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香港小亨 > 香港小亨第66部分阅读

香港小亨第66部分阅读

    道,“与其指望这部书,慢热,还不如动手修改开头,将开局从沉闷变得精彩!”

    田中芳树的感悟,张少杰不知道是好是坏。

    按照商业写作的原则,小说的一开始需要在几千字,甚至是几百字,最好是开头第一行就吸引读者。

    但是《银英传》这部经典,在历史上,却是反其道而行。在一开始非常的沉闷枯燥,很长时间里面,这部作品在市场上都显得不起眼。但是,随着《银英传》不断的连载,前期的读者越来越感觉到作品的魅力,于是,这部作品,是在连载了了几年之后,人气才开始逐渐井喷。

    现在历史改变了。

    田中芳树《银英传》意识到开头的枯燥、沉闷,有意将开头进行回炉重写。这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张少杰也无法预料。

    历史上的《银英传》是82年就开始出版,一直写到87年。200万字的《银英传》分为10册出版,累计销售达到1800多万本,并且在87年的时候获得了科幻小说中最具权威性的“星云奖”。此后,88年,这部小说的动漫改编大获成功,将《银河英雄传说》的影响力推向了整个世界各地。

    “加油!”张少杰深吸一口气,说道,“如果有写作上的困扰,可以写信给我!”

    田中芳树点头,道:“谢谢张桑,您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

    6月8日。随着《大唐双龙传》电影版的大卖,宣传工作已经告一段落。

    与此同时,德间书店组织的翻译团队,高效率、高质量的翻译、整理《大唐双龙传》的日文版。

    《周刊朝日艺能》杂志上连载虽然取得惊人的声势,但是也仅仅是为即将出版的单行本预热。

    事实上,《大唐双龙传》日文版的第一集单行本正式出版日期,订在了1981年6月20日。

    此时,翻译团队每天都在紧张的翻译、修订、润色,5名翻译家进行互相印证翻译,保证符合原文的意思。村上春树、田中芳树等等作家,则是对于翻译版本,再次进行润色加工。最后,3名资深文字编辑,继续对照中文版的原文,再次校队、修饰。

    经过了10人的翻译、编辑、整理之后,虽然可能文字一些强烈的个人风格可能会被磨平了。

    但是,《大唐双龙传》原本就不是靠文字风格吃饭,而是靠剧情。只要文字翻译的精炼、准确,那么就能够不损害小说的魅力。更何况,经过10人团队的精细修改,文字的耐读性,比起一般的小说,已经强太多了!

    《大唐双龙传》方面的事情,张少杰暂时放在一边。

    事实上,此次张少杰来,也不仅仅是为了宣传《大唐双龙传》。

    在来之前,张少杰已经与松下电器株式会社,签下了一套用于小霸王游戏机的主机装配,以及游戏卡带烧录的生产线。

    整个生产线的订单金额达到380万美元,而张少杰已经支付了10的定金。这次前来,主要就是去松下电器公司实地考察

    第一卷  第246章 松下电器

    第246章 松下电器

    松下电器自1918年成立,早期主要生产一些电灯、手电筒、电熨斗之类的技术含量比较低的白色家电。而到二战时期,松下集团也如同其他的企业一般被迫转型为军工厂,生产船舶、飞机供应日军在亚洲地区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到了二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经济非常糟糕,松下集团也因为战争中助纣为虐,而受到法庭审判。大多数的工厂被贴上封条,松下幸之助本人也被监禁。

    直到40年末期,松下幸之助等人被释放,松下集团才逐渐恢复正轨,重新考虑恢复企业生产。

    重新回到岗位的松下幸之助,在发不起工资的情况下,毅然号召工人恢复了已经中断了20多年的家用电器产品的生产。

    当时松下公司的工人因为是与企业签订了终生制合同,从上岗开始一直到退休养老,完全都是由企业负担,如果企业垮台,工人的一生奋斗都白费了。所以,40年代末的松下集团的工人,可以忍着企业几年发不出工钱的困难,坚持恢复生产。在公司下上的艰苦奋斗之下,用不了几年,松下集团又一次恢复了正轨。

    而在美军几十万大军驻扎在的年代,美国的商品,自然也是大量的向倾销。

    面对着技术含量比领先50年的美国产品。松下电器公司,只能制造一些低端的电灯、电吹风、电饭锅,至于更流行的收音机、电视机等等先进产品,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意识到技术上的落后,松下幸之助在50年代时召开“紧急经营方针发布会”时候强调,“今后要以国际经营者的身份,从事世界性的经济活动,当务之急,是要以谦虚的态度向外国学习!”

    经过有意识的向欧美国家先进企业学习,到了80年代的时候,松下不但在技术上不逊色欧美企业,更成为了世界闻名的高科技企业。

    在改革开放初,松下率先向中国投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并且向中国授权了数百项科技专利。相对于其他的日企来说,松下对于技术方面,显然是更大方一些。

    “欢迎张先生考察我们松下公司!”松下电器集团派出了一名叫做伊藤尻的经理热情招待张少杰。

    虽然,张少杰的订单仅仅有380万美元,对于松下来说,并不算是一个大顾客。但是,以张少杰现在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未来的购买力只会越来越强。所以,由不得松下集团不另眼相看。

    张少杰微笑道:“我可这次来,主要是看看我订购的那些设备,顺便参观一下你们的工厂,不知道可以吗?”

    “完全可以!”伊藤尻热情道。

    接着,张少杰被带入了工厂区。看到了工厂区间,很多的生产线上,已经出现了工业机器人,代替普通工人的劳动。

    只有一些精密程度更高,更复杂的任务,才是人工完成。

    整个松下的工厂,才不过是上万名工人,但是生产线上普及的工业机器人,就已经超过了两三万个

    “这样的机械化程度,要多少成本?生产效率与人工相比有多少优势?”张少杰看到松下的生产线,在80年代就开始使用工业机器人,不禁感觉到一种震动。

    这玩意,一直到21世纪初,中国的工厂因为用工荒、招不到廉价的工人,才迫不得已逐步的普及。

    现在才80年代,的工厂已经逐渐用上了工业机器人。

    虽然80年代的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程度,自然是远远不如21世纪。但是,能够早一点使用工业机器人,积累的先进生产经验,这也是无价之宝。

    “平均每个工业机器人,大约要5万美元,生产效率大致能够比得上一名普通工人。不过,一名工人一年要1万美元的薪水,工业机器人每年消耗的电能、维护费用,不会超过500美元。工业机器人连续使用6年以上,就比人工便宜了!”伊藤尻微笑道,“这样的数字化、智能化的程度,在也只有少数的厂家能够做到。不过,美国、欧洲更普及这种生产方式,因为那边的人工成本更昂贵!”

    张少杰闻言,不由的叹息。

    别说这个年代,工业机器人属于尖端技术,是禁止向中国出口的,事实上,哪怕不禁止向中国出口,张少杰也用不起这玩意。

    一个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效益,与一名工人相当。

    但是,此时的一名中国工人,一年至多要300美元的薪水。而一台工业机器人的成本,相当于167名工人的年薪。

    这样的“奢侈品”,对于这个年代的中国,是非常不划算、不经济的。

    张少杰将目光从那些显得奢侈的松下公司的先进生产线中收回,要求去查看自己订购的那套生产线。

    伊藤尻微笑,将张少杰带到一栋破旧不堪的老厂房。

    这个厂房,建于二战之前,目前已经属于即将要拆迁的危楼。

    张少杰订购的那套生产线,大多数已经拆卸,由工人装箱,运输到卡车上,最后到港口,再装入集装箱中。

    不过,最重要的那套印刷电路板机器,还是没有拆卸、装箱。

    “可以给我演示一番生产过程吗?”张少杰问道。

    “完全没有问题!”伊藤尻准备亲自操作机器,拿出一些pcb板和电子元件,装入机器中。

    在机器启动之后!

    张少杰看到,一个个的电子元件,按照统一的标准,镶嵌在pcb板上。整个装配过程,真是酷似印刷厂的生产过程。

    难怪这一生产过程,被称为印刷电路板。

    “这些电路板是做什么用的?”张少杰问道。

    “这是电视机的电路板!”伊藤尻介绍道,“当然这套设备,并不仅仅用于电视生产,其他的计算机、收音机之类的电路板,都是可以使用这套机器生产!”

    “还是多功能的?”张少杰笑道。

    “那当然!”伊藤尻看着这套即将淘汰的设备,依然能够甩卖到中国,换取不菲的利润,心中不禁充满了发达国家的优越感。

    张少杰看在眼里,心中依然是很淡定。

    因为他知道,如果小霸王游戏机项目进展顺利,那么这套380万美元的设备很快就会给他带给3800万,38亿甚至更多的利润。

    而在80年代年代,嚣张过度,让欧美多个国家财长联合施压,强迫日元升值,打压的产品出口。

    那时候,虽然因为日元升值,使得人的消费能力大增,股市、地产大涨,银行拥有用不完的美元外汇。

    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制造业、出口产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压,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了20多年。

    张少杰心想,等85年广场条约签署之后,再过20年,看看谁比谁技术更先进,谁比谁更财大气粗!

    ——————————

    6月10日,张少杰正式结束了之行。在酒井法子恋恋不舍的送别下,张少杰悄然与《大唐双龙传》剧组一道返回了香港。

    这次之行,对于张少杰来说,算得上是满载而归。《大唐双龙传》电影版进军,取得的效果,大致相当于历史上张艺谋的《英雄》的声势。

    而《大唐双龙传》的小说版,与德间书店的合作,可谓是强强联手。除了有众多的翻译、编辑之外,其中更有村上春树、田中芳树两位潜力大作家,帮这部作品润色。

    所以,《大唐双龙传》的小说版,在《周刊朝日艺能》上开辟专栏连载之后,迅速吸引了大量的读者追捧。

    而阅读过《大唐双龙传》日文版开头两万字的读者们,也纷纷对于《大唐》的小说版,好评如潮。

    有读者称:“张桑的文笔,完全是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张桑的故事情节、想象力,更是达到了惊世骇俗的程度!20世纪末,最值得读者期待的,应该是张少杰的文字!”

    每当张少杰看到这类评论,心中总是抽搐的。

    文笔?喵的,这个村上春树,也太认真了,将《大唐双龙传》文字润色的那么好,要是将来,村上春树不给润色了。读者会不会大骂——文笔不堪入目?

    刚刚下了飞机之后。张少杰带着一身疲倦,一个人径自回家去了。

    而古龙、徐克等人直奔宝龙电影公司。

    此时虽然的电影分红,还要过几个月才会到账。但是,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带给宝龙电影公司的分红,纳税之后,依然有1700万港元。

    此时的宝龙电影公司的规模,虽然不能不嘉禾、邵氏、新艺城,以及左派电影公司银都机构相比,但是至少也属于香港第五大电影公司!

    况且,《大唐双龙传》连续称霸香港、台湾、新加坡、,成为了1981年亚洲电影市场最火爆的一部大片,也使得宝龙电影公司彻底打响了品牌和口碑。

    古龙回到公司,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了《六指琴魔》的剧本,向徐克道:“徐老怪,这个剧本你拍不拍?”

    “拍,为什么不拍!不过,这部戏的主角黄雪梅,我希望继续让林青霞来演!”徐克笑道。

    “可以,你自己找林青霞谈吧!”古龙说道,“这部电影,预算应该是700万港元,不使用电脑cg特效镜头!你看够不够?”

    徐克点头道:“完全够了!”

    事实上,在此时的香港,导演、明星片酬还不如90年代那么夸张,如果不使用先进的电脑cg特效技术,700万元已经是相当奢侈的拍摄经费。

    第一卷  第247章 声乐训练

    第247章 声乐训练

    回到家。

    张少杰掏出钥匙准备开门,但是邓丽君、梅艳芳两道各具风韵的歌声,将他吸引住了。

    停留在门外。

    听了半晌。

    一会是“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过了一会,又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张少杰纳闷了,家里开演唱会不成?

    不过,怎么一首歌不唱全,就换一首了?

    很快听到屋里面,邓丽君说道:“停!下面我给你分析一番吧!艳芳妹妹,你的缺点和我以前是一样的,非常努力,也练习过很久的唱歌,但是却因为没有经过正规的声乐训练,而使得你的音域比较狭窄,只能发挥出很少一部分的嗓音天赋。甚至很多的地方根本就是用错了技巧,显得很滑稽!”

    “可是,我觉得尽力了,而且我自我感觉并没有走调”梅艳芳不禁有点气鼓鼓道。

    邓丽君显得宗师气度,分析道:“你别不服气,虽然你舞台上临场发挥能力比较强,声音别具特色。但是,唱的不地道就是不地道,你听我唱一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带发间你看,这就是音域比较宽阔时候,充满技巧的唱,能够真正的将每一个细节发挥的很好!”

    “嗓音的好坏,音域的宽窄,是关乎能不能专业的唱好每一首歌的关键!嗓音属于天赋,不能强求。而音域的宽窄则是可以通过专业练习获得提高!好吧,现在我们还是继续练声,从1234567,7654321,从低音到高音,一路唱到你唱不到的高音为止。之后,我们再从高音到低音,越唱越低,直到你唱到不能在低为止。每天坚持,长年累月这样反复的训练,就能让你能唱的高音越来越高,能唱的低音也越来越低。整个音域,不断的变宽,将会给你打下更坚实的声乐基础”

    邓丽君解释之后,开始给梅艳芳示范高音、低音。

    练声其实很无聊的。

    尤其是不断的重复“1234567、7654321”的曲调,练习高音和低音。但是,这样枯燥和无聊的训练,才是真正的正统声乐训练,是能够让一个流行歌手朝歌唱家层次进军的一道门槛。

    邓丽君也确实是一位接受过正统音乐教育的名师。

    随着邓丽君一点一滴的耐心陪着梅艳芳练声,并且不断纠正梅艳芳的错误。使得梅艳芳这才真正的开始了正规的声乐训练

    张少杰在门外听了半个多小时,才微笑的打开门,笑道:“丽君这是在收徒弟呢?我在门口,听你们1234567好半天了”

    梅艳芳脸一红,道:“你个坏东西,听我出洋相,很高兴吗?”

    “不不不,我这是听你谦虚、好学的求学过程呢!有邓丽君的指点,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需要好好的珍惜哦!”张少杰将行李箱放下,脱去外衣,说道,“有没有热水,我三天没有洗澡了,汗津津的,很难受!”

    “昨天就开始停水了,现在现在每天只有中午3个小时供水,你选择用水洗澡,还是留作饮用吧!”梅艳芳显得很是郁闷。

    “又停水?”张少杰不禁皱眉。

    事实上,香港供水不足,这是历史问题。

    本身香港就没有足够的淡水资源,如果仅仅供应几十万人口,倒是不会匮乏。但是在战后,香港的人口暴增到数百万,并且工业制造崛起,用水开始显得紧张。在战后50年代的时候,香港经济崛起之后,停水却成为了常态。

    60年代之后,广东开始修建水库,每年向香港供水超过1亿立方米,虽然对于香港水荒大大缓解,但是水荒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到了80年代末期,中国中央政府再次斥资50多亿扩建了水库,使得每年供水量能够提高到10多亿立方米。

    那时候,香港的水荒才真正意义上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