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十色 > 第84部分

第84部分

我就上学了,由于我在三姨姥家当过旁听生,有了一些基础,所以一入校,我就直接念了三年级。

    光天化日,众目睽睽的,在我上学的问题上,朱凤琴没再敢难为我。

    水书记给我的那个书包,她也只是在心里觊觎,但没有像扣留三姨姥给我的那两个包袱一样,给无情地剥夺去;于是我就整天跟我的书包形影不离,走到哪里就背到哪里,就连睡觉都用后背靠着它。

    也许那个书包在我人生的旅途上,才算作最早的行李吧……(

    正文 35、人欲熊胆(求收藏)

    从那以后有那么两三年,朱凤琴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没再怎么克扣和刁难我。请牢记

    宅基地的另一半钱乡里很快就兑现了,朱凤琴就跟他的兄弟朱凤革张罗着,在离汪来宝家不远的乡里批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一套漂亮的三间大瓦房。朱凤琴反复强调,四处游说,宣扬乡里给的建房款只够盖一间房,另外两间,一间是她出的钱,另一间是她兄弟出的钱。这就为后来她无偿使用和霸占那几间房子找到了借口和依据。

    新房子很快就盖好了,朱凤琴又四处游说说,我外甥女太小,自己不会开伙,所以为了汪汪这孩子,他们一家就都得搬过来住。她那么说了,也就那么做了。搬家对于我很简单,只要背上我的书包就行了,不像汪洋和汪海有那么多的玩具和行李要搬。

    等到了新房子,还是延续在旧房子的习惯:汪来宝和朱凤琴带着汪海睡西屋,我跟汪洋睡东屋。当然还是汪洋睡炕头,我睡炕梢,不为别的,就因为她到了十多岁了还是隔三差五地尿一回炕,要是不睡炕头,铺的褥子根本就不能烘干,再说我也睡炕梢睡习惯了。

    那个旧房子就交给了朱凤琴的兄弟朱凤革使用,真像他当时对朱凤琴说的那样,他不是把房子租出给了别人就是自己当了仓库,后来还真的养了一阵蝎子和蚂蚁,不赚钱又养了几只孔雀,可是一闹鸡瘟孔雀也跟着死了,家里就留下几根孔雀羽毛。他还不死心,就弄来两头狗熊来养,说是要活熊取胆;养了一年,还真赚了不少钱。

    朱凤琴就拿着分给自己的那份钱,坐着“二狗子”开的吉普车跑到城里,给自己装了一只假眼,听说是一只活狗的眼睛,虽然按在她的眼眶里是活的,可是只有个眼的形状但还是看不见东西,平时的时候看上去还顺眼,一到她发泼耍横的时候,那只狗眼就难看得吓人,贼亮贼亮的让人想起了它原有的主人……

    见养熊取胆赚钱,朱凤琴和她兄弟朱凤革就扩大饲养规模,将原来的两头一下子扩大到了4头,东屋两头,西屋两头,当然收益也就猛地就翻了跟头。朱凤琴这回得了钱,就去又坐着“二狗子”的吉普车去城里给自己美容,又是祛癍又是纹唇纹眼线,还给头发烫了个大波浪。描眉画红地从城里回来,一进门,吓了汪来宝一大跳,险些把拐杖给扔掉,适应了好几天才敢正眼看她。

    经过两年的养活熊取胆叫朱凤琴和她的兄弟朱凤革尝到了甜头,到第三年就再扩大饲养量,将狗熊的数量猛增到了8头:东屋4头,西屋4头。到了年底一算账,效益又翻了两个大跟头,就连淘汰的那两头已经无胆可采的狗熊时,8只熊掌就卖了可观的一笔钱。朱凤琴的钱分的就更多了。这回她有了钱,除了进城给自己隆胸、换肤、拉皮以外,还将汪洋带到城里去给割了双眼皮,带了牙套,还顺便去医院治疗她的遗尿症。

    到了医院,大夫就问汪洋的生活习惯,别的大夫都没说什么,听到汪洋总是睡热炕头,就立刻纠正说:“不能再让她睡热炕头了,因为那样会让她产生依赖心理,觉得尿了也没事,反正能烘干,再加上睡热炕头就会口干舌燥,就得多喝水,长此以往,就恶性循环了。”

    朱凤琴就说:“那还能不让孩子喝水,尿了炕在尿窝里沤一宿哇!”

    大夫就说:“必要的时候也得让她不舒服几回,这样她就没有了依赖心理,再加上药物和大人定时叫她起夜,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病也就好了。”

    听了大夫的话,朱凤琴回来别的没先做,最先做的就是把我给撵到了被汪洋常年遗尿给尿得臊气熏天的炕头上,然后还给了我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夜里12点务必要叫汪洋起一次夜。

    头一天晚上我哪还能睡得着哇,那一股股的臊味儿呛得我呼吸都困难,到了12点我就叫汪洋起来撒尿,可是已经晚了,她已经痛快淋漓地将一泡大尿给尿到了我一直保持清洁的炕梢上!汪洋怕她妈第二天骂她,就逼我回炕梢,她回炕头好给烘干。我在她面前从来都是说下句,占下风,甚至逆来顺受,所以只能听她的。

    到了第二天,朱凤琴一早就过来,想听到一个胜利的捷报,可是却看见汪洋又睡在炕头,还尿了炕,就过来揪起我来说:“你是怎么搞的,叫你睡炕头你又睡了炕梢,叫你叫她起夜,是不是也给忘啦!”

    我听了也不想辩解什么,就默默地去看汪洋,可是这家伙却一点儿德行也没有,根本就不为我说一句话,好像昨天晚上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害得我又被朱凤琴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给臭骂了好一阵,后来是大舅汪来宝来了,大声说:“是你女儿尿了炕,怎么还骂别人哪!“朱凤琴才停止骂我,将矛头转向了大舅汪来宝。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