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夺鼎1617 > 夺鼎1617第66部分阅读

夺鼎1617第66部分阅读

铆在了内侧。造船工程总计使用了80多吨的钢和铁,其中包括龙骨、数万枚船用铁钉、镶边条,除了巨大的龙骨重达三十多吨外,最重的锻打部件是250个船膝。每个重80公斤,用于将甲板固定到船身上,这一项,便消耗了足足二十吨钢铁。

    至于那随船的大小三十多门火炮,则不包括在内。

    “文丙,看看这条船如何?”

    登上了已经建造完工的新船,吹着从海面上刮来的风,问着还没有散尽的油漆味道,守汉的心情也是一阵阵大好。这些日子他已经同林文丙谈过,准备派遣他到京城之中开设汉元商号的分店。当然。在北京的话,便是唤作隆盛号的便是。

    “好船!”

    林文丙大声的夸赞了一句。

    口中夸赞着,眼睛却一直在盯着正在体会这条新船的舵盘的几名水手身上,他们正在缓缓的体会着舵盘。熟悉这条船的操控性能。

    除了采用球墨铸铁作为船只的龙骨之外。这条船还有了另外的一点不同。采用了舵盘和舵柄索。提高了船只的操控性能。方向舵重4吨多一点,装在六个坚实的枢轴里,也就是艉柱上的圈环之中。在气象甲板的大型双舵盘辅助下。方向舵得以运作。双舵盘直径17米,由两个完全平行的、具有轮辐的舵盘组成,在正常情况下由两名舵手操纵。而在海上出现了大风浪等极端恶劣的天气情况下,需要增加到四名舵手。鼓轮装在这些舵盘之间,舵柄索缠绕在它的周围并穿过角落里的滑轮直抵下部甲板上的舵柄。舵柄索必须刚硬且耐用——它是用了二十只大员所出产鹿皮制成的。舵柄由两个金属部件组成,6米长;两个部件被接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极其稳定的结构。

    “炮位、船帆都已就位,请主公为此船赐名!”

    王全捧过笔墨纸砚,恭恭敬敬的摆放在舱室的长桌上,这是以后供船长查阅海图、编写航海日志所用的。

    “以后这样的船只便以内地省会和我南中各处行署所在地城市命名!这是第一艘,便命名为广州号吧!”

    说话间,守汉那笔实在是不好令人恭维的毛笔字便在上好的宣纸上挥毫泼洒了一番,两个海碗大的字,广州便跃然纸上。

    “文丙,给你个差使。”

    “请主公吩咐!”

    “这船的短途、长途两次试航便交给你了。办好了这个差使,这条船便送你北上。”

    崇祯三年十一月初九,山寨版的哥德堡号开始了chu女航。

    北上广州。

    船上也没有装载着什么太多的东西,除了一千吨大米之外,便是十吨熟铁。另外有些随船杂物,大佛郎机二十门,八磅炮六门,克龙炮二门,四十磅臼炮二门。当然,这些都是为了防止沿途遇到海盗自卫用的。

    随行的还有六艘福船。

    “解缆!起锚!”

    数日前刚刚从船台上缓缓滑下水的广州号,便在这一声口令声中开始了自己的航海生涯。

    “升主帆!”

    船上的一百多名水手开始紧张的忙碌起来,有人在操作着索具,有人在将链绳丢入海中,准备测试这条新船的速度。水手长和大副则是在广州号的船首用手中的六分仪测算着航线。

    这次北上试航,要求之一便是不得以沿海岛屿为参照物航行,必须通过六分仪计算航线和所在位置。

    船上的这些人在那里激烈的争论着根据自己的计算结果判断船只所在位置,而林文丙却在自己的舱室之中独坐发愣。守汉说的很清楚,短途的试航去广州,那么,长途的航行去哪里合适?

    去一趟扶桑?运一船大米,换些赤铜、金银、硫磺等物回来?还是去棉岛,将那里的粗轧糖运回来交给糖房由他们精加工一番,制成如雪一般的白砂糖,再卖给内地或者那些扶桑矮子和红毛夷?

    但是,似乎都无法达到既检验了船只又训练了水手的效果!这几条航线,无论是东向去扶桑,还是南下去棉岛甚至是小吕宋,都是水手们跑熟了的海路,无法将主公的意图彻底落实。而且,只是换回一些金银之类的物品,亦显不出我的手段来!

    一路纠结,不数日船只便抵达了广州港,市舶司的大小人等早已被汉元商号的人用“临之以威结之以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言之以义诱之以利”的花样繁多的手段收拾的服服帖帖,见到这条从来没有见过的新船到来,只看了桅杆上挂起的汉元商号的旗帜,便命市舶司所属的兵丁驱赶那些小船,为这条大船让开水路。

    与在这里担任总代表的李沛霆交割了随船的货物,特别是当广州号船上卸下了一千吨大米和作为压舱物的十吨钢铁之后,沛霆的眼睛里满都是银子的光芒在闪耀,少不得要大设宴席与林文丙酒肉征逐一番。

    “年关临近,马上又是春荒,正是米价上涨的好机会。从各地传来的消息。广东、福建、广西各处,府库都不充实,军需民食缺少,就要有人闹乱子。这几年。在这广东、福建这样的乱子可是不少!”

    作为李沛霆请来作陪的客人。钱耀明公公已经发福了不少。一边说话,旁边伺候的小太监不住的用绸巾为他擦拭着嘴角的油渍和额头上的汗水。

    “得亏这省城有李公子在此照应,否则。怕也是有乱贼了!”

    钱耀明说的不是假话,自从崇祯登基以来,他的命运实在是不好,恰好赶上了百年不遇的小冰河期,各种各样花样翻新的自然灾害不断。

    地里的庄稼完蛋了,村里的房子倒坍了,可是人还在。人在,睁开眼每天便要吃饭,可是,粮食从哪里来?买粮食的银钱从哪里来?

    于是,便有那草头大王出来了!

    小股的拦路劫道,打闷棍、背死狗;大股的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甚至是洗劫村寨。这样的事情在邻近的福建、江西等地屡见不鲜,便是在粤北地区,也是经常听到土匪洗劫良民的事情发生。

    如今,将林文丙船队运来的共计三千吨左右的大米在年关前后投入市场,不但广东官场上的诸位大佬们可以赚到过年的钱,对于珠三角地区的安宁稳定也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米价低,生存下去就容易,人能够生存下去,谁会把脑袋别到裤腰带上?

    官员们也在这场贸易中赚到了。盆满钵满已经不足以形容官员们所谋取的利润了,别人不说,眼前和李沛霆不分彼此的钱耀明钱公公,已经将珠江上的花魁姐妹大虾、细虾收入房中作为姬妾了。

    听闻眼前这位林相公不久之后便会北上京城,钱公公立刻拍着胸脯保证,“林先儿,你是李二公子同出一门的好兄弟,咱家也是和李家兄弟烧黄纸斩鸡头的交情,你只管放心,先去料理你的生意,何日北上京城,咱家在京城也有几个当年的干兄弟,我写信你带上,到了京城交给他们,他们自然会关照你!”

    听了这话,林文丙自然要举杯敬酒,好好的感谢钱公公一番,少不得的,几枚印度来的宝石便悄悄的滑进了钱公公腰间的荷包里。

    送走了吃的酩酊大醉的钱公公,李沛霆和林文丙坐下来命人重新泡来一壶茶,二人灯下对坐,饮茶说话。

    听到了关于对广州号这条新船的一番眉飞色舞的介绍,李沛霆不由得心驰神往。

    “妈的!主公花了这么大的代价造了这条船,用来往广东运米简直是暴餮天物啊!你应该去天竺啊!到那里,去抢这些,”他把玩着守汉命林文丙给他带来的一枚拇指大小的宝石,“抢了这些宝石,再去京城、去南京,我在广州也帮你出手一批。一趟下来,你这条船的造价银子也就出来了!”

    “去天竺?”

    林文丙脑子突地跳了一下,似乎李沛霆的这个提法不错,天竺的路途比较远,符合长途试航的要求;去天竺的航线大家都不熟悉,也可以好生的操练一下水手,而且,这一趟沿途都有南中军的人马据点。想来就是有事,也会好办得多。

    “二公子,多谢指点,我三日后起身,回南中向主公禀明此事,然后,筹措物资前往天竺泰卢固便是!”

    ps:继续求收藏求月票!

    〖

    第一百五十三章 天竺之行

    “林掌柜的,主桅上扯起来七面帆了,眼下咱们的航速大概是十二节,您看要不要再把别的帆也扯上去?”

    广州号的船长是林姓人,不过却是同姓各宗,林文丙是福建人,而这位林石林船长却是广东移民的后裔。

    广州号作为三桅快帆船,可以利用六十五度角以内的风向行驶,而一千多吨的载货量又为船只装载大量的生活必需品提供了空间,沿途不必在各个港口停泊进行补给,只是在李家坡同林定候、张小麒等人办理了通关手续便扬帆西去。

    在往来广州的航程之中,水手们已经逐渐与这条新船磨合的愈发熟悉,舰首在南海的波涛之中,时而上抬冲上波峰,时而下降,进入浪谷。水手们便在这一阵阵的起伏中兴奋的大呼小叫着,迎接着南海对自己的洗礼。

    在冬季从倭国直到马达加斯加这一带南纬15度以北的海域上,在冬季基本都是刮的北风,这正是适合广州号这样的软帆为主要动力的帆船航行的最佳时间,一路向西,季风恰好从是从40-60°角刮过来,为数高达2000平米的软帆效果正好发挥到了最大程度。

    船舱中,此行试航的负责人林文丙放下手中的海图,向舱外望去,黑夜之中,只有大海的波涛在月光下粼粼闪动着光辉。

    “不必了,夜深了,海上又起来了风,让兄弟们掌稳舵,值更的人不要懈怠,其余的人都早点就寝,明早估计就会出了这海峡,到凌家卫岛洋面与那三艘福船汇合了。”

    从广州赶回来之后,林文丙便面见守汉,要求将远航的目的地定为印度,也就是海对面的泰卢固地区,如今的库特卜?沙希王朝苏丹国。

    如果从德里苏丹国那里追溯上去,这库特卜?沙希王朝苏丹国倒真是德里苏丹的正朔,远非那由阿富汗入侵的瘸子帖木儿后裔可以比拟的。

    奈何,这个世界是要讲究实力的,眼下莫卧儿帝国大势正盛,始终保持着对各地势力的强大压力,这也就给守汉带来了机会。

    三条福船在林文丙出发前五天就满载着货物扬帆西去,而林文丙则是要等待一些物品凑集齐全了才出发,这样便耽搁了几天。

    “林掌柜的,你我同姓,虽然籍贯不同,但是一笔写不出两个林字,这趟出来,兄弟们托我问你,咱们去泰卢固,是做什么?”

    “贸易啊!做生意啊!”

    听了这话,林石脸上十分不解,贸易?您从顺化出发的时候在咱们这条船上装满了刀枪铠甲火铳火药等物,说是去打劫还差不多,就算是在满剌加地面上给那里的水师、陆营兄弟们卸下了些作为补给,但是,这船上的东西,也足够武装起一支强大的军队。

    “不错,就要把这些卖给泰卢固的苏丹。”

    这个时期的印度次大陆,帖木儿帝国的后裔们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正值在莫卧儿帝国历史上的所谓六大皇帝之一的沙贾汗在位,对外不断用兵,对内不停的征收各种税赋,哦,对了,著名的泰姬陵就是在他手上从西元1631年(崇祯四年)开始修建的,一直修了22年。

    面对着这样的对手,泰卢固苏丹怎么能够睡得着呢?齐利?库特卜?沙希的子孙们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这个时候,作为隔海相望的邻居,守汉怎么能够不伸出援助之手呢?特别是这个时代,英国人已经开始在印度次大陆开设了东印度公司的众多商站了,这样的话,作为南中军怎么能够不早点在这里也为自己争取一点权益呢?

    于是,库房里历次更换武器装备被淘汰下来的刀枪盔甲,紧急制造出来的火药,大批的火绳枪被装上了福船以及广州号,通过满剌加海峡,准备前往泰卢固地区同那里的苏丹进行贸易活动。

    大明崇祯三年十二月初八,相传是释迦摩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曰子,广州号穿过满剌加海峡,与在凌家卫海面等候的三条福船汇合,编队前往佛祖的家乡印度次大陆。

    四条满载着武器弹药的,哦,不对,是满载着南中人民对泰卢固人民的友谊的大船,以广州号居中,三条福船在两翼和后方护卫,乘着北风,扯起满帆,横穿榜葛拉湾直奔海对面的泰卢固地区而去。

    被强劲的海风送到了可以看得到远远的一条黑黑的海岸线,船长和水手们紧张的计算了一番,发现自己应该已经到了泰卢固。

    这里应该就是槟城和满剌加商人所说的泰卢固了。

    其实,林文丙们到达地区属于泰卢固南部,如今归属泰米尔纳德邦的金奈。玩过大航海的应该都知道,这里还有一个名字,叫马德拉斯。

    这里会是印度后来的著名港口。不过,此时的马德拉斯地区仅是一个名叫“马德拉斯帕塔姆”的乡镇,刚刚从一个海边渔村发展而来。

    从崇祯二年开始,这里开始有英国人在此出现,经商,开设商栈,之后东印度公司将触角伸到了这里,将这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港口,一面获取印度的资源和财富,另一方面,将从印度内地种植的鸦片集中起来,向中国销售,以获取几倍的利润。

    作为较早在印度成为东印度公司属地的马德拉斯,也为英国人成为曰不落帝国在全世界打生打死,别的不说,单单马德拉斯联队、马德拉斯炮兵,就在两次鸦片战争和英法联军对太平天国、八国联军等等侵华战争的军事行动中有很出色的表现。。

    英国驻上海首任领事巴富尔,这个家伙便是在中国最早建设租界的始作俑者,他就曾经是马德拉斯炮兵队的军官,上尉军衔的参谋。

    但是,如今汉元商号的人来了,马德拉斯还会飘扬起米字旗吗?

    当四艘庞大的船只出现在金奈(又名马德拉斯)附近海面时,顿时令海面上一片搔动。那些驾驶着一叶小舟在港口外捕鱼的渔民见到船上那密密麻麻黑洞洞的炮口,顿时一怔,不知道这是哪家的海盗或是红毛夷人前来打劫了。想要逃走,却发现自己的船远没有来者行走的快。

    在船头大炮和水手们手里的金币银元的联合威力下,几条渔船愿意为船队引水,前往内陆地区。

    从渔民口中,通事得知这里被当地人唤作科罗曼德尔,都归苏丹管辖,属于德干半岛榜葛拉湾海岸的一部分。

    北面是克里希纳河口,南面是保克海峡北端的卡利米尔角,千余里的海岸线平直开阔,沿海二十里内,分布着无数在潮水与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沙滩与沙坝,低者六七丈,高的甚至二十丈以上,是当地人防御海上入侵者的天然屏障。

    这里土地肥沃,地方万里,且土地平坦,又有几条发源于西面山中的季节河穿过。森林少,多沼泽、灌丛和荆棘丛。出产稻米、豆类、甘蔗、棉花、花生、香蕉、木麻黄和椰子。东面是榜葛拉湾,西面是东高止山,北面是乌特卡尔平原,南面是高韦里河三角,确实是一块好地方啊!

    听完了通译黄先生的介绍,林文丙一边在自己的曰记上认真的记下了这些情况,一面暗自庆幸,自己这趟出行的正确姓。

    在这些渔船的带领下,船队沿着古沃姆河逆流而上,在河的北岸寻了一个港湾将四条船停泊下来,又派人上岸前去联络。

    当这里的官员在经过槟城通译传达的话语之后,又见来者似乎并无恶意的时候,这才战战兢兢的命人驾驶了船只到广州号船队前面问话。

    但是,很不和谐的是,一条悬挂着所谓的圣帕特里克十字旗的小船在广州号附近鬼鬼祟祟的探头探脑。

    “是英吉利人!”

    水手中有人认识这面旗帜。

    这个时候的英国旗是由英格兰的圣乔治十字旗和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旗交叉合并而成,和现在我们熟悉的米字旗有点不一样,没有红色的斜杠。那斜杠还是在吞并了爱尔兰之后才加上去的。

    所以,英国应该无论如何也不会让北爱分家另过的,一旦走了,所有的国旗啥的都得换,这笔开销实在是拿不起了。

    哦,扯远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