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锦衣为王 > 锦衣为王第68部分阅读

锦衣为王第68部分阅读

还不坏,现在张佳木是都督,好歹看在娘亲的面子上让这个舅舅干了一个试百户,没什么职权,坐地分钱,这就更适合徐胜了,这会儿他在马车外头摸着胡子道:“大姐,你不懂,什么叫生而知之者,这就是了!”

    第266章 环

    众人边走边说,张佳木说了好几个庄子,刘全等人才算大约明白过来。看来这位大爷当真是胸有丘壑,已经通盘打算好了一切,就等着银子到手就开始放手大干起来了。

    以刘全几十年管庄的经验来看,张佳木所说的不仅有道理,而且很有可行之处。尽管已经年过花甲,想想张佳木所说的一切,心里还是忍不住热切起来。

    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张佳木盯着他的双眼,问道:“怎么样,老管庄,可行否?”

    “可以一试。”刘全闷声答道:“不过,要不少银子才成。”

    “这一季的收成你不是谈好了么?”张佳木纵声大笑,挥手道:“全给你了,我再想办法给你弄银子,人,也是仅你调派,老管庄,我可是把宝全押在你身上了。”

    适才所说的,不仅有农庄的改良和扩大,还有利润的分配问题。按今年来说,刘全有每个月二十两银和十石米的俸禄,不算贪污的话,这个收入已经比尚书还高了。

    理论上来说,洪武年间规定文武一品月支俸禄八十七石,后来把公侯伯的勋田收回,也改成按月支给俸禄米粮。但规定是规定,实际是实际,从实际上来说,官俸从来没有给足过。

    上个月,皇帝因为金银用的太多,大感肉痛,事实上,用来支给俸禄的胡椒和苏木也用太多了,心疼之余,不知道是谁上了个损招:用粗布折米。

    胡椒一斤抵米近七石,官员领了胡椒可以倒手出卖,落点现银用度,总比领那些擦屁股也嫌硬的宝钞要强的多!

    可现在胡椒和苏木也没得领了,因为宣德年间外赐金银太多,皇家和大臣都感觉不合算,这种外来的好东西已经不能当官俸下发给官员了……现在的新点子是以布折米。

    承运库里有的是生绢和布匹,用三梭布和粗阔布折米,不论前后都折米三十石,这个规定当然很不合理,简直就是强盗所为。因为市值一匹三梭布不过二两银子,这还得是极细的细布,粗布不过值银三四钱,也抵三十石米,这个就有点太狠了,米价高低不平,遇到减产或是漕运出了问题的时候,米价到一两一石也是常有的事,一匹布就抵人三十石米,怪不得有人暗地里感叹:“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了。

    官员倒霉,刘全这样的管庄却不必担心这个,银子,是上好的九八色的官银,不是那种成色不一的民银。大明的工部炉房铸出来的银子叫做官银,其余各地布政司或是票号钱庄自己炉房出来的就是民银,成色不一,质地不同,有些质量特别烂的民银和官银的兑换比就特别的高,成色不一,价值也就不同,可以说,整个大明不仅是币制混乱,还有币值混乱,流通混乱,税率混乱等数不清的问题……比起赵宋来,朱明在经济上确实乏善可陈,就算是有名的权臣名相张居正,他的清丈土地是半途而废,就算是赫赫有名的一条鞭法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且,也只是在全国不到一半的地方施行而已。

    所以刘全的待遇已经可以叫大多数的官员眼红了,而且除了常例之外,年尾的时候张佳木这个东家也会给他相应的分红,多寡不一定,得看农庄的收成。简单的说,就是多收多得,少收少收。

    不仅是刘全,所有人都是如此。

    张佳木的信誉是没有问题的,尽管是锦衣卫的都督,手握特权,但这位年轻的都督大人还没有过一次失信于人的记录。还在正南坊时,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百户,但坊丁们只要夺得红旗,那么奖赏就会如约而至,从来没有一次失信或是爽约。

    一想到如此,在场的管庄执事们就呼吸沉重,目光也变的炽热起来。

    张佳木的计划说是庞杂繁芜,但也可以说是很简单。复杂来说,是一个庞大的,结合了人力物力和生物工程多层次的农庄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环型工程。

    一个环套一个环。

    先解决水利问题。和北方平原的大多数地方比,京畿有一个很明显的优势。

    河流。

    为了解决漕运,从元代就有不少水利工程,在西便门外就是码头,崇文门,在元代叫哈达门,当时也有河运码头,船只可以一直靠到城门口下货,极为便利。

    现在虽然沧海变迁,河流改道,绝流,但京师附近,昌平,密云、三河等地都有不少大河经过,支流水渠也很多,从自然环境来说,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便利。不然的话,要是把张佳木放在陕北,他就是神仙也没有办法可想了。

    第一环就是改良水利。简单的说,分为挖井和挖沟,再配合大片的水库池塘。这是最需要人力的部份,在去年冬天,张佳木已经着手疏通了一些村落之间的沟渠,今年收成增加,也是和水利情形的改善有关。

    有了配套的引水渠和深井,再有蓄水的池塘和水库,才能谈得上增产。不论是哪种作物,都是需要水来灌溉,大量的水。

    改良水利是第一步,这一步也是耗费人力最大的一步。接下来,就是养猪,鸡,鸭,在池塘或大型水库和河流里放养鱼和水草,形成一个生态圈之后,用鸡粪鸭粪和草来养猪和养鱼,用猪粪和鱼塘和河流的塘泥来给庄稼当肥料,如果能控制好牧畜和鱼塘的数量,配合农田的数量和人力,来达到大量增产的目的。

    说来简单,甚至一说之后,刘全在内的这些庄头管事们就全懂了。

    但做起来会很难,从第一步的调动人力和物资来说,就是千头万绪,非得下大功费大力不可。而且,要有极大的决心和意志。

    好在,刘全偷偷看一眼神色悠然的张佳木,眼前这位年轻的都督虽然一脸的轻松,甚至有点儿漫不在意的纨绔子弟的味道,但是在场的人没有人敢小觑他的决心和意志……谁也不敢!

    对张佳木来说,改良庄园只是小小的一步棋,一个必须要走的步子。无所谓早或迟,只是一件一定要做的事罢了。

    从小见大,地球不能靠一根杠杆撬动起来,但很多历史上的大事,在它爆发之前,其发端的不过是一件小事。

    从自己的庄田,再到北方,然后再改良作物的构成,还有很多很多他知道的,可以用上的知识,经验,物品,慢慢的可以全部释放出来。

    以前是顾不上,也不可能把精力用在这些事上。但现在,大局趋于平稳,几方势力都已经消停下来,前几天张佳木还收到几张请帖,内阁大学士李贤的儿子要娶亲,这个隐然是文臣领袖的人请张佳木过府喝喜酒。曹吉祥倒没有什么表示,不过曹钦这个伯爵却请张佳木一起去西山打猎,在帖子里曹钦的师爷文绉绉的表示,希望张佳木能再打到一只白狐。

    这种坦率直白的向张佳木表示友谊的举动在曹家子弟中已经很久没有过了,虽然曹家不象石家那么张扬,但并不代表他们温和。在中军的争夺和很多事上,曹家与张佳木的利益相悖,只是因为种种牵制而造成了一种微妙的和谐,大家彼此共存,但心中自有芥蒂,彼此心知肚明,知道对方不下手只是因为不好下手,而任何一方有了时机和力量,就会象对方饿狼一方的扑过去。

    哪怕就是张佳木自己,也不觉得会在有机会的时候手下留情。

    权力便是如此,不紧紧抓住它,就会被它抛弃,最终的下场将会是惨不堪言。要么战胜对手,彻底毁灭对手,要么就被对手毁灭。在政治上,是没有脉脉温情的。现在大家重复和平,并不是彼此对对方心存善意,而是都在等候时机罢了。

    既然现在处在一种微妙的和平共处时期,那就可以从容做一些事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人并不缺乏智慧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比起那些生活在热带,就等着从香蕉树下捡食物的人,中国人生存的条件向来恶劣,但筚路蓝缕发展至今,这个民族抢下了最肥沃最适合耕种的土地,这个民族的血脉里就是一个农耕民族,任何人有了一小块土地就想着在上面种点什么下来,哪怕就是几百年后的后世,那些远隔重洋万里的人们也是如此。

    张佳木深信,只要他起了个头,再找来番茄玉米土豆等种子,很多事情,他知道的,或是模模糊糊记不清楚的事,在不远或很远的将来,都不再会发生了。

    “佳木,”到了目的所在,任怨看着不远处升腾而起的烟火,看着那直入云宵的浓烟和巨大烟囱里冒出来的火光,任怨张大嘴巴,瞠目结舌,他道:“这是什么?不是说只是一些烧瓦的窑厂,怎么弄出这么大的动静来?”

    “九哥,”张佳木哈哈大笑,答道:“你不觉得眼前的景色很美?”

    “这很很美?”任怨嘀咕道:“你的眼光还真够特别的!”

    第267章 宝刀

    鲍家村的窑厂也是一不留神弄大的。开始只是几个烧琉璃的小型窑厂,接着因为要打造兵器,张佳木从工部要了一些匠户过来,接着又搞了几座大型的高炉用来鼓捣铁水,接着就是炼钢,,然后他觉得在未来大型水利工程开始前,铸造一批水力镗床和机床较为妥当,于是高炉的数量又开始增加。

    现在在众人眼前的情形就是如此了,整整十一座大大小小的高炉吐着灰烟冒着火光,从琉璃到铅钡玻璃,当然,纯度很差,和西方的同时期制品都相差甚远,至于镜子杯子什么的张佳木更是鼓捣不出来了。

    然后就是各种粗具模型的铁器,最大的一座炉子里,正在试制由铁炼钢。

    炼钢炉的成本是两千两银子,是这十一座炉子里最贵的一座。其余的炉子几百上千不等。这些高炉在前一阵子吃光了张佳木所有的收入,锦衣卫在城中的常例规费的盈余,抄家所得的分成,还有皇帝的赏赐,还有种种莫名其妙的收入,大约有九成以上投在了这里。剩下的也全部换成了耕牛和农具之类的生产资料,总之,前一阵子都督大人过的很穷,非常的穷。

    烧出来的琉璃全部用来搭建大棚。

    这种家什是张佳木亲手弄过的,熟练无比。夯土,建半山墙,用草束保暖,温室挖的比地基低半米,所不同的就是以往的大棚用工业制品,现在只是用半透明的琉璃。

    足够了。

    编成帘状的草束会保暖或降温,用来调节大棚的温度,而半透明的玻璃虽然纯度很差,甚至看起来惨不忍睹,不过张佳木原本也不是指望用玻璃制成工艺品或酒杯之类的东西,他要的就是可以完成采光聚热的功能就完全可以了。

    事实上,在中国清朝时期就有用琉璃作蔬菜大棚的记录,在利益面前,不需要科学院或理论基础,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这绝不是什么空言呓语。

    现在大棚正在紧张的施工期,还没有到使用的时候。因为正是收麦的时候,除了几个高炉不能熄火还留下人看火之外,其余的工作都停了下来。

    现在展现在众人眼前的,就是一座座大棚的地基,黑洞洞的,犹如一张张的大嘴。

    张家小妹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东西,超过百座甚至更多的大棚对她来说是完全的未知,“未知”就是鬼故事,把小姑娘吓的躲在大哥身后,不敢多看。

    “大人,”一直跟在张佳木身后,表情也是学习敬佩和若有所思等复杂情绪掺杂在一起的年锡之忍不住问道:“此法比起暖洞子来完全没有共通之处,不知道有效否?”

    任怨抢话道:“那还是你跟他太晚。”他目视左右,对着曹翼和大票的锦衣卫官员问道:“你们对都督大人有什么疑问没有?”

    “没有。”今儿是消闲踏青,顺道儿看看大人的私产,虽然羡慕者大有人在,不过敢来质疑张佳木能力和眼光的人,却是一个也没有。

    还在是坊丁时代,张佳木就确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对他的决定,大家要做的就只能是服从和跟随,没有质疑,也不许质疑。

    所谓的暖洞子就是一座密不透风的窝棚,用烧煤和烧炭的办法在棚里保持温度。冬天的时候,一两甚至二两银子一杯的丰台小黄瓜,就是从暖洞子里生产出来的。

    反季节蔬菜和大棚蔬菜利润极为丰厚,蕴藏着极大的商机,而且,可以从这个基地里源源不断的出产新的物种,张佳木二十还不到,以他的身体素质,如果不出意外,比如政争失败被人砍了脑袋之类的意外的话,将来几十年内,这里可能会是大明的农业科研基地。

    鲍家弯基地。

    张佳木有时候自己也会产生一点颇为自得的情绪,不论如何,他确实是参与历史其中,并且在改变历史,甚至是在创造历史。

    某些时候,这种情绪和造物主极为相似。

    今天他情绪很好,见年锡之发问,索性就跳在黑洞洞的棚坑里,对着年锡之笑道:“你瞧,挖的这洞子就能积蓄热气。锡之,恐怕你不知道,极北处整年冰封雪飘的,那里的人居无定所,都是挖个雪洞子住在里头,保暖的效果比房子还好。”

    “大人真的是无所不知道啊。”年锡之赞道。

    “大哥骗人!”众人啧啧赞叹的时候,只有还没有成年的张小妹适时出来趟浑水。

    “好好,”张佳木摆手笑道:“是我骗人好了。不过这里的大棚可不会骗人的。小妹,你不是爱吃芹菜么,明年冬天,叫你吃个够就是了。”

    “好,大哥你可不能说话不算。”

    “当然了!”张佳木笑嘻嘻的从大棚的地基里跳了上来,满脸都是喜色。其实这年头哪怕就是再有钱的达官贵人冬天也没有什么好吃的。在北方,从直隶到辽东再到山西陕西,老百姓过冬的标准配给就是一坛子泡酸菜,就是靠着这种东西来下饭,张佳木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书,红军过草地之前要买老百姓的酸菜,但给多少钱人家也不卖,原因也很简单,卖了之后,一家人就只能在整个冬天啃窝窝头,连口酸菜也吃不上了。

    就算是大贵族,除了偶尔啃两根黄瓜之外,夏秋之时的那些蔬菜在冬季也是吃不上的。连新鲜的大白菜也少,除了泡菜就是酸菜,最多种类比百姓丰富点,但本质上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所以,商机无限。

    当然,技术准入也是很重要的一条。可想而知,眼前这几百座大棚建造成功,在今冬投入运营并且大赚特赚之后,得有多少人眼红?

    敢和锦衣卫都督别苗头的人不会太多,但只要敢出来分一杯羹的人,肯定就有相应的势力和实力。或者,是面子。

    比如会昌侯家出头,或是忻城伯家?这些勋戚之家可是从不嫌钱多咬手的,只要闻到味道,他们可就会如同一群饿狼一般,蜂拥而上。

    有的时候,并不是所有冒犯都可以断然回击,盟友比敌人重要,不过是在哪个国度,任何时期,都是如此。

    所以于其到时候头疼,倒不如执行严格的技术保密工作。这种大棚在建造的方法,还有温度的控制,还有蔬菜的病虫防治等诸多方面都很有讲究,这些活儿难不住张佳木,但对从来没有过相似经验的人,根本就无能为力。只要把细节保密好,就算有人烧制玻璃或是琉璃来仿制大棚,最少在几年之内,利润只能是属于张佳木一个人的。

    想到这一点的张佳木心情极好。中午时,临时抓来一队庄客做饭,熬的刚起网的新鲜河鱼,切的极肥的肥鸡,裹着细白青嫩葱丝的葱油饼,最后是一壶油茶,虽然简陋,但各人都吃的极为香甜。

    饭后也是粗茶一壶,用的是粗瓷大碗,不过也格外有野趣,并没有人表示不满。

    接下来,就是看高炉,还有特许锦衣卫自己打造的兵器。在高炉上张佳木走了不少弯路,他毕竟不是真的全能,很多东西只是隐约知道,细节上还不如这个时代的工匠,这座最高的钢炉是用来熔化铁水的,炉内的温度却始终达不?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