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宋耻 > 第一百七十三节 河北(1)

第一百七十三节 河北(1)

很少主动进攻。

    刘豫骑兵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拦截河北民众,防止民众逃亡到山东。

    这就叫民心所向,刘豫政权的搜刮,虽然没有像女真人那样激起大规模义军活动,但也让老百姓活的很苦。每年白白给金国几百万贯,还不断征发签军,生产恢复的又不太好,老百姓生活的压力太大。刘豫骑兵拦截,东藩骑兵自然会接应,去年一个冬天,从河北地区逃往山东的老百姓多达三万多人,每天都有老百姓过河。

    统治成这个样子,李慢侯不相信有那座城市有坚守的决心,不相信那个将领真心会为刘豫卖命。甚至不少延边守将,早就悄悄联系这边,准备投诚。比如棣州,甚至北方的沧州。

    李慢侯的进兵路线,将从济水下游出击,因为滨州、棣州的守将其实已经暗中投降,那里虽然不是黄河沿岸,可是有一条马颊河可以利用。这条马颊河,相传是大禹治水时候,凿通的黄河入海通道,起于澶州坡,从无棣县入海。不过这大概是牵强附会,附近一条大致平行走向,都是发起于澶州往东入海的徒骇河,也是大禹开凿,名字确实都是大禹当年开凿的九条入海通道的名字,但河道就未必是了。

    此时徒骇河当地人叫土河,到明代才被附会上徒骇河的名字。不过土河和马颊河倒是真的跟黄河有关,因为宋朝黄河改道进入山东的时候,确实占用过两条河的河道,甚至同时占用过。黄河现在北流、南流,但依然有水溢入这两条河。山东北部沿海平原的河流命运基本上都是这样,被黄河占道,然后淤塞,黄河继续改道。当地江水适应地表径流排泄的需要,又渐渐在这些淤塞的河道中发育出一些新的河流。比如这个后世称作徒骇河的河流,其实是宋代的漯水,被黄河淤塞后,改道以后自己又慢慢冲刷形成一条条新的河道。都没有命名,当地人叫做土河。

    李慢侯选择滨州和棣州,看重的就是马颊河的水道。虽然黄河干流已经不从这里入海,可是马颊河自唐代疏浚以来,河道就没变过,唐朝人用作海漕。李慢侯可以利用这里,从登州跨海运输粮草。马颊河中游又跟正在形成的土河相互连接贯通,运输十分便利。最重要的是,马颊河水道就经过大名府。

    赵立的进兵路线要绕一个大圈子,因为从开封往北到滑州是决口后的黄泛区,尽管大多数水已经退去,可路很不好走。也没多少人烟。赵立将从开封西北渡过黄河,进攻女真人统治下的卫州,沿河北岸向大名府推进。最后跟李慢侯合围大名府,攻灭刘豫政权的都城。

    由于宋代黄河在山东多次改道,因此马颊河淤塞严重,李慢侯选择夏季进攻,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担心马颊河水量不足,不便于运输,至于战船,基本上很难发挥作用。

    四月十日,李慢侯的骑兵顺利接手滨州、棣州两座城池,正式打响了北伐之战。

    行动十分迅速,别说刘豫了,山东人都没察觉。等他们察觉到的时候,李慢侯已经准备带大军渡河。让李慢侯没想到的是,不少山东名门,竟然投拜帖,见面之后他们竟然反对李慢侯此时北伐。

    他们希望李慢侯能够慎重一些,不要贪功求大,认为不应该过河跟敌人野战。

    李慢侯将其视作这些山东名门的地方观念,没有理会。

    计划顺利进行,一切都跟想象中一样,兵不血刃拿下滨州、棣州之后,沿河逆流而上。一路很少遇到抵抗,大多数时候都是骑兵在前接收城池。敌人不是开门迎降,就是逃跑。

    直到德州的时候,才遭遇了刘豫派来的援兵的阻击,在城外将其轻松击退之后,德州也开城投降了。

    继续行军,到了博州聊城,终于遇到了刘豫的重兵。李慢侯还以为要到大名府才能遇到大战,甚至怀疑大名府有没有抵抗的勇气。没想到在聊城就遇到了硬骨头,强攻了一次,没有成功,也不试了,分兵一万围城。绕过聊城继续进攻,聊城南方就是一条黄河故道,此时也是有水的,算是土河某段河道。河对岸就是郓州境内,再往南不远就是济水,张荣的水军就在济水上活动,这一带全都是李慢侯势力的活动中心,因此他可以放心大胆的分兵。

    五月中旬,经过一个月的行军,基本是行军,前锋进入大名府境内,后队还拖在聊城。下旬,扫荡了周边的一些小镇、县城之后,李慢侯三千骑兵开抵大名府城下。后队在逐步跟上,兵力越来越多。

    六月十日左右,就能拥有攻城的兵力。刘豫守军缩在大名府城中坚守不出,大概把希望寄托在女真人身上。

    女真人肯定会来救援的,他们在刘豫丢失河南地区之后,没有废掉刘豫,就是希望刘豫能帮他们抵抗宋军。

    这种情况,李慢侯没有应对之策,怎么敢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