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重生于康熙末年 > 重生于康熙末年第402部分阅读

重生于康熙末年第402部分阅读



    初瑜听了,面上却是一紧,道:“老爷真要外放?我能跟去么,府里怎么办?”

    曹颇笑道:“自然要跟着去,正好借机出京散散心,老待着京城,委实是叫人气闷。”

    夫妻两个正说着话,就见院门口进来小丫鬟,是二门上当差的,庆大爷过来探病,管家使人请示老爷见不见客。

    曹颐本没什么,更不要说来的是永庆,便起身去前院见客。

    前院客厅,永庆坐在椅子上。皱着眉头,带了几分担忧。

    见曹颐亲自出来见客,永庆有些意外,起身道:“既是不舒坦,怎么还出来?又不是旁人,我只是不放心。想要知道个准信,问一问你的病怎样,才多留了一会儿。”

    曹颇笑着摆摆手,道:“不过是节气变幻,有些着凉,趁机偷个懒。”

    宾主从新落座,永庆才道明来意。

    这家伙,显然是后知后觉。

    昨晚的酒吃的痛快,今早起来,他才觉得不对。

    曹颇连半天也等不得,先是使人去他们候着,随后又亲至,绝不会只为给他接风。

    “永庆,不要再去西北,这次走动走动,谋个京缺!”曹颐见他相问,便不再隐瞒,将西北危局与十四福晋之薨说与他听。

    永庆听得怔住,过了半响,方问道:“西北清洗?那岳军门那过,

    曹颇去过西北,晓得永庆与岳钟琪有私交。说起来,岳钟琪算是永庆的伯乐。没有他的赏识,就没有永庆在西北的建功立业。

    虽说朝廷搞赏平叛功臣时,永庆并不在其中,可这丝毫没有减少他岳钟琪的感激之情。

    “他应没事儿,西北总要有接替年羹尧之人。”曹颐道。

    岳钟琪现下就已经封公。而后会接替年羹尧镇守西北,前途大好。

    永庆闻言,仍是皱眉道:“我不过是大将军麾下,都要担心受牵连;岳军门是大将军义子,岂能幸免?”

    曹颇正吃茶,听了永庆的话,一口气没上来,呛得嗓子眼儿疼。

    他撂下茶盏,咳了两声,清了清嗓子,道:“义子?今年认的?”

    怨不得他诧异,这岳钟琪与年羹尧不过相差八、九岁,要是换帖为兄弟还差不多,这义父子则有些滑稽。

    永庆点头道:“六耳里认的,虽没有大肆宣扬,可在西北也不是秘事。”

    卓颐思量一番,道:“应不碍事,岳公是两次平叛功臣,实打实的军功,大节不亏,朝廷总会留几分体面。”

    永庆闻言,沉默半晌,方道:“乎若。若是皇上真因十四爷厌弃完颜家,我留着京城,还不若去西北。等过了这几年,十四爷的影响渐消,我再回京也不迟。”

    曹颇听了,叹了口气,道:“要是不想嫂夫二哥跟着担心,坏是早做打算的好一一皇卫那边。怕熨“口忻你”功臣单子上,你的名字,皇上御笔勾去。你早点与西北脱干系,也少一分风险。要是觉得京里闷,过两年再谋外任”

    见曹颐苦口婆心相劝,永庆将心中那份侥幸抛到脑后,点头道:“既是如此,就听乎若的

    曹颇见他听劝,心中松了口气,关于十四福晋薨逝之事,又告诫两句。无非是让他先不要外传,等到侍郎府发了讣告再致哀,省得节外生枝”

    转眼,进了十月。

    烧灶,换棉衣,衙门里的差事也繁多起来。

    今年在山东与河南全境推行苞谷,加上年景尚耳,使得地方上有积粮。除了官仓得到一定填补外,地方乡伸手中也有不少余粮。

    因此,河南巡抚石文掉、山东巡抚陈世绾借着进京陛见这当口,就提出积贮备荒事,既除了官仓,另在地方建社仓。

    这社仓,由地方乡仲捐粮,等到荒年,百姓可从此处贷粮。

    至于捐乡仲捐的多的,可以给顶戴。

    因此事,干系到户部与吏部,皇上就下旨,命两个巡抚与两部合议,商定个章程出来。

    虽说两位巡抚有爱民之心,可要是处置不当,容易生弊端。

    何处收储,如何禁止苛派,何人司出纳,何时放贷收纳,一条条地议下来。

    要说这些章程,并不难制定,皇上要是将差事指给哪个衙门或是哪个人,怕是半天功夫就整理出来。

    可这跨了衙门,出面的是两个地方大员,还有户部与吏部两位侍郎,这效率反而大大降低。因为他们晓得。这社仓之事,已经不是一省一地之事。

    既牵扯进来,要是不经心,日后出了砒漏,他们也要担干系。

    足足议了两天,才酌议出六条来,其中四条防,防的最多的就是州县官府。

    防官府以社仓之名,苛派滋扰百姓;防官家选人不当,出纳不清;防官家许用民间小斗,损民肥私;防州县官干预出纳。

    这社仓六条递到御前,雍正的脸一下子就黑了。

    倒不是觉得这几人不用心,而是从这一条条中看出来,地方官仓已经废了。

    他继个前,执掌户部十数年,自是晓得官仓弊端,只是没想到情况会坏成这个样子,连巡抚大员都不敢去碰此事,另辟蹊径解决积贮备荒事。

    “早该想到会这样。六十一年,奉皇阿玛旨意,去彻查通州京仓,查出来一堆蛀虫。京仓尚且如此,更不要地方官仓。这两年事多,竟是忘了此事,这回不能再放任那些硕鼠。十三弟,联想要彻查天下粮仓。十三弟有什么好的人选举荐?。他撂下折子,对十三阿哥说道。

    十三阿哥闻言,不冉心中苦笑。这地方官仓是个火药桶,牵扯到方方面面,岂是一般官员能担待的?像石文掉、陈世绾那样的一省父母都要避开此事,可见这其中的水有多深。

    这个时候举荐人接差事,不是坑人么?

    “皇上,官仓牵扯事多,还是臣弟接受此事吧!”十三阿哥俯身道。

    雍正沉吟片刻,道:“要查官仓,总要出京,十三弟是联的左膀右臂,联是离不了的,十三弟可统领此事,再寻一人给十三弟打下手。”

    十三阿哥闻言,心中在揣测皇上看中的倒霉蛋是哪个,口中已是应道:“皇上说的正是,是臣弟疏忽了。”

    想到令人头痛的官仓,雍正对这份社仓六条的帖子,也失了兴致。

    要是地方蛀虫不清理,就算建起社仓,也不过是第二处官仓,等着那些官老鼠来分食。

    他坐在书案后,拿起毛笔,做了朱批:社仓之事,于山东、河南先行数州县行,等二、三年后,著有成效,再广行其法。

    这个结果,并不出乎曹颇意外。

    通过这两日合议,他同石、陈两个巡抚倒是熟了不少。前者出身满洲勋贵,后者是礼部尚书之子,两人都是科举晋身。

    说起来,两人与曹颗都有旧。

    石文掉是已故废太子妃石氏叔父,他有位兄长曾任户部侍郎。网好是曹颇当年任户部郎中时的上司。

    这陈世绾,这就是海宁陈家的那位陈阁老,如今正值盛年,原本丁忧,年初方起复。他父亲陈忧致仕前任礼部尚书,是曹寅任侍郎时的上司。

    这次进京陛见的督抚中,有不少要调转的,但是并不包括这两位。有此可见,这两个前程大好。

    为了官场上多份人脉,曹颗与之相交时,也热络几分。

    他与二人交结,并非图眼前,不过是放个长线。

    不想,没几日,圣旨下,众人关系就有了变化,

    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封疆泪奔

    这道圣旨,不仅使得朝野震惊,连曹颗都颇为意外。

    湖广总督杨宗仁这一年之中,受了几次申斥,这次他就在奉旨陛见之列。曹颗先前谋的,就是湖广总督缺。

    说起来,两广总督现下也空着,可是前些日子年希充以巡抚署广东总督事,曹颗不耐烦插一脚,又觉得两广有些远,就盯上湖广。直隶总督,辖直隶、山东、河南诸省,天下疆臣之首。曹颁随着传旨的内侍,去养心殿陛见时,还觉得迷迷糊糊,如坠梦他实没想到,自己会到这个位置。御前对答时,他都失去平素的馈定,带了几分僵硬与忐忑。

    雍正坐在几案后,看着这样的曹颗,板着脸交代了几句,无非是总督好地方,将“摊丁入亩”推行下去,配合怙亲王,管理好北河道等事务。曹颇一一领旨,才从御前退了下来。直出了养心殿,他才松了口气,隐隐地透出欢喜来。直隶总督官署早年治下在大名府,后来迁保定府。

    直隶总督衙门曾降级为直隶巡抚衙门,所以现下保定府的直隶巡抚衙门,也是直隶总督署。

    保定府离京城不足三百里,既能出京透透气,又不用离京太远,真是个外放的好地界。

    至于“摊丁入亩”他只需“曹规萧随”即可;疏通清理北河道之事,是利国利民之事,跟在十三爷后头当差便是。

    美中不足的是,直隶因为宿卫京畿,直隶总督不常设,即便有实技,能长期任职的也少,不像其他督抚,要是差事做的不差,连任一、两任也是有的。而且,做完直隶总督后,再任其他总督,就是降职。曹颁的外任经历,当止步直隶。”总是好事!”曹颗低声自语,心中已经盘算着上任事宜。地方官与京官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幕僚的应用。六部堂官,衙门有书吏与笔帖式,并不倚重师爷。

    地方官却是不同,执掌一方,需要处理的事务繁杂,正需要大量的幕僚来协理政务。

    刚出宫门,迎头就碰上伊都立。

    他满脸欢喜,走路都显得轻快,见到曹颗,脸上更是乐开花,道:“天下疆臣之首,真是恭喜孚若!”曹颁止步,道:“曹颗亦恭喜大人,心愿得偿!”

    同曹颗迁总督一起下旨的,还有兵部侍郎伊都立迁山西巡抚的旨意。只是,皇上传召二人陛见的时间有先有后,这才在宫门口碰到。

    伊都立笑着冲北抱了抱拳,道:“都是皇上恩典,我等唯有勤勉当差,方能回报浩荡天恩。”

    因宫门前,人多眼杂,伊都立又要进宫陛见,两人说了两句「便就此散去。

    在下月赴任前,户部的差事,曹颗还得担着。因此,从宫里出来后,他便回了户部。

    六部消息最是灵通,不过半日功夫,户部上下均已知晓曹额外迁的消息。

    虽说侍郎与总督同为正二品,但是一个是副京堂,一个是封疆大吏,名为“迁转”实际上“高升”0所以,自打曹颗进了户部大门,就收获了一路的“恭喜”声。

    到了他的办公处,几位他属下的堂主事,更是都凑上前来,那满脸的喜庆,就如同高升的是他们一般。官场上,讲究“提挈”0曹颁是个不错的上峰,不贪属下之功,这几年与大家相处的也不

    现下他虽外放,可明眼人都明白,这位大人前程似锦,总有一日要转回六户做正堂的,自是越发抱紧他的大腿。说起来,曹额外放,最欢喜的,除了他自己,就是蒋坚。他地方师爷出身,拘在六部,帮曹颗处理了几年文书,也是不容可是就如曹颗对这高官显位心怀惶恐,蒋坚也带了几分不安。从户部落衙后,众人骑马而归,蒋坚就对曹颗提及幕僚事。这次外放,同曹颗当年外放道台不同。他当年外放做守道时,礼聘四名师爷,就已经够用。如今主政一方,以总督兼巡抚事,只书吏这块,就需要二十到四十人。这是个庞大的幕僚人数,曹府现下只有一个蒋坚,如何能成事?“大人,学生早年处理的地州县事,督抚衙门,是另一番格局,恐怕学生无法胜任,耽搁了大人差事,还当再聘大贤方好。”蒋坚道。

    曹颁笑着摆摆手,道:“非磷不要着急,要万寿节后方赴任,还有二十多天,到时不会缺了人手,说不定就要由着咱们挑。”

    上一次任外官时,幕僚之事是曹寅替他操心,是曹家主动礼聘的;如今督抚一方,跃居高位,亲朋故旧都看着,还不知要荐多少人手过来,压根就不需要自家操心。蒋坚见曹颗心中有数,便不再多说,神色中依是带了几分兴奋。

    到了曹府,还没下马,就见大管家曹元带了众多管事,在门口相迎。看到曹颗回来,众人齐声恭贺。

    曹颁翻身下马,将马缰交到小厮手中,看了曹无一眼道:“有人来过了?”

    曹无躬身道:“回老爷话,从中午开始,就有不少人送了贺帖。”说着,他从小厮手中接过一叠名帖,双手送到曹颜面前。曹颁接过,随手翻了翻,有认识的,还有不认识的,消息倒是灵进了二门,管事蕃子口中也是不住唢的恭喜。兰院上房,除了李氏婆媳,天佑、恒生、左住、左成、长生也在。见曹颗回来,孩子们都起身请了安。李氏将曹颗叫到炕边,看着儿子,满是欣慰道:“我儿大才,光耀曹家门楣,明日可以开堂祭祖!”

    曹家从曹颗五世祖锡远公归清朝后,曾祖振彦公官至道台、祖父玺公与父亲曹颗官至侍郎,曹颟这个新出炉的直隶总督,成为曹家首位疆臣。

    曹颁道:“不过是侥幸,跃居显位,儿亦惶恐,不敢在祖宗面前轻狂。唯一欢喜的是,能奉老太太出京透透气,省得久居京城,待着气闷。

    李氏听了,眼睛一亮,又带了几分犹疑道:“府里总要留人,媳妇是要随着体去的,我还是留在府里……”

    想着这怕是自己唯一的外放机会,曹颗还是决定带母亲出去转转:“府里的事,老太太就放心吧,要下个月才出京赴任,儿子总会处理妥当。”

    李氏虽还迟疑,但见儿子兴致正高,不愿扫他的兴致,便笑着听了,不再说话。

    初瑜早就听丈夫提及外放之事,如今终于有了结果,也替丈夫高兴。另外,同其他地方比起来,直隶总7离京城最近,这就是喜上加喜了。可是,孩子们大了,不像过去那样,便宜随父母出行。天佑要上旗学,恒生要进宫伴读,都不好离京。

    长子才十三,要是老太太与自己都出京……初瑜的心一紧,看着丈夫,又看看孩子们,心慢慢地沉了下去……天佑没有说话,只是看了看恒生。恒生站起身来,道:“父亲,儿子想要辞去伴读,侍奉父亲左右。一句话说-完,满屋皆惊。

    皇子伴读,这是官宦子弟的休毒。更不要说他侍候的皇子,是最有希望登储位的弘历阿哥。

    即便身为次子,又是抱养的,不能承继父祖爵位,可他只要紧着弘历阿哥这边,未来的成就,未必会在长兄天佑下。现下,他却说要辞去伴读。

    曹颁看了他一眼,道:“我是去当差,又不是七老八十去荣养,哪里缺人侍候?别扯大旗,是不是上书房里遇到什么难处,被人欺负了?”听他这么说,众人都带了担心,望向,悼生。

    恒生“嘿嘿”笑了两声道:“父亲,没人欺负儿子,是儿子不耐烦早起,想要跟着父亲出去长长见识。”

    曹颁见他不说实话,晓得这其中另有隐情,不愿众人跟着担心,就放下此话不提,问了问左住与左成功课上的事。他们兄弟两个,听说义父要出京,眼里也露了渴盼。

    可是他们也知道,随去希望渺茫,顺天府官学,可不像八旗官学那样松散,想要请长假,那是不可能的。

    如今他们渐长,知羞知耻,虽说知道义父身居高位,对他们又爱护有加,可也不愿成为不学无术的废人,赖义父费心。

    曹颁是看着他们长大的,那里不明白他们的心思,道:“即便不为了功名,也要知书识礼。虽也想要带你们去,可是学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耽搁不得。无需心急,等你们成丁后,要是不耐烦再念书,我再安排你们出去历练也不迟。”即便他不外放,还有曹颂、曹项兄弟两个,子弟历练总能找到地方。

    左住、左成起身应了,曹颗看了看左住,想起一事,道:“你岳父明年进京,你这做女婿的,这半年要努努力,别让你岳父小瞧了去。

    左住红着脸,唯唯称是。

    屋子里的气氛,又活跃起来。

    曹颁陪着李氏又说了两句话,便同初瑜回了梧桐苑,走前看了恒生一眼。回到梧桐苑,更衣梳洗,初瑜使人传了饭。

    没等夫妻两个动筷子,就听到院子里传来脚步声,而后丫鬟乐春进来禀道:“老爷、太太,大爷、二爷来了……”这两个小子,不知倒腾什么!”曹颗对妻子抱怨一句,吩咐传他们进来。“这么着急,连晚饭也不等不得了?”见他们毛毛躁躁,没有往日的稳重,曹颗哼了一声,道:“有什么,用了晚饭再说。”初瑜在旁,已经使人给他们兄弟?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