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山渐青 > 山渐青第114部分阅读

山渐青第114部分阅读

    中文武,往日鼎盛的阵容如今变得有些落索,成逋战死,野利成庆被擒,惟吉陷在盐州,连克成赏都陷在了对面的灵州,这两人也没什么指望了。身边还算得上善战之将的,只剩下者多如定和拔达里哥。

    今天天刚亮,又接到消息说唃厮罗后续的两万骑兵汇合过来后,全师五万人已过河而来,在兴庆府外围烧杀抢掠,并且渐渐移师上北上,大有截断李元昊弃都北逃之意。

    如今真个是穷途末路了,东面青铜峡陷于狄青之手,西面是高不可攀的贺兰山,东面是黄河与许清的大军,背面克夷门一带再被唃厮罗封死的话,李元昊就真的被困死在兴庆府了。

    现在承天殿里,谁都知道弃都远避是最好的选择,但谁也没敢说出口,西夏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把家建在马背上的民族了,殿中的大臣谁没有一大堆家当在兴庆府,又岂是说放弃就放弃,何况现在宋军与唃厮罗骑兵加起来也接近十万,西夏一但弃城远走,首先就得先逃过这十万骑兵的追杀才行,这种情况下,除非是放弃所有辎重,所有百姓,才有可能逃过十万骑兵追杀,但到时剩下几万人马,无衣无食,还不是等死的分?

    无论是死守兴庆府,还是弃都而逃,对于西夏君臣来说,都是极难作出的决定。

    连李元昊都没有了往日的虎虎之风,坐在御座上有些怔忡,巍名守全有些看不下去,开声说道:“吾祖,兴庆府一带是我大夏的根基所在,臣认为不可放弃,一但失去河套,就算我几万人马撤出去,也将成无根之萍,这些年我大夏为了开疆拓土,四面树敌,撤出兴庆府,除非吾祖愿投靠辽国,否则在宋军的追击下,迟早会被回鹘人、土蕃人全围。”

    张绛立即接口道:“投靠辽国又能如何?我大夏刚刚灭了辽国二十万大军,辽国无力再兴兵,才不得以同意我大夏求和,然则辽国上下心中岂能无恨?此时投靠过去,臣料想大夏这几万人马立即被会被辽国打散,到时吾祖最多也就是上京城里的一个闲散之官,甚至……”

    “不错,吾祖,所以咱们唯一的选择是,立即将沙州等地的兵马全部调回来,死守兴庆府!”巍名守全难得慷慨激昂地说道,大殿里回响着的全是他一个人的声音。

    李元昊艰难地说道:“爱卿是说要放弃瓜、沙等州?”

    这下巍名守全也是一窒,有瓜、沙等州在,若能逃出兴庆府,到时至少还有个落脚的地方,一但放弃瓜、沙等州,兴庆府再沦陷的话,那西夏就真的玩完了,连个帐蓬都没有。

    但最后巍名守全还是咬牙道:“不错,吾祖,只要能挺过这一关,瓜沙等州失去了还能再夺回来,可若是庆兴府不保,整个河套地区咱们都彻底失去了,到时就算留得瓜沙几州,在回鹘人、吐蕃人及宋军合围之下,咱们粮草器械全无,又能撑得了多久?”

    者多如定却反对道:“吾祖,不可,我大夏在沙州等地兵力不过三万多,且不说现在调回兴庆府来不来得及,就算调回来,也未必能起多少作用,不如留着沙州各地,到时万一……咱们突围出去还有一处据点,所以臣以为,不如尽起城中百姓,与宋军决一死战,未必不能胜之。”

    张绛接着说道:“吾祖,不如派使都到许清营中试着求和,大不了答应割一两座城池给南朝,先让其退兵再说,就算不行,能拖延一下宋军攻势也是好的!”

    这一招是西夏贯常的招数,若是宋军换个别个做主将,李元昊早派人去了,但许清是出了名的强硬派,李元昊对向许清求和一直不抱什么希望,而且在失去鸣沙城前,李元昊也不认为自己会失败,如今局势急转直下,快得让人应接不暇,看来现在确实是派人去试试的时候了。

    于是李元昊说道:“各位爱卿,朕的条件是可割让银州以南,谁愿前往许清大营议和?”

    李元昊目前灼灼地望着底下的大臣,可惜他看到的全是大臣们的后脑勺,百十个大臣生怕自己的头不够低,被李元昊看上,谁都知道许清有多强硬,以前两国局势还没到这等地步,许清就敢不顾礼仪往张元脸上吐口水,如今西夏岌岌可危,眼看不保,许清还会那么客气吗?说不定人还没进营就被砍下脑袋瓜子来。

    李元昊心中腾地升起一股怒意,以前个个喊打喊杀,不可一世的家伙,现在人人成了缩头乌龟,这分明是亡国之象啊!难不成大夏真的要亡了?

    “张绛,既然议和之策由你提出,就由你去许清营中一试吧!”

    李元昊直呼其名,一副不不容置疑的口气,张绛暗叫一声苦,早知如此,刚才出声什么鬼啊!他不敢忤逆李元昊的意思,只得硬着头皮答应来下。

    “事不宜迟,张卿立即准备过河吧!”

    张绛脸色数变之下,勉强施完礼退出大殿准备去了。

    站在前面的张元一直没有出声,仿佛在沉思什么,李元昊抱着一线希望问道:“中书令可有何对策?”

    张元轻咳一声道:“吾祖,臣思虑良久,确实有一策,咱们不防一试,或许能令宋军退兵,至少也能将宋军攻势拖延一下,给我大夏争取更大的胜机。”

    李元昊一听大喜,立即问道:“中书令快请道来!”

    张元却不直接道出自己的策略,而是说道:“吾祖忘了臣在峡口说过的话了吗?”

    李元昊先是一愣,然后很快想起张元提到西夏遍布宋军细作的事来,于是大手一挥说道:“退朝!”

    等回到李元昊日常理政的天祚殿,身边只有张元、巍名守全、者多如定几个信得过的心腹,李元昊立即催促道:“中书令有何妙策可退南朝十万兵,请快快道来吧!”

    “决堤!”

    张元冷森森地吐出两个字来!

    两国交兵,互通来使,宋军也没有为难张绛,很快将这位大夏使者带到中军大营,许清接到侍卫并报时,先是一愣,娘的喂!自己凶名在外,竟然有人不怕,仗都打到这份上了,还敢上门来自讨苦吃。

    同时许清心头立即浮现出一个念头:李元昊要玩阴的了!

    李元昊向来就这样,表面上求和,私底来却准备着天大的阴谋等着你,上次和辽国二十万大军对峙时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厮又是折箭为誓,又是痛声悔过,结果呢,先是放火烧牧草,再趁机突袭,娘的喂!李元昊这厮肯定又要玩阴的了,得小心些才行。

    许清还没接见张绛,就先传令下去,各军立即进入‘红色警戒’,加强防备,加强巡视,同时斥侯四出,监视夏军一切行动。

    李元昊若是知道许清听说他派来使者,第一反应竟是这样的话,不知会不会抱头大哭一场。

    张绛被带进许清帅帐时,脸色就开始变幻不定,见帅案前坐着的竟是一个俊郎儒雅的年轻人时,竟怔住了,许清年纪轻轻他是听说过,但真见到本人时,心里的感觉又是另一回事,在他想象里,许清应该是那种虬须大汉,彪悍凶猛,虎躯一震,地动山摇的模样,谁曾想率几十万大军把西夏打得奄奄一息,且凶名在外的许清竟是个儒雅的少年郎。

    张绛心神不禁一松,定了定神上前拜道:“大夏使臣张绛拜见许招讨使!”

    “姓张?跟张元什么关系?”

    “不不不,没关系!许招讨误会了,本使与张中书令……与张元没什么关系,不过是同姓而已。”大冷的天,被许清这么一问,张绛脑门都冒出汗来了,许清与张元之间的过节,别说宋夏,恐怕辽国人都知道了,他岂敢去给张元顶雷!

    “哦,可惜了!本帅听说张元曾作咏雪诗:五丁仗剑决云霓,直上天河下帝畿。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真不错啊!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霸气十足啊!比黄巢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锋芒尚足啊!”

    张绛还没把来意说出来,不想许清却突然来这么一出,满口夸起张元来了,愣着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啧啧!李元昊怎么不让张元来呢?我许清手下带甲不过十万,让张元来走一遭,恐怕我军就要败鳞残甲满天飞了,何须你这背宗忘祖之徒来摇尾乞怜!嗯?”

    张绛大汗,心想果然来了,许清看似儒雅,但发起威来那睥睨天下的气势同样能让人喘不过气来!

    张绛好不容易定住心神,正要说话,许清却又接着道:“投鞭能断天河水,扬矢射落满天星。脚踏贺兰顶日月,誓扫黄沙万里清!这就是本帅的答复!

    张绛,少在本帅这里摇尾乞怜,李元昊那一套在本帅这里行不通,回去告诉你们的‘吾祖’,他裤裆里若是还有那三寸肉,就象条汉子一样站出来,与本帅绝一死战吧!”

    张绛来到许清大营,连句求和的话都未来得及说,就被许清轰了出去,他对这些汉j多看一眼也腻烦。今天不杀他,且留他惶惶几日先,等攻下兴庆府,一个不留!

    ps:感谢、彩云天两位书友的月票支持,非常感谢,抱拳——致敬!

    第三百九十九章 功败垂成

    东京。手机小说站点(wen2)

    伐夏大战的节节胜利,加上京华时报的特意宣传,在大宋悄然掀起了一股从军热,至少曹佾就去宫里找赵祯几回了,虽然次次被他那位国母姐姐轰出来,但却依然没有打消这个念头,这些天和石兆庭几个公子哥儿上街,不玩折扇了,几人天天顶着一副不知从哪弄来的铠甲,冒充大宋禁军。

    有一回跑去禁军大校场看人家军演,里面一个都指挥使发现他们在外面鬼鬼祟祟的,把几人纠了进去,询问他们是哪个军的,曹佾一挺胸膛行了个标准的军礼,回答说几人是龙卫军左厢的。

    人家一听,娘的喂!骗鬼啊!龙卫军左厢去年就全调西北强训去了,如今说不定正在兴庆府痛快的喝着党项人血呢,哪里还有人在京?

    结果人家怎么问也问不出底细来,干脆先把这几个哥们儿撂校场上往死里训,然后派人去查几人来历,结果这一查吓得那都指挥使一哆嗦,不是王府就是国公府出来的,有一个还是当今皇后的亲弟弟,国舅爷啊!

    那都指挥使赶紧把哥们儿几个请到营房里,小意的伺候着,赔尽了小心,谁知曹大仙却不领情,他们在校场中被狠训了一翻,虽然累,却无限兴奋,这会还想再上场去受虐一下,那都指挥使以为他们是不肯原谅自己,故意说反话,急得求爷爷告奶奶。

    结果曹佾这边无比诚挚地说:你还训我们吧,我们正来劲呢!

    那边就说:哎哟,我的小祖宗喂,你干脆训我得了!那都指挥使也不等几人发话,呼啦一下自己跑校场上去‘自训’去了。

    此事后来闹得大宋上层皆知,曹佾这位大仙惨了,这会儿他还没有八仙过海时的本事,被曹皇后纠进宫去,在御花园里跪了一下午,最后还是赵祯听说后,来给他求情,这位大仙才逃脱一难,不过那身铠甲还是被没收了。

    还有一件事,李元昊打了败仗,眼看扛不住了,没办法,于是派使者到老大那里去告状,不用想,大概意思肯定是辽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现在宋国把我西夏打得惨不忍睹,而且我既是你小弟又是亲戚,你怎么能坐视不理呢?这有损辽国‘负责任’的形象啊!今后还有小弟敢跟你混吗?

    耶律宗真一想,觉得李元昊这话说得在理,虽然自己刚刚在李元昊那里喝一壶马尿,但既然答应了李元昊求和,两国的和约也签下了,那就得负起老大的负责,辽国周边收罗的小弟不少,象高丽这些小弟,本来就对大宋十分仰慕,若是辽国连自己的小弟都罩不住,说不定这些小弟都跑大宋那边去了,如此一来,辽国岂不成光头司令,战略态势会变得恶劣起来,再则辽国也希望留着西夏这条狗不时对大宋吠两下,牵制一下大宋,使之顾不上来打燕云十六州的主意,虽然西夏这条狗常常会反咬主人一口。(w/w/wzzzc/o/更新超快)

    但耶律宗真还是派人来了,依旧是老熟人萧道炎,这哥们上次一路数着星星回去,这次又一路数着星星而来,也不知道他变成天文学家没有,不过这年头还没有炎症一说,人们还不会从他的作充分的联想。

    大宋君臣对萧大使还是很客气的,你说什么我们都笑着听着,至于西北战事嘛,战场离得太远,停战命令要传过去得个把月才行,萧大使请稍安勿躁,静待佳音就是!

    什么?传个命令要个把月?这用两条腿走路都到了,蒙谁啊?

    萧大使,还真被你说对了,就是两条腿走去的,我大宋缺马啊!本来还有几匹的,都被许清带着战场上去了,我们也没有办法啊!要不辽国这么多马,送些给我大宋如何?否则咱们这边传递旨意都得两腿走路,难啊!

    总之换个说法,大宋君臣的反应就是这样,尽量拖着,也没和辽国使都撕破脸,虽然辽国不大可能出兵了,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到时大宋两面作战总是不好,别的不说,辽国若真出兵,哪怕只是做做样子,也会给西夏增添一些信心,多些抵抗的勇气,辽国的问题,一切等平夏之后再说,到时你萧道炎还数星星,就把你扔到北海去数去,那边估计还有些新的星座没被发现。

    灵州。

    二更时分,几百夏军仗着熟悉地形,成功地避开了西岸宋军的巡视,撑着小般渡过了黄河,在一处坝子口的地方上岸,坝子口离灵州只有二十来里远,从这里往东望,可见宋军连绵的营帐,是以这几百夏军极是小心,向四面派出几个警哨之后,才开始奋力开挖黄河大堤。

    这时已是二月底,天上无星无月,四野里一片漆黑,对夏军的行动十分有利,黄河由于长年携带大量的泥沙,象灵州附近都是平原,水流比较平缓,泥沙会大量在河床里堆积,使得河床比两岸高出不少,往时夏军为保沿河两面的良田,没少来加固河堤,现在他们要反其道而行,挖开河堤,不禁后悔当初那么卖力加固河堤,使得现在费半天劲还没挖开一个水口。

    主要是他们人太少了,李元昊也想多派些人,但不知为什么,今天宋军的警惕性突然提高,各方巡哨频驰,这几百人在西岸还差点被发现呢。

    现在夏军的兵力彻底龟缩到了兴庆府等几个西岸城池中,宋军不但控制了两座浮桥,青铜峡也在宋军控制之下,加上唃厮罗五万大军过河,沿河一带也成了宋军的势力范围,这使得几百夏军如出洞的老鼠一般,一边挖还不主自主的游目四顾,生怕宋军突然杀将过来,那他们就真个连渣也剩不下了。

    他们开工不久,就有宋军巡哨飞驰而过,可惜天太黑,巡哨一时没看到躲到河堤那面的两三百夏军,说来也是宋军巡哨有些大意了,虽然许清下了帅令,但目前黄河东岸除了被堵在灵州城里那几万人,已经看不到夏军了,西岸又有人巡罗,他们难免有些大意,否则只要驰上河堤,就能发现河堤被挖开的痕迹。

    但这也把夏军惊得一身冷汗,有些人甚至已经窜回到船上去了,打算一被发现就先飘到河中间再说。

    自从白天西夏使都张绛来过之后,许清就一直觉得李元昊会有什么阴谋,这既是战场上的一种直觉,也是出于对李元昊行事作风的了解,从而得出的结论;从白天开始,许清就让各军加强了警戒,然而一直没发现什么异状,这不但没有打消许清的疑虑,还而让他有种更加焦躁的感觉。

    既然是阴谋,那通常就是在人不注意的时段、地点发生的比率高,许清把地图摊开,然后把李绥宁他们招来一起分析,夏军施展什么阴谋,在什么条件下,才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十万大军。几人在大帐中反复推演,结果还是得出同样的结论,在宋军如此警惕的情况下,凭夏军的力量,想一下扭转颓势根本不可能!

    打仗还有天时地利等因素,于是众人又从西夏的特产沙尘暴等开始想,火攻水淹……说到水淹时,许清和李承武同时定定地看着地图上代表黄河的那道黑线!

    许清帅帐外的所有传令兵如同火烧屁股般,纷纷飞驰而出,很快!一队骑兵火把如长龙,沿着黄河两岸呼啸飞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