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宋行 > 宋行第24部分阅读

宋行第24部分阅读

    乌纱落地。凡是做了点儿有用的事的,就要挨整,这叫什么世道?”

    杨华“咯咯”一笑:“想不明白就不想,来来来,发财要紧。”说着又将一串珍珠朝书办怀里塞去。

    书办抽泣,“将军,这东西我实在拿不了,我心里难过啊!对不起,我有点饿了,我去找找,看有没有吃的。”说着,他飞快地朝厨房方向跑去,寻了一坛酒,大口地喝了起来。

    看着书办的背影,杨华摇了摇头:“民心可用,可惜官家不会用也不想用。”

    古松冷漠地评价那个书办:“最烦见这种动不动就哭的软蛋,狗几巴入的已经哭好几场了,讨厌!”古松现在已经彻底被龙卫军那群老粗给带坏了,说起话来非常难听。

    杨华也笑了起来:“前几日你不也哭得烦人。”

    “有吗?”

    “没有吗?”

    二人都笑了起来。

    那日从皇宫回来之后,古松听到李纲被罢相的消息后喝了半天酒,突然放声大哭,哭得人见人憎。

    最后,赵明堂终于忍无可忍,挖苦说他这是传说中的“如丧考妣”。

    两个家伙一言不合就打了起来,引得不明真相的龙卫军将士围观。若不是杨华在关键时刻回来,还不知道他们要打成什么模样。

    结果自然是两败俱伤,然后,两个人却突然大笑起来,一起出去喝得烂醉,半夜时才被杨华派人抓回来关了禁闭。

    若不是次日抄家命令下来,杨华还想再关他们几日的。

    宋金和谈按照历史本来的轨迹发展,北宋皇帝已经全盘接受了金人开的出和谈条件: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绢、彩各一百万匹,马、驼、驴、骡之属各一万。尊金国国主为“伯父”。凡燕云之人在汉者,都要送还。此外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之地。

    说起来,第二日李纲和杨华在封丘门大败兀术军的消息已经传到皇帝的耳里,这个时候,皇帝应该已经知道自己上了李邦彦等人的当了。所谓亲征行营大军和西军主力尽被金人歼灭的战报根本就是胡说,撕毁和约也是情理之中。

    可皇帝偏偏一咬牙答应了全部条件,好象惟恐卖国不够快一样。这一点就让人费解了。

    下来之后,杨华仔细一样,好象已经揣摩到皇帝的心思。按说,亲征行营大军已经取得了胜利,可姚平仲大军的覆灭却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的。这次李纲虽然取胜,可难保下次不会别成第二个姚平仲,若下一战败了怎么办,不一样要求和?

    你们打了败仗,大像姚平仲一样一走了之,可我是大宋的官家,可没地方去。看来,这主战派也不是那么可靠,战斗下去,胜负还是一个未知数。但只要答应金人的条件,女真大军就会退兵。不就是割点地,给点钱吗,天子广有天下,还缺这点东西,还打什么仗啊?

    话虽然如此,可金人的条件是如此之高,朝廷一时也拿不出这么多钱。皇帝就只能将手伸向“六贼”的家产。一来“六贼”实在太富裕了,抄了他们的家,应该能弄到不少财物。再则,可以借机进行政治清算,彻底将太上皇的势力一举铲除。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于是,一声令下,雷厉风行,大抄家行动开始。杨华有幸参加了这支抢劫队伍,分得了查抄蔡京府的美差,一下子吃了个饱。

    随着李纲被免职,杨华心中尚存的一丝忠君爱国情操被冷酷的现实彻底磨灭了,蜕化成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现在回想起那日的情形,他还很为自己当初被李纲的人格魅力所征服而感到羞愧。

    “六贼”的家产查抄得已经差不多了,可光这六处的财物还远远不够。

    于是,皇帝将手伸向了宗室和百姓。

    不日,一道圣旨下来:“大金所需犒军物数目浩瀚,朝廷竭力应付,即使是供祀宗庙的器皿,也不敢吝惜;至于亲王、内外百官之家,也已下达告谕,要他们尽数捐助。然而尚恐未能够数,如有忠义之民体谅国难,愿将私家所有助国用者,限近日向户部尚书聂山等处送纳。”

    圣旨上说的是自愿捐款,可一旦实行起来就演变成摊派。

    诸王家里的金银绢帛,道官、乐官等文化帮闲官员平常所受的赏赐和家中现有金银,各宫观寺庙、各局各司以及开封府的公用金银都被限期交纳,若有隐匿不交者,军法从事。

    混乱就这么开始了。

    “公然抢劫百姓,吃相难看到这等地步,这个朝廷还真是有意思!”杨华回忆了一下,遍观中国历史,即便是昏聩透顶的满清末年,好象也没出现过这样的怪现状。

    赵宋王朝算是一次性把开封的民心失去了。难怪金人二打开封时被人一战而下。

    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杨华拍了拍古松的肩膀,小声说:“我的调令下来了,跟不跟我去?”

    “去哪里?”古松眉毛一颤。

    “相州。”旁边的梁红玉笑道:“杨华升职为万州防御使,调去相州了。”

    “哦。”

    梁红玉问:“古松,万州好象在四川吧。”

    古松耐心地解释说,防御使、观察使、节度使都是虚衔,只遥领,不实授的。说了半天,梁红玉还是不理解,最后古松只得朝她一翻白眼,问杨华:“这么说来,我龙卫军这次是要去相州就粮了?”

    “对,去相州。”杨华展眉笑了笑,他这次去相州其实就是以军就食,也叫就粮禁军。北宋禁军大多驻扎京城,一旦边境有事,部队就要外派出去驻防,这叫驻泊。

    一旦战事时间拉长,后勤问题就出来了。因此,国家又出了一项规定,军队可以就地补给,以军就食。

    后来,随着京城禁军队伍的逐渐庞大。到最后,国家觉得再养这么多军队很是吃力,索性在和平时期也派部队到粮食丰产区找饭吃,到秋收后征集到足够粮食才回京城。

    这些外派吃饭的部队被人称为就粮军。

    这其中也有一个问题,因为禁军是职业军人,一个士兵通常带着一大家人。因此,就粮禁军可以携家属前往。

    现在是靖康一年二月,到秋收还有大半年时间。杨华此去正好抓紧时间招募士卒,等到秋收,宋金第二次战役应该也要开始了。

    也就是说,杨华此去,根本就没打算再回开封。

    为了这个调动,他最近在京城上下打点,又有张邦昌从中斡旋。很快,调令就下来了。

    杨华现在手中握中一大把空白告身,去相州之后,等招募齐一千五百士兵,自然要大封其官。一直追随自己的五十老兵都要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去。

    杨华认为,古松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军人,好象同自己也不怎么贴心。真让他去外地,这家伙未必愿意。再说,现在张邦昌正得势,古松未必没有转投张宰相门下的心思。还是先征求下他的意见为好。

    不过,他若不跟自己走,将来开封陷落时若出了事,未免可惜。

    没想到,杨华的话刚一说出口,古松很快就答应了:“我去。”

    “那就好。”杨华舒了一口气。

    古松突然自言自语地说:“开封,这地方太憋屈了,若再呆上几日,我会疯的。”

    第三十九章 告别

    走之前杨华还有一件事要办。

    正当龙卫军将这段时间弄得的财物装车之时,兴国坊的工匠头万千来了,同时还送过来一千五百套陌刀和板甲。

    看到满满一园子兵器,杨华欢喜得几乎要跳了起来。他伸手握住万千的手道:“真是瞌睡来了遇到枕头,我还真没想到你手脚这么快。”

    万千笑道:“禀将军,匠人们可都得了您的恩惠,将军的事情我们是不敢拖延的。”

    杨华:“对了,老万,你不是要退休了吗,山东老家还有什么人?”

    “没什么人了,我两个儿子都在兴国坊做事。我身子骨一天天不行了,落叶归根,小老儿这次回去是想死在老家。”万千笑呵呵地说。

    杨华如何肯放他离去,道:“老万,我马上要去相州。干脆你也跟我去好了,每月我给你两贯钱,日常帮我打打兵器,维修器械。”

    “不了,我老了。”万千不好意思地说。

    杨华:“老万,要不这样,我帮你两个儿子脱籍,再在我军中当军官。你们父子可以也不用骨肉分离了。“

    听杨华这么一说,万千大感意动。工匠地位低下,若能让儿子做官,自然是一桩美事。他想了想,说:“多谢将军美意,要不我去同儿子们商量一下,如果他们愿意,就依了将军。”

    万千的两个儿子如何不愿,不日,两个额头浑圆的年轻人就随万千一起过来,投入杨华军中。万千的两个儿子,一个叫万象,一个叫万新。万象以前负责铁甲坊作;万新负责弓箭作,是一等一的技术人才。

    杨华很大方地给了父子三人三十两银子安家费,并答应去相州之后给他们买地建房落户。并任命万象和万新为押官,直接纳入他的幕僚团之中。

    古松很不理解杨华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过是一个匠人尔!”

    杨华对古松的短视嗤之以鼻:“你懂什么?”

    屋子里香烟缭绕,檀香味熏得杨华脑子发涨。再加上满眼的小叶紫檀家具,晃得人眼花。

    这里以前是太上道君皇帝清修之处,屋子虽然不大,但里面家具却不多,看起来颇为空旷。冷风习习,即便是身体健壮,还是觉得有些冷。

    杨华仔细看着坐在蒲团上的皇帝赵桓,隔着白色轻纱,皇帝那张平凡的脸看起来更模糊了。

    皇帝的声音听起来有气无力,很显然,他还没有从近段时间的乱局中振作起来:“杨卿,此去相州,你可放手招募健勇,务必为朕练出一支强军来。粮草军饷可就地找汪伯彦……相州现已残破,估计他手头也紧……朕马上又要赏赐北奴大军……哎,算了。禁军到现在这种地步,朕之过也。你也是朕手头有数的虎贲,日后国家一旦有事,还是要大用的。“

    杨华忙道:“臣惶恐。臣以前不过是一贱卒,蒙陛下看重,擢拔为一军之主,敢不实心用命。”

    “去吧,去吧。”纱帐中人无力地挥了挥手。做为一国之君,接连被金人羞辱让他大感觉颓废。他现在大概还在懊恼被手下的宰相们欺骗说勤王军全军覆没,这才同金签下屈辱的条约。

    不过,事情能够就此得到解决,也算圆满,只要金人退兵就好。他太疲惫了,这仗也没任何兴致再打下去。

    如今,主战的李纲虽然被罢免,但作为自己军方的嫡系,杨华还是要扶持的。再说,这段时间张邦昌又在自己耳朵边说了杨华许多好话,皇帝一琢磨,自己手头也没兵,还不如让杨华去外地重建禁军,以备不时之需。

    “臣告退!”杨华忙跪在地上,磕了几个响头。看得出来,皇帝很享受被人跪拜的感觉。就杨华所知道的,北宋的大臣们好象都没有磕头的习惯。更有李纲这种对着皇帝大声呼喝的臣子,想来这个皇帝也很憋气吧。

    管他呢,只要老子能够离开这该死的开封,到地方当山大王,磕有个头昏眼花也无妨。

    离开屋子的时候,杨华还听见皇帝在身后叹气。

    出门走了没几步就遇到张邦昌和一个英武的年轻人。

    张邦昌微笑着说:“杨将军,可向陛下辞行来了?呵呵,你去相州先把龙卫军的兵员补满。以你的武功,日后定能大展胸中抱负。”

    “正是来向陛下辞行的。”杨华忙谦虚地说:“还得多谢张相帮忙说项。”

    “我帮你说话,那是为公,相州位于河北要冲,乃京师门户。若那北奴再来,你龙卫军可得把东京大门看好了。只可惜那一带现已破败,地方武备松懈。”

    “张相说得是。”杨华忙点头。

    “对了,磁州宗泽也在编练新军,日后,相、磁两州可互为犄角。”那个英武的年轻人突然插嘴。

    “宗泽!”杨华一惊,宗泽可太有名了。此人是靖康年名臣,也是赵构新朝第一任军事长官,连败金人,被人北奴称之为“宗爷爷”。

    见杨华一脸的疑惑,张邦昌忙介绍说这人正是康王赵构。

    杨华心中震撼,忙拱手道:“见过康王。”

    “原来你就是禁军第一勇士杨华将军啊!”赵构一把将杨华拉起,“久闻杨破虏将军的大名,今日终于得见,幸甚,幸甚!”

    “破虏……”

    张邦昌抚须道:“杨华,你大概还不知道,京城百姓都称你为杨破虏了?”

    “谬赞了,谬赞了,杨华不过是一芥勇夫,当不起。”杨华大惭。一边说话,一边抬头偷眼看去。只见,眼前这个年轻人长得异常英俊提拔,看起来比起他那个皇帝哥哥可强多了。最重要的是,赵构面上带着一股亲切的微笑,眼神也单纯清澈。

    无论如何,杨华也不能将这个单纯而阳光的年轻人同那个阴郁的南宋皇帝联系在一起。

    或许,是因为南宋初年代颠沛流离改变了这个年轻人的性格吧,据杨华知道,这个家伙好象被金人追得满跑了好几千里。走投无路之下,甚至还在海上漂泊了一个多月。换成任何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也该被折磨得性情大变。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文吏急冲冲地跑过来:“张相,大事不好了。”

    “怎么回事?”

    “太学士……太学士陈东纠集了几万百姓正在冲击宫门,说是要伏阕上书。”小吏苍白的脸上全是冷汗。

    第四十章 烟尘

    “啊!”不但是张邦昌,连杨华也叫出声来。

    张邦昌和陈东私交本来就好,心下大急,直跺脚:“这个陈少阳,这个陈少阳……”

    反倒是赵构一副无所谓的模样,笑着对二人说:“原来又是陈东先生在闹事啊,张相,杨将军,陪本王去见识见识这个胆大包天的士子。”

    “这个……”张邦昌心中犹豫:“康王您是何等尊贵的身份,外面乱糟糟的,若真出了什么事,陛下怪罪下来如何是好?”

    赵构一把将张邦昌抓住:“走啦,太学士们是来上书的,又不是造反,我们只在一旁看。再说了,有杨破虏将军在,还怕那群太学士不成?”说着话,就朝杨华挤了挤眼睛。

    杨华本现在一心想尽快离开开封,宋金两军已经停战,东京迎来了久违的和平。正好趁机离去,若再呆在城里,一旦形势有变,可就走不了啦。

    他本打算从另外一道宫们悄悄出去,可一看到赵构满是热切的双眼,只得无可奈何地说:“愿与康王同行。”

    “太好了。”赵构兴奋地拉着张邦昌向前跑去。

    三人走不片刻就来到宣德楼上,低头望下去,只见诺大一个广场全是黑压压的人头,总数竟好几万人。领头的是数前太学士,陈东双手举着一份奏折,大声吼叫:“我们要见李右丞!我们要见种宣抚!”

    大宋不败而败,金人不胜而胜。

    打了大胜仗的李纲居然被罢免,朝廷如此黑白不分,是非颠倒,彻底地激怒了素来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读书人。起先,陈东只是单纯地带着数千太学士到皇宫请愿。可没想到,他们一路走来,队伍却越来越庞大,整个开封都起来了,不断有愤怒的百姓加入游行队伍当中。所有人都大声呼啸:“今若不见李右丞、种宣抚复起,死不罢休!”

    “臣陈东求见天子!”陈东大声呼叫。

    “我们要见李右丞!我们要见种宣抚!”几万人一片怒啸,潮水般地向前涌去,将维持秩序的士兵们冲得东倒西歪。

    刚开始,赵构还看得津津有味,到后来,他那张英俊而年轻的脸渐渐白了下去。目光骇然地看着张邦昌,“张相,这里太乱了,若让他们冲进皇宫,冲撞了天子,如何得了?“

    张邦昌苦摇头叹息:“我与陈东私交甚笃,本该上前劝说的。可我在金营走了这么一遭,已被天下士人视若寇仇。哎,少阳兄已与我割袍断义了。”说到这里,张邦昌一脸难过。

    下面的喧哗声越来越大,几个太学士见这么长时间还没人出来,按耐不住,跳到登闻鼓前提去鼓锤“蓬蓬”地敲了起来。

    正在这个时候,一群身穿大红袍服的官员从城楼下冲了出去,为首那人正是李邦彦,后面是蔡懋、王孝迪、赵野等一众公卿。

    一刹那,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