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龙兴之所 > 第两百七十九章 古都长安

第两百七十九章 古都长安



    跪坐案前的满宠、荀攸等见刘璋走进大堂,连忙起身拜见。

    刘璋挥了挥手,示意大家免礼后,居中而坐,众人也都重新坐回座位。

    刘璋朗声道:“各位,如今关中大部已经被收复,虽有段煨等人仍拥兵在外,但已难成器侯,董卓劝降的书信业已派人送往各处西凉叛军之手,如若他们识趣便好,否则,孤决不会有妇人之仁,必以雷霆之势一举全歼所有敌军。下一步,重点将从兴兵讨伐转移到生产建设上来,今天召大家前来,就是希望大家群策群力,一起为关中百姓做些事情,早日让关中百姓回到安居乐业的日子。现在,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少时,满宠看了看众人,向刘璋行了一礼,说道:“主公,关中深受董卓暴政之苦,大多百姓处于食无果腹、衣无敝体、病无可医,甚至死而无敛的境地之中,西北的隆冬转眼便止,必须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否则不知又将有多少百姓死于西北的寒风之中。属下以为,事有轻重缓急,而当前最重要的莫过于让百姓有果腹之物、御寒之衣,只要挨过这冬季,等到春暖花天,但可开始春耕,待到来年秋收后,百姓便可慢慢实现自给。”

    刘璋点了点头,道:“以伯宁之见,应该如何解决食、宿之事呢?”

    满宠道:“回主公,关中虽然百姓困苦,但是西凉集团各级官员却是脑满肠肥,府库更是充溢之极,我军此次北伐大获全胜、缴获颇丰,其中缴获的粮食救济关中百姓渡过这个隆冬不成问题,整个冬季可由汉中调运粮食、物资输入关中,以备来年之用,如此坚持到来年秋收应无问题。不过属下以为我们不能无条件救济百姓,常言有道‘升米恩、斗米仇’,若令百姓养成惰性,盼望始终接受我军救济,终有一日我军将力不从心。目前长安施行的以工代赈属下便以为非常合理,目前军事打击已近结束,大量军队可以腾出手来从事建设,可以让军队以及俘虏的西凉士兵配合百姓重建家园、修筑道路、建设城池、开垦农田以备来年耕作等等,让告诉所有百姓必须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才能领取到救济之粮,当然了,那些实在因为年龄或身体原因不能从事劳作的人也可以领取一份救济粮。”

    逢纪道:“伯宁之言有理,属下以为,以工代赈,这第一工便可选择为百姓修缮房屋,以抵御严寒,否则西北的寒冬必定会夺去许多百姓的生命。何况就算我军不救济,百姓也会寻找避风之所,此刻百姓是为自己修建家园,又有救济粮可领,必然欣然投入其中。只在避开了冬季的饥寒,来年关中就会慢慢复苏,待得两三年的沉淀后,关中又将是沃野千里,成为主公的又一大粮仓。”

    郭嘉道:“关中百姓大多背井离乡,农田荒废、商业低迷,必须尽快展开宣传,将我军的新政推广至整个关中,号召百姓重回家园,有了百姓才有劳动力从事生产,有了生产才有收益,才能进行商业往来,而商业又是我军重要的赋税来源。”

    荀攸跟着道:“虽说战事即将平息,但我军却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方面须防范关中西凉余孽死灰尘复燃,另一方面,草原即将降雪,匈奴人处境将变得十分困难,须加强北方警戒,以防备匈奴突然窜入关中为祸百姓!”

    戏志才点头道:“北方的确不能疏忽大意,往年匈奴便时常在无法放牧的冬季深入北方各州劫掠,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必须加强左冯翊的兵力,时刻防备、反击匈奴人的入侵!”

    荀攸又道:“关中各县城池年久失修,是否可以派出精锐士兵驻防左扶翊、北地郡各县,同时动员各县百姓协助士兵修缮城防。那些西凉俘虏身体大大强于普通百姓,是很好的劳动力,是否可以将他们配给各县,参于修缮城防,让他们用他们的又手赎还以前的罪孽。”

    郭嘉跟着说道:“匈奴骑兵行动迅速,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很难有效应对其入侵,眼下关中大战已无,可否向潼关派出一股精锐步兵,命刚刚赶往潼关一线的骑兵主力撤回长安,以抵御匈奴人,保卫长安安全?”

    众人纷纷称是,此时的益州军中大多数人已经将刘璋视作了大汉天子,他的安危至关紧要,绝不能有一丝差迟,而刘璋短期内不可能离开长安,因而必须确保长安的安全。

    ……

    众人各抒己见,不多时便讨论出一系列的办法。

    刘璋遂下令将以工代赈的榜文发下去,同时派出许多宣传队深入各地宣传政策号召百姓返回故乡,又命人自汉中调运粮草,以备来年之用,紧着又将性格越来越沉稳的关羽调往潼关,全权负责潼关一线诸事,调北宫衍驻左扶翊、李典驻北地郡以防备匈奴,调华雄部驻防长安。

    一道道榜文发布,关中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施工热潮,百姓不用再忍饥挨饿,不再担心被突然撞进家门的西凉军抢去最后一粒粮,不会眼看着妻女老母遭受侮辱,不用担心随时可能会被无辜杀害,社会秩序慢慢开始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