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汉生指南 > 汉生指南第75部分阅读

汉生指南第75部分阅读

    段稍为缓和,对羌胡以掠夺劳力为主,但他在并州的行事,足以恶名远播了。羌胡群起响应,全面支持韩马叛军。这也是叛军能够支持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夏天打到春天,双方死伤惨重,也依然相持不下。

    然而,形势很快便改变了。这个诱因却不是张涵篡位,而是江南诸侯的土崩瓦解。在短短的数月间,张涵平定了江南,得以倾全力应付西北的战局。消息传到了西北,群情震撼。

    马超沮丧了几日,也就算了。他本来便考虑过失败。在他看来,割踞凉州也是个不错地结局。

    但是,韩遂却没有他那么乐观。以西北一隅,对抗全国,即使关中残破,张军劳师远征,胜算也是不大。张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只要张涵决心不变,西北终究无力抵挡——韩遂此时已失去了胜利的信心。

    而且,韩遂的独子尚在信都作人质,即使割踞了凉州,对他也没有什么意义。于是,在儿子手书,使者许为列侯的情况下,韩遂便投靠了张涵。

    隆武元年(198年)七月,伍子方与马超战于陈仓,韩遂带领兵马从后面,偷袭了马超的营寨。马超大败,溃不成军,落荒而逃,身边只剩下几十骑而已。

    马超逃入了汉中,孙齐云率领骑军紧追不舍,一路便追到了汉中。

    汉中夹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是益州的门户,地势极为险要。进入汉中只有四条路——陈仓古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除了陈仓古道外,后三条路蜿蜒崎岖,都很难走。张鲁踞汉中之后,这几条通道就已经断绝了。而陈仓古道上又有着大散关和阳平关两座雄关。

    但是,再险要的雄关也需要人来人往守卫。蜀兵不是不勇悍,然益州人相当信奉鬼神。五斗米教在汉中广为传播,信者就更多了。张涵因焰火一事,本已有传闻称之“天命所归”,而张军地火药武器,又使之博得了御使雷火的威名。

    因此,在亲身体会了雷火地威力后,守军大溃,孙齐云轻而易举夺得了两关。汉中震动,张鲁就主动率众投降了。其实,相对割踞而言,张鲁更重视五斗米教,事不可为,他投降的很是干净利落。

    前文曾经说过,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汉中一失,益州一日数十惊,虽斩杀也不能控制住恐慌。待伍子方欲挥师南下,刘璋很是以刘表为戒,早早便举州投降了。张鲁和刘璋都因此被封为侯。

    刘璋是外来户,家眷没有多少,早就随着刘璋一起到信都去了。而张鲁已经在巴郡落户两代了,又因五斗米教一事,影响深远。此前,随同张鲁去信都的,只有他的长子张富和弟弟张卫。幼子张贵和女儿张月都留在了汉中。这才有张贵等受命迁移之事。

    至于马超,张涵下诏,欲尽诛其满门。不过,马家人口众多,却有一支漏网之鱼,外逃到了亚美尼亚。这是闲话,则与本书无关了。

    第四卷 第二章 恩科

    “又去哪里闲逛了?有时间的话,多在房中读书!又不是小孩了,都这么大人了,还不能让人放心……”

    姜冏回去,姜父却沉着脸坐在房中等候,劈头盖脸就是一番训斥,姜冏恭恭敬敬地立在那里,口中唯唯诺诺,等父亲训完话。

    每次帝王迁移富豪望族,都会有一大批家族败落下去。京都的物价肯定贵——世家有世家的体面,又都是豪强聚集到一起,各自有各自的门路,没有谁是好欺负的,不能继续把持地方、鱼肉乡里了;这一进一出,慢慢的,腰包自然便要瘦下去了。而众多豪强聚在一处,群英荟萃,争夺有限的入仕之路,其间的竞争自是惨烈之至。若是一代人、两代人,都不能从中脱颖而出,门楣的败落,也就势在必然了。

    可以说,此时正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一 天水姜氏是会兴盛,还是会败落,就看他们这一代了。姜父见儿子这样不长进,当然是痛心疾首了。

    “父亲,此事孩儿也有一点浅见……”

    好不容易待父亲说累了,趁他喘息之际,姜冏赶紧开口为自己辩解。

    虽然姜氏身在天水,与中原之地远隔千山万水,可姜冏近年来对隆武帝的种种举措却是十分关切。待天下大势已定,他人用心于此时,姜冏早已走在了前头。

    “陛下励精图治,革弊求强,此诚千古未有之变革……(姜冏对张涵好一番歌功颂德。姜父大为不耐,在他的催促下,姜冏省略了八百字)

    如今,孩儿欲进身仕途,有三条路可行:第一是察举;察举继承自大汉的传统,由于种种原因,这条路希望不大。孩儿属意地是后两条路——恩科和诸学。

    诸学之中,高级军官学校最是难进;

    那里除了皇族子弟,便是勋贵子弟。要想进入其中进修,只有加入军中。一步步晋升,才能有机会。除此以外,就只是去年中了武举的六个人了。

    不其太学大儒云聚,在诸学里名声最为响亮,要求也最严,出了名的易进难出;

    然孩儿并不看好它。陛下更注重事功。从那里毕业,也许在最后会走的更远些儿,可在入仕初期的晋升恐怕便不如人意了。

    医学园自不必提,余下的法学园和牛山太学里,孩儿更中意牛山太学……

    以孩儿看来。由牛山太学毕业,再赶上恩科。那就再好不过了……”

    姜冏挺直了胸膛,双目炯炯有神。显然对自己所言,富有信心。说着说着。他忍不住yy起来。姜父看了,不觉嘴角微翘。对这个儿子,他也是寄予厚望的。如今看,儿子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满意归满意,姜父嘴上可不会服软,不过,温和的口气完全出卖了他。

    “胡说什么?!那恩科是特开的,哪里有那么容易让你赶上?再说,知道是这样,还不好好百~万\小!说,准备牛山学园地入学考试。你以为牛山太学是谁都能考进去的吗?

    你能看到,那看到的人就多了……”

    见父亲额头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姜冏也欣慰地松了口气,微一躬身,含笑称“是!”

    隆武元年(198年),张涵称帝后,为了收拢天下读书人之心,立刻下诏宣布:特开恩科,举行科举考试。随同公布的,还有科举考试的一些具体规定。

    比如说,科举具体分为八科:秀才、明法、明算、明经、进士、明字、营造和武科;考试地形式有口试、帖经、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应试人地身份没有要求,只要不是罪犯奴隶,任何国人都可以到京都应试;考试时间定为隆武二年二月;经过公开考试后,择优取仕,授予官职;若考生原为官吏,则在原有品级上升迁。

    张涵倒不是不想废除察举制度,以考试制度取而代之。可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从某方面来讲,世家望族的整体势力,是有所削弱。但是,若把不其太学当成世家势力新的大本营,却也不为过分。其间学子多出自寒门,可大儒们却多是世家子。这时候,师徒可真是如父子一样的。如此说来,世家的影响力可谓不降反生一一由于读书人地数量猛增,相对还是下降了。

    世家望族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旧地世家倒下,便会有新的世家兴起。消灭不了,张涵便希望削弱转化他们。使之成为大齐忠心耿耿地臣子,而不是祸乱之源。既然如此,张涵就不能不顾及世家的反应。这次特开恩科,既是个试探,也是为下一步计划作铺垫。

    诏令一下,天下震动。此前,只有不入流地小吏才可以考取。现在,只要经过考试便可以做官。时人皆称之“跃龙门”。形容应试者从布衣,一跃成为有品级的官吏。

    坦率地说,这次科举考试办得十分仓促,又是初次举办,其间闹出了很多笑话。在信都城,云集了上万前来应试的读书人。这些人的吃饭、住宿都成了难题。张涵这才发现,自己第一次举办科举,却疏忽了初试这一关,只得在信都先举行了初试,以筛选掉部分应试者。

    在恩科之中,以秀才科最为尊贵,要求也高,必须兼通诸经方可。秀才就是茂才,东汉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方改为茂才的。秀才只取三名。其实,三名张涵都觉得多。那大儒卢植读书近三十年,方取中茂才。张涵当初取中茂才,自己也觉得勉强。考秀才的难度,可见一斑。

    后来,果然不出所料,上万人中只取了两名秀才。一个是原丞相府东曹椽崔琰,郑玄的得意门生。另一个就是与华歆、管宁二人齐名的邴原——时人把三人比为一条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邴原的才学可想而知。

    邴原先前屡辟不就,不肯为张涵效力,那时竟主动前来应试——充分说明了传统士大夫对新政权的认可——张涵更是欢喜,很是体会了一把唐太宗那种“天下英才尽入吾囊中”的快乐。

    月法就是法律科,考察士人对法令的了解程度,培养专门的人才,一共取了六名。明法科的应试者,多是官吏——三名,也有部分来自法学园的学生——两名。只有一名来自民间,却也是律法世家出身的。

    明算科旨在培养和选拔精通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的专门人才。因为张涵喜欢以数字说话,又规定所有官吏卸任时需要经过审计,所以,对会计的需求非常大。所招收的十二名人员多是财会人员。考试的时候,就见考场里人手一把算盘,手指翻飞把算盘珠子打的霹雳啪啦响。考官忍不住心中大恨,暗道“有辱斯文”云云,面色惨不忍睹。时人知道结果后,也取笑说“这不是明算科,而是虞科!”

    说起来,中国的聪明人从来不曾少过。计帐方式发展很快,自张涵把帐目分为收支两栏后,迅速又被人分作四栏,依次“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这四栏也就是后来会计帐目中的“期初余额、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余额”。这种计帐方法就是赫赫有名的,发于唐朝,兴于宋朝的“四柱清册法”。

    明经考的也是《五经》,但考的是家法,要求也远不如秀才严格,能通一二经即可。不过,天下读书人学的就是这个,又以为容易考取,应试者却是最多的,竞争也很激烈。

    进士科考的是诗赋,一般字写的不差,诗赋写地好。便可以了不过,进士科的地位不高,和明字科一样,都是为了选拔文秘人员。当然,文秘也是升官的捷径,这个古今如一。

    营造科主要是选拔精通建筑、营造等技艺的人才。

    在古代,工匠的地位比较低,连管理这些事务的技术官吏也被人看不起。张涵特意设置了营造科,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是,张涵拥有崇高的威望。很容易便说服了张涧、戏志才等人。这些元老重臣不加反对,其余大臣的反对,影响就不大了。张涵力争之后,又适时大幅削减了录取名额,减少到三名。大臣们也就给了张涵一个面子。过后想想,大臣们隐约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似乎张涵本就没想多取——坚持也好。削减也罢,都是为了讨价还价。不过,张涵后来发现,大臣们越来越难以骗倒了。

    考取地三人,都是原将作大匠、今工部尚书岑涛的属下官吏。张涵多少有些失望。提高技术官员地位的目的。算是达成了,但招揽出色工匠的目的却失败了。在岑涛地提醒下。张涵才想起来,尽管他倾力普及教育。可时间尚短,识字地好工匠依然罕见。

    于是。张涵诏令地方官吏选拔优秀工匠,连同其得意之作一起送往信都参加年中举办的皇家百工大赛,获胜者可以得到重奖及皇室认可的“能工巧匠”的称号。自然,张涵的不务正业,引起了大臣们地警惕。为了防微杜渐,大臣们引经据典劝谏张涵切莫玩物丧志。短短几天内,奏章如雪片般纷至沓来。张涵对待劝谏的大臣向来宽宏,即使是沽名钓誉者,也就是贬斥了事。大臣们没有了后顾之忧,也惯于时不时地上书言事。

    张涵不得不在朝会中专门向大臣们解释:“我不是喜欢玩乐。而是为了交流技术,普及技术”。又以水车的倒子,来说明一项关键技术地发明和普及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张涵说地口干舌燥,还有大臣顽固不化……

    这样的麻烦,有时候,张涵也很是恼怒。

    可是,张涵知道,防民只口甚于防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没有人能包打天下,再聪明能干的人也难免会有所疏漏。大臣们说错一千遍,也没有什么,毕竟采纳与否,还是他自己做主。最怕大臣们明明看到了错误,却不愿,也不敢说出来……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了“百花齐放”的事。不知道为何还会有人那么佩服本朝太祖?本朝太祖公开征求意见,要各界人士解放思想,帮助献计献策,结果,被人说到痛处之后,竟然倒打一耙,说是“引蛇出洞”,置国家和自己的的信誉于不顾,将提意见者全部打成了右派。后世证监会、时空管理局的行为,何止是小巫见大巫,简直是不值一提。这样无耻的事情,连那个厚着脸皮称自己是“十全老人”的家伙,都干不出来。难怪“人不要脸天下无敌”会为今人所推崇。哎,一个顶尖的政客、一流的军事家、二流的文学家、不入流的统治者,如此而已。后来,就是文化大革命了……不说了,言归正传。

    所以,张涵待大臣们始终很宽容,虽然常常气的够呛,恨不能偷偷扎大臣们的草人,也不肯因此而重惩他们。不是张涵气度大,而是知道孤家寡人是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的,便只好忍了。

    在古代,兵书不是谁都能看到的。一方面,书籍是贵重物品;另一方面,官府也严格限制兵书战策的传播。张涵当了皇帝,也觉得此事甚有必要。黄巾之乱中,若是张角精通兵法,恐怕如今还不知怎么呢!故而,武科考的是骑、射,并要具备一定的文字、算数基础。而且,还要求应试者身家清白,还必须有人举荐。

    这一场考试下来,张涵是宁缺毋滥。秀才就录取了俩,明法六个,明算十二个,明经十二个,进士和明字各六个,营造的仨,家上武举六个,一共仅录取了五十三人。这五十三人却无一不是一时才俊。张涵高兴之下,便在宫中亲自设宴招待这些新进士,并在宴会结束后,使诸人插花披红,由鼓乐仪仗拥簇出皇宫正门,以二位秀才为首跨马游街,备伞盖仪一路送回会馆住所,以示荣耀。

    那一日,看热闹的人挤满了街道两旁。新进士骑着高头大马,行到何处,何处便是喝彩声雷动。新进士们倍感荣耀,有种不饮自醉的感觉,人生得意至此,夫复何求!

    况且,不仅民众都愿意看,达官贵人们也争相品评。不少新进士被他们相中,大登科后小登科,成就了一番好事。

    这倒正应了那句老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第四卷 第三章 和尚也要交税的!

    “天水姜氏……天水姜氏……”

    听弟弟讲述完经过,张富面沉如水,沉吟着半天没有说话。天水距离汉中不远,他对姜氏也有些了解。豪门世家的恶习,大家都有。但大体说来,姜氏行事还是有分寸的。若像弟弟说的一样,那少年未必会与人说,那自然就没事了。即使姜氏知道了,此时此刻,也应该不会有挑起事端。不过,张富是张鲁的长子,一直随在父亲的身边做事,对情势的了解,远超过两个没出过门的孩子,考虑的事情也就更多一些儿。

    张家的五斗米教在汉中根深蒂固,无论是谁掌权,都要高看张家一眼。但是,当今天子祭祀天地,对鬼神满不在乎。恐怕对张家也未必有什么好印象。等闲无事,自不会有事情。但若有人从中作祟,天子知道张家心怀怨恨,那便没事也能生出非来。

    想到天子待鬼神的态度,张富先是恼火,后又忍不住想笑。

    在登基诏书中,天子公然宣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告诫地方官员不要假造祥瑞。也难怪陛下看不下去了,涨海巨象就算了,燕雀群集勉强也忍了,连未长成的并蒂瘪麦穗都报成祥瑞——这造假的水平也太差了!

    随即,张富收敛起了笑意。

    去年下半年,陛下公布法令:要求一切教派必须提供并公开其典籍,以供审核;同时。还要求教派公开公示其收支帐目,并须交纳相当于其收入十分之一的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