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抗日之兵王传说 > 三百三十章 龙云长子

三百三十章 龙云长子

百姓的位置存在,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马继援是很崇拜李学坤的,在他的心目中,李学坤是中国第一员抗日名将,与抗金的岳武穆岳飞爷爷并列,都可以称为民族英雄,当他说出这话时,李学坤连连摇头,口中说道:“千万别这么说,我怎么能与岳武穆相比呢?

    李学坤心中一动,想起了一件事,口中说道:“老弟,最近我军将有一次对华中的大行动,不知你的八十二军可否参与其中?”

    马继援想了想,口中说道:“抗日的事,我马家军自是义不容辞的,不过,一来我的部队,主力在西北,在河南只有一个马彪师,二来,能否动用八十二军,还需要我父亲的首肯啊。”

    李学坤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些地方军阀,视军队如生命,连蒋委员长都奈何不了他们,对于军委会的命令,马家军都是阳奉阴违,而此视华中会战,中国方面,需要很多的军队参与,如果能将青马,这支战斗力强悍的部队拉进来,那是再好不过了。

    “大哥放心,我一定说服父亲参加这次大战。”

    “噢,对了,大哥,不知你知不知道龙大公子。”马继援说道。

    “龙大公子?”李学坤心中一动。

    “对,龙大公子名叫龙绳武,他是暂编19师的师长,也是云南王龙云的长子,他现在就在重庆,如果能通过他说服龙主席的滇军参加这次华中会战,那将再好不过了。”马继援说道。

    “噢。”李学坤点了点头,脑海中浮现了关于龙云的一些资料。

    龙云,字志舟,原名登云,彝族。彝名纳吉乌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炎山乡人。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国民党滇军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云南陆军讲武堂校长。

    龙云少年时,进昭通城,在一家私塾发蒙读书,无奈龙云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没有兴趣,于是流浪于云南昭通与四川凉山的金沙江两岸地区,拜江湖术士马得胜为师,学得一手好拳法,颇有侠义心肠,与卢汉、邹若衡并称为“昭通三剑客”。

    十九岁时,龙云只身独闯进绿林头子“顺江王”余海山的老巢一举杀掉余贼,为民除害,后因生意失败,加入滇军。

    1914年秋,龙云击败一个到昆明摆擂台的法国拳师,轰动了昆明,引起云南都督唐继尧的注意。

    龙云在滇军中如鱼得水,官职不断升迁,最后升为军长,因倾向革命,反对唐继尧投靠北洋政府,于是发动了二六政变,赶走了唐继尧,又击败了其它的对手,最终成为了云南王。

    在统一云南后,龙云提出了建设“新云南”的目标。他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对东南亚各国亦采取开放政策。这些措施收到了相当好的成效,使地处边疆的云南成为民国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一个引人注目的省份和抗战时期的坚定的后方。

    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龙云始终以坚韧的毅力,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致使云南各方面的建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呈现出一派大好局面。龙云因而也被称为“云南王”。

    政治上,云南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民主气氛浓厚。宽松的环境为抗战期间各种政治力量的活动提供了舞台。

    他在整肃了各路军事武装后,又剿灭了各地土匪,使匪患渐平,民得安居。为云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保障,也为全国树立了样板。因此,抗战期间,大批进步教授、民主人士、社会团体和大中学校纷纷入滇。

    经济上,龙云上台后,开始大力整顿财税,巩固金融,稳定货币,兴办实业。他重用陆崇仁等,改革财政税务,取消苛捐杂税,删繁就简,另立新税。将财政、企业、金融合而为一。

    他大力扶植云南地方资本,支持兴办实业,扩大纺织出口,整顿发展个旧锡矿及其他钨、锑、铜、锡、盐、煤矿等,使云南省财政收入大增,经济发展呈现出比较繁荣的景象。

    龙云还十分重视农业和交通设施建设。主政后,大力修建公路,使通往省外的公路多达6条。扩大粮食耕地,减轻税收,存粮积谷,力争粮食自给。

    在文化教育方面,龙云在全省推广“新教育”运动,加大对教育经费,特别是边疆民族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当地的教育条件。

    正因为以上的这些方面,在李学坤的心里,对龙云这个人的印象一直不错,龙云与其它的军阀相比,更加的开明,如果是在治世,他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官吏,比其它只知祸国殃民的军阀强的太多。

    本来,在李学坤的计划当中,是希望滇军参加这场大战的,滇军的战力强悍,在整个中队中,能与日军拼刺并战胜的,也只有滇军了,而且,滇军用的全是法式装备,这让他们拥有比其它军队更强大的火力。

    如果能通过龙大公子将滇军拉入这场华中会战之中,那么,将增加一些获胜的希望。

    考虑到这些事情,李学坤点了点头,对马继援说道:“龙大公子现在在哪里?”

    “龙大公子与我的关系很好,现在正住在暂19师军营之中,我们这就去找他,拉他出来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