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小日本的那些事儿 > 小日本的那些事儿第5部分阅读

小日本的那些事儿第5部分阅读

起,顿时飞起一脚,将路人甲踢上了火星。大宝,是年号,不是化妆品,知道啥叫年号不?)

    所谓“大宝年号好,革新步步高”, 大宝是个好年号,文武天皇大宝年间,喜事不断,加之法制化建设硕果累累,成绩喜人,确实当得起大宝这个名字。

    为什么以大宝为年号呢?

    这是因为在701年的时候,大和王朝得到了一件好东西,让文武天皇及满朝的大臣们喜爱不已。

    这件东西,放在当时的中国王朝算不得什么,但在日本,这个东西可就宝贝得不得了。当时的日本皇室,也是穷得叮当响,家里也没太多值得炫耀的好东西,实在寒酸地可以。

    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一大块金子,出自对马岛。大和王朝的这些贵族什么时候见过这么大块的金子啊,顿时欣喜若狂,眼冒金光,一个个摸了又摸,爱不释手,恨不能掰下一块来揣在兜里。

    为了庆祝得到这个宝贝,大和王朝决策层全票通过,将公元701年定为大宝元年。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块金子得以永载史册,标榜青史,实在是莫大的荣耀。

    大宝这个年号之所以如此出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与一部在日本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法典发生了联系。

    那部法典以大宝为名,叫《大宝律令》。

    《大宝律令》于大宝元年编纂完毕,大宝二年正式出版发行,所以叫《大宝律令》。

    它的成功出版,是与持统天皇的殷切关怀分不开的。《大宝律令》名义上的主编是,但实际上最大的功臣却是藤原不比等。(友情提示:藤原不比等是一个完整的人名)

    藤原不比等是何方神圣呢?

    他来头不小,他是大化改新的元勋,中臣鎌足的儿子。小伙子勤奋肯干,团结同志,积极钻研业务,受到多位国家级领导同志的肯定,进步迅速,俨然是日本政坛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藤原不比等先后担任过判事、大纳言、右大臣的职务,仕途上一直比较顺利,加之参与修撰《大宝律令》,更使他名声大噪。

    《大宝律令》以《唐律》为蓝本,计有律六卷,令十一卷,律相当于刑法,令相当于是民法、诉讼法等诸多法律法规的综合。

    《大宝律令》是日本法制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成果。它明确了日本的各项政治制度和组织原则,进一步将大化改新以来的改革成果制度化,同时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法的形式进行规范。

    《大宝律令》的颁布,标志着日本社会进入了法制较为完备的封建制社会。

    在公元718年的时候,《大宝律令》有过一次修订升级,升级版的《大宝律令》,因为当时的年号是“养老”,所以名为《养老律令》。

    第十三章 《大宝律令》(三)

    很有必要简单说下《大宝律令》的具体内容,以下的内容比较枯燥,还请各位读者大人耐心观看,因为这对各位读者大人理解本书中涉及到的日本官制、军事体制等内容有很大的好处。

    《大宝律令》模仿中国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设置二官八省一台和五卫府。

    二官是主管祭祀的神祗官及最高行政机关太政官。神祗官要高于太政官。

    神祗官主要分管与神的交流相关工作,也即祭祀工作

    太政官相当于内阁,最高级别是太政大臣,以下按职务高低排序是左大臣、右大臣和内大臣,其下还有大、中、少三级纳言,统辖中务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宫内省八省。

    太政官中的高级官吏称为公卿。公卿这个词汇使用频率很高,往往是与“武家”这个词对应使用。

    下面介绍各省的具体职能分工:

    中务省主要工作是侍奉天皇,代天皇拟稿写材料加发布命令等宫中一切政务,相当于秘书处。

    式部省相当于吏部,主要掌管人事任免和官员的绩效考核,权力很大。

    民部省相当于是户部,管理地方户籍、收税、交通、建设等工作的部门;

    治部省相当于是外交部和礼部的综合,管理处理外交事务、高级领导干部的户籍管理、监督宗教界人士的礼仪,也裁判一般老百姓的婚姻诉讼;

    兵部省是管理日本武装力量的部门,这个不用多说,天皇看谁不顺眼,要派人扁他,就归兵部管;

    刑部省,看名字就知道其职能范围,管理诉讼的审理、判决、刑罚执行;

    大藏省有点复杂,大体相当于是财政部,管理各政府机构收支、地方特产税(租庸调制中的调)、货币、金银、物价的部门;

    宫内省相当于是内务府,主要工作是管理皇室的私房钱以及地方敬献的各种贡品,另外皇宫内的门卫、厨房、保洁等工作也由宫内省管。这个工作在中国一般是由太监干的。

    一台是指主管纪检监察事务的弹正台,相当于中国的御史台,工作不在状态、乱说话、生活作风不检点,就可能被弹正台请去喝咖啡。

    五卫府指警卫宫廷的卫门府、左右卫士府和左右兵卫府,卫府兵可说是日本的中央直属部队,相当于中国王朝中的禁卫军。

    日本的官员品级也模仿中国,设一到九位品级,每位分正、从两级(九位则分大初位和小初位),三位以下各级还分上、下。四位以上官员可以上殿参加朝议,称殿上人,四位以下则称殿下人。

    最初正一位的太政大臣仅授予皇族,并且经常由天皇法定继承人兼任,总摄朝政。作为人臣,能够当的最高官是左大臣,其次为右大臣,都为正二位。

    在行政区划上,全国划分畿内、七道,下设国、郡、里(后改为乡),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国司由中央派遣,郡司则任命当地豪族,里长由里内的居民中选择。

    所谓“畿内”,是指统治中心的五个国(大和、河内、山城、摄津、和泉),所谓“七道”,是指东山道、东海道、北陆道、山荫道、山阳道、南海道和西海道,每道下辖数国。

    军事组织上,采取的是中央设立五卫府,地方上由各国国司掌控地方部队。此外在九州设太宰府管辖下的防人司,以防异国入侵(主要是防范中国),在东北方的陆奥设镇守府,主要是防备虾夷。说是防备,实际上主要是去,因为大和王朝一直在打虾夷族土地的主意。

    所谓虾夷,是日本东北部地区的土著居民。大和王朝与虾夷族发生过长期的战争,通过血腥的征伐,最终将虾夷族的土地收入版图。日本武家最为重要的官职—征夷大将军,其来历就是源于与虾夷的战争。

    《大宝律令》重新规定了国民的身份等级,全部日本人都被划分为良民和贱民两个等级。所谓良民,也称公民,包括皇族、贵族和广大自由平民,也包括半自由的农奴;而贱民则指改新以后仍未被解放的奴隶,包括世代守卫皇陵者,以及公私奴婢等。良民和贱民不能通婚,一旦通婚生下子女,也都归为贱民一列。

    文武天皇虽然因为《大宝律令》的颁布,在日本历史上的知名度很高,但他在位时间却不长。

    707 年,文武天皇驾崩,皇子很小,无法真正料理国政,于是文武天皇之母即位,是为元明天皇。

    元明天皇上台后,估计是认为原来的都城风水不好,让自己早早失去了丈夫,因此立即安排人另选风水宝地营建新的都城。新都叫平城京,位于今天的奈良市。

    710 年大和王朝正式迁都平城京,也标志着日本历史迈入了奈良时代。公元710年至784 年,历史上称之为奈良时代。

    第十四章 山寨版大唐(一)

    奈良时代,是一个山寨风盛行的年代。山寨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我国的大唐王朝。从政治制度、律法、建筑等等,凡此种种,无所不山寨。

    之所以日本要不遗余力地山寨大唐,是因为真正认识到了大唐的强盛,尤其是白村江之战,更是让日本举国上下的头脑清醒了许多。

    日本民族有臣服强者的传统,也就是说你对它客客气气的,它会认为你好欺负,就会蹬鼻子上脸,要骑到你的头上拉屎,属于给脸不要脸的典型;要是你把它痛扁一顿,把他打痛了,打服了,它就会服服帖帖地,心甘情愿地让你在他头上随便拉屎撒尿,而且毫无怨言。

    日本在认识到大唐的强盛后,便开始积极讨好唐朝,着力修复与大唐的外交关系,如唐朝灭掉高句丽后,日本就任命河内鲸为贺大唐平高丽使专程前来拍唐朝的马屁,浑然忘记自己曾经同高句丽把大腿使劲往一条裤子里面蹬。

    由于马屁外交搞得有声有色,日本和唐朝的外交关系逐步恢复。

    修复了外交关系后,日本有了新的想法,就是想要像大唐一样强大。

    怎样达到这个目的呢?

    那就是将山寨进行到底,全面模仿,山寨大唐。

    山寨的主要方式就是派遣官派留学生—遣唐使,到大唐去考察,系统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全面山寨大唐。

    唐朝看到这个穷邻居虽然穷点儿了,有时候脑袋有点儿打铁,犯过错误,但认识错误比较快,认罪态度较好,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乖巧的,于是大度地同意日本派遣遣唐使来开展山寨活动。

    接纳遣唐使,对唐朝来说,完全是个形象工程,根本没有经济效益。日本的遣唐使每次都会献上朝贡的贡品,但他们的贡品价值相对于唐朝给予的赏赐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接待遣唐使,在经济上对唐朝而言,是个赔钱的买卖。

    唐朝看重的,只不过是四方蛮夷来朝的盛世气象罢了。

    日本派遣遣唐使,好处很多,一是可以系统地学习唐朝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以达到山寨的目的;二是可以获得大量的赏赐;三是遣唐使及其随员还可以当国际倒爷做跨国贸易赚外快,所以态度一直很积极。

    但是,尽管好处多多,当遣唐使还是一个危险系数很高的职业。主要的危险来自浩瀚的大海。

    那个时候,海运事业还不发达,海上航行很危险,经常出现翻船事故,还有神出鬼没的海盗跳出来叫嚣:我要打个劫。

    加之日本太穷,提供给遣唐使的饮食条件非常差,尤其是走南路航线的时候,基本上是猪仔待遇,吃的是发霉的干饭团,喝的是富含微生物的生淡水,而且就算是这种猪饲料,也不一定能保证足额供应。

    所以,失事的船只很多。改走南路后,更是事故不断,基本上每次都要出事,只有第八次遣唐使人品最好,来去平安,其他的,不是去的时候出问题,就是回来的时候出问题,总之是要出问题。

    如第十一次遣唐使第一船,在归途中遭遇风暴,先是副使小野石根等38名日本人和唐使赵宝英等25名中国人被卷入海中淹死。后来祸不单行,这只船又折为两半,一只变两只。船尾有 41人,船头有56人。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两个半截船居然都没有沉没,又都没有卫星导航,居然还分别飘回了日本。奇迹啊,奇迹,这船上剩下的遣唐使人品肯定大大地好。

    第十三次遣唐使出发的时候,第三船上的人估计人品有大问题,舵折舷脱落,海水灌入船中,大多数人淹死。

    据日本学者估计,日本遣唐使船队的失事率在25左右,风险可算是想当的大了。

    第十四章 山寨版大唐(二)

    尽管充满风险,很多遣唐使光荣地喂了王八,丰富了海洋生物的食物链,却挡不住日本仰慕大唐、山寨中国的坚定决心,一批批官派留学生兼国际倒爷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怀着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奔赴他们心目中圣地-中国大唐,如饥似渴地学习强国的先进经验。其刚毅决绝远超今日中国争先恐后往国外跑的国内精英们。

    从日本到中国的航线,当时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是北路,又称新罗道,这是一条传统的航线,由来已久,即沿着朝鲜半岛西海岸航行,然后穿越黄海,在山东半岛登陆;或继续沿辽东半岛东岸航行,然后横渡渤海湾口,再从山东半岛登陆。船只都是在海岸线附近航行,补给方便,比较安全,不过花费的时间最长,每次航行都需要四五十天。

    第二条是南路,又称南岛路,这是沿海岛链航行的线路,从九州逐岛南下,在根据洋流和风向情况在适当地方横渡东海直到长江口一带。这条线路风险较高,操作难度较大,需要很丰富的航海经验才能走这条线路。

    第三条是大洋路。这条线路不沿着岛链南下,而是从值嘉岛一带直接横渡东海到达长江口附近。大洋路的最大优点是距离近、时间短,但是补给困难,是一条有点赌运气味道的航线。一旦离开值嘉岛,中间是没有任何岛屿可以停靠,必须一鼓作气横渡东海。能不能过,主要靠的是人品。

    从630年(舒明天皇二年,唐贞观四年)日本开始派出第一批遣唐使算起,到 894年(宇多天皇宽平六年,唐乾宁元年)停派为止,在两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日本总共派过19次遣唐使。其中真正留学生性质的遣唐使有13次,其余的6次,有的没有成行,有的是负责迎来送往的。

    初期的遣唐使,由于当时朝鲜半岛的局势还算是相对稳定,因此一般都走的是传统航线,也即北路。

    中期的时候,由于在朝鲜半岛支持百济而受到新罗的敌视,新罗一统江山后,便宣布日本人为不受欢迎人士,严格限制日本船队出入境,因此北路航线基本不通。日本方不得已,只得放弃传统的北路航线,改走较为危险的南路。这条航线事故频发,是高危航线。

    后期的时候,遣唐使船队不堪忍受事故高发的南路航线,改进了南路航线,采取激进方式,一股作气冲过海峡,直奔大唐。要么一帆风顺,要么船毁人亡,总之时间短,苦就苦一阵,好过在海上长时间的吃猪饲料。

    遣唐使船队初期只有一条船,百余人,后来逐渐增加,在文武天皇时期和孝谦天皇时期(749~758)达到鼎盛期,有四条船,五六百人的规模。

    一般来讲,遣唐使团的常设正副领导职数设置为四个,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称为遣唐四官。有时还在大使之上另设执节使或押使为最高领导。他们全权负责对唐的外交、贸易,管理代表团的日常事务。

    日本对于遣唐使团领导干部的选拔是非常严格的,其中一个硬性指标就是要帅,要玉树吹风,风流周党,还有就是要有才,要懂外语,汉语说得比日语还溜,张口汉语,闭口日语,日汉互译,毫无困难。

    因为他们代表着日本的国家形象,要知道中国是礼仪之邦、诗书之乡,派去的如果都是歪瓜裂枣,岂不丢了大和王朝的面子。

    日本选拔的标准定得很高,选出来的使团领导干部得到了唐朝朝野的高度评价,认为日本是礼义之国。如遣唐使粟田真人,中国史书就称赞他“好读经史,解属文,容止温雅”,意思他爱学习,文章写得还可以,风度优雅、仪表堂堂。

    礼义之国,用在日本身上,总让不高兴大人感到浑身别扭,吃饭不爽。你比日本强大,把它彻底打服了,日本绝对是礼义之国,礼义得可以趴在地上舔你的脚趾头;如果你不幸比它弱,别说是礼仪之国,就说它是野兽之国都是抬举了日本。

    第十四章 山寨版大唐(三)

    遣唐使团的随员,一多半是有经验的水手,另一半是日本国内各行各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基本上都是学术带头人,有音乐家、画师、学历史的、搞翻译的,他们的正式称谓叫留学生。此外,还有宗教界人士,他们也有个正式的称谓,叫留学僧。之所以全部派遣国内优秀人才,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大唐先进的文明成果。

    遣唐使团到达唐朝的港口后,先要向当地政府报告,不然就会被当作盲流严厉打击。

    报告过后,当地政府就会给饭吃,而且都是免费的。紧接着,当地政府会迅速派人向朝廷报告使团到达的消息,然后朝廷出一个文件,表示同意使团进京。这样,遣唐使团就可以出发到长安去了。

    但是少则百十人,多则几百人的使团,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去长安的,宝贵的进京指标只有50个,多数人都只能呆在遣唐使返回路线上的城市里等待,一般要等上几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