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明风万里 > 明风万里第20部分阅读

明风万里第20部分阅读

见两位重臣都能看到其中情弊,朱由校也不再遮掩,便开诚布公的说道:“这点,朕也有所预料。起初,朕是想和三位爱卿商议后,便派人赶赴辽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通过此事……”

    “此议不妥。”方从哲、沈飗惊道。

    “朕也知道不妥,只怕那些军将必会事后捣乱。”朱由校点点头,心中却诽谤道,‘朕连一个人都派不出去,还谈什么设粮行?推行新制度?……’

    话锋一转,朱由校却又道:“无论朝野议论如何,这粮食配给制,朕是一定要在辽东实施的。因此,一些前期工作要做起来……”

    “待会儿,方爱卿可以召集阁臣开会,务必要让内阁通过,分派统计署精干人员去辽东统计人数、制造花名册,以作后期所用。”朱由校想了想,决定加点私货,便道:“干脆就在辽东巡抚属下,设一个统计厅吧,专司统计数据之用。”

    事先派人打前站,做好准备,这本是应有之意,方从哲便答应下来。可沈飗却对皇帝所说的统计厅起了好奇之心,他稍作思考,便道:“陛下,辽东地域广阔,共有二十五卫之多,是不是在统计厅下,分设二十五个统计局,以作统计之用?”

    方从哲听得一愣,这不是让统计署在辽东设置分支机构嘛,难道要成为定制不成?正犹豫着,便听见皇上应允道:“准,具体可令袁应泰酌情设置。”

    沈飗顿时便明白了,皇上分拆户部,是想分地方官员之权啊。转念一想,自己又不是地方官,操那心干嘛?便安定主意,日后要借机进言,帮皇上完成宏愿……

    朱由校却不知道有人看破了自己的用心,而是吩咐道:“……令熊廷弼、杨涟、袁应泰、骆养性小心防备,稳定辽东军心。”想了想,朱由校又做出了最坏打算,“如果辽东糜烂,准许四人撤离辽东。”

    “陛下……”大殿内的人都惊呆了,却都没有想到,皇上会出此不吉之言。可转念一想,却都明白了皇上的为难之处,辽东原有军将,都参与囤积粮食颇深,这一下子端掉了他们的饭碗,这不是逼人造反吗?

    见众人惊骇,朱由校不得不安慰道:“大家也不必担心,辽东毕竟还有其他地方调拨去的客军呢。况且,熊廷弼等人具有大才,必能不失朕望。”

    方从哲等人这才稍稍宽心,可又听到皇上说道:“令宁远、广宁各卫严守关口,禁止辽东溃兵入境;选派大臣赴山海关整饬防务;蓟州、京师兵马做好赴山海关准备。”

    方从哲的脸色变得极为难看,过了半晌,才勉强说道:“陛下不必太多担忧,熊廷弼等人俱为大才之人。更何况,此乃加恩于兵卒之举,纵有小乱,也不伤大雅。”

    朱由校点点头,也觉得自己有些小题大做,却道:“……还是小心为上。”

    “陛下,”一旁的曹化淳憋不住了,他插话道:“要不,这粮食配给制还是以后再说吧……”

    “不行,”朱由校断然拒绝,“辽东军进攻乏力,辽事必然历日旷久,如不解决辽东粮食问题,朝廷国库必定会被其拖垮……”

    众人虽一直认为,建虏已经被挡在抚顺关外,辽事已有好转,可也无法违背圣意,只好点头称是……

    随后,方从哲出面召集内阁阁臣会议,草草商议后,便以博采众议为由,行文各地各衙门,征求对‘粮食配给制’和开设粮行的意见。

    次日,《真理报》和《京华日报》同时发行‘号外’,将皇上准备在辽东施行‘粮食配给制’的计划公布于众。更设置专栏,广邀名家点评其中利弊。同时,还设置读者来信栏目,将民间士子的各种建议罗列其上,供世人阅读。

    为方便世人明白何为‘粮食配给制’,朱由校还亲自撰文,刊登于报刊之上,令遍及京城的报博士,对平民进行宣讲,以正视听。

    此后,京中其他报房也随之参与进来,模仿《真理报》和《京华日报》方式,进行宣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参政议政机会,在京城秋闱后,尚未离去的士子热情高涨。一时间,‘粮食配给制’和如何开设粮行便成了京中热议话题。

    第九十一章 勋贵反应

    和那些低品文官、赶考士子欢呼雀跃,齐声高呼吾皇圣明不同,大明朝最顶尖的那些人物感觉到的却是深深地危机感。

    首先是朝廷大政公开在报纸上征求意见,这可是恒古未有之事。以前,也不是没有皇帝下诏令大臣议事的,可那些议事的都是什么人?至少也得是个七品县令。而如今,皇帝一声令下,布衣也可上书议政。这让秉政大臣感到阵阵失落外,更感到一丝恐惧——利用民意,再也不是自己的专利……

    其次是在辽东开设粮行,推行‘粮食配给制’。能在辽东开设粮行,牟取暴利的都是什么人?辽东世袭军将。可那些世袭军将身后,那个不牵连着一个或几个朝中大佬。这些大佬平时拿人钱财,如今却不能为人消灾,这让大佬们情何以堪?

    可是,推行‘粮食配给制’的消息已经广为传播,又是以皇帝加恩的方式刊登在报纸上。即使大佬们能够联手阻止,可传讲出去,岂不是让世人唾骂自己不顾百姓死活?一时间,大佬们左右为难,一筹莫展……

    ※※※

    成国公朱纯臣换好衣服,就要出门会客。却被一个小丫鬟叫住,“……太夫人请公爷过去说话。”

    朱纯臣认得这是母亲张氏身边的丫鬟,便点点头,随丫鬟进了内宅,去见自己的母亲。

    “……你这是要出去见客?”放一见面,张太夫人便看到儿子身上穿着出门的大衣服。

    “几个勋贵下了帖子,请孩儿过去吃酒。”朱纯臣不敢怠慢,向母亲行了礼后,郑重的回道。

    “为了何事?”张太夫人却不满意儿子的回答,逼问道。

    感觉到母亲有些异常,朱纯臣有点诧异,便笑道:“母亲,你这是怎么了?可是有人在你面前说什么闲话了?”

    “自从你袭爵后,老身便从不过问你在外面的事儿。哪怕你作好作歹,都是成国公府的当家人,见识岂是老身一个内宅妇人所相比的……”见儿子起了疑心,张太夫人便徐徐说道。

    “母亲言重了,”朱纯臣不安的挪了挪身子,只好乖乖的回道:“……皇上下了圣旨,要在辽东开办粮行,推行‘粮食配给制’。孩儿便是和人去商议此事。”

    “那你又是怎么打算的呢?”张太夫人点点头,却出乎意料的问道。

    “母亲,”朱纯臣更不是摸不着头脑,便试探着问道,“你的意思呢?”

    见儿子含糊其辞,张太夫人便叹了口气。“老身知道,辽东那几家每年都要孝敬不少东西,你有心回护也是理所应当。可是,”老封君有点急了,“你不要忘了,你是成国公啊。这个爵位虽然是祖宗留下来的,可如果你执意和皇上拧着干,那后果……”

    老封君话到嘴边,却停了下来,最后化成一声长叹,“……老身可只有你一个儿子。”

    “母亲教诲的是,”对于母亲的担心,朱纯臣突然觉得一阵惭愧,忙低下头,掩饰住夺眶而出的泪水……

    因嫉妒英国公一系世代得到皇帝宠信,朱纯臣袭爵之后,便一心想着和英国公府一别苗头,对出身英国公府的母亲也不如以前亲近。只是掩饰得好,才不被外人察觉。

    可知子莫若母,对儿子的表面亲近,内心疏远,做母亲的岂能不察觉。冷眼旁观了一番之后,发现儿子的心结是在英国公府上,张太夫人便忍耐下来,从此不再过问家中之事,只在后院设了佛堂,潜心祷告。

    如今,朝廷波澜又起,正是又一波勋贵站队之时,张太夫人最终按捺不住对儿子的担心,从佛堂中走了出来。

    “……我成国公一系虽然显贵,可与皇家的关系却日渐疏远,令人堪忧啊。”见儿子低头,张太夫人便指点道。

    “母亲的意思是?”朱纯臣眼前一亮,自己的母亲出身显贵之家,又在成国公府主持中馈,见识极为不凡。只是自己一直和母亲闹别扭,才让老封君在家中一言不发。如今见母亲有意指点,朱纯臣可谓喜出望外。

    “当世文贵武贱,即使我辈勋贵之家,也备受限制。当今天资聪颖,设军校练新军,正是我儿大有作为之时。”张太夫人眉头一挑,尽显武将家风,“如能得到陛下信任,到沙场上走上一走,也不枉我儿活着一世。”

    “孩儿明白了,”朱纯臣只觉眼前豁然开朗,连忙向母亲躬身施礼,“儿子这就去求见陛下。”

    “我儿此去,可要记得谦诚二字,唯有此,方能让陛下相信我儿,托付以军国之事。”张太夫人连忙叮嘱道。

    “孩儿记得。”朱纯臣应了一声,便急匆匆向外走,力争在其他人尚未明白过来之前,面见皇上……

    ※※※

    弘德殿内

    “……臣已经写信去辽东,嘱咐那几位好友,让他们主动交出粮行,配合熊大人、袁大人推行‘配给制’。”朱纯臣站在下面,眼观鼻、鼻观心,一副谦恭模样。

    “朱爱卿忠心可嘉,朕心甚慰。”朱由校喜出望外,这才几天啊,便有勋贵主动投靠,来表忠心了。嗯,朕不能寒了忠臣之心。。。想了想,却不知道该如何嘉奖,便道:“……中宫久闻张老封君德隆望尊,有心想和老封君亲近一下,却不知?”

    朱纯臣喜出望外,自己的母亲刚刚说自家和皇家关系淡漠,这皇上就提出了这个要求,真是求之不得。他连忙奏道:“臣母也一直想入宫拜见娘娘,只是担心娘娘事烦,才不敢讨扰。既然娘娘愿意召见臣母,臣一定转告家母,送臣母觐见。”

    “如此甚好,”见夫人路线起效,朱由校心中一阵喜悦,却又想起一事,便道:“……辽东那几位军将,如能尽心王事,朕也不能亏待了他们。”稍微思考一下,又道:“事过之后,爱卿可保举一下。”

    “臣谢主隆恩。”朱纯臣大喜,这样也可以堵住那些人的嘴了……

    又和皇上闲谈几句,朱纯臣便知机告退。

    可刚走到乾清门,却迎面碰上武定侯郭应麟,正和武定侯世子郭培民在那里等候传见。

    这一照面,三人都有些尴尬,只得闲扯几句,然后各行其是……

    第九十二章 辽东四巨头

    沈阳,辽东经略府

    面对突如其来的朝廷密信,熊廷弼一时间左右为难,只好召集杨涟、袁应泰、骆养性等人商议。万幸的是,袁应泰巡视辽东各地后,正在沈阳城内,辽东四大巨头正好聚首。

    “……事情就是这样,大家都议一议吧。”熊廷弼高坐主位,环视四周后,缓缓说道。

    大厅内一阵死寂,杨涟等人都默不作声,就连袁应泰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一道奏章,竟然引来这样一个后果。

    迟疑了半晌,杨涟才抬起头,徐徐说道:“这‘粮食配给制’确为良策,辽东本是边地,以军法发粮也未尝不可。陛下所担心的,也只是那些军将从中作梗而已。但只要我等应对得当,必无大碍。”

    “那依杨大人之见呢?”见杨涟打了保票,熊廷弼连忙问道。

    “公文上曾言,已经加强了宁远、广远和山海关的守卫,这想必是朝廷对辽东兵变做出的防范。”杨涟缓缓说道,“可朝廷却实在是太过杞人忧天了,粮食从关内运来,是直接发放至军兵手中,还是开设粮行,令士卒平价购买,俱应由官府决定,岂容那些兵卒质疑?”

    “唯有可虑者,是辽东军将俱开设有粮行,从中谋取重利。经略大人可以召集辽东军将宣示圣意,令其约束部众,莫要生变。并许诺会代其向圣上进言,提高售粮价格,作为缓兵之计……”

    “杨大人,此言不妥。”袁应泰一听杨涟要用缓兵之计,顿时便摇了头,“这提高粮价,又该提高到何种地步?如果那些军将要价和朝廷准许的相差甚远,那又该如何处置?”

    “那袁大人的意思呢?”熊廷弼有点头痛,千里做官只为财,为了敛财,他也纵使家人开有粮行,从中牟利。如今,朝廷这突如其来的来这一杠子,岂不是要扰乱辽东军心?坏自己好事?暗自唾骂起给皇上出主意的人来。

    袁应泰也有点头痛,当初是他给皇上进言,说辽东有粮的,可皇上紧跟着便出了个马蚤主意。可在辽东开设粮行,粮食又从何而来?如果是从外面运粮进来,成本实在太高,国库实在不能支撑,也只有从辽东就地征粮了。可这辽东的粮食是好征得吗?

    思前想后,袁应泰只好将事情和盘托出,“诸位大人有所不知,这粮行所需的粮食,怕是要在辽东就地征收一部分了……”

    “什么?”熊廷弼大惊失色,“袁大人何出此言?”

    熊廷弼的头更疼了,虽然他家人开设的粮行里,卖的都是克扣下来的军粮。可他心里清楚,那些辽东世袭的军将,谁家卖的不是本地的粮食?谁家不是大斗进,小斗出,盘剥士卒?……

    袁应泰一阵尴尬,当初他邀名心切,想撺掇皇上在辽东废都司设布政司,便草草的收集了一些辽东军将不法之事上报。可如今圣旨来了,却是让他和辽东的这些土皇帝近身搏斗,这不是让他送死吗?有心上疏劝阻此事,又怕舆论,坏了自己一世之名……

    见袁应泰低头不语,熊廷弼有些不满,便低喝一声,“袁大人?”

    “啊,”袁应泰吃了一惊,忙抬起头来,却听见熊廷弼又问道:“朝廷有意在辽东征收粮食,袁大人是从何得到这个消息的。”

    一旁,杨涟也帮腔道:“是啊,我等如今同舟共济,袁大人如有确凿消息,可不鞥隐瞒啊?!”

    袁应泰心中有鬼,只得在那里支支吾吾。一旁的骆养性看不下去了,他‘啪’的把手中的茶杯放在桌子上,吸引了众人目光后,才淡淡的说道:“……前些日子,有人奏明皇上,说辽东有粮,只是军将盘剥,从中牟利,才导致辽东米价居高不下。皇上起初不信,还曾派人前来打探。”

    “骆千户为何不早说?”熊廷弼的脸色变得极其难看,皇上派的人在辽东转了一圈,又走了。自己这个辽东经略却一无所知,这不是笑话吗?对骆养性的感官也差了许多……

    “说什么?”骆养性却不鸟熊廷弼,他故作惊讶的问道:“什么时候,厂卫办差,还要向熊大人请示一二?”

    “你……”熊廷弼大怒,指着骆养性就要开骂,却被杨涟拦下,“好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大家还是好好考虑一下,如何应对吧。”

    虽然一度和熊廷弼并肩作战,对熊廷弼豪迈的性格颇为赞赏。可日子长了,骆养性也渐渐发现,熊廷弼自持才高,根本就看不起人,更看不起武人,对自己这个锦衣卫出身的更是百般挑剔,生怕沾了自己,会惹了一身马蚤似地。骆养性世家出身,哪受得了这个,和熊廷弼的关系便淡了下来。

    可骆养性毕竟不傻,知道自己已经得罪了熊廷弼、袁应泰,就不想得罪杨涟了。见杨涟从中缓和,便粗声粗气的解释道:“……皇上派来的都是密探,我也是时候才知道的。”

    杨涟点点头,缓缓说道:“如今,在辽东开设粮行。推行‘粮食配给制’的消息已经传开。我等如果上书阻止、或者推行不力,必定会遭受万人唾弃,身败名裂。也只有想办法推广了。”

    “可朝廷就不怕辽东糜烂吗?”熊廷弼有点不死心。

    “那正好斩你我人头示众。”杨涟冷冷说道。

    熊廷弼一愣,却无法反驳,只好长叹一声,“……也只有如此了。”

    见再无退路,熊廷弼也拿出了素日豪情,“这样吧,熊某负责调度军队,约束军将,并防御建虏偷袭;杨大人带领宪兵巡视各地,负责侦缉不法,各方策应;而骆千户,就负责打探各方情报,监视各地军将。如何?”

    杨涟、骆养性微一思付,便点头应是。唯有袁应泰张口结舌,呆呆的问道,“……那我呢?”

    “袁大人要唱主角,我们只是你的后盾。”熊廷弼微微一笑,给袁应泰戴上了高帽,“袁大人一边可以安排人手,四下登记名册。一边召集辽东大小粮商集会,让他?br />shub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