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穿越之民国崛起 > 简介一下中华武术之内家拳

简介一下中华武术之内家拳

    内家拳一说始见于明末清初《王征南墓志铭》。是相较于外家拳技而言的一种拳法理论。外家拳源于古代战场硬柄武器使用方法。而内家拳则是源于古代战场韧柄武器使用方法,主要是大枪术。宋时为我国冷兵器的巅峰。硬柄武器使用方法已然成熟。于是有百家武艺汇于少林,始成少林一派。说少林为外家,就是源于此。而宋时韧柄武器也已经开始大量出现,于是也有了内家拳源于宋时岳飞之说。

    内家拳源于宋时张三丰、武当张三丰,是指内家拳的另一大来源——道家理论、功法。宋时,百家拳术汇聚少林,始成少林一派。大枪在战场上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元末明初,著名的道人张三丰得陈抟老祖及火龙真人的教导,有感于自己所习道家丹道功夫,遂将之与武术相结合。于是辉煌灿烂数百年的内家拳诞生了。后张三丰苦心求道终有所成,传说成仙。其著述主要为丹道。后明成祖大修武当。亦使得张三丰内家理论和丹道理论都得以传之后世。明中期,张三丰所创内家理论经过不断发展至张松溪时已然完善成型,影响愈来愈大。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武学也大发展。职业武术家也越来越多。一些主要修习大枪术的武术家接受了内家拳理论。并加以发展创新,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四明松溪原始武当内家拳风格的内家拳。至清末民初,由杨、李、董三人将此风格内家拳真正推广开来、大行于世。再到孙禄堂天下第一,使此风格内家拳彻底走上巅峰,成为国人习武的主流。因此道、枪二者内家拳

    可谓是内家拳的两大来源。再说少林、武当。其中少林是禅宗祖庭。少林拳要禅武合一,实际上佛教禅宗禅法自有传承(主要在江南),并不在少林。许多外家拳也不是在少林所创。武当是道教圣地。其全真和正一派都有。武当内家拳偏重于丹道、养生,但是许多武当道士只修丹道、不习武。

    内家拳基本可以分成两大风格:1以张三丰、张松溪、王征南、甘凤池等等为代表的武当内家拳、四明内家拳内家拳,偏重于丹道、养生,讲气。习者多与道士有关,不甚追求武道。明清时,此派名师辈出影响颇大较为兴盛,及至民国时影响已然不大,反而一直受到另一风格内家拳的影响。2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这三大内家拳为代表的一类内家拳偏重于大枪术、实战,讲劲。其练习者多为职业武术家、交流广泛、发展迅速。他们追求武道,有一股武者、练拳人的精神。清末民初,此派宗师辈出、群星璀璨、交流广泛,更是带动了其他武术拳种的发展。正是这种大发展成为了我中华武术古往今来的巅峰黄金时期。其影响之深远,一直到今天还是国人习武的主流正宗。中国武术在国际上的地位是由李小龙奠定的。少林武术在中国的地位是由电影《少林寺》奠定的。内家拳在中国的地位就是由一位位内家拳宗师奠定的。道、枪并非道即练法枪即打法。内家拳数百年了。道、枪、练法、打法四者早已水交融不分你我,彼此之间相辅相成。注: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对内家拳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其中有应敌打法、点穴法、所犯禁病、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而总摄于六路短打和十段锦等。

    特点

    胜强敌之道

    遇任何强悍狂妄之人,勿生怖心;心神沉着不乱,乃能举动得当,气定神全,于此即先胜了一着。

    内家拳于平时,便须时时静观默察;以参证原则,若能融会要诀,通解其义、则寡可胜众,弱能制强。譬如泛舟于海,乘者虽多,惟司舵驾船者一人,已足司全船之定向。

    吾之技艺精详,犹司舵者之纵船只,成竹在胸,一人足当众乘客,此岂多寡数量上之比较。以寡胜众,以弱制强之理,乃存乎此。

    艺无止境

    我技虽佳,然必有胜我之人。高于我者,当以师礼争之,取其所长,补吾所短,于是我艺益进,岂足为贬?传之后进,吾道益宏。

    即或造独精,高出流俗,亦不能自满。艺无止境,学问无涯,岂可自堵前程。

    柔静为先

    习艺之时,必宜潜心体会,若凭蛮力,绝不得窍诀。而须心如垂杨,意随流水,四肢轻灵,中节作主。若能如此,则能捕捉好机,刹那发劲,捷如闪电,虽四两之力,亦可拨倒千斤。

    神气满布

    人之能者,谚称三头六臂,然必须一心作主。若心有所偏,则此手动,则余手皆弛。手多亦成无用,我如神气布满全身,全身灵劲,毫无间隙,人发而不能制我,我发而即能制人,皆赖神氧满注之功。

    流行勿断

    气与体中有阴阳,其动日阳,其静日阴;内家拳虽专重气之使用,然为无形物、无迹象可寻,实则存我体中。气之即分阴阳,若养之不当,便生弛挠之憾。平常安坐时之心气,漫漫然为镇定无事之态。动时若神志外夺,损其平常镇静守养之气,此末得艺也。

    昔日先辈教人,务先使养自己方寸之气,使外物不能动其心。有此不拔之根基,则任何活动元气充足,无缺损之虞,起居动静;真气沛然,至此方是真传。

    身神统一

    设眼前有某物,欲取之主意一起,手乃前出,是即意通于气。故欲使用此物,叉须力焉,力之所出,乃

    内家拳

    气之所集。气之所通,亦力之所集。气力非二物也。由意集气使力者,方得顺遂称心。若力先出,是便颠倒主奴,为害甚多。故吾平日,务当舍去其力,而炼其气。只求气之使用顺遂得体,则任何人固有之力,得应其事而随其量而出焉。

    无我之心

    敌欲攻我,任其用何种进攻之势与恐吓,我心仍木然无所动,一若无与人争胜者。其心既正大光明,其气亦整暇不迫,从容得体,故恒占胜。

    不动心

    所谓不动心者,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糜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之谓也。心有所守而不移,则真气元塞全身,视白刃而不见,闻炮声而不憾。外物勿挠,独立不惧,以如斯之心胆,运用所学,若行所无事,大敌当前,亦不见怯返顾,斯真能不动心者也。

    平日多近白刃,使之熟稔无畏。并卧于中野,宿于深山,人迹罕至之地,潜居修练。其所成就,必能宏远博大,岂流俗可比。

    近世之治术者,多以手足为艺,徒取眩目,无复精蕴,我侪当矫其弊,必求入于不动心之境,勿徒尚空义,方谓得术之奥义。

    有胆始有力

    武术以胆力为第一。无胆力即无克敌敞致果之心。恐怖既充于中,肢体便滞于外,为敌制造优势焉。故胆力强者,恒胜算。自来成例甚多,当宜练胆。

    沉着虚静

    凡武术一道急者败。诚能不动心,则敌之进攻,我静以待之。若心急气浮,则不但难以破敌,且反足致败。身以机敏为第一,心以沉着为主。

    持此自修,虽不藉器械,而敌以武器攻袭,我亦心守沉静而巧胜敌械,是皆沉着虚静效也。

    养我灵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