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辛亥大英雄 > 辛亥大英雄第153部分阅读

辛亥大英雄第153部分阅读

子越来越大了!减租减息虽不是国策,却是主席为确保农民利益的好办法,岂能容他们随意推翻!”

    程诚更是担忧,因为他怕这种风潮会影响到教育领域,破坏来之不易的免费教育成果,所以解开衣领扣子目光凝重的问道:“用威学长,你们来之前主席没交代怎么办吗?”

    董用威摇摇头,要是交代了怎么办他还犯什么愁。说道:“此事非同小可,现在全国上下四万万农民同胞都在看苏北,苏北解决好了就能把经验向全国推广,所以触及的利益很大很大!但要是能解放农民的生产力,我国就能真正从农业向工业过渡。因为从美国和欧洲的经验看,想要工业化就必须先解决农民问题,所以主席这次才推行《移民土地法》,就是为稀释人口和土地压力,却没想到……”

    程诚沉默下来,目光闪闪似乎在想什么。其实他们这些人都知道,想要国富民强最关键就是解决土地和人口的不均衡问题,西北和东北幅员辽阔的资源丰富,非常像美国西部,《宅地法》促进了美国西部发展,让美国国力暴增数倍,而《移民土地法》同样存在极大改善民国实力的机会。但这些守旧派却害怕人口大量迁移后导致再也没人帮他们耕种,所以就格外抵触。那如何解决呢?他想了想后,脑海中有了一个大胆地办法:“能不能用工商的办法解决呢?”

    “工商的办法?”

    董用威知道他兼修工商管理,但却不理解工商业怎么套用到农业上。程诚立刻说出自己的想法:“我的想法是,土地分配权这个最大麻烦暂且搁置,因为《移民土地法》后苏浙皖的土地压力会小很多,没必要直接夺士绅们的土地。土地继续归他们拥有,但必须以雇工承包制度取代目前的佃户制。组建农民会,类似工人工会那种形式,将农民们集合起来与地主士绅们谈判。以更加透明和保障更强的雇工合同取代卖身契这类旧产物,推行工业化中的承包代工制度。让农民从地主手中承包土地,并以立法形式确定下一个较长时间的承包权,确保他们的利益……这就像汉阳集团,汉阳只是总厂,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分厂,分厂又把手里的部分活承包给那些有能力的私营小厂。虽然产品都挂着汉阳的牌子,但管理权却分化了。如果这样实行,地主们对手中的土地就只有拥有权,除非他们自己种地不然土地管理权和经营权都要交给农民,让收租变成固定红利。农民拿到较长时间土地使用权后就可以放心下来,产出越多自然收入也就越高。”

    低沉清晰的话语让董用威和戴季陶眼中一亮,虽然他说的有些乱,但意思却很清楚。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借《移民土地法》将苏浙皖人口大量疏散后的机会,直接把绵延数千年以地主为核心的佃户租种法全部废除,取而代之农民为主导的合同式工业承包制度!两人心脏猛然乱跳,这太大胆了吧!可能办到吗?而且是不是太理想了?地主和士绅手握土地,会答应承包给农民?固定红利比收租低很多,加上承包年限长他们会不会集体抵制呢?

    程诚却越说越坚定,声音陡然高亢了起来:“再有一个月就要进入春耕,正是最好的时机!首先可以将国有的无主荒地山头拿出来允许拓荒,并按照《移民土地法》在耕种满一定时限后就归于农民个人。其次发动苏北地区的农民,组建农民会做好罢耕准备,逼迫他们低头,除非他们愿意让土地荒废!”

    “罢耕……”

    两人目光骇然的看向程诚,忽然想到了一个词。

    “革命!”

    第四六零章 大国之路(三)

    有了飞机后,董用威的报告当天下午就出现在杨秋桌上,看完这个叫程诚的青年会党员提出的办法后,也被他新奇而大胆地思维吸引了。

    工业化的责任承包制,让地主只拥有土地所有权而将管理和耕种的权利交给农民……这个方法甚至让人想起小岗村那间低矮破旧的茅屋。他也看到地主士绅阶层和普通农民之间巨大的话语权落差,无法阻止那些黑心地主们变向加租加息盘剥,荒年还变本加厉的情况,所以想用立法形式将承包合同固定下来。还想出用组织农会的办法,让农民抱成团与地主士绅抗衡。这是个别出心裁的解决之道!一旦农民拥有话语权,势必会冲击传统的士绅阶层,使其妥协不敢在无缘无故加租盘剥,不得随意收回土地耕种权。目前的佃户制,农民虽能获得较长时间耕种权,但极少有敢于对土地进行投入的,除了租息高昂赚不到钱外,也因为地主们从不将租息写入合同,只在年尾时由双方才口头约定,导致很多黑心地主中途乱来,这样农民就算有些钱也不敢对土地进行投资。出现标准化合同和农会监督后,这种事情将逐步减少。这样做还有个大好处,那就是避免土地细分后对将来小型农业器具发展成熟后却推广困难的问题,提升生产效率。同样士绅也保住了土地收益,不至于出现类似穷党那种被彻底剥夺。

    所以连杨秋都承认,组织农会实在是个大胆至极的想法,一旦组织起来农会就将成为农民自己的维权机构,从此与地主士绅共享话语权而不像现在这样被打压。

    不过这里面也有问题,首先就是农会影响力太小无法取信农民,因为大多数人传统概念中,只有政府才能和地主士绅阶层对抗,但问题是千年来农民又普遍认为政府和士绅是一家,导致对政府的连带不信任,所以这个程诚就大胆提出搞运动,用激进的罢耕方式迅速扩大影响,在全国造成轰动效应竖立起农会这杆大旗。

    运动……

    杨秋手指敲击桌面,除非没办法,否则他不想在还有很多手段没出的情况下走这条路。现在苏北闹起来,无非是担心人都走光影响利益。打个最简单比方,就好比后世珠江三角区那么多厂的工人一夜间被出几倍工钱还承担车费的其它地区吸引走一样。要想重新招募工人,建立起新的利益链条代价不小,所以他们就拿出契约来说事。而《移民土地法》就是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工钱的人,就连哪些有土地却吃不饱的普通自耕农都动了心思纷纷加入移民大军,可见吸引力之大。

    农会要建立起威望,但直接以运动壮大却不是他想要的,最起码在获得法理依据前不能随意乱来。国社可以扶持一把,以国社如今的地位把农会扶持起来问题不大,至于声势……好像也不是没有办法!杨秋敲击的手指骤然停下,将报告交给来访的陈果夫、张文景和宋子清三人,等他们看完后才问道:“果夫,你觉得组织农会这个建议怎么样?”

    陈果夫很亢奋,他这个人对政党的热情比政务积极多了,拿起报告就像这个计划是自己写的一样,目光激动:“我觉得很好。农会不仅能成为类似工会、商会这种组织,平衡士绅过于强势的麻烦。如果我们国社能将全国农会都组织起来,那么4亿农民就都会知道国社,知道是我们帮助他们取得公平,那样……呵呵任谁也撼动不了了。”

    “果夫说的没错。”陈果夫话音刚落,宋子清站了起来:“我国是农业国家,农民是国家主体人口,即使将来工商发展起来也很难压过他们。看此次欧洲战争,规模之庞大、动员人数之多都是无法想象的,一旦遇上生死战争,农民就将成为决定性的力量,如果他们支持国家,那么我们就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杨秋点点头,赞同他的看法,扭头看向张文景:“文景,大总统和总理怎么说?”

    张文景不像两人那样激动,说道:“大总统和总理都没表态,他们都希望您来拿主意。”

    “两个老狐狸!”陈果夫不忿插了句嘴。这种事情做好了名垂青史,做不好遗臭万年,也难怪他们会避开。张文景笑笑:“这是得罪人的事,官场上谁不是士绅出生?就连你我算老底的话都是士绅阶层。要不是这几年诱导他们往工商走,又发行那么多工业股票吃红利,这件事根本就办不成。他们现在默许办,已经算难能可贵的进步了!不过他们最担心是造成全国性对峙出现,要知道马上就春耕了,储备粮最多吃掉夏天,所以刚才我来前少川总理说,运动规模要掌握好。”

    三人都明白唐绍仪担心什么,其实这也是他们担心的。因为运动这个词太难掌握,本身也是违法的。民国立国之初就强调临时约法,确定宪法后同样再三强调不得违宪,而运动本身就是个很含糊的词汇,温和的罢工也是运动,激烈冲突也是运动。而更重要的是,运动会不会牵扯军队呢?要知道国防军中大部分都是农民子弟。军队是决不能干涉内政的,这是必须坚持的底线,否则这点小事随便派支部队就能解决了。

    不过……杨秋却心动了,真的!后世政府给劳资双方擦屁股的事情太多,就因为双方力量的不均衡,最终导致政府公信力都出现问题,而后世他熟知的工会和农村合作社说句难点,除了组织看电影外完全不具备西方工会的制衡性能!但现在这个农会却能让劳资双方的天平一下均衡起来,政府将来只需要维护法律的公正就可以了,所以这还能促进国家普及法制化。此外农会一旦成立,也可以引入农村合作社那种概念,通过他们传授更先进的耕种手段,解决农民自主创业中资金和担保的问题。就算不说解决农民和士绅间关于土地利益分配的问题,光是中央政府威信就让人不舍了。因为一旦农会和士绅成为均衡力量,那么双方将来都必须靠政府和法律解决问题,从此逐步打破氏族力量管辖地方的局面,为进一步推行乡村自治打下基础!或许有人会说当官的都是氏族出生,但随着免费义务教育展开,将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弟进入政府工作,出现平民总统都极有可能。

    当然,组织农会只是土地改革的第一步,它无法彻底解决土地分配权的问题,只是能从立法和监督上确保农民负担更小。但它的意义在于将土地改革约束在法律范围框架内,这样就为即将出台的《土地改革法案》和《征收土地保有税》等新法推行打下基础。获得4亿农民支持的情况下,士绅地主想要挡新法就必须掂量掂量后果!只是这第一步……

    杨秋放下笔,做了个记录的手势:“命令3师做好过江进入苏北的准备,命令安国梁和冯国璋去徐州待命。文景,调运部分储备粮去苏北和徐州……”

    “等等!”他还没说完,宋子清刷的一下站了起来,又是调兵又是动用储备粮,让他脸色有些青。打断道:“总司令,这么大调动恐怕会引起误会,出动军队本身就是违宪的!”

    被突然打断的杨秋开始还没反应过来,见三人目光都有些凝重才知道自己的命令含糊了,不过宋子清首次在军队问题上与他产生分歧本身就说明宪法已经逐步深入到这些人的骨子里,这是好事。所以哈哈一笑:“子清放心,我没想过动用军事手段。”

    “那您的意思是……?”宋子清问道。

    杨秋深吸口气,拿起这份重于千钧的报告:“果夫,你立刻去找黄远生。独立法官是我们当时定下的,既然定了我们也不能干涉,你让他做好开庭准备。去了徐州后告诉程城他做的很好,让他马上把徐州农会先组织起来,然后去法院上述要求判定长工契、佃户契等身契无效!”不等大家说话,他继续问道:“文景,手上的储备粮向徐州和苏北转运,农民想要对抗先要让他们吃饱!此外我让你准备收购土地的资金还在吧?”

    得到英美贷款后,杨秋就让张文景截留10亿准备用于收购民间土地,所以张文景立刻点头:“钱还在呢,而且这两年财税暴增,还可以多投入些赎买土地建设农场。”

    “不……国家农场只是特例,是用于推广机械化种植的。这次买回来的土地我准备建设公租田,和《移民土地法》类似,耕种者纳粮代替田租,十年后土地归于耕种人所有。这是一个长期计划,你要有所准备,每年都要从市场购入一些土地用于公租田建设,未来要形成国有农场、公租和私有的三头形势,一起推动承包责任制。所以等高额的土地保有税开征,那些超额的大地主肯定会抛售部分土地,你和徐秀钧要做好吸收掉这批土地建立公租田的准备。子清,你也立刻去司法部,警察、税务都要行动起来,官司只是手段,威慑也是必需的!找些刺头出来打一打。报纸和记者那边也去打打招呼,给这场官司造势……要让全国都知道农会和地主违宪这件事!”

    三人都不敢怠慢,这是关系国家百年的大事,第一步走得好不好将直接关系到后面一系列土地改革法是否能推行。他们走后不久,方瑞也敬礼走了进来,将厚厚一叠资料放在杨秋桌上:“报告,这是苏皖两省那些为富不仁的地主的恶迹和资料,涉及田地数百万亩。”

    “交给司法部吧。”杨秋看也不看,拿起笔准备亲自起草民国土地承包耕种标准合约,方瑞见状突然跨前一步:“总司令,总有人会铤而走险,程城身边是不是……”

    杨秋手一顿,一滴浓浓的墨汁向四周化开。嘴角微微抽了下后,用他自己都觉得害怕的声音抬起头:“不用了!”

    第四六一章 大国之路(四)

    “……1918年5月1日,我和花旗银行驻华代表汉格尔阁下来到了徐州。他是前华府外交官,在中国有着非常广泛的人脉,并与那位年轻的副总统阁下是多年朋友。他告诉我,其实我即将经历的事情完全是由那位至今还未见面的副总统阁下推动的,因为他很多年前就开始关注世界最大农耕国家在人口和土地分配上的不均衡情况。他采用过较为激进的均分方法,也采用过国家农场的手段,最近还推出中国版《宅地法》向偏远地区移民,稀释问题最复杂的苏浙皖地区,但从今天来看都那些都只是前奏和实验。

    ……我的笔墨无法形容那天的景象,整个徐州城的商店都关门了,所有农民和地主都自发涌入了城市。他们分成两派冷冷对峙,政府不得不出动军警将其隔开,气氛凝重得让鸟儿都不敢立足。他们翘首以盼,各自的利益和梦想在这一刻凝固在徐州城上空。后来我才知道,其实那一天大半个中国都在等待,田野里劳作的农民漫不经心,工人们开动机器时也在聊着徐州,地主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谈论未来,连为他们端茶倒水的佣人们都在等待宣判结果。

    ……那天,这个还未能洗去封建走向真正共和国家是焦躁的,是不安的,但也是充满了希望的!因为那位年轻副总统决意挑战人类最丑陋的限制人权的契约,维护宪法的尊严和威信,打破旧有的土地政策。让人好笑的是,在这个法律观念缺乏的国家,开庭前那些被告甚至都不知道面对的是场什么官司。在场的绝大多数人也并没意识他们正在被历史记载,全中国都以为那仅仅是一场民事纠纷,是世界第一家农民互助组织,苏北农会状告地主士绅们的不公平。它之所以吸引目光大部分是因为对弱者的同情,以及农民奴隶们争取公正的权利呼喊,还有那份长长地写着7331位被告的名单……记录于中华民国第一次宪法官司。”——

    美国时代周刊记者,泰格-卡瑞斯。

    “快把衣服给我。”

    “好好地店不开,去凑什么热闹。”

    “你懂什么,我这是要去给程老师撑腰!他这回要告的可不是一两个老爷,是全苏北的地主老爷!”

    “全苏北?!”

    “是啊……哎,好好地老师掺和这事干啥。算了,咱也不懂这些大道理,程老师既然要做肯定是为我们这些老百姓着想,就算看在咱儿子面上,我也要去给他撑腰。”

    街角的文房四宝小店内,杨老板催促妻子拿衣服,穿好后立刻向设立在机场的临时法院跑去。由于观摩人数众多,所以此次审理特别设在军方飞机场,士兵还借来几千张长板凳给旁听者休息,但大家显然还是太小看百姓对这次审判的关注。在程城等国社党员半个月的努力下,新成立的苏北农会状告全苏北大地主的官司显然吸引了太多人,那些被迫无法移民或者生活艰苦的佃农长工们全来了!所以杨老板抵达会场时,板凳早已被一抢而空,只得和大伙一样站在外面翘首张望,幸好特意搭起的高高临时法庭不会影响视线。

    数千军警将会场隔成两个区域,最大的自然是四面八方涌来的农民,而较小区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