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杨棒子和他的囚犯小分队 > 第一百五十一章 可爱的老百姓 第四节 民心所向

第一百五十一章 可爱的老百姓 第四节 民心所向

,确实都不知道雁宿崖、黄土岭战斗中,杨成武始终都未出现在战斗现场。但这与杨成武是雁宿崖、黄土岭两场战斗的指挥者的身份毫不矛盾。不在战斗现场,为什么就不能是指挥者呢?

    萨苏的文章中:“关于雁宿崖之战,网络上也可以查到资料,但是,我认为是不够全面的。我在机场工作时候的一个老上级,原是八路军团长出身,亲身参加过这次战斗,自述此战下来自己的一个团只够编成一个营了,极言日军抵抗之疯狂,与八路军坚决歼灭被围日军的决心。”

    不知道老萨这位老上级当时是哪个团的?老萨说:“我那个老上级的团,是个地方团,当时也在跟着一分区‘学打仗’。”是不是三分区的二团?但这个记忆应该与事实有误。雁宿崖战斗,参战的共三个团,一分区主力一团、三团;三分区主力二团。

    雁宿崖战斗中,三团将自己的一个营配给了战斗力较弱的二团指挥。在战后杨成武上报给晋察冀军区的《战斗详报》中:“我军伤亡、消耗:负伤372名。其中营级2名、连级21名、排级31名、班级52名、敌工干部1名、战士265名。阵亡136名。其中连级1名、排级12名、班级16名、战士98名。失去联络:37名。”

    这还是三场战斗(雁宿崖战斗、黄土岭战斗、撤退回来的反报复战斗)的总计伤亡人数。老萨的那位老上级没考虑到:如果八路军在雁宿崖一战的损失太大,就不会有后来的黄土岭战斗。因为1939年那一年,晋察冀就编成了几个主力团。前一仗把主力打残了,你再没有其余的主力部队可打。正因为雁宿崖战斗八路军的损失不大,这才激发的战斗热情,有了后来的黄土岭战斗。

    所以,口述历史,当事人的记述比较准确,如果是局外人,准确性就差了许多。当地老乡的口述只是民间故事。而如果没有去做深入的调查和取证,就直接拿来作为证据的,就经不起推敲了。

    有一次,看到还是权威刊物上登载的一篇老同志们座谈会后整理的回忆性文章,乍一看还是活着的老八路呢,这讲的故事该是言之凿凿了吧,其实也不然!

    那文章里这样描述,1937年10月底,刚打完腰站阻击战和冯家沟伏击战的独立团,乘胜追击了五十多里,一营(营长曾保堂、教导员张文松、副营长袁升平。一连连长张德仁、二连长杨上堃、三连连长宋玉琳)一直追杀到涞源城下。杨上堃第一个冲进了涞源县城。敌人又从涞源东撤,一营随即光复涞源,二营继续向东追击。

    注意,问题从这里开始了。综合了军史和几位一分区领导一级的回忆录去看呢,不对了!

    当时打下涞源县城的独立团,并没有全力以赴,继续向东,进军被称为“北岳首县”的河北省易县,而是兵分两路,杨成武亲率独立团的一营、三营(营长黄寿发、教导员李水清、副营长邱蔚),北上相对贫瘠的河北省蔚县(当年隶属察哈尔省),而留下老陕较多的二营(营长季光顺、教导员张襄国、副营长肖思明),独自向易县进军。

    二营进军易县的过程中,占据了易县境内的紫荆关,恰好这时从一一五师派到独立团的邓华、陈正湘、罗文坊等干部来到二营,于是,陈正湘做主,以一个连继续守住紫荆关,两个连从紫荆关长驱直入,沿当年的涞易公路去攻打易县县城。此战一下得手,独立团在易县威名大震。

    抗战初期被称作“北岳地区”的河北、察哈尔、山西交界处的各县人口,每县均不过十数万人。比如独立团先后控制的涞源、蔚县、广灵、灵丘、宛平(今天的门头沟)、涞水、满城,每县都不过十二三万人口,唯独易县,人口三十万出头,是个大县富县(当然跟富庶的冀中没法比,冀中一个县动辄就有四五十万人口)。

    问题在这儿:既然易县如此重要,杨成武自己就已经亲身到达了紫荆关,为何杨成武不一开始就将易县取之在手?非留待一年多后的1939年初,易县土著军事力量孟阁臣、赵玉昆做大之后才夺之?

    这就说明即使是老人们的回忆录,因为相差的年代问题,记忆上也会出现问题,俺个人这些年研读资料下来,感觉还是刚建国的时候,军委下令让各部队的师以上的干部写的回忆录较为准确,原因很简单,离战争年代年头不长,记忆较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