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武侠小说 > 风翔万里番外 > 风翔万里番外(36)

风翔万里番外(36)

    中国的都城,也不曾建于此,因为偏居东南,远离了帝国的中心地带。如果不是蛮夷由西北方压迫侵入,西北方的疆土大片沦落,显然是不可能将帝国的都城迁移至福建相临的江浙一带。

    都城临安沦落后,宋国七岁的小皇帝与其臣下进入了福建福州,打算在那里组织抵抗。但这个流亡小朝廷并没能坚持多久。

    宋是个极度繁华且民性柔弱的国家,始终无力抵抗来自北方野蛮且残忍的游牧民族,它被逐渐的蚕食,到最后守住的只是小的可怜的那片疆土,而现在这片疆土也未必能保住。

    福建泉州,是宋国的四大港口之一,因为城里遍植刺桐,因此被海外商人称之为刺桐。

    它如前面所说的,位于古代南蛮之地的闽地福建,它本不应该登上这段历史舞台的,但当流亡至福州的宋朝廷再也支撑不住继续往南逃亡时,便抵达了这里,当然,这已是后话了。

    回刺桐后,宝生过着很平静的生活。

    父亲与兄长还活着让他非常的欣慰,再也没有什么比一家子能平平安安聚在一起更可贵了。

    孙家的船队停泊在了港口,再无出航的意思,这并不出人意料,因为几乎刺桐城里的商船都不出航了,包括蒲家的。

    孙昕怀疑蒲家人私通鞑靼,但他没有真凭实据,因此也没有上报朝廷之类的。事实上,对于现在的流亡朝廷而言,它已管不住地方权势,所以也毫无意义。

    宝生在孙昕的船上呆时,接触到太多关于鞑子的消息,心里满是国破家亡的恐惧,但回刺桐后,却发现刺桐出乎意料的平静。

    一开始,刺桐百姓显然也因为临安沦落、常州被靼子尽数杀戮的消息而惶恐,但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也不见靼子进城心里就都放宽了。

    平头百姓的想法其实是很简单的,他们看不清整个局势,因此也不会有迫切感,总觉得事情不会糟到那地步,天子不是还在前方坐镇吗。

    刺桐百姓的想法,也有很大一个原因在于认为刺桐不会被卷入战乱。刺桐偏安一方,中原历来的纷争它都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对待的,甚至可以说,这是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

    虽然,现在皇帝并不遥远,就在福州坐镇。

    * * *

    宝生与其家人的日子一天天的在平静中过去,有时候会听到谣言说什么靼子就要进城了,但因为听多了这类说法却始终没出现,就都不以为然了。

    宝生心里虽有担虑,但也只能随遇而安了。倒是父亲提起家里那艘破旧老渔船需要修补一下,如果真的鞑子进城了,就一家人一起逃往海外。

    对于鞑子屠城之类的,虽然知道确实是真实的,但因为没有亲眼见过,也就不想去往这方面想。反正一但鞑子进城,就逃走便不会有什么事情了。这是宝生家人的想法,还是很乐观的。

    虽然背井离乡是不得已而做的抉择,但总比一家子将命都丢了好。

    由于商船都没有出航,宝生家里便也没有了收入,好在孙昕给他的那五十两足够贴补家用。

    不过,穷苦出身的人是闲不住的,因为有份工做就意味着有口饭吃。宝生的父亲与兄长都去打短工了,宝生太瘦弱,找不到体力活,只能和妹妹在关帝爷庙前摆摊卖香。虽然生意似乎还不错,但这种东西的利润实在是太微薄了,挣不了几个钱。

    这段时间里,宝生曾去过城东拜访吴炎,但他没找到吴炎的家。倒是在路上见到了萧瑶,萧瑶住在杂乱的小巷里,显然并没有回他以前的住处。

    “就不去打扰他们了,一个人住也挺自在的。”

    萧瑶坐在简陋到了极至的小屋里,和宝生喝酒交谈。

    宝生曾听留主簿说过,萧瑶是由他二伯养大的,并没有父母。

    “宝生,吴炎的家,就在东市旁边的一座大宅子,宅子外有一棵非常高大的老榕树。”

    听宝生说起他找不到吴炎的家,萧瑶就在纸上画了个大致位置。

    “我还以为是跟我家一样是矮砖屋。”宝生听后,笑着抓了抓头,可能是吴炎给他的感觉是个跟他同等出身的人,穿着粗布衣不说,也没有纨!子弟的气息。

    “他家是很富有,虽然他喜欢穿粗麻衣服。”萧瑶笑道,笑容里有淡淡的忧郁。

    “那我不去了。”宝生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衣着,他穿得很糟糕,衣服上还都是补丁。

    “萧瑶,吴炎知道你住这里吗?”

    宝生之所以如此问,在于萧瑶住的地方实在是太杂乱了,如果不是被萧瑶带进来,宝生还不知道刺桐城里还有这样的地方。

    “不知道,我们下船后就没联系了。”萧瑶淡然喝着酒。

    “放心,少东家给了我不少银两,我还饿不死。”

    萧瑶见宝生一脸的担虑,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