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香港小亨 > 香港小亨第17部分阅读

香港小亨第17部分阅读

冠文是不留情的,骂的张少杰几句:“是不是因为她是你女朋友,就没种叫cut!我靠,多一点男子气概,整个过程,大家都拍得行云流水,到她表演就有点糟,拖慢了整个剧组的进度!进度慢了,会给公司带来多大损失,你知道吗?”

    梅艳芳被骂的暗自落泪。

    张少杰也不敢多话。

    不过,后面也打起精神,争取好的表现。

    当然了,晚上回家的时候、清晨出发到剧组之前,张少杰还是和梅艳芳提前排练一下即将演的部分。

    梅艳芳演阿珍,张少杰则是生疏的配合,演一演邓小龙的部分。

    这样的努力,使得梅艳芳进步神速。到了剧组,正式表演的时候,最多拍三四遍即可通过。

    许冠文也并非是蛮不讲理的人。

    看到梅艳芳这几天进步神速之后,加上她演的部分也是可圈可点。

    尤其是《妖女》这首歌,能给电影增加几分人气,所以偶尔也会夸奖梅艳芳几句。

    这时候,梅艳芳演技也与日俱增,张少杰也开始松了口气。

    电影比想象中拍摄的要快!

    5月中旬,已经杀青,只剩下后期制作了。

    能够完成电影前期制作,许冠文比较高兴的,自掏腰包,请整个剧组两百多人,到酒店包场,吃一顿大餐!

    “少杰,这一部戏,基本上已经拍完了!虽然,你是生手,不过,进步之快、悟性之高,着实令人欣赏!冒昧问一句,你有没有兴趣干电影这行,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在嘉禾干的!现在做编剧、副导演,几部电影锻炼下来,就可以当导演了!”许冠文出言邀请道。

    张少杰笑道:“冠文大哥好意心领了!这段时间,虽然学会了不少的东西,但是隔行如山,写小说的时候,我很轻松,但是拍电影的时候,像一只呆头鹅一般,累的半死!暂时而言,我是吃不下苦头,还是去当作家轻松!”

    许冠文一愣,不久后苦笑道:“也对!你当作家可比当大导演还赚钱的!”

    张少杰解释:“不仅仅是因为钱……”

    许冠文道:“算了,写作也很好。如果你当导演,也许是影迷的幸事,但是你的那些读者,可就要骂死我了!对了,今后你还会继续写剧本吧?”

    张少杰说道:“剧本还是会写的!”

    “那就期待今后的合作了!”许冠文笑了笑,“你的剧本,我有信心!”

    一个半月的合作,张少杰与许冠文之间,有点惺惺相惜。

    张少杰佩服许冠文对于电影行业的精通,许冠文何尝不佩服张少杰在小说、编剧行业的天分才情!

    第一卷  第76章 才女亦舒

    第76章 才女亦舒

    1980年5月中旬,在南方,已是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的农忙季节。

    不过,在《摩登保镖》杀青后,张少杰反倒开始无事一身轻。

    《大唐双龙传》小说已经写完本了。

    虽然,550万字,至少要3年时间,才能出版完成。不过,这已经是明报、玉郎国际、万盛出版公司的事情了。

    因为不同公司出版的缘故,现在市场上流传的《大唐双龙传》,已经分成不同的版本。

    比如,《武侠与历史》连载的是《大唐双龙传》的黄易原版。

    《明报》上连载的是金庸润色版本。

    玉郎国际公司,为了宣传漫画,对小说版也进行了一定的改动。

    比如,玉郎版增加了一些情se暧昧、火爆战斗的剧情。甚至,还添加了一些港漫的“口胡”“口桀口桀”“要逆天”之类的强者语。

    台湾的万盛公司,好歹也是一家著名的出版公司,为了和市场上其他的《大唐》版本有点区别,自然也进行了一些的改动。

    张少杰打听之下,了解到万盛居然是请了三名言情作家润色,增强感情的细腻……好在,那些言情作者不敢改《大唐》的剧情,只是偶尔让部分场景人物对话变得“穷摇”了点。

    《大唐双龙传》居然出现了4个不同版本各具特色,张少杰是比较无语的。

    不过这也并不是张少杰的小说特有的现象。金庸、古龙等等小说名家,一本小说也是授权给众多的出版社去出版,也是会出现这种情况。

    当然了,《大唐》不同版本细节上的差异,惹起很多书评家的讨论,也成了一件奇事轶闻。

    至少一些《大唐》铁杆粉丝,往往是会收集《明报》版、《武侠与历史》版、玉郎版、万盛版,四大不同的版本全部集全,以显示自己是“真铁杆粉丝”!

    这几大版本中,目前看来,万盛版是发行量最大,读者最多。

    最受书评家们美誉的是《明报》金庸润色版。

    最受差评的是玉郎国际公司的版本,这个版本有些情se段子,也经常被一些读者吐槽,被称画蛇添足。但是,并不影响有一些读者,专门冲着情se段子而购买玉郎版《大唐》的!

    当然了,在读者中间口碑最好的反而是《武侠与历史》版,这个版本,是黄易为了适应中国内地的简体出版修改而成。所以,显得清爽、纯洁、故事性强,一些情se荤段子,基本不见。

    这个版本,在这个时代却被很多是张少杰书友们,称为——“少杰原版”!

    黄易版一个字没有改动的版本……

    却被称为——

    少!杰!原!版!

    听到这四个字。

    张少杰最初还是有点脸红的。

    不过,听多了之后,脸皮厚了,仿佛理所当然一般了。

    金庸、古龙、张少杰等等港台武侠作家,虽然被内地的文学家大爷们,视作不登大雅之堂。

    不过,张少杰又何尝看得起那帮子穷酸文学家呢?

    现在卖方市场,有国内的大锅饭,体制去养活他们,这些穷酸作家们还能混口饭吃。真要等到市场经济时代来临,90以上这样的穷酸都是要饿肚子的。

    当然,体制内的文艺学者们,也不全是无用的穷酸。

    比如,抗战时期就活跃在文坛的老一辈的左翼作家,就是非常有大气魄大格局的!

    事实上,老一辈的作家不但文学水平很高,而且还能够帮助国家做不少的实事。

    比如,中英之间香港谈判,政治上的谈判,是比较有硝烟弥漫的。

    但是香港回归不仅仅是要政治上的谈判,还需要在文化上的交流。

    1980年5月,一些中国国内的文化界人士,来到了香港,以文化交流的名义,与香港的一些名流、文化界人士,进行一些沟通交流。

    张少杰是金庸的徒弟,加上他在香港的知名度也是非常的广泛,内地文化界前来香港交流,张少杰也是接到了热情洋溢的信件。

    信件中,一堆的敬仰,一堆的香港、内地文化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如此云云……

    总之,张少杰够资格去参与文化交流了……

    维多利亚港口。

    香港的总督,带着一帮子官员,聚集在一堆。

    而李嘉诚、包玉刚、霍英东等等香港商界名流,也在保镖的簇拥下,在一旁谈笑风生。这群资本家,在内地有大批的投资。他们为了利润,选择了相信国内的政策。因为他们投资内地,符合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国策,所以现在他们都是“爱国资本家”。

    虽然同样是来欢迎内地来的代表团,但是金庸、张少杰等人与那些巨商们还是有点疏远的。

    码头上,写小说的,搞艺术的则是自发聚集在一边。

    现场作家人群中,张少杰看到了亦舒,但是看不到倪匡。

    因为倪匡是一名“受迫害妄想症”,整天觉得自己会受到迫害,他尤其怕见到内地的官方人物。

    倪匡害怕啊,因为他年轻时,在部队当兵的时候,养狗咬伤多位军官,冬天取暖居然烧掉木桥,因为受到了公安部门的通缉。所以,倪匡一路逃跑,从北方逃到了香港。

    待罪之身,使得倪匡极端自卑又极端狂妄,在香港混出头后,开始逐渐认为“错的不是自己而是全中国”如此云云,在香港大肆抨击内地体制。

    事实上,改革开放之后,倪匡写的伪科幻在内地是广受追捧的,以至于内地作家们以为科幻都是那样。结果内地不少的科幻小说作家,纷纷模仿倪匡,活生生把科幻小说全都变成了政治讽刺小说。

    因为打着科幻小说的名义写政治的小说太多,一直以后来90年代,中国内地突然加强对科幻小说的出版审核。

    出版社为了避免麻烦,对于科幻小说畏如蛇蝎,拒绝出版大多数的科幻小说。这也造成后来中国科幻小说界元气大伤。

    后来,90年代香港回归前夕,倪匡居然吓的逃到了美国、加拿大等地定居。居住十多年,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没有改变,钱财挥霍一空,不得不回香港。

    回来后,也没有人整他,倪匡知道虚惊一场,但是他不承认是因为钱用完了才回香港,而是解释说他妻子不习惯国外生活,所以才回到香港如此云云。

    “亦舒女士,幸会了!”张少杰笑着对一名三十多岁的女子说道。

    人说女作家中很少有美女,但是亦舒例外。

    亦舒五岁来香港,十多岁就已经出名,成为香港著名的美女作家!

    三十多岁的亦舒,还是非常漂亮的。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黑漆漆的眼珠透着灵气和慧黠。笑起来,整齐洁白的牙齿,衬着嘴角边两个小酒窝,很甜很甜。

    亦舒写的小说主要是言情小说,而且还是香港言情第一大家,有人把亦舒和琼瑶齐名,但是亦舒看不起琼瑶。

    因为,亦舒觉得琼瑶没文化,写的太俗太假,她说“那个琼瑶,提了都多余”。事实上,张少杰想来,亦舒应该是高傲、孤僻的,应该是不理人的。

    比想象中要好一些。

    亦舒甚至对他笑了笑,点了点头,道:“你的《大唐》我看过,两个市井小混混为原型的励志武侠小说对吧?”

    大姐姐一般的亦舒,笑起来很迷人。张少杰有点脸红,不敢看她:“恩,武侠是肯定的,可能励志吧。”

    亦舒道:“武侠小说我不太会写,不过却爱看。《大唐双龙传》看起来没有负担,用于放松心情很不错,心累了就看一本,很快就忘记苦恼了。不过,据说《大唐》全篇幅有500万字,你一本写这么长,读者能看得完吗?”

    聊起了写作,张少杰心情放松了一些说道:“我和大多数的作家是不一样的风格!为了让读者能够看的下去,看得不累,我的排版,大量采取了短句子、短段落,为的就是能让读者一口气看更多的文字,而不需要费精神!雕琢文字,对我来看,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文字改的更流畅,让读者看得轻松不累!”

    金庸听闻两者谈论写小说,也淡然说道:“少杰的观点是对的,作为小说家,一般的情况,应该把文字改的浅白,哪怕改十次,能让文字更浅显易懂,也是值得。”

    亦舒笑了笑,道:“这话是您以前,在明报培训新作家的时候,一再强调的吧?那时候,我才十多岁。你给的稿费太少,一个月才给几百元,我写信骂您,吝啬鬼。您可说,提高稿酬不可能!结果,到了发稿费时候,却多给了一些钱!”

    金庸笑道:“转眼间,十多岁的小姑娘,都成老姑娘了。什么时候,找一个能管住你的男人就好了!”

    金庸严重略带戏谑的含义看了看亦舒:“少杰也是个才子,但是才十七岁,难道你……”

    亦舒不禁笑的有点羞涩:“难道我这样的女人,就不准和小才子聊天了?”

    才女像亦舒那样,是很招蜂引蝶的。

    亦舒走到哪,一勾手,香港无数才子、名人,为止倾倒。不过,亦舒已经甩掉了两任丈夫了,一个是庄姓建筑师,另外一任曾是邵氏大明星岳华。

    现在,亦舒又是单身,围绕在她身边的男子,不知道有多少……

    张少杰有点脸红,仅仅是和亦舒聊天,却被金庸误解。张少杰想要解释,但是话一到嘴边,脑子又空白了……

    他抬头,看到亦舒静静的,只是望了望海水,眼波中留着莫名的情绪。

    张少杰忽然意识到。

    才女亦舒,终究寂寞……

    第一卷  第77章 国内来的文化交流团

    第77章 国内来的文化交流团

    巨大的船停泊在码头上。

    船上下来了巴金、艾青等等国内的文艺界的知名人士,这些老艺术家,和后来纯粹是从体制内培养的文艺工作者不太一样。

    因为,乱世中能够坚持本心,经历无穷苦难,依然能够坚持救亡图存的文人,都是心灵伟大的人,才能够发出惊世的呐喊!

    对于那个时代的爱国文人来说,文字是神圣的,不是为了自己个人小情感去写的,也不是娱乐大众,而是为了以文字战斗,以文字救国,才写的!

    比如,艾青,他搞文学艺术,并不的纯粹是喜好文学,其实艾青本人更喜欢画画。但是,因为党组织对艾青说,党和人民更需要他写文字,所以艾青毅然放下素描铅笔,改为拿起钢笔作为武器,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敌人做斗争。他的一生,经常因为政治因素入狱。

    比如,1932年宣传革命思想,被捕入狱。狱中几年写了一些诗歌,出狱后,1935年发表《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歌,轰动全国。抗日战争期间,艾青也是以爱国诗歌,鼓舞民族精神,激发文艺青年的斗争精神。解放后,艾青因为政治斗争,被错误划分为右派,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改造,直到特殊时期结束后,他才被平反。

    平反不久,重新拿出笔杆子的艾青,再次成为了以诗歌作斗争的战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艾青对祖国爱的无怨无悔的心声写照。

    国内的文艺代表团,带队的团长是巴金,副团长艾青。

    其他的,都是一些文艺青年,看起来,似乎是老一辈的文艺家,带领新一代的文艺家来香港见识一下世面。

    “巴金先生,你们的住宿,港府会安排的……”港督带着一帮政客,笑着向巴金等人道。

    巴金等人摇头,道:“我们来港,并不带有官方性质,也不是政治行为。我们仅仅是一些艺术家、记者等等民间人士,与香港文艺界同行进行切磋交流的!总督先生,你的好意,我们心领,但不劳港府费心!”

    港督在翻译叽里咕噜的讲解下,遗憾道:“那好吧……”

    这时候,金庸身后,一些香港的文艺青年挥舞着中国国旗,以及欢迎的标语,快步走了向前。于此同时,霍英东、包玉刚等等华商,也走上前。

    “巴金先生,你们旅途辛苦,我们代表香港文艺界,欢迎你们来港交流!”金庸笑着走上前,与巴金握手。

    巴金等人不是第一次来,笑着道:“査先生客气了,我们主要是来学习香港同仁的先进艺术表达经验!香港的文艺界,发展的比较蓬勃啊!比如说,新派武侠小说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群众很喜欢看。能够被群众喜欢的,并且是群众需要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文艺!”

    “我为你们介绍一下,这是香港的女作家亦舒,另外一个是武侠作家张少杰,其他的几位分别是……”金庸笑着向巴金等等介绍香港的文化界人士。金庸所介绍的众人,堪称是香港,也是整个华语圈最赚钱的一批作家了。

    相比之下,内地的文化人物,除了老一辈艺术家之外,新的文艺青年们,都是没有什么大人物。

    不过,有一个人让张少杰有点吃惊——张艺谋!1978年,停止教学多年的北京电影学院重新恢复招生。张艺谋就是第一批,勇敢参加了摄影系招生。现在算来,张艺谋是北影摄影系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届的北影学生,需要到1982年7月才正式毕业。

    北影学院,停止办学十多年。事实上,这也过去的错误文化政策造成的。特殊年代时期,最受冲击的,其实是文化界。那时候,很多盲目群众是文盲,也并没有意识到文化和专业知识对于国家重要性,很多的科学家、教育家、导演,这些“臭老九”都在各种运动中被打倒了。

    首批恢复教学的北京电影学院,其实在当年,没有多少学生敢去报名。录取的成功率甚至会比高考更容易。而这一届的北影学生,在后来30年中,绝大多数都成为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