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61部分阅读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61部分阅读

他们对自己的故国还是有相当的感情,如果复国有望,他们当然会选择复国。

    然而,韩魏两国的逃亡贵族都知道,“大义”不过是强者掩盖“贪婪”的遮羞布,在利益面前“大义”这块遮羞布随时随地都会被强者扯下,露出他们凶恶狞狰的嘴脸。

    假如齐楚两国占据了中原,秦军撤回到函谷关以西,齐楚两国还会重建韩魏诸侯吗?当然不会,他们当然会置“大义”于不顾,瓜分中原土地,平分中原利益,至于他们的承诺,早就选择性地遗忘了。

    命运要靠自己主宰,指望齐楚两国帮他们“复国”根本不切实际。

    韩魏两国逃亡贵族不得不为生存而努力。就今日中原形势来说,是他们复国的最佳机会,但前提是,秦国不能败走中原,否则他们连生存空间都没了。

    秦齐楚三国对峙于中原,必须要缓冲,否则随时都会爆发大战,但三国目前都没有决战的条件,谁都不敢打,谁也打不起,所以必须重新构建屏障,最好的屏障无疑就是重建韩魏两国。

    这就是复国的机会,不过这个机会要靠他们自己去把握,靠他们自己去努力争取,利用当前中土大势的发展趋势和秦齐楚三国的困境,把秦齐楚三国拉到谈判桌上,从而给自己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魏国宁陵君和韩国横阳君暗中与秦国接触,就是在主动争取,试图把握住这个机会。

    韩魏两国逃亡贵族的想法在秦人眼里就是“痴心妄想”,根本不予理睬,在齐楚两国的眼里也是一样。

    齐国攻打中原,楚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与其合纵攻击,说白了就是想瓜分中原。武烈侯重返中原的消息一传开,齐楚两国就知道这一仗基本结束了,不能打了,再打就会把秦人逼急了,武烈侯很疯狂,假如他一怒之下鱼死网破,那齐楚两国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们等待秦人坐到谈判桌上,三家共议瓜分中原。至于“大义”,帮助韩魏复国的事,根本不在他们的谋划之中。

    秦国不愿意承认失败,咸阳更不能接受割地赔城的耻辱。中原一旦因此被齐楚两国各自抢去一块,对咸阳来说不仅仅是耻辱,还关系到秦王政和咸阳宫的权威,关系到咸阳的政局发展,关系到朝堂博弈双方的胜负。

    现在秦国在中原战场上只有三个选择,一是放弃代北力保中原,二是重建韩魏两国,断绝齐楚两国瓜分中原的心思,三是承认失败,以割地来换取暂时的和平。

    显然,只有第二个选择符合秦国的利益,符合秦王政和咸阳宫的需要。

    秦国退一步,齐楚两国也退一步。秦国被迫重建韩魏两国,重建中原屏障,这是策略性上的后撤,虽然利益损失了,但可以保全颜面,可以为自己赢得恢复元气的时间,可以为北方战场确定胜局创造机会,可以为下一步吞并齐楚两国打下基础。齐楚两国重建韩魏,重建屏障,赢得了“大义”,也赢得了蓄积实力的时间,短时间内算是确立了三足鼎立之局。

    至于韩魏两国,回光返照而已,不堪一击,他们的复国不过是中土诸侯强国的战略需要,是秦齐楚三大诸侯国的战略缓冲,其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秦齐楚三国谁也不会天真地以为这道屏障可以永保鼎立之势。

    策略好定,实施难度却非常大,谈判过程中的利益争夺太过激烈,最终能否实现此策,还是要看实力,也就是在谈判过程中,秦军能否在北方战场连战连捷。假如秦军在最短时间内吞灭了燕国,镇慑了齐楚,此策肯定可以成功,而这将给中原至少带来两三年的和平,让河北顺利地恢复元气愈合伤口,同时还可以给秦国带来击败匈奴稳定北疆的充足时间,甚至可以让秦国完成西南策略。

    =

    赵高滔滔不绝,详细分析和推衍了中原战场上各方的利益需求,完整阐述了中原策略。

    “我们在中原战场上以土地换和平,把秦军从三线作战的困境中摆脱出来,继而一心一意经略北方战场,并想方设法完成南岭大渠的开凿,为实现西南策略打下坚实基础。”

    赵高说到最后,非常兴奋,挥舞着手臂,意气风发,“代北策略一旦完成,整个北部疆域稳固之后,我大军即可进入中原决战。中原决战结束后,我大军南下攻楚,同时深入西南作战,最终完成中土的统一。”

    帐内气氛高涨,将率官长们热烈讨论,对中原策略、代北策略、西南策略和统一大业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赵高当即拟写奏章,以统一大业为基础,以三大策略为核心,把吞灭赵国之后的统一进程做了全面阐述,这实际上就是一份统一进程图,而中原策略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它的重要性在于让秦军始终在一个战场作战,由此让秦国牢牢控制了整个中土大势的发展。

    站在统一的高度,再回头看今日中原危机,它就不是危机了,而是大秦大踏步迈向统一的转折点,是大秦就此走向强盛的天赐机缘。为了抓住这个机遇,大秦什么代价不能付出?

    公子扶苏和蒙武、隗藏等中原军政官长喜笑颜开,心里的阴霾一扫而空,几个月来的重压烟消云散。

    天近黎明之刻,这份奏章在众人的努力下终于完成。所有人都相信,咸阳在读完这份奏章后,肯定会不遗余力地支持实施中原策略。

    “我在中原的时间很短暂,最多只有一个月。”宝鼎对众人说道,“我到中原来,主要是威慑齐楚两国,逼迫他们坐下来谈判,至于怎么谈,用什么办法才能达到最终目的,那是你们的事。”

    接着他冲着公子扶苏、蒙武等人躬身致礼,“扭转代北战局的关键是屯田,屯田需要咸阳的财赋支持,更需要时间,而这一切都需要中原策略的成功实施。在此我恳请诸位以大秦为重,以统一大业为重,精诚团结,齐心协力。”

    扶苏等人齐齐还礼,轰然应诺。

    武烈侯的心在代北,中原策略说到底还是为了扭转代北局面。众人在感谢武烈侯拯救中原危难的同时,也看到到了他和咸阳之间越来越激烈的博弈,但武烈侯太厉害了,他志在天下,胸怀六合,始终把握着局势发展的脉络,料敌于先机,运筹于帷幄,致使咸阳屡屡处于下风,由此可以预见到咸阳政局的动荡会越来越剧烈。

    “在未来一个月时间里,我们一起打下中原策略的基础,然后我就会离开,接下来就要靠你们自己的努力了。”

    众人再度躬身致礼。武烈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虽然拿出了一个策略,但策略的实施却都交给了中原人,算是把功劳全部送给了他们,不过,若想把功劳拿到手可不容易,这其中不仅要大智慧,更要阴谋诡计,各种手段一起上,无所不用其极。

    “我去颍川和项燕谈判。大庶长去和齐人交锋。”宝鼎手指公子扶苏,“你是王子,身份地位不一样,所以你去和魏人、韩人商谈复国的事。此计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否说服他们,让他们利用我秦国的支持从齐楚两国的威逼下争取到自己的最大利益,如果他们没有虎口夺食的勇气和决心,这场谈判将比我们想像的要艰难。”

    =

    宝鼎飞驰新郑,书约项燕。

    项燕没有直接回复,而是派范增以私人身份连夜赶到秦军大营拜会武烈侯。

    宝鼎出帐相迎,把臂言欢。闲聊了一会儿中山大战和代北的战事后,范增首先忍不住了,恭敬问道,“武烈侯打算弃守代北?”

    “我当然不会弃守代北。”宝鼎笑道,“所以我才日夜兼程赶到中原,我希望秦楚两国能够继续维持盟约。”

    范增连连摇头,“武烈侯,这种话就不要说了。直说吧,我们的条件是,东南战场上,秦军撤回江南,而中原战场上,我们收回陈。”

    宝鼎皱皱眉,问道,“齐国那边呢?”

    “吃到嘴的东西,临淄不会吐出来。”范增说道,“秦楚议和,齐国独木难支,这样武烈侯才有机会虎口夺食。”

    宝鼎淡淡一笑,又问道,“魏人和韩人呢?”

    范增不屑挥手,根本不予考虑。

    宝鼎笑了起来,“我在中原不能久待,所以我想把大家请到一起,开诚布公地谈一谈。”

    范增略感惊讶,急忙问道,“武烈侯何时离开中原?”

    “一个月。”宝鼎停了片刻,摇摇手,“还有二十六天。”

    范增脸色不变,眼里却掠过一丝惊慌。这是什么意思?秦军主力正在飞赴中原?武烈侯就给我们二十六天的谈判时间?

    第一卷 崛起 第352章 齐人的憋屈

    第352章 齐人的憋屈

    “请问武烈侯的条件是什么?”范增小心翼翼地问道。

    “从哪来,回哪去。”宝鼎神态从容,语气却是不容置疑,“楚国内有寿春政局动荡之忧,外有两线作战之患,你以为楚军还能坚持多久?或许在你们看来齐楚合纵有实力与秦军一战,但这是建立在齐楚两国互相信任的基础上,请问临淄和寿春之间有多少信任?你们楚国先有公子负刍篡位自立,接着权臣之间又爆发血腥厮杀,内讧不断,这种情况下临淄会相信你们多少?我和你们停战谈判的消息马上就会传到齐国,假如你是齐人,你还敢信任楚人?还敢继续发动攻击吗?齐人为什么撤离大梁?还不是因为对合纵没有太大信心,担心你们背信弃义倒戈一击?”

    范增抚须而笑,“武烈侯,你没有诚意啊。再说,这种拙劣的离间计,你认为有作用?你从代北千里迢迢而来,是要解决危机,而不是扩大危机。难道在你看来,拱手把代北送给匈奴人,比我们在中原打得头破血流更有利于秦国?”

    “我当然有诚意。”宝鼎笑道,“我可以不要陈,但陈不能给你。”

    范增诧异地看了宝鼎一眼,旋即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好高明的计策。

    大秦不愿意割地赔城,楚国也不愿意放弃陈,双方僵持的结果就是战场上分高下,但大秦显然不想放弃代北,所以武烈侯飞速赶到中原,试图谈判议和,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此他拿出了这么一个出人意料的策略,让韩魏复国。

    复国是韩人和魏人梦寐以求的事,只要秦国愿意把土地还给他们,支持他们复国,齐楚两国在“道义”上不得不支持,因为他们攻打中原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帮助韩魏复国。

    韩魏复国,这一仗暂时就不能再打了,于是中原停战。秦国摆脱了三线作战的危机,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匈奴人。

    秦国集中力量于代北战场,不仅需要耗费国力,也需要耗费时间,齐楚两国因此达到了长期损耗大秦国力的目的,并为齐楚两国赢得了恢复和发展的时间。

    仔细想一想,此策显然符合各方利益。

    秦国主动让韩魏复国,避免了战败割地的耻辱,化解了中原危机;齐楚让韩魏复国,兑现了自己的诺言;韩魏复国成功,收益最大。

    但这是表明现象,实际上无论是秦国还是齐楚两国,都会想方设法遏制韩魏两国实力的增长。韩魏两国实力弱小,对秦国来说,有助于它下一步攻打齐楚,而对齐楚两国来说,只要时机合适,随时可以吞并两国。

    此刻秦齐楚三国都有各自的困难,都不想决战,但都想争夺中原利益,此策正好满足了三国的愿望,可谓绝妙好计。

    宝鼎说,我可以不要陈,但陈不能给你,那么陈给谁?无疑是韩国。韩国在陈重建,弹丸之地,可以暂为屏障,但因为没有实力,秦楚两国只要时机合适,一张嘴就可以将其吞噬。说白了,宝鼎就是利用此策,把秦楚两国之间的战争从今日转移到未来。韩国再灭之日,应该就是两国决战之时。

    同理,此策也适用于秦齐两国,以重建魏国来延缓双方决战的时间。

    但齐国不同于楚国,楚国内忧外患,自身实力又屡遭打击,而齐国除了大饥荒给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外,其四十年的积累足以支撑它继续打下去,所以齐国不会同意这一议和条件。

    宝鼎第一个找到楚国谈判,其目的正是要离间齐楚合纵。楚国一旦接受了此策,齐国拒绝魏国复国就在道义上失去了支撑,转眼间它就成了众矢之的,甚至可能出现秦楚韩魏四国打它一个的惊天逆转。所以只要秦楚达成妥协,中原局势立即逆转,齐国马上会陷入被动,最终不得不接受这一计策。

    楚国的妥协在武烈侯的整个中原谋划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范增准确把握到了这一点,当即决定提高楚国的价码。

    范增佯装疑惑,问道,“请武烈侯明言。”

    宝鼎笑着摇摇头,“奉劝你不要设置障碍,我在中原停留的时间很短。”

    范增无视宝鼎的威胁,追问道,“武烈侯打算把陈给谁?”

    宝鼎笑而不语。

    “韩国可以复国,但韩王人选必须由楚国决定。”范增无奈,毅然说出了自己的价码。

    韩王人选的决定权实际上就是韩国到底是谁的附庸国。

    楚国至今没有攻占陈,但陈及其周边地区过去都是楚国的国土,楚国此次攻打中原的目的就是夺回陈,然而秦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竟然开辟了东南战场,攻占了九江重镇彭泽,导致楚国在谈判中失去了先机,如今不得不接受武烈侯的计策,让韩人在陈及其周边地区重建韩国。这时候,楚国若想实际控制陈及其周边地区,就必须牢牢控制韩国,使之成为楚国的附庸国,拥有对韩国杀生予夺之大权,如此,楚国等于夺回了陈,实现了此次攻击目的。

    宝鼎沉吟不语。

    范增躬身为礼,“武烈侯,楚军已经杀进颍川,就在新郑五十里之外,这是事实。此刻你我议和,你总要拿出一点诚意,你总不至于让我空手而回吧?”

    宝鼎脸色陡然冷肃,“是你入侵了我的国?”

    范增毫不示弱,“是你夺走了我的陈。”

    两人怒目相对,谁也不肯退让。

    赵高轻轻咳嗽了一下,笑着说道,“我刚刚接到东南战场的消息,武安侯已经在彭泽搜集到了足够的船只,马上开始大江,彻底切断楚国水师的退路。”

    范增不为所动,但面对武烈侯强大的威慑力,他不得不主动让一步。

    “楚国可以继续向江南提供钱粮援助。”

    秦国有西南策略,要开拓西南疆土,为此开凿南岭大渠,在江南垦荒屯田,整训军队。江南军队的实力这次充分暴露,让楚国腹背受敌,成为楚国的又一心腹大患,假如楚国再次给江南提供支援,让秦人凿通南岭,让这支大军去远征西南,对楚国的好处不言而喻。

    范增虽然对中原的利益拒不相让,但对把秦国拖进蛮荒西南,以加大秦国国力损耗,同时减少秦军对楚国江东方面的威胁,他还是异常的“热心”。

    宝鼎考虑良久,微微点头,“明天,我希望见到项君。”

    “如你所愿。”范增躬身说道。

    =

    宝鼎和项燕的谈判比较顺利,双方确立了议和原则之后,随即各自奏报京都。

    项燕非常果断,命令楚军火速撤出颍川,先在这一轮的议和谈判中占据优势地位。

    楚军撤退的消息迅速传到齐军。齐人正在与蒙武谈判,齐军统率太子安根本不愿接受这一议和条件,但因为不知道楚人的态度,所以也没有一口拒绝,以各种理由百般拖延,谁知楚人也不与他们通气,迅速撤出了颍川,让齐人立即陷入了被动。

    与此同时,公子扶苏与魏国宁陵君、韩国横阳君的谈判非常顺利。这两位都知道韩魏是砧板上的鱼肉,只能任由秦齐楚三国宰割,为了生存,他们只有使出浑身解数,奋力挣扎,力图在与各方的周旋中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宁陵君公子咎和横阳君公子越一个赶赴齐军大营,一个去拜见项燕,哀求齐楚两国帮助他们复国。

    项燕很快得到了寿春的答复。寿春害怕秦军主力返回中原,对东南战场的困局更是忧心如焚,所以迫不及待地答应了议和条件,要求项燕马上帮助横阳君公子越重建韩国,以最快速度与秦国重建盟约。

    不管齐国怎么想,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