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夺鼎1617 > 夺鼎1617第132部分阅读

夺鼎1617第132部分阅读

最残暴的。现在我才知道,一旦同李守汉相比。威廉一世陛下是多么的仁慈悲悯啊!”

    “阿神父。您在想什么?”

    年长些的调查员话语中带着暗藏的机锋。“这调查是主公下令进行的,为的就是要摸清楚这南中的家底!到底有多少人,多少田地。多少牲畜、多少船只,这块土地上的人都靠什么生活。这些人从事的职业,是不是认识字,是靠种田还是做工,这些,主公都要知晓!您出了顺化城往各处去看看,从河静到清化,从南掌到吕宋,从九龙江到湄南河,从凌家卫到满喇加,就连往十州去的船上,都带着调查员和印刷好了调查表!怕不够用,船上还带着印版和油墨,预备着到了十州之后印刷!”

    调查员软中带硬的话,如同当头棒喝,令阿方索清醒了过来,只得如实的按照调查员的提问,一一回答。当这群人走了之后,阿方索神父如同被抽掉了全身的力气,一下子瘫倒在了跪凳上。

    “主啊!”

    他口中喃喃自语。手中紧紧的捏着那张他签字确认后的调查表存根。

    这份调查表,将他和他的教堂,拥有的房屋、土地、信教的教众数量,教堂的神父、执事、嬷嬷、工友都调查的一清二楚。

    此刻在李守汉的桌案上,想必这教堂的情形便如同耶稣一样吧?

    抬起头,看看被着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李守汉口中的苏哥。阿方索神父不由得眼中两行泪流了下来。

    “教堂以后也要交税了吗?”

    同样的调查不仅是在教堂,从雕梁画栋的南中军高层住宅院落,到用竹木搭建而成的土人村寨。从驱赶着水牛,扶着犁铧在田地里耕耘的农夫,到在炼铁炉前灰尘混合着汗水染成了一张花脸的炼钢工人,到在自己的工位上加工好一道工序的制造工人,到那些刚刚从果下马机器上收起一匹织就的棉布,准备到工长那里计数的纺织娘,都被调查员进行了光顾。

    这样的调查,从北面与云南只有一河之隔的老街,到南面的万丹群岛、加里曼群岛,到东面的吕宋、台湾,甚至是到了更加遥远的十州和苦夷岛。

    令守汉意想不到是,这样的调查,居然起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强有力的动员和组织能力,大量的调查员走村入户去调查,令一些偏僻地域的土人村寨和一些岛屿上的土王们纷纷到左近的南中军各级政权要求归附。

    自己不能成为强者,那就要紧紧的跟随强者。这样可以分享到强者的光芒。这是这些民族一贯的做法和生存准则。

    “我也没有想到,原来只是打算弄清楚,咱们南中军到底有多少田地,有多少产业,每年可以收成多少粮食油料,工场里可以每年出产多少钢铁、木材、瓷器、玻璃、棉布、镜子,种植园里每年有多少香料,可以换多少钱。船厂每年可以修造多少船只下水。免得咱们进京的时候,别人问起咱们,咱们一问三不知,被那些朝中大佬们笑话咱们是不知道有多少钱,不知道有多少兵,不知道有多少田的糊涂将军!”

    守汉这话,听上去像是在打哈哈,但是,从一个有效统治管理的政府角度而言,却是十分必要的。

    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于制定各项政策,甚至是做出战略性决策都是十分必要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当诸将进了咸阳都大肆抢掠财宝而萧何却第一时间将秦朝的档案文件收集整理搬运走的缘故。

    正是依靠这些文件材料和关中未遭受到破坏的水利基础设施,萧何才能够帮助自己的同乡刘三生生的用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耗死了百战百胜的项羽。

    而这些又来自于秦朝的有效管理和统治。

    史书记载,秦应该是最早实行数字化管理的政权。

    每一块田地都被官府仔细评定了该地块的等级,之后根据这块田地的等级,会计算出应播种的数量,之后出芽率、收成多少都有一个详细的评定成果。到了秋收之时,若是这块土地的收成低于预先的评估,那么,耕种的农民和该管的官吏会受到惩处。

    所以,与其说秦是靠着强大的武力消灭了关东六国,不如说是依靠着有效的管理发掘出来国内最大的战争潜力,依靠这种战争潜力才消灭了六国。

    〖

    第二百九十一章 第二次摸清家底

    ps:

    昨天有事,断了。不好意思,厚颜无耻的继续恳请大家的支持。希望觉得这篇文字还能看得下去的朋友帮忙推荐一下。多谢!

    虽然有着将近二十年来的各类文书档案的积累作为基础,以各处税务机关的存档作为辅助,但是,对于一个掌握着百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政权而言,也是一件庞大的工程。

    为了完成这件查清家底的任务,守汉动员了上万人,从军队、巡检也就是警察系统、各村镇接受过训练的壮丁之中,选拔了数千个读过书的人,来从事这项工作。

    “主公,这场清查田亩、人口、职业、收入等项事务下来,想必日后施政更是如臂使指了。”

    在将军府内,守汉同李沛霖难得偷得浮生半日闲,各自捧着一个雕花玻璃杯,小口啜饮着杯子里的明前龙井,透过玻璃杯看着那嫩绿的茶叶在热水中舒展着自己的身体,做着种种诱人的姿势。

    “不过,虽然日后效果颇佳,眼下的花费也是惊人的!”李沛霖有意识的故意叫苦不迭。

    为了这次经济大普查,守汉特意从将军府内库中,也就是他的私人财物中拨出了五十万银元先行为此次经济普查垫支,当日声明,“我这可是垫付的!明年的财政年度预算里可是要把这笔花费拨还给我!”

    五十万银元看起来数目庞大,但是,一旦用起来,就发现钱如同流水一样花了出去。给调查员配置统一的制服号坎要钱,印刷调查表格要钱,在报纸上刊登调查通知要钱,购置笔墨纸要钱,印制在城市村镇码头集市上张贴的布告同样要钱。更不用说那些调查员的伙食和津贴了。

    几个月的调查下来,钱粮自然花费了不少。但是,调查出来的结果经过综合比对分析,得出来的结果也是巨大而惊人的。

    崇祯十年九月,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经过了将近半年的调查统计。一份调查统计报告。被装订成厚厚的十余个册子送到了守汉面前。

    这就是如今整个南中军从军事到经济,涵盖了人口数量、耕地数量、种类,人员职业构成、工业制造能力。港口码头吞吐量等等诸多方面的分析数据。

    就算是当年的萧何重生,也会喟叹一声,秦的管理虽然细化,但是也只是针对农业社会,而南中这样的已经进入到了前工业时代的社会结构,能够做出如此详实涵盖如此广泛的调查统计,着实令人惊叹。

    人口,这个无论是处于何种形态,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是至关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守汉多年来一直为之努力解决的难题。飞速发展的经济、技术,各种铁质农具、肥料的使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令人口的短缺似乎永远是困扰南中军高层的一个难题。

    特别是采矿、伐木等劳动力密集行业,往往一座矿山就是需要聚集数千乃至上万的劳工、奴隶在那里工作,如同无数工蚁一样出没于黑黝黝的矿洞井下。为采掘那些煤炭和矿石等物而挥洒汗水。

    为了能够拥有足够的人口来支撑南中军的工业体系、农业生产活动,从而保证南中军的军事优势,确保守汉提出的“仗剑经商、持戈耕田”做法,南中军几乎绞尽了脑汁:吸引内地流民到南中来屯垦,将土人变成官奴。为了获得足够人口,从守汉掌权以来,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过为了获得人口而进行的军事行动。大量的俘虏被投入到了高消耗的采矿、冶金、伐木、筑路、建港口、从事码头搬运等低级、劳动力密集行业当中。

    但是,今天看到了这个人口的相关数据,令李守汉和李沛霖这两个南中军中数一数二的首脑级别人物还是大为惊讶。

    “截止到崇祯十年七月十二日,我南中军辖区内,领取了华夏户籍之人、做了长期居住户籍登记之人、手中持有务工证之人,合计为一千零三万又六百三十二人?!”

    对于这个数字,又有点令守汉大出意料之外。

    “你们确定没有搞错?当真有这么多人手?”

    守汉有些惊讶。

    “那些土人奴隶、官奴你们是不是也列进去了?”

    按照南中军的规制法律,土人奴隶和官奴的地位很低,基本上属于被消耗的物品。虽然有着守汉养牛不希望牛死的主张在,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时,养牛的人也顾不得牛的死活了。大量的官奴和土人奴隶就被恶劣的劳动环境、高强度的劳动吞噬掉了。

    矿山、林场、码头的官奴驻地,几乎每天都有死尸被抬出来,为附近的乱葬岗子添上几座新坟。

    所以,有鉴于这些人的高消耗、高死亡率,守汉这才介意是不是将现在的官奴和土人奴隶也统计到人口当中去了。

    “回主公的话,咱们统计的是有户口、有登记和务工证的,那些土人奴隶和各地的官奴单独统计了。”

    户司负责这次经济普查的官员有些诚惶诚恐的回答,示意守汉翻到另外几页上去看。

    果然,通过标签的口区纸,守汉很容易的翻阅到了土人官奴这部分人口的数量。

    “各地矿山、工场、林场、码头、船厂,截止到七月十二日,有各类官奴、土人奴隶一百一十七万又八千零五十九人。”

    东到耽罗岛、苦夷岛,南到十州,西面到了泰卢固,北面与云南和两广接壤,如此庞大的地域之内,拥有千余万人口也是正常的。

    但是,这千余万人的吃饭问题如何解决?

    而且,南中军的伙食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品种、热量都是远非内地官军所能够比拟的。一个普通士兵的饮食就是一个拥有数百亩土地的地主也要为之眼红。

    另一个田地的数字就更加令人吃惊了。

    经过了二十年的开垦、耕耘,以及大量的铁质农具因为守汉的不断推广使用,农民垦荒能力大大加强,各种肥料、农业技术的使用令垦荒和丰收都变得不那么困难。而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郑家、阮家、莫家、寮国、暹罗以及各式各样乱七八糟的的苏丹、土王们被南中军打落马下,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变成了南中军的战利品。在新主人的辛勤耕耘汗水之下,这些土地也发挥出来了应用的作用。

    “眼下我们的土地控制在五千万亩的水平上,可以保证军需民食和粮食储备。各地的思无仓、常平仓的粮食都储备了可以供应三年食用的稻谷。”

    五千万亩?!

    按照一年两熟的标准,就算是每年每亩打五百斤粮食。也足以供应这千余万人的日常吃饭问题和工业用粮。

    “主公,不仅是如此。”

    那户司的承宣见守汉的情绪不错,也放开了胆子。

    “这五千万亩田地,只是我们统计的每年为全军上下提供粮食、油料作物的基准数字,另外还有些田地是刚刚开垦出来。尚未进行田赋统计。也有些事处于休耕状态,不能进行统计。主公若是想要了解这部分情况,后面我们都进行了统计。这部分田地数目在半数上下。”

    半数上下。也即是二千万亩左右!

    这个数字令守汉和李沛霖都大为兴奋。勤王走了北京这一趟,让守汉对时下大明内地的情形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粮食,已经成为了比刀枪火炮还要重要的战略物资。有多少粮食,就可以控制多少人!

    “台湾的耕田数量你们统计了吗?”

    李沛霖突然问了一句那承宣郎。

    “回长史大人,各处的经济普查都是一样进行的。台湾、吕宋、满喇加、爪哇等处,虽然隔着海,但是却是一点不敢马虎大意,属下等唯恐有差错,派遣的都是老成持重、精明强干之人前往!”

    “台湾眼下有七万多福建移民在那里屯垦。同原来的五万多人混合编制成了二千多个围,每个围以铁犁为单位,现在有着八千多张铁犁用于垦荒,已经开发了二百余万亩田地。另有三万多番人归化我大明南中军。在台湾的几位大人商议将这些人同样编成保甲,一样执行我大明南中军军法。”

    守汉同李沛霖对视了一眼,这台湾的粮食也是至关重要。时下陈天华在广东剿贼。大量的流民因为战事而背井离乡,有了粮食,这些流民便可以迅速的纳入南中军的战争和经济体系,成为这架巨大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台湾因为与福建、广东毗邻的地理位置,在这场战争中的地位便越发的凸显出来。

    “传令给台湾。以后他们的粮食只保存一年存粮。余粮由将军府统一调配,往广东、往福建,给陈天华陈大人充当军粮。另外,也可以往浙江出售一部分!”

    那承宣郎立刻在记事本上草草的记下了守汉的吩咐。

    查阅完了人口、农业生产的几个数据,守汉心下大为舒畅,示意那承宣也坐下说话。

    除了五千万可以保证每年每季都为南中提供粮食和其他作物的农田之外,南中还拥有庞大的山林、山区草场、种植园,这些所在为南中军提供了大量的木材、肉食、皮张、马牛羊和金鸡纳、橡胶等经济作物。

    “宗兄,只可惜啊!咱们喝的这茶,只能从内地进口,否则,在这南中种些茶树,也是件好事!一来可以不再向内地进口,二来也可以向外面出口些茶叶!”

    守汉把玩着手中的玻璃杯子,欣赏着茶叶的形态和茶汤的颜色,不时的嗅嗅茶水的香气,口中不无遗憾的同李沛霖闲聊。

    说起这茶树移植之事,二人便只能是相视苦笑一声。

    多年以来,守汉一直打算利用南中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在这里进行茶树的大面积种植,从而将英国人在大吉岭进行的事业提前盗版过来,把茶叶这个吸金利器永远的控制在中国人的手里。可惜,虽然多方设法,但是各地要么是对茶树树苗和种子控制严格,要么就是费尽心机搞到手的茶树不适应南中的气候和土壤,引种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算了!茶叶的事情还是留给江西、福建和南直隶的财主们吧!丝茶桐油瓷器出口,我已经拥有了大半了。”

    既然茶叶这种对于自然条件和茶树品种都要求比较高的经济作物暂时无法完成引种,那就在别的方面多加精力罢了。

    对于工业制品的生产和销售。这绝对是事关南中军生死存亡的大事。守汉曾经说过,无粮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军不安。众人仔细揣测了一番之后觉得颇为有道理。

    既然以茶叶为主要代表的经济作物一时无法完成引种。那么众人的注意力自然便投入到了工业制品上。这些可是南中军的强项,而且不受天气时间的影响,只要有原料。便可以源源不绝的生产出来。

    “我南中军当下又有炼铁炼钢高炉五座,每日每炉可出产钢铁数百吨。品种则涵盖了生铁、熟铁、九转钢、钢、呲铁钢等诸多品种。”

    涉及到了南中军的机密,那户司承宣说的也是语焉不详,想必当日调查之时,调查员们也被告诫了一番。

    五座高炉,平均下来每天出产从生铁到呲铁钢数百吨的数量,这个数字在守汉看来存在着计算上的错误。

    他们是从各个高炉进行调查后将各自的数据相加而得出的生产总量,殊不知,每一个高炉担负的任务不同。大量的生铁被冶炼出来之后,分别被加工成熟铁、九转钢、普通钢和呲铁钢等各类产品。这就等于是将生铁这种最低端的产品和几种成品重复计算。

    实际上,作为河静几家大型企业的东家,对于钢铁的实际产量,守汉比任何人都要清楚。他的签押房文件柜里边便放着河静冶金和河静制造等企业的报表,上面清楚的报告着钢铁的年产量和加工钢铁的数量。

    眼下南中的钢铁年产量不过三十万吨。除了足够为各处新建设的村镇城市提供足够的钢铁来保证家中的锅碗瓢盆菜刀锄头犁铧锹镐等日常使用的生产、生活工具以外。就是各个新建地所需要的刀枪和小型火炮。以及那些被一甲一兵制度选拔上来的动员兵提供盔甲之需要。

    但是,除此之外,南中军已经开始?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