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明末军阀 > 第七十七章 五行缺金

第七十七章 五行缺金

江战略的重要姓,然而为了一己之私,他们拼命鼓吹“移镇”,断粮,最后终于搞死了毛文龙,于是袁崇焕上书,也不提“移镇”了,也不搞封锁了,相反,他还要朝廷出钱出物资加强东江镇,东江镇的军费开支不减反增,至于他从中贪污了多少那就不知道了,而最毒辣的一点是用自己的亲信接管东江镇,还将东江分为几个协,使之不能形成统一的指挥……

    几经周折,沈世奎如愿接替了东江总兵的位置,然而他连个守成之犬都算不上,一盘散沙的东江各部除了龟缩在小岛上等待审判降临外没有任何的想法,这才是最要命的。

    毛文龙最失败的地方是,第一,没有统一的口号,没有组织,也没有基层架构,除了煽动和派遣歼细外,大多数反抗辽民都在各自为战,在优势鞑奴的清剿下失败是很正常的。第二,在毛文龙死后,没有人能继承他的战略方针,直接导致了人亡政息。

    “沈世奎!”

    杨波默念了一句,自从驻旅顺后一直没机会与周边东江各部打打交道,看来是时候考虑一下了。

    显然东江各部对他这个外来户肯定是恨之入骨的,旅顺不但从东江分了出去,还是从辽饷中足额支饷,这一切如何不让他们眼红?沈世奎父子一个唱白脸一个脸就不奇怪了。

    但想对付沈世奎很困难,这个人很早就是东江副将,资格老,而且还是毛文龙的岳父,辈分也高,莫说杨波一个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游击,就算是登莱巡抚的话也未必管用。

    杨波望着码头上那些或坐或躺的饥民,都是没有什么力气站起来,一眼望去都是老弱居多,石城岛据旅顺近六百里地,两千人活到旅顺的才一千二百多,那些流民下船后还遗留了三百多具尸体在上面,这还不算,听铁牛说虽然有吃食,但因为这一路上颠簸,几乎每曰都有瘦弱的饥民撑不下去死在路途上,因为怕染上瘟疫,那些尸体都沿途丢到海里了。

    “让他们就地驻扎,先用米汤调两曰,清理干净才允许入城,吃喝拉撒都要严格按规矩,让后勤司的人注意防止瘟疫”杨波心里不快,背着手闷闷不乐的回到了副将府。

    没有人就没有辽南的攻略,听情报司的反馈,大批饥民都想来旅顺寻条活路,可是重重阻碍不打破的话,他还是招募不到足够的人手!

    最急迫的是各营兵员没有补充齐的话他就坐困愁城,什么也干不了。

    晚上,姚老太爷和高鸿忠终于到了旅顺……

    姚老太爷这一趟海贸挣了足足三倍的利润,想到要把二万银子交割给他就是一阵心痛,想了想,杨波决定无论如何把这笔银子留下来。

    “见过毕老爷”姚老太爷把汤若望当成了毕方济,恭敬的行了个礼,杨波知道在姚老太爷的眼里,这些西夷长得都是一个摸样,心里哭笑不得,却没有解释。

    “姚老太爷,你看看这个座钟如何?”杨波笑眯眯的指着一个托盘里的座钟问姚老太爷,为了表示慎重,上面还盖着一块红布。

    姚老太爷不明就里,上前接过打开看了看。

    “这不是西夷的计时器吗?”姚老太爷见多识广,也曾经看过这种座钟。

    杨波笑了笑:“依姚老太爷之见,如果这个座钟运到江南一带,能卖多少?”

    姚老太爷仔细打量了一番后,却道:“东西做工是不错,可惜老夫却看不懂这个时辰。”

    看到杨波坚持的样子,姚老太爷沉吟片刻道:“老夫也不敢妄言,约莫四十两左右吧?北地这东西倒是不常见。”

    杨波点头到:“老爷子,可有兴趣做这门生意?这座钟是我这里生产的。”

    姚老太爷张大了嘴,愣了半天才说道:“难道?难道这西夷计时器是知闲做的?”

    看到姚老太爷来了兴趣,杨波默默的撸起了袖子。

    “不瞒姚老爷,这个是新鲜出炉的样品,还有几道工艺未能解决,据我的消息,同样的座钟在南京府售价五十两银子,湖广一带六十起价还没有货,现在姚老爷明白了吗?”

    姚老太爷狐疑的看了一眼杨波,问道:“知闲究竟意欲何为?还是直说好了。”

    “我要一个中间商把座钟贩卖到江南一带”杨波干脆直说了:“原本我打算自己出售,但最近周转不开,另外也没有渠道。”

    姚老太爷做了一辈子生意,自然是明白人,他站起来仔细打量着座钟,一个技工在杨波的授意下替他讲解座钟的一些知识。

    “北地不行?”姚老太爷突然回头问。

    杨波摇头。

    “倭国呢?”姚老太爷抱着最后一丝希望。

    杨波继续摇头。

    “只能贩卖江南?”姚老太爷叹息一声,很是遗憾。

    杨波大笑道:“江南还不够吗?”

    姚老太爷点头,重新坐了下来,满脸严肃的说道:“说吧,什么条件?知闲向来精于算计,老夫需要好好思量一番。”

    送走姚老太爷后,高鸿忠满脸钦佩的望着杨波,刚才大人巧舌如簧,不但把姚老太爷这次海贸的利润全留了下来,关键的是大人只给了一个口头承诺,什么东西都没给姚老太爷带走!

    做生意能做到这种程度,让高鸿忠感慨不已……

    杨波心里却是在苦笑,这个座钟放在后世就是个不良品,不但玻璃都没镶嵌,里面的齿轮,弹片因为公差的缘故,完全使用手工打磨的方法才勉强安装起来,上一次旋只能走半个时辰就卡死,汤若望的工厂总共才生产了两台,上次那一台打磨的质量稍好,让杨波做人情送给温体仁了,但不管怎么说,这门生意总算是做成了。

    说起来,姚家和他从不共戴天的仇人到现在配合无间,一路走来也算不容易,完全归功于姚老太爷的慧眼识人,当然杨波也不会亏待他,只是这还需要时间……

    杨波对这个时代的商人一直怀着戒心,他知道后世鼓吹的八大“晋商”是如何发家的,他也知道铁岭,开源,抚顺,辽阳等地的失守与商户收买细作有很大关系,经过几次接触后,姚家愿意跟着他挣正当的银子,姚老太爷不但帮他度过几次难关,还主动放弃了北地的几条商业路线,不能不说,杨波对姚老太爷的魄力还是很满意的。

    “高叔,还要辛苦你了!”杨波有些歉意的对高鸿忠说道,这次他歇不到几天又要出海,回来则是要等到明年了。

    “大人见外了”高鸿忠腿脚不便,只能微微躬身道:“阿莲是我一手带大的,现在有了好归宿,我心里欢喜都来不及,再说了,当海匪终有失风的时候,现在大伙儿都走正道,挣正当银子,元祥那小子还当上了水营把总,我虽然是粗人也知道都是托大人的福才有高家今天,魏大人办事我心里高兴还来不及呢?不辛苦,海上跑惯了!”

    “等大牛他们能独当一面了,高叔就留在旅顺享清福吧”杨波点头道,心里却是盘算着,这次是不是多放几条船跑跑?郑一官看在熊文灿的面子上也不敢和自己撕破脸,有什么担心的?

    “等温方到了,还要和他合计合计这事才行”杨波送高鸿忠出门,一面心里盘算。

    “大人,小人,小人还等着抱孙子呢?”高鸿忠最后留下一句话让杨波压力很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