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宗豪 > 第四十六章 本经

第四十六章 本经

    丁樘道:“想必这位娄先生与老师关系极好。”

    胡居仁道:“你这猢狲,我这般损他,你怎还道我与他关系极好?”

    “只有朋友才会拿近事玩笑,老师却是瞒不过我。”

    “不错,我与他确为挚友,不过却也有些分歧。”说完,胡居仁道:“倒被你带偏了,正道这经术呢。科举考试分作书义与经义,书义为四书之义理,经义,即是五经之义理。四书必考,而五经只选其一,此事你当知晓。”

    丁樘点了点头,此事他原本也不太清楚,但既然已经决定要科举入仕,那么这些小规则他自然也主动去了解过的。

    明朝的科举考试虽然分三场,但真正受重视的只有第一场;第一场的题目是“本经义”四题加上“四书义”三题。

    所谓“本经”,或者说“专经”,就是每位考生在报名时要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中确定一经作为自己的专精方向,考试时写四篇以这部经典中析出的句子为题的经义文章。

    四书义则是从《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所谓“新儒学”的经典中出的三道题。也就是说每次考试考官一共要准备二十三道题,而每位考生实际回答的是七道题。

    有点类似于必修和选修,四书必修,五经选修。

    而在明代科举里,四书因为有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差别不甚大,那么科考的差距就体现在了“本经”上。有家学的人家,往往数代传承一经,所以有很大的优势。比如宁波鄞县杨氏之《易》、江西安福彭氏、邹氏之《春秋》、莆田林氏、铅山费氏之《书》、济南新城王氏之《诗》、余姚谢氏之《礼记》、烛湖孙氏之《易》。

    而他们往往也把这个当做一种资产,限制出口,导致垄断了一些学术资源。而当地的读书人或凭借关系,或因为方便,也求取于这些人家。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专精的经术就有了不同。比如说西安福、湖广麻城、南直祁门之《春秋》,南直山阳、湖广麻城、浙江余姚之《礼记》,福建莆田、南直隶无锡之《尚书》,浙江鄞县、福建晋江、南苏州之《易》,南直隶常熟、浙江慈溪之《诗》等。

    而像白鹿洞书院这样的地方,优势就在于经术传承比较齐全,你无论治什么经,都有对应地老师教导。而像胡居仁这样的名师,更是无所不通。即使如此,胡居仁早先也是专精于《春秋》的《公羊》、《左传》二传的。

    所以胡居仁为丁樘选择了《公羊》,也算是操回了老本行。

    胡居仁接着说道:“《公羊传》较之《左传》、《谷梁传》要晦涩许多,但正是因此,考察的深度要浅显一些。不过科举不分三传,选的《春秋》那便是三门都要考。是故实际上,你三门都要学。只是老夫却希望,你能将《公羊》作为学问来治,而非仅仅只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

    丁樘点了点头,这些学问上的事情,自然是要听老师的。

    “三传之中,《左传》最好读,却也是最难精;《公羊》最难读,但注解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