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汉生指南 > 汉生指南第11部分阅读

汉生指南第11部分阅读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你母亲跟你说过了?”

    “嗯。”

    有了张王氏的提醒,在张昭提出这个问题时,张涵已心中有所准备。

    “哦……陪祖父喝一杯……”

    新酿酒的度数并不高,张涵估摸着,也就二十度左右。不是没有度数高的,只是张昭喝不惯。张涵先给张昭倒好,又给项让倒了一杯,这才给自己倒。冬天里喝上杯热乎乎的烧酒,张涵从里到外浑身舒畅。

    “有什么想法?”

    “哎,孙儿想的简单了……只注意了族学里面,却忘了其它……”

    错了就是错了,张涵坦白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张昭并不在意这个。

    “涵儿,你还小,犯点儿错没关系。但是,要知道错误犯在什么地方,以后做事前要把事情想全面,不能犯同样的错误了,嗯?”

    “是!孙儿知道了。”

    “说说你的想法吧!”

    “族人的要求,是不能拒绝的,……”

    族人要求上进也好,想占便宜也罢,都是不能拒绝的。再说,此事终究是对张家有利。张家的生意正在扩大,关键的位置需要大量可以信赖的人手。不信赖自家人,反而去找外人来,没这道理。唯才是举,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忠诚之上的。

    而且,张家的付出看起来不少,却都是自家产的东西。

    就以肉为例子,族学扩大十倍,一年有八十头猪也够吃了,而饲料漫山遍野有的是,张家出上个奴隶养的猪,族学一年吃不了的吃。如此算来,张家付出的其实并不太多,没有多大负担,张家付的起。

    不过,答应归答应,却不能轻易答应。

    一来卞南庄的住房有限,住不下那么些人。暂时可以先答应,但是,需要等春暖花开,过了农忙季节,才能开始建房子,房子盖好后,才能正式接收学生。

    二来,对入学年龄要限制。张家是为了培养人才,不是给谁家养孩子的。要求是年满六周岁以上,且十四周岁以下的,超过标准的,都需要考核通过,才能进入族学。原则上,不入学者年龄不能超过十六周岁。张昭是族长,掌管族谱,也不怕族人做手脚。

    ……

    张昭眯着眼睛,轻轻呡了口酒,心里却着实吃了一惊,他本想只接收一部分。看不出来,张涵这小子心还真大,竟来者不拒,还真是要做大事的……孰不知,在张涵的脑海里,普及教育是理所当然的。

    张昭一时间拿不定主意,就不再说此事,随便与张涵聊了起来,几个月不见,他想知道的很多。

    ps;今日第三更,半夜还有一更

    第二十三章 新年[上]

    建宁四年(171年)新年,是忙碌的一年。随着张氏家业兴旺,前来拜访的客人也越来越多。张王氏再能干,身份上也不能代替张昭。不少客人,还得张昭自己招呼。不过,这是喜事,张昭累点儿,他也高兴。

    张涵在新年里则更为忙碌。作为驺县张氏的长子嫡孙,他已经可以接待一些不重要的客人了。而张昭、张王氏接待重要客人时,他也会一同出场,以便被介绍给客人认识。

    此外,族学中的学子们来拜年,也要张涵来接待。由于张涵树立了很高的威信,也由于各家家长的提醒,所有的学子都来拜过年了。

    在大汉国是非常讲究礼仪的,礼尚往来。随着这一波波客人的到来,张涵还必须拿着客人带来的礼物,再去客人家拜访,并把礼物原物奉还,或者送去价值差不多的礼物,以示张家不贪图钱财。

    简而言之,张涵这个年过的,比他在族学的时候还要繁忙。若若看着非常心疼,却也没有办法好想,只好多做些儿好吃的,来犒劳张涵。

    不过,张涵经常需要陪人吃饭,多半无福享用这些美味。十有八九都被来找张涵的张清、张律和张恒消灭掉了。张恒是张涵的小弟弟,今年五岁了,母亲也是张王氏。

    后来,三小吃惯了嘴,一到吃饭的时候,就跑到张涵房里来蹭饭吃。无奈之下,生的若若只有多做几份,来喂饱这三个小家伙。

    有时候,张涵觉得自己很对不起若若。但他实在太忙了,没有时间考虑这些。待到中旬,张涵稍微有了点儿空闲时间,张清又抓住他要他讲故事。张涵当时只觉得眼冒金星,哪里想得出什么故事来。

    张涵真想断喝一声,把这几个小东西扔出门去。但他最疼妹妹了,也知道,假如他胆敢如此,张清肯定大哭不止,到时候,不忍心,倒霉的还是他自己。在许下了无数诺言,签下了极多不平等条约,并贡献了上万的压岁钱,才算把张清打发走。

    一般来说,压岁钱给的都不多,通常在十几钱到几十钱之间。再多的,张涵不会收,也不能收。不过,张涵接待的客人多了,压岁钱也就多起来。

    所以,当张清高高兴兴地告诉他,“明天再来找你……”,张涵立马栽倒,也不是不可以理解的。

    在这个价值一金(大汉官价:一万钱等于一斤黄金)的下午,张涵把若若抱在怀中,竟什么都没做,就那么傻乎乎的说了一下午话,最后还很丢脸的睡着了。

    在离开张坞之前,张涵找了个时间,陪若若回了躺家。在丈母娘看女婿的眼光里,张涵微笑着与她拉家常。老实说,张涵并不如他表现出来的自在。自己的事自己知道,若若家人轮番进来,以找东西的名义参观,张涵汗要都下来了。然而,若若很高兴,张涵也就认为值得了。快乐有时就这么简单。

    “这是什么东西?”

    在张涵即将离开张坞的前一天,他递了张纸给张王氏,说是送给她的新年礼物。张王氏拿来看了半天,也是有看没有懂。

    其实,那是一个算盘。在看帐本时,张涵忽然想起了算盘。本来,他想亲手做一个,廖表孝心。然直到要走了,他也没能找出时间来。

    张涵说的算盘,就是那种下面四个珠子,上面一个珠子的。上面的珠子代表五个,一列相当于九个,逢十进一,一共九排,最大可以算到九亿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一般情况下是足够用了,不够再加两排就好。张涵不知道珠算乘法口诀,但光是加、减,就省事许多。

    另外,张涵还针对流水帐,提出了复式记帐法。当然,也是最简单的,一进一出分成两栏的帐目。

    张涵只是看到帐本,灵机一动,想到了这两件东西,顺口说是新年礼物。结果,收到礼物的张王氏对儿子的孝心是非常高兴。但是,张清看到这一幕,就立刻向哥哥要自己的礼物,而若若也偷偷地看着他……

    新年过后,松懈了一个多月的人们,回到了族学以后,发现三千步的距离简直太遥远了,似乎遥不可及,一个个悲痛万分。

    “快点儿!还有说话的力气,很不错,看来还可以提高一下训练强度……”

    张涵才不管他们的嘀咕,他正打算把平地跑改成山地跑的,顺口便说了一句,此言一出,立刻一片哀鸿遍野——“不要啊~”。

    接下来的训练,张涵已考虑好了。跑步、负重、伏卧撑、五禽戏、蛙跳、游泳、……张涵在多年锻炼以后,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锻炼方式。

    但这只能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要成为合格的战士,还必须学习骑马、射箭、长枪、短刀,已确定由伍德方和张奂传授。而具体的作战、安营、侦察、行军等知识,则要请教岑晊、伍天德(家兵步兵统领)和张郴(家兵骑兵统领)了。

    熟练掌握了这些,张涵还准备研究一下‘陌刀如墙’、‘长枪阵林’、罗马方阵,还有鸳鸯阵这些传说中的东西。相信有了基础以后,再反复演练,研究会取得相当实效的。

    在这一年,张涵在族学里推行了阿拉伯数字和标点符号,并抓紧时间编写算学、格物(物理)和化学课本,为今后开设新课程做准备。

    编写课本并不是很难,其中的许多内容,张涵都已经记录在《回忆录》里,如今他要做的主要是整理工作,以使其条理分明些儿。麻烦的是,张涵很忙,难得有时间静下心来,编写进度很慢。

    原来的算学课本主要是《九章算术》,这是一本习题集。张涵通过对九章的注释工作,提出了相当多的解题思路。换句话说,张涵假借着给《九章》作注的名义,写了一本算学课本。具体内容包括整数、分数、小数、正负数、绝对值、函数、方程和方程组,以及一些几何知识。

    格物和化学课本与之类似,两者都是理论上的东西多一些儿,但格物更为详细。而化学,张涵只记得氧化、还原、蒸馏、粹取等基本的东西,以及三态等概念,连元素周期表都记不住几个,也只能记住多少写多少,慢慢补充了。张涵盘算了一下,发现物理还能用上,至少可以用来计算射程什么的,化学就只是个破绽百出的空架子了,他倒是知道“三酸二碱”,然如何制备,就只有天知道了。算了,用不上就用不上,就当给子孙后代打基础了,反正,他也没指望能造出热武器来。

    张涵每天非常忙,不仅仅是他要组织训练、教授算学、跟岑晊学习、管理族学、收买人心,他还要设计监督族学新堂舍的施工,下半年预计将会有二百一十人入学;还要经常去卞东庄冶铁作坊参与平炉的实验。

    建宁二年(169年)和建宁四年(171年)的天书,提供了许多技术,其中农业技术都比较详细,种植也好,畜牧养殖也罢,照本宣科,基本都实现了。就连麻烦的沼气池,在反复尝试多遍后,也都成功了。

    其它的技术就不尽如人意了。

    第二十三章 新年[下]

    白糖制取法、瓷器、晒盐法和荷兰风车制卤法等还好,虽有些麻烦,但经过研究,还是成功了。

    瓷器是最简单的,中国烧陶已经几千年了,而陶与瓷的唯一区别就在于烧制时的温度和土质。在使用焦炭和瓷土以后,轻易就烧制出了粗陋的青瓷。看张昭激动的样子,张涵却完全没感觉,那烧好的青瓷盘,模样与他前生常用的菜盘子差不多,实在激动不起来。

    白糖制取法又称之为炒米法、败家法。就是把大米炒成金黄铯,使之成为天然的活性碳,然后将之与沙饴,或者石蜜,混合、吸附、过滤、浓缩、冷却结晶,便制成了白糖。

    沙饴和石蜜都是由甘蔗晒取物。在张涵看来,沙饴是红糖的雏形,石蜜则是甘蔗晒干后的结晶。从小到大,张涵没少吃这些东西,当然,他更常喝的是柘浆——甘蔗汁。甘蔗是大汉国交州闽越之地的特产,运到了鲁国时,价格已经很贵,更别说蔗糖了。

    张涵对制糖的方法了解不多。但是,相对于当时那种利用太阳能的制糖方法,天书记载的大锅熬糖法,应该算是革命性的突破了。

    败家法是张王氏的说法。其实,沙饴石蜜的数量有限,消耗的稻米数量并不是很多。但在粮食不足的时代,如此浪费,确实挺败家的。于是,在张家部分奴隶的粥碗里,偶尔会出现一些黄铯的饭粒。张涵知道后,却是一阵大汗。不过,想想倒也没什么可说的。炒米是可以吃的,沙饴也是可以吃的,两者混合后,继续吃,应该是不成问题(^x^)。

    在高额利润的吸引下,败家行为一直在继续。直到有一天,张涵忽然想起来,稻壳类燃烧后,留下的灰烬里,相当一部分就是活性碳,比例还可以通过燃烧时的具体条件控制,败家行为才被取消。

    张家学会了白糖制糖办法,当然会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原料,以获得更大的收益。在一年以后,便设法从交州引进了甘蔗种茎,在张家的农庄里悄悄进行了试种植。并在试种成功之后——太成功了,同样一亩地,用于种植甘蔗制成白糖,要比种植粮食,获利多出一百倍以上——张王氏立即扩大了种植面积。

    至于平炉和玻璃镜等技术,始终进展不大,一直处于试验中。

    在棱镜、凹镜、凸镜、望远镜、显微镜等无数镜片中,琉璃窑花了一年的时间,只磨出了合格的棱镜,让张昭看了把彩虹。张昭倒很满意,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时不时的拿出来看看。张涵却极为不满,棱镜除了看七色光,他想不出还有其它用途,他要的是凸透镜。

    平炉的问题则在于坩锅。坩锅必须能耐得住高温,并具备一定强度,耐得住冲击。这样才能承载着铁水长时间高温灼烧。坩锅是石墨、耐火粘土和陶土制成的。然而,坩锅制造了几百个。却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所以,在使用焦炭后,张家生产的铁器质量很不错,也能生产炒钢和少量的优质百炼钢,但量产优质钢材,依然还只是张涵的梦想。

    船舶是张涵比较重视的一个方面,为了在万一失败的情况下留条后路,张涵没少下工夫。编天书在写到船舶的时候,他有意识地提到夷洲(台湾)和大洋洲。特别是大洋洲,被他描绘成“沃野万里,杳无人烟,盛产黄金”之地。

    显然,张昭与张涵的观念不同,听说是荒无人烟的蛮夷之地,他对大洋洲就不感兴趣了,太遥远了,项让都没有听说过。

    不过,在建宁四年的天书里,张昭也很重视船舶——海外贸易是他的兴趣所在。

    从大汉运丝绸到罗马,再从罗马运琉璃回来,至少也有几十倍的利。考虑到海上事故频频发生,那高达的三分之一失事率,张昭并不愿意为了钱财而冒这个风险。张家最不缺的,就是钱财了。

    然而,张家能挣钱的东西太多,他需要一个消化渠道,如果把瓷器、烧酒、白糖、丝绸都卖到海外,再打着罗马的旗号来卖自家产的琉璃,他会挣多少钱呢?

    张昭想到这个就激动。再有钱的人看到更多的钱时,也是如此。

    大汉的船舶制造业也很发达的,豫章(江西南昌)、浔阳(江西九江一带)、庐江(安徽安庆)、会稽(江苏苏州)、句章(浙江余姚钱塘江口杭州湾处)、博昌(山东博兴入莱州湾处)、番禺(广州),都是重要的水师和造船基地。

    大汉的造船航海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能造成高十余丈有三层楼的高大“楼船”及类型繁多的各种船只外,还发明了桨、橹、船尾舵、风帆等船舶推进工具,并创造性的采用了横隔舱结构。在当时,承载二三千石(50~75吨)的大船,并非罕见。

    也就是说,造船业是高技术含量的行业,进入门槛很高。

    驺县张氏世代生活在远离江河的内地,连会游泳的人都不多,更别说造船了。而天书列举了干船坞、水密仓、软帆、硬帆、三角帆、四角帆、v字形的船身、尾舵、轮舵、平衡舵、舷窗、龙骨、铁锚、浮水罗盘等许多结构,但都语焉不详。以龙骨为例,张涵知其名、位置和部分功能,其它一概不知,如何能写详细了。

    唯一的办法,就是购买会造船的奴隶。不过,这个时间却不合适。

    这几年来,大汉国气候正处于寒冷期,迭遇天灾人祸,百姓流离失所。

    永康元年(167年)八月,六州大水,勃海海啸,大汉国受灾面积接近四分之一,还多是富裕地区。

    建宁二年(169年),司隶遭遇大雨加冰雹,河内、河南两郡受灾最为严重,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去年一开春,两郡竟大面积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说起这些事来,谁心里都不好受——张昭那么期望张氏大兴,换言之,希望大汉灭亡——却也是一脸的不忍。

    不管怎么说,这是购买奴隶的好时候。只要管饭,一分钱不用花,有的是人送上门来。张家正缺人手,便收下了许多流民。但张家也不是什么人都收的,愿意做奴隶却不可得的,比比皆是——没点儿本事,没把子力气,张家还不要呢!

    今年(建宁四年,171年)二月,又是一场大灾,地震海啸齐至,黄河水变的清澈了。按说,也可以收一批流民,张家还是缺人手。可到了三月中,众多的死难者引发了大疫。

    此时此刻,送上门的奴隶,都没人敢要。瘟疫这东东最可怕,张涵两生只经历过非典,至今记忆犹新。何况,这是在古代。一场瘟疫过后,全族死光,十室九空,都是常有的事。张昭的船场建设计划,被迫延期。

    船舶不是那么好造的,张家船场的建设可谓一波三折。

    待到疫情过后,平安无事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