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毛泽东楹联、名句、趣事 > 毛泽东楹联、名句、趣事第7部分阅读

毛泽东楹联、名句、趣事第7部分阅读

人领到一处场地上,让他们自愿编组,推选出班、排长。就是这么一点小事,结果是东一堆、西一堆,吵吵嚷嚷了半天,才做完了这么一点小事。班排长也推选出来了。  这时,郭化若按照部队的规矩,喊了集合的口令,要他们集合。结果是一个动弹的也没有。因为,部队集合的“稍息”、“立正”、“向右看齐”等口令,对他们来说太陌生了,他们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当郭化若耐心地介绍了立正、稍息等口令的动作要领以后,并且要求他们照着去做时,他们哈哈大笑起来……。  但是,郭化若没有训斥他们,而是站在一块大石头上,用富有感情和煽动性的话语,大声说:  “同志们!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光荣的红军战士了!你们应该按照我们红军战士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是人民的部队,因此,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应该有人民部队的样子!”  晚饭是在工兵连的食堂吃的。并不丰盛的饭菜,却使矿工们感到是在过年,人人都吃得很饱。比之于他们贫困潦倒的生活,这真得的是一步登天了。  被推选出来的代理队长是矿上的锅炉工,以力大无比在矿工中享有盛名。矿工们都喊他李长子,而实际上他的真名是李桂生。  郭化若领着他见了朱德、毛泽东。  毛泽东很和蔼的问他:  “你认不认得我?大约在10年前,我曾经三次到了你们的矿上。”  略微遗憾的是这个高个子锅炉工,并不认得毛泽东。他摇摇头,说:  “记不起来了。”  在以后的几天里,郭化若带着这些懂得爆破的矿工们进行了训练,尽量使他们像一个红军战士。  工兵队自己成立了伙食单位,单独起伙开饭,每个人都有监督军官是否克扣伙食的权利。这一招,使他们感到非常的惊奇!许多人说:  “自从生下来,还没有见过这样的事情呢!这红军当得值!”  比之于大多数的农民士兵来说,工人的接受能力非常快,热情非常高,精神饱满。几天的所见所闻,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也悄悄地向郭化若透漏了一些情况,郭化若高兴异常。  他们搞到了整整一百担炸药!  同时,朱毛方面军总部驻在安源的这段日子里,没有像以往那样斗争那些剥削者,既没有没收他们的财产,也没有押着他们到处游街,使得那些剥削者感恩戴德。  作为回报,这些人也向红军捐送了大量的钱粮和其他物品。  毛泽东非常满意郭化若等人的能干。他看着堆积如山的一百担炸药,脸上重新露出了人们那种熟知的平和的微笑。  在朱德和毛泽东的亲自关怀下,郭化若的工兵队编在了军团直属队中。这个工兵队,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第二团第一连。  正式成立工兵队,任命队长和党代表时,朱德和毛泽东不仅都参加了会议,而且都分别作了重要的讲话。  工兵队成立的大会上。  毛泽东站在主席台上,用他那特有的湖南口音讲了话。战士们听了很受鼓舞。因为,在台下坐着的人大都是萍乡人、安源人,与毛泽东的家乡韶山只有一两百里路,同属于一个方言语系,话的方言和用词习惯都是一样的,他们一听就能听懂。  毛泽东说:  “你们知道《西游记》吗?你们知道孙悟空吗?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去取经,其中,他们那里头还有一匹白龙马。这白龙马是大海的一条龙变成的。为了使唐僧取经成功,它宁可将自己变成一匹马。  “你们别看这马,起的作用可大了。历经艰难险阻,终于驮着唐僧取经成功。  “你们应该要像那匹白龙马一样,就是驮着中国革命,一步一步向前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直至把中国革命驮到最后的胜利。  “同志们,你们的使命重呀!我希望你们也非常坚定地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把中国革命驮到最后的胜利!直到驮出一个新中国来!”  毛泽东接着问到:  “大家能不能做到?”  “能!”台下异口同声地答道。  工兵队成立几天后,就受领了战斗任务。战斗中,他们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至于国民党士兵在战斗结束后惊呼:红军一夜间就有了新式武器,了不得呀、了不得!。&nbsp&nbsp

    我们可以“骂娘”

    毛泽东与彭德怀的关系是世人都知道的。  特别是他们在庐山会议上的那一场争论,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同时,也经常有人因为那一场争论----利用毛泽东给彭德怀所写书信加了按语的“彭德怀意见书”事件,而不时地编撰和演绎出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种种猜测。  其实,毛泽东与彭德怀的关系,早就非常清楚。毛泽东是湘潭人,彭德怀也是湘潭人,两人是同乡。彭德怀比毛泽东小五岁,与毛泽东基本是同时参加革命的。在多年的征战生涯中,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毛泽东也多次赞扬过彭德怀。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宁夏“地头蛇”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跟了上来。毛泽东给彭德怀写了一封电报,主张给马家的骑兵一个有力的打击,以防把敌人带进根据地。电文中“山高路远沟深”之句。彭德怀随即率军对马家骑兵进行了有力的打击。毛泽东闻讯后,随即写了一首六言诗以赠彭德怀。其中,首句将电文中的“沟深”改为“坑深”: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弛奔。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据《彭德怀自述》中说:彭德怀收到毛泽东的赞扬诗后,把“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把原诗送给了毛泽东。这说明了彭德怀的心胸,表明了他不居功自傲的品德。同时,也表明了彭德怀与毛泽东的关系。  彭德怀心地坦荡,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无忌,也是众人所知的。  抗日战争期间,在延安的一次会议上,有的同志对彭德怀具体组织的“百团大战”提出了不公正的批评。对此,彭德怀十分恼火,越想越气。要周恩来做中间人,与毛泽东交换一下意见。毛泽东欣然同意了。  毛泽东说:“咱们定下君子协定:第一,把话讲透。第二,可以骂娘。第三,各自检讨,不准记仇,不得影响工作。  “我先给你作检讨。造成这样子的后果,责任全在我,事先没有向你通气,事后又没有向你解释。”  “‘百团大战’是无可非议的,从组织手续上讲,你战前对军委有报告,当时军委和我个人也是同意了的。如果讲到缺点的话,那就是军委回电未到,你就提前动作了。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嘛。若说有错,首先错误在我,我不但同意了,给你发了电报,还向你提出这样的大战役是否可以多搞几次。”  毛泽东说得真切,说得诚心,说得击中要害。  彭德怀听了毛泽东这些话,积在心里的不解和埋怨顿时烟消云散。因为,他觉得既然毛泽东这样高姿态,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因为,他毕竟是自己敬仰的领袖,是自己一直信赖的统帅,是自己一直拥戴的领导核心。  彭德怀愉快地表态:  “同志间的了解、信任胜过最高的奖赏,有主席今晚的这些话,就是现在叫我去死,也是死而无撼了。”  “主席,你是了解我的,我是个直性子,倒是我对主席有误会,甚至有些埋怨情绪,还是请你原谅我这个大老粗呀!”  毛泽东听了以后,欣慰地点一点头,开心地笑了。  其实,毛泽东与彭德怀两个人的相互友谊和了解,是别人难以明白的。  有一次重要的会议上,彭德怀对那些自称有学问的人,郑重地说:“我敢说,在党内真正懂得中国历史的,只有毛泽东一人。”在遵义会议召开的前夕,彭德怀还埋怨毛泽东说:“仗都打成这个样子,老毛你为什么不管呢?”  听了彭德怀的话,毛泽东只是苦涩地摇了摇头。因为,毛泽东这时在党内还没有决定权,说了不算数。  1947年6月,转移中的中央纵队在天赐湾宿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人坐在火堆前谈古论今。毛泽东说:“小时侯,我喜欢看《三国演义》,读起来就放不下,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怎么书里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就没有一个农民的主人公?我纳闷了两年,种田人为什么就没有人去赞赏呢?后来我想通了。写书的人都不是种田的人!《三国演义》是我读得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吧!可也受了一点骗。许楮(魏将)好象就不得了,现在发觉算不得什么,我们警卫排的战士都是种田的农民,我看那个都比许楮厉害,关云长就不如我们彭老总。”  再加上“唯我彭大将军”的赞句,毛泽东对彭德怀的信任和赞扬,是从心里出的,是真诚的,一点掩饰都没有!  然而,遗憾的是庐山的那一场斗争,使得这两位领导人真挚关系留下了终身遗憾。  庐山。江西现在的一种代称。世人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的时候,有匡氏两兄弟不知为了何种目的来到了这个山上,或许是为了生存,或许为了寻宝,或许为了逃匿……。不管他们为了什么,他们两兄弟在这个山上搭起了一个茅草棚,过起了生活,而且过得很自在。后来,人们就把这里叫作“匡芦”了。现在,人们约定俗成称地把“匡庐”当作江西了。  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时,曾对周小舟说过:“小舟啊,等我老了,你就给我搭一个茅棚,以后我回来住住。”毛泽东当时说的茅棚,也就是从“匡庐”引伸而来的。  庐山,一个值得中国人思考的山,一个风景秀丽的山,一个历史文化遗产的山。  到目前,在庐山的纪念馆里,还留下了当时毛泽东1959年上山的时一个录像片。录像片是那样的真切。毛泽东当时是那样的从容和悠闲。他从武汉登上了轮船,上船时的情形是那样的真切,他迈着他那独有的悠闲步伐,很洒脱地走向轮船。随后上船的有来庐山一起开会的刘少奇夫妇和周恩来夫妇。  估计,他在上山时,是坐了汽车,而且车子开的很慢,会使人感觉到是走了一道弯又一道弯。上山后,他住在了蒋介石夫妇住的“美庐”,挥毫写下了著名的诗篇《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笼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园里可耕田。  从这首诗里,可以理解到诗人当时的心情也是洒脱的,同时又充满了一定的矛盾。“陶令不知何处去?”估计毛泽东心里是有一定的思考的。否则他为什么不知道“何处去”呢?  而在这个时候,彭德怀又给他写了一封为民请命的书信。但是彭德怀为什么不去找他谈谈呢?这又是一个迷。  回想起他们在延安、在井冈山等地的革命友谊,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应该也不会还不可能发展到这种地步。&nbsp&nbsp

    战术战法

    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扩大,特别是1930年7、8月间,红军大规模的集中行动,严重地威胁着国民党在湘鄂赣闽诸省的统治。10月,蒋介石在战胜冯玉祥、阎锡山之后,随即调集重兵,对我红军和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11月,蒋介石调集了10万兵力,以鲁涤平为总指挥,兵分八路,由南向北,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略,对我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第一次军事“围剿”。  怎么办?如何迎敌、歼敌?  毛泽东是:“你有你的打法,我有我的打法”。  12月24日,红军总司令部发现敌谭道源部第50师,于午前11时到达源头、上潮、芦峰岭一线,并有继续入侵小布之势。当即由朱总司令和总政委毛泽东签发了红字第9号命令:“决定明日(25)先歼灭来犯小布之敌”。  为了做好战前动员工作,第二天,总前委和红军总部在小布举行了军民歼敌誓师大会。主席台的两侧挂着一副醒目的对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据资料记载,毛泽东的高参郭化若曾经见到过毛泽东写的这一幅楹联,并且是经过毛泽东亲自手书的。当时,毛泽东还征求了郭化若意见。郭化若也就此提了润色建议。这幅对联是在一间民房里写成的。郭化若当时感到这副楹联是难得的珍品,就把它保留了下来。非常遗憾是,在不久几天的转战中给遗失了,成了我军历史上的一个憾事和值得回忆的事情。  誓师大会开的非常热烈,毛泽东在会上宣读了这个对联,并就联中所阐发的战术战法,讲了两个多小时的鼓舞人心的话。最后,他满怀信心地宣布:  “由于我们实行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大踏步地进退,敌人已掉进我们布下的天罗地网,敌情、地形、人民等条件,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胜利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胜利就在眼前了。”  毛泽东那振奋人心的话语,给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以极大的鼓舞。  会后,红军立即由小布出发,轻装向北运动,在通往源头的道路两旁埋伏下来,“专候”来犯之敌。  不言而喻,第一次反“围剿”,我英勇的红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准确地说,这个胜利是毛泽东战术战法的胜利。  然而,这副对联的艺术魅力在哪?为什么是这个战术战法的胜利呢?  其实,仔细地分析一下,你就会看到:这副对联最为重要的是,毛泽东把我军在那个大兵压境下的作战样式、方法和先后顺序,都全部的告诉了人们……。红军指战员知道仗该怎么打,不该怎么打。  特别是毛泽东的高参郭化若对此非常有领悟。郭化若又是什么人呢?据帝人、麦道著的《毛泽东和他的军事高参》(红旗出版社,1995年11月北京第二次印刷)记载:  郭化若,又名郭俊英,福建省福州人。1925年在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黄埔军校代区队长。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赴苏联入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1928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二纵队参谋长,红四军参谋处处长,红一军团参谋处处长,红一方面军代参谋长,红军总前敌委员会秘书长,军委二局局长,红军教导师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一局局长、编译处处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校长兼中央军委四局局长,延安中央党校军事教育处处长,延安炮兵学校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九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淞沪警备司令部、上海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兼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和第八兵团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在中共第12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郭化若在战争年代,曾较长时间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曾被人称之为毛泽东身边的高参。因此,郭化若曾多次说过,军事上的胜利,首先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因为,只要按照毛泽东制定的军事原则和方式、方法,我军就会胜利;反之,就是失败。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而如今,在世界范围高科技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应用到军事领域的今天,未来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很可能是“一天决定战争,一个小时决定战局,一分钟决定战斗”,在这种快速的战役战斗面前,我们还要不要因作战样式、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变革而坚持毛泽东军事思想、原则和方法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现在我们的正确选择依然是,要毫不动摇地学习和领会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特别是要注意从他制定的战术战法中汲取营养。在研究和制定战法时,要注意学习和领悟毛泽东这副对联的精髓,不能也没有必要在那里整天琢磨一些只是朗朗上口而脱离实际的“四六句”,以至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