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炮火1906 > 炮火1906第113部分阅读

炮火1906第113部分阅读

    904年的日俄战争历时19个月,日军参战总兵力约109万人,死亡106万人,伤17万余人,损失舰船91艘,军费开支17亿—18亿日元;俄军参战总兵力约120万人,伤亡、被俘约27万人,损失舰船98艘,军费开支20亿卢布。

    最终,日本人力、物力消耗殆尽,无力再战;俄国国内局势日益严重,沙俄政府亦无心恋战,双方只能接受各方调停。

    目前东北还没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即便能够承担目前九镇军队的作战消耗,但是想要进行进一步的动员,还是力有未逮,黑龙江兵工厂也好,奉天兵工厂也好,都无法做到这一点。

    东北还不是一个国家,以农业为主,财政收入还比不上1904年时的日本,拥有陆军九镇,其中有三镇兵力是刚刚组建,甚至完全没有战斗力的。

    即便能够动员二十五万的符合条件的民兵参军,也没有足够的军械装备。

    东北的两家大型兵工厂以及江南制造局已经是流水线,满负荷运作,加上美国的秘密军械供给协议,也只能满足目前东北九镇陆军以及李安生的秘密势力、老王林等几支铁路破袭武装,加上不超过十五万人的民兵后备役兵力。

    也就是说,子即便无法动员百万参战部队,也能在战争初期动员四十万人的兵力,而反观东北,则只能在先期投入十三万的正规军以及十五万人的铁路破袭武装与民兵后备役,这已经是相当艰难的任务。

    战争进一步扩大的话,六个月之内,俄军能够动员超过百万的兵力对东北作战,而东北的极限则是三十五万兵力——也幸好俄队军备不足训练落后,后备役的素养完全比不上东北的民兵后备役体系。

    别说兵力不够,军械物资供应不上,光是庞大的军费支出,就让东北难以为继。

    这军械无法自产,只能外购,如此一来,又是一大笔的支出,另有军队所需的各种物资被服等,光是直接花在军械物资上头的,就是一笔大数目。

    日俄战争,俄国花了十亿两银子不到,日本则花了十二三亿两银子左右,即便这次对俄作战,规模要小于当年的日俄战争,但是数亿两银子还是要的。

    当时日本获得战争胜利,说到底还是资金的支撑,英美借给日本贷款共41亿美元,约占日本军费开支的40。

    而东北要对俄作战的话,上哪去借钱?

    要是也能借到哪怕只是三四亿两银子,吴禄贞作为东北保安副司令,参谋总长,也敢打上这一仗。

    毕竟有时候战争不能以军费来衡量,如果打赢了,即便没有战争赔款,光是拿下中东铁路以及西伯利亚铁路的外东北段与远东段,就能够弥补大笔的军费开支。

    中东铁路真要拍卖的话,两亿两银子还是可以筹集的,而海参崴到赤塔筑垒地域的铁路同样能够拍卖,而且不在中东铁路之下——李安生提出的战争首期目标,便是夺取中东铁路,最终目标是拿下海参崴以及双城子、海兰泡等要塞。

    占领远东以及外东北的土地,不动员三十五万人以上的兵力,根本就无法满足战争所需,这正是吴禄贞判断战争军费将会严重超标的根据。

    吴禄贞的意见,是将买卖城变成绞肉机,在这里进行拉锯战,反复消耗俄军的有生力量,延缓沙俄的军事动员。

    毕竟形势对沙俄很不利,如果同时在满洲里、绥芬河、海兰泡等地开辟战线,那么就无法集中兵力,东北军同样要面对这个问题,但是胜在本土作战,后勤补给线便捷,而俄军则只能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反复的运输物资与兵力。

    更何况,俄军还不得不重兵把守哈尔滨,凭借东北的铁路破袭能力,只能在固守哈尔滨的同时,与铁路破袭武装进行争夺,说不定苦心经营的哈尔滨都要给打残掉。

    俄国也并没有全面开战的勇气,日俄战争的惨败,损失巨大,国力大伤,引起俄国各族人民的愤怒,使得许多大地主、资产阶级甚至是贵族对沙皇政权离心离德,爆发了各种革命,使得俄国的元气到现在还没有恢复。

    其实俄国之所以敢主动发起进攻,就是因为算准东北同样不敢扩大战争规模。

    吴禄贞判断俄国的战争目标是扶持,并且通过张家口到库伦的铁路以及正在修建的恰克图到库伦的铁路,完全的掌控蒙古,并且积极向中国的腹心渗透。

    自从“大蒙古帝国”独立后,沙俄就迅速的将张家口到库伦的铁路开始向恰克图延伸,完全不顾北京政府的指责,显然早就有了不惜发动战争的准备。

    而吴禄贞的目标,则是通过打赢买卖城战役,迫使俄国不敢进一步发动全面战争,能够维护蒙古的土地完整,主权在我,铁路主权自然在我,停战可以,战争赔款不要,铁路归我们。

    张家口到库伦的铁路从1909年开始修建,三年的时间,已经将库伦到大同段完成了大半,花费了一亿六千多万卢布。

    当初签订协议的时候,这条铁路分为三期完成,首期从库伦到后世的集宁,二期则是由后世的集宁到大同,最后则是大同到张家口。

    现在铁路还没有修到集宁,但是只需要修建张家口到大同段,然后北接一段,这条铁路就能投入使用,对于中国来说,是捡了个大便宜。

    沙俄也正是因为东北军驱逐了铁路公司,冻结了铁路公司的资产,接管铁路附属地,这才悍然发动战争。

    开玩笑啊,这条铁路花费了接近两亿卢布,能轻易放弃?

    自从日俄战争之后,沙俄的侵华重心日益从东北转向蒙古,签订日俄密约之后,更是如此。

    不仅能够从蒙古向中国腹心渗透,而且当初不惜违背了日本的意愿支持锦齐铁路的修建,就是因为这条铁路能够连接张家口。

    张家口是什么地方?北京的北方门户。

    当时沙俄一听到张家口这三个字就眼睛放光,不惜得罪日本人,也要力保锦齐铁路的成功立项,可见张家口对他们的诱惑有多么的巨大。

    张家口自古作为扼守京都的北大门,连接边塞与内地的交通要道,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蒙汉两族人民交通和贸易边口,为发展蒙汉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沟通内地与边塞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张家口经济的繁荣,1909年清政府把中国第一条实用铁路“京张铁路”从北京修至张家口,京张铁路开通后,张家口成为中原腹地通往西北的货流枢纽。

    沙俄看到了张家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以及重要贸易地位,一直想要在张家口开辟商埠,库张铁路的修建是最理想的办法。

    这条铁路一旦修成,将使得沙俄对于中国的影响力排名第一,无它,俄军直接能够通过这条铁路以及京张铁路涌入京城,随时能够威胁中国的根本。

    当初都认为中国政府是一大败笔,为了锦齐铁路而将库张铁路拱手让给俄国,实际上,到今日才能看的出来,李安生的设计。

    当初促成这条铁路的,正是锡良与李安生,而如今,他们俩是来收获果实来了。

    锡良也觉得李安生太过冒险了一点,俄国要发动全面战争的话,东北胜负难料,毕竟底子薄,稍微一打大好前景就要泡汤。

    而且,日本也在后面蠢蠢欲动,巴不得东北跟沙俄大打出手,要是东北战败,沙俄只会在蒙古得利,说不定日俄瓜分东北的夙愿就能达成,而俄国在战争中元气大伤,正好要借重日本,无力阻止日本对整个东北的渗透。

    俄国是一头贪得无厌的北极熊,日本就是一头饿狼,都不是什么好货色。

    李安生很喜欢这种感觉,集思广益,而不是一个人的独舞。

    大权在他的手上,东北的整体运转已经以他为核心,而东北的军事力量也以他为主导,在整体大略上,锡良与吴禄贞等人都能够为他提供帮助。

    东北的治政力量与其他地方不一样,既有立宪派又有旧官僚,也有革命党人,更有东北土生土长的势力,李安生将他们统合在一起,这便是原始的民主。

    “东北早晚要有一战,不是跟俄国便是跟日本,而日本迟早是我们的生死大敌。东北这几年崛起之势已成,而日本与俄国在东北的利益将会受到致命的打击。而东北想要真正崛起,也必须要将中东铁路与南满铁路这两条生命线拿在手中,更要收回旅大与海参崴。东北将来的大格局同样走海陆并行,从海参崴到旅大,从葫芦岛到瑷珲,从大同到西伯利亚,自成体系。无论关内局势如何恶化,只要东北能够自强,逐渐具备主导关内的实力,将来中国不会乱,不会出大问题。”

    李安生并不隐瞒他对东北将来的整体设想,他也多次跟吴禄贞等人谈起,之所以不介入关内的政治纠葛,就是想要以东北的自成体系来压制关内。关内想要乱,必须要经过李安生的同意。

    无论哪怕政治势力甚至是野心家在北京立足,都要直接面对唐山与张家口的东北军,在北方,东北军强势的格局已成。

    在南方,无论哪个政权都无法定都南京,程李系同样牢牢的把持着两江与浙江的大权。

    除非历史发生某种惊人的一致,那就是有人在广州发起北伐。

    但是,有李安生在,由南统北的情形似乎不太可能出现。

    原本的军议变成了整体战略的大讨论,李安生等人围着锡良,正襟危坐,神情严肃。

    此刻并无尊卑,只有长幼,锡良在此,李安生一般都奉他为上座。

    其实锡良铁了心的听从了李安生的建议,东北走自强自立的道路,自成体系,不分裂不割据,压制关内的野心家,关内政治清明民主有望,那么东北可以走关内外一体道路,或是东北政治派系入关参与大选,争夺中央权力;若是关内民主搞的一团糟,有人想要制造内乱,那么就要问问东北军答应不答应。

    故而,在锡良的强力支持下,现在东北上下心志坚定,上下一体,都奉李安生为领袖。

    “东北之崛起,难免一战。在我看来,俄国反而不是大患,大患乃为日本。若是我们这次与俄国全面作战,日本必定不会加入进来,它向来是个喜欢趁火打劫的角色。损己利人,替俄国分担,日本没有这么高尚。所以,我们要在面对日本这个大敌之前,将俄国当成磨刀石,当成垫脚石。这次的战争,我们不仅要打赢,而且要狭雷霆万钧之势,打得俄国不敢进犯。要在日本找不到介入战争的机会,若是我们败,或者与俄国两败俱伤,我们都将面对最为危险的境地,那就是日本可能的参战。日俄密约是确凿无疑的,日本也有这个借口参战。所以,我们要么不打,要么就要大打,当成生死之战来打。借着这次机会,不但要将新军第三十一镇到三十六镇的编制要过来,而且要继续扩军,东北至少要有二十镇的常备兵力,而且要趁机建立庞大的后备役体系。如此,才能吓住日本。经此一战,若是能够战胜俄国,那么东北腾飞之势已成,日本想要来进犯,就要掂量掂量,他们能不能动员百万陆军来。”

    疯狂,绝对疯狂。

    目前整个中国由于民国初建,出现了大量的冗军,林林总总,百万人还不止,民国政府已经在实行裁军,但是由于北京政府还没有形成绝对权威,故而力度还不够。

    东北军是规模最庞大的,九镇兵力加上吴禄贞的第六镇与阎锡山的暂编第四十三镇(直接由四十三协升格),也守规矩,正在向北京政府要三十一镇到三十六镇的编制。

    李安生不想坏了规矩,也赞同北京政府的裁军,向革命党人施压。

    南方革命党人的军队是最为混乱的,牛鬼蛇神夹杂其中,无数的地痞流氓匪帮黑社会都在里头,妄想用量来对抗北方。

    由于在李安生的压制之下,革命党人并没有取得满意的权力分配结果,很是不满,除了黄兴等人表示接受,宋教仁着手改善同盟会之外,其他革命党人都在北洋军没有掌控的各省搞地方自治。

    这就是当前中国的政局,除了蔡锷为都督的云南以及胡汉民、陈炯明等人执掌的广东略为好些,其他的省份如湖南、等地都很是不堪,尤其是西藏,英国人始终在虎视眈眈。

    李安生很清楚暂时还急不得,中央政府弱而地方强,只能是这个结果。

    地方上至少还没有出现割据自立的风潮,也没有出现争权夺利的混战,只是偶尔有小规模的马蚤乱而已,只要不大乱,总体还是在朝着进步的方向走,比如民族工业的蓬勃发展。

    他急切的想要去除东北崛起的两道枷锁,那就是俄国与日本的压制,只有轻装上阵,才能够实现入主关内。

    日本已经吞并了朝鲜,开始以朝鲜为基地,进一步蚕食东北,要想不让日本一步步走向后世的那般强大,就只能在东北不让日本获得大量的利益。

    只要给他时间,他有办法让日本一步步的虚弱下去,但是日本不会给他机会,早晚会有一战。

    晚打不如早打,在一战前就打出一片新天地,有一战的几年过度,东北足够初步崛起,日本想要打中国的主意,就要掂量掂量自身的实力。

    他也想凭着这次战争,来促进东北的重工业发展,战争有利于军事工业,能够带动整个东北倾向于重工业,虽然由于清廷的倒台,东北实现民主,大规模的改革与规划已经逐步进行,但是还不够,需要战争的刺激。

    德国答应在东北与俄国的战争升级之后,提供第二笔1亿8千万金马克的贷款,提供更为坚实的工业援助。

    而美国,也因为英国扶持袁世凯,而倾向于扶持东北来对抗关内。

    李安生之前提出了1亿美元的贷款,美国虽然初步拒绝,但是司戴德来到买卖城,还是让他看出了玄机。

    美国是在衡量东北有没有这个实力,如果东北能够取得几个战役的胜利,那么美国资本毫无疑问的不会错过这个天大的良机。

    凭借着大笔的借款,东北有能力打赢这场战争,并且通过战争来促成工业体系的基础奠定。

    李安生提出尽快将东北扩军到二十个镇,不是没有道理的。

    目前东北军实际上控制了东三省、内外蒙古以及山西、直隶的部分土地,二十个镇其实并不算多。

    将来打下远东与外东北,二十个镇的兵力还不够。

    目前已经成军以及在编的九个镇,加上新军第六镇、山西的暂编第四十三镇,还有老王林的一个师兵力,李安生在黑龙江秘密编练的教导队两个师的兵力,第三十一镇到第三十六镇的编制刚好能够满足初步的二十个镇的初步需求。

    这次买卖城战役的打响,使得列强各国纷纷关注着这场军事冲突的进展,李安生向美国提出继续以半贷款半援助的方式,将第三十一镇到第三十六镇编练为美械陆军,让美国方面看到了李安生的决心。

    更何况,只要袁世凯识相,关内不但不会拖后腿,反而会给予方便。

    真要到对俄全面战争的爆发,北京政府难以置身事外。

    正当李安生等人在买卖城进行着全盘考量的时候,北京政府也乱成了一团。

    沙俄驻华公使库朋斯齐向外交部提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北京政府宣布东北保安司令部为非法政权,解散东北军,惩办战犯李安生等人,并且向俄国进行赔偿,再次提出了对蒙古的非分要求。

    而此时,袁世凯也似乎猜到了李安生的用心,他也是骑虎难下之势。

    京城的各派政治势力纷纷登台亮相,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有的倾向于惩办李安生,取消东北的非法割据独裁;有的倾向于对俄强硬,声援东北军;更有许多人倾向于北洋军出关接收东北。

    昏黄的灯光下,总统府内一片的安静,袁世凯与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等亲信手下反复思考着对策。

    北洋军将领的一致意见,是趁此机会逼李安生下台,接收东北以及东北军。

    东北的强大实力让北洋军如坐针毡,如芒刺在背,始终不敢动弹,更不敢南下压制南方的地方势力。

    但是袁世凯却有他自己的考量,凭借他对李安生的了解,李安生是个有野心的人,但是却绝不是一意孤行自走绝路的人。

    换做其他人在东北割据独裁,必定不会去主动招惹俄国,反而会趁机统合东北的势力,凭借北京政府应对俄国在蒙古问题上的举措来压迫北京政府。

    之前袁世凯是不想开罪俄国人的,但是这个关头,别说是李安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