。本将以为,我们不能光在岛上等,岛上我军,除了加紧训练,协助建筑队抢建新的城池,更要积极出动。”

    众将jg神一振。

    “虽然前一段时间战果巨大,陛下极为满意,但文相、陆相、张总使和我商议均认为,这与我们的复国大业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我们的人员、粮食、物资依然很紧。本将可以告诉诸位,水军在扩充,很快步军也要大举扩充,但要做到这些,人、财、物三者,缺一不可。故此,本将决定,翁州前线的水步两军除部分留守,其余联合出动,以一部,兵压临安,吸引住范文虎的主力,剩下的继续抄掠沿海和沿江各地。”

    “为了确保坚守翁州和大战的成功,参谋院曾建议我等物资储备要按半年到一年来考虑,但本将认为,只有少,没有多,汝等明白了吗?”刘老大厉声说道。

    众将咔的一个立正:“明白了。”

    边上一直没有吭声的苏刘义这才冷冷地说道:“在下提醒诸位,大军在外,军纪更要严,军中的混蛋绝不可姑息。琼州已设立军事法庭,陛下有旨,如有违抗军令军纪者,直接送军事法庭,各位务必记住。”

    “是,将军。”众将再度一个立正。

    望着离去准备的众将,刘老大和苏黑手两人又相互看了一眼。他们的内心里,其实一点都不轻松。

    刘师勇一赶到翁州,马上就和苏刘义关门秘议。在向苏黑手转达了陛下要他回琼州的旨意之后,他首先讲了陛下对张达、方兴违反军纪的处理经过和有关成立军事法庭的细节,苏刘义听后也露出了震惊之sè。

    刘师勇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然后说道:“刘义,文相、张世杰和在下私下里认为,陛下如此所为,他是在让吾等无后顾之忧啊。”苏刘义点了点头。

    “陛下的聪慧,在下从不怀疑。但说心里话,他弄的督军司,也和咱们所有人以为的监军,实在是大不一样。”苏刘义没有说话,他更明白,督军司和过去的监军差别有多大。

    “不仅如此,刘义,临来之前,陛下曾专门与文相、张总使和在下商议了一下,他认为,不管翁州之战打不打,到明年底,水师都将会扩充至战船近三百艘,随后他就将扩充步军。”苏刘义看了看他。

    “但陛下的打算远不止如此,他认为朝廷的国策和军制还要变。”

    苏黑手楞了楞,总算开了口:“陛下的意思是?”

    “陛下并没有全部细说,但他的扩军方略应当是以jg为主,他认为我禁军应该全是jg兵。他提出了两条容兵部考虑,一是将来招收的军士,年龄应在二十五岁以下,一旦军士到了三十五岁年纪,即应休退,回家安度余生。”地,也是需要人来种滴。

    “但陛下提出的另一条是,”刘师勇盯着苏黑手。“今后战场之上,将士们杀敌一人,赏田五亩,杀鞑子一名,赏田十亩,这些地,均免赋税二十年。水师则按击沉对方的战舰来算,具体如何,陛下要水师拿出方略。”

    苏刘义真的大吃一惊:“这,这,这是大秦朝的军功授田?”

    刘师勇言道:“是啊。我和文相、老张听了之后均吃惊不小。”

    那天小皇帝突然冒出这几句话时,宋军的三个大佬都大吃一惊,他们像看怪物一样看着陛下。但小鬼头却“无辜”地说道:“朕看史书上写的好象和这也差不多,这没什么吧?只要能用,咱们不用岂不可惜了吗?”

    所有人中只有张北佬的反应正常点,不过后来他说了,陛下曾在他面前偶然提到过一次“军功授田”,但并没有细节,他也没想到陛下这么快就提了出来。

    苏刘义骇然言:“陛下这么做,朝臣们会同意?”陛下哎,您在这文风鼎盛的大宋朝竟然这样干,这简直是在“邪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刘老大叹息着说道:“刘义啊,你的担忧没错。军功授田实为激励将士的良策,如果实施,对士气影响极大。但我和老张商议后认为,陛下这怕是过于偏向我等。”不说别的,小皇上竟然要将地全给武人,文官们会没有意见?他们到现在还没拿到地呢。

    “我与老张担心朝堂之上非议众多,对陛下会极为不利,故连夜请文相进宫面见陛下。”苏刘义眼中光一闪。

    “但文相回来之后,告诉老张和在下,陛下旨意,我等无须过问其他,只管拿出军中意见。他更言,军中军纪要严,只要将仗打好即可。”

    回想到哪个古怪的夜晚,文天祥快去快回后,竟然轻描淡写的就那么几句话,刘老大忍不住微微晃了晃自己的脑袋,他用一种古怪的眼神看着苏刘义:“可是刘义啊,文相进宫的时间并不长,我怀疑他根本就没有进宫。临行之前,我曾又问过他,陛下的圣意究竟如何,但他说,问你就知道了。”

    苏刘义默默地坐在哪里,但很快他说道:“将军有所不知,在设立军法处时,陛下曾就文武两道,对文相、刘义讲过他的看法。”

    苏黑手将小皇帝在山坡上对他和宋瑞讲的话又仔细地讲了一遍,这下轮到刘老大吃惊不已。苏刘义认真地看着他:“在下和文相曾仔细商讨过,纵观陛下所为,他要改的其实是国制,在文武两道上,他的真正目的是……”

    刘师勇眼中的光闪出:“文武分途。”

    苏黑手一字一句地说道:“真正的文武分途。”

    刘师勇明白了,小皇帝的兵部改组、立新军法、设军事法庭等等,并不是简单的偏向或眼前暂时的重视,他其实是在建立一个du li、完整的军队系统,而文武双方职责上明确的划分,更将两者彻底分开。这实际上对武将们来说是有利的,因为这将让他们彻底摆脱过去文官的压制。

    但是,这同样也是有条件的。苏刘义缓缓说道:“纵观历代典籍,对武人的指责主要有如下几点,武人干政、乱政;军纪败坏;作战不力。而这武人干政、乱政,实为最致命的一点。文官们现在已不能插手兵部,但我等万不可让陛下认为,兵部会干涉朝政,破了他立的文武分途的规矩,这才是吾等之大忌。”

    刘师勇心中一凛。苏刘义和他之间其实有着更多的推心置腹,因为无论如何,他们两个都算是陛下起家之人,在彼此的心目中,多少是有点近的。

    苏黑手看着刘老大:“在陛下的这个国制下,军中之人,决不可越过此线,一旦将来有人如此,……”

    刘师勇生冷地声音就像来自地狱:“杀。”

    苏刘义淡淡地接着言道:“文相很有可能如您所料,并没有去见陛下,因为他明白陛下的真意。他已经告诉我等,帮助陛下的最好方法,除了不要过问朝政外,一是要有严格的军纪,二是仗要打胜,如此,朝中之臣也就对陛下,对我等,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了,其他的不用去管。”你们两个大佬一起向宋瑞施压,而目的又是为陛下好,他也只能做此姿态。

    “陛下既然提出军功授田,以他的聪慧,必然认为未必无法在朝廷通过。只要我等能打胜,再像以前把东西拉回去,朝臣们定然难以反对。”

    刘师勇终于点了点头。

    苏刘义看了一眼刘老大:“翁州之战,吾等实败不得。”

    刘师勇的眼中露出了光:“在下自然知道,你放心,你尽快按陛下的旨意回琼州吧。”

    苏黑手摇了摇头:“我想迟些时ri再回去。”刘老大一楞。

    “陛下待我不薄,”苏黑手冷冷地说道。“我想会一会那几个秃驴。”

    闻言,刘师勇的眼中也露出了杀机。

    第一百0四章 乱场

    ( )杜浒回翁州的时候,还带了陈子敬。因为何时、陈子敬,包括唐珏和林景熙等人到了琼州之后,东均给予了重赏。不管别的,就冲现在跟着咱跑到海上,也决不能薄待了别人。

    当然这些人也吃惊不小,因为琼州根本就不是他们所想象的蛮荒之地。琼山府,现在叫琼州郡,街市上人群熙熙攘攘,物品也很丰富。岛上现已有百万人口,自然在这个时代就相对显得热闹。做生意的商人们带来的商品,以及宋军抢来东西,共同使琼州摆脱了过去的物质匮乏。至于其他的什么新的房子、道路、城墙等等,就更是他们见都没见过。更重要的是,他们从百姓的jg神中,见到了一种振奋向上的生机。这让他们信心大振。

    何时在和文天祥相见后,经过一番交谈,他到了军械司和刘子俊做了搭手。对于林景熙,东把他放到了国学院。唐珏没有功名,不太好安排,不过哪个穿越者空口白牙、一番甜言蜜语,请他在家“先修养身体,以后定有大用”。陈子敬开始请求带兵,但东琢磨了后,觉得这位老兄的技术专长不在领兵打仗上,因此他让杜浒和他谈了谈,结果陈子敬就去了军情司。

    杜浒和陈子敬并没有在翁州多加停留,而是立刻就进了临安。在那里,杜浒下了对盗帝陵参与者的“追杀令”。哪个穿越者更是拿出了二十世纪上半期这块土地上的军阀做派,向军情司的人发出了赏格,只要查明确实,每干掉一个混蛋,赏大洋一百,干掉那些西域来的番僧,赏大洋二百,谁做掉桑哥和杨琏真加,赏大洋一千。

    杨琏真加盗掘了宋六陵之后,世风大坏。宋遗民周密在他的《癸辛杂识》中写到,“因此江南掘坟大起,而天下无不发之墓矣”,后世的书上更有“越人恨之入骨”之言。

    乱世出英豪,但乱世里鸟人也如毛。这样的“歪风邪气”不整下去怎么行?再说,兄弟咱不下死手,在太后和朝廷大臣面前也交代不过去。

    两浙路军情司的人是闻令而动,既然陛下说了要悄悄地干、玩y的,兄弟们自然是下拌子、打闷棍的事一拥而上,随着挂起来的人在空中晃荡,整个江南大震。

    桑哥和杨琏真加很愤怒,因为他们的手下现在已不敢单独出去,一旦要出去,也要好几个人一起,夜里溜出去的更是有去无回。

    他们只有再度向范文虎发出了派兵前来捉拿刁民的要求,只不过比以前,他们的措辞更“严厉”也更“急迫”了点。这次范大帅派了五百兵丁来保护“佛爷”,一点兵不派,说不过去啊,只是领着这些新附军前来的是郑师爷,因为他最清楚大帅的“美意”。

    郑师爷刚进寺里,就和领兵的将官挨了桑哥和杨琏真加一顿训斥,他们不仅嫌这些人来得晚了,而且更觉得来的太少。将官低着头早将两佛爷的祖宗八代问候了个遍,郑师爷却笑眯眯领着佛爷来到山顶。

    山不在高,能看就行。指着远处江面上大大小小的船只,郑师爷言道:“大师,琼州贼寇准备再进临安,大帅之兵正严阵以待,实在是难以抽出人手啊。”

    桑哥和杨琏真加哼了一声,桑哥更是言道:“范大人十万大军在此,难道还抵挡不住几个南蛮?”你们就是一群废物。

    郑师爷在肚子里面可没少腹诽:nǎǎi的,南蛮,到底骂谁呐?你们又是什么东西?但面上他依然笑眯眯的:“大师,琼州的军械厉害啊。”

    就在他们说话之际,江面上传来一个闷雷似的声音,江岸的某处更有泥土飞上了天。郑师爷无奈地咧了咧嘴:又来了。琼州的战船现在是围着江岸转,似乎的确是不太像要上岸的样子。可是隔三差五地响那么几下,这实在是令人紧张,你说要是万一呢?

    现在所有的人,包括临安的商人,都一致认为:这都是哪几个秃驴闹得,刨人家祖坟,太不是东西了。赶紧撵他们滚蛋,兄弟们正想做生意呢,哪个至宝好啊,都倒腾到五两银子一个,甚至还有出十两银子的,有钱人都想弄几个玩玩。现在物以稀为贵,以后多了,到哪弄这么大的利?

    郑师爷瞟了一眼哪两个“佛爷”,只见这两人脸上也露出了吃惊之sè,他悠哉悠哉地说道:“大师,你瞧见了吧,不是我们不想对付他们,而是根本就无法打啊。”

    “临安现在就是一块险地,大帅请你们速离,也是为大师着想。本官临来之前,大帅特命我转告,如果二位大师离开,他定然派重兵护送。上次琼州兵进城,杀人可真的是不少啊。”

    杨琏真加的眼中露出了凶光:“本座降妖除魔,哪也不去,就在这寺里等着他们到来。”他转身而去。

    郑师爷在心里冷冷一笑:什么玩意,掠民女,抢财物,这也是佛门弟子所为?道貌岸然的,你当老子不知道?看上这里的小娘子和财物了,舍不得离开还差不多。

    临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它的诱惑力可以从宋人的笔记中看到。

    《西湖游览志余》记载:“西湖,杭人无时不游。凡缔姻、赛社、会亲、送葬、经会、献神,无不在焉。故杭谚有‘销金锅’之号。”

    《南宋市肆记》则记载了:“或有路ji不入勾栏,只在要闹处做场,谓之打野呵。”嘿嘿,后世的“野鸡”莫非就是出自此处?

    《梦粱录》中有:“大街有家开茶肆,楼上专安著ji女,名曰花茶坊。一等不奉业艺,专为探听ji家宾客,赶趁唱喏,饮宴所在,以献香送欢为由,谓之厮波。”这个“厮波”更可以称之为后世的“三陪”人员,而且从业的素质比后世高多了,不少人吹拉谈唱样样jg通,再来点江南软语,佛爷?那些西域来的僧人,听一句小曲就忘一段佛经还差不多。

    当郑师爷回到寺庙门外,领军的将官看了看他,郑师爷从牙缝里吐出两字:“秃驴。”将官回头看了看庙门,再看向他时,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