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宋耻 > 第一百五十九节 申城(2)

第一百五十九节 申城(2)

朝。算是一个朝代,因为他虽然统一了南印度,却没有能消灭另外两个王国,哲罗和潘地亚只是臣服状态,国土面积龟缩于一隅,却没有灭亡。

    这个朱罗王朝此时还不算太衰落,距离他的巅峰期过去才几十年。巅峰时期,朱罗王朝统一南印度之后,一度击败东南亚的室利佛逝王国,疆域最大时包括印度南部、锡兰岛、苏门答腊岛大部、马来半岛大部等等。不过朱罗王朝兴起只是刹那间,很快就萎缩,如今依然只是统治南印度一隅,连锡兰岛都不在控制下。

    而福建海商给李慢侯带来的,正是锡兰岛上的女工,也就是说压根不是印度人。漫说现在代表印度的,其实已经成了阿富汗来的回教王朝,即便李慢侯也认泰米尔王朝,跟这些锡兰人也没什么关系。

    李慢侯一定要印度人,并非有什么种族歧视,而是他希望得到最好的织布技术,而最好的技术,永远在经济最发达地区,印度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肯定是在恒河平原,而不是南部一角的泰米尔地区,更不可能是泰米尔的附属区锡兰岛。可他现在还不知道情况,他以为他成功引入了技术,拿到了黄道婆的成就。

    更久之后李慢侯才彻底弄明白,这些人连锡兰岛的泰米尔人都算不上,而是锡兰岛的僧加罗人。僧加罗人跟泰米尔人有血缘关系,都是从印度南部迁入锡兰岛,但文化差异很大,僧加罗人信佛教,泰米尔人信婆罗门教。两拨人都在锡兰岛上建立国家,僧伽罗国和泰米尔国之间战争不断。这些女工,正是一群福建海盗从泰米尔人军官手里买来的奴隶,而他们付出的,是几件福建产的瓷器。

    由于语言不通,还没有翻译,只能用手比划,所以交流起来十分困难,李慢侯很久以后才能知道这些真相。

    所以他热情十足的培养这些他以为的印度人,后来以为的泰米尔人,最后才弄明白的僧伽罗姑娘丝织技术,刺绣技术,打算研发出新产品返销印度,那样他会死的很惨。

    除了三十个女工,还有三十个男工,是种棉花的。李慢侯还以为印度人也是男耕女织,打算引进的是三十个家庭,不知道福建人怎么理解的,这三十个印度农民确实会种棉花,可跟女工根本不是两口子。后来李慢侯才知道,这些农民确实是从印度抓来的。而且他们不但会种棉花,他们也会织棉布,技术比那些女工还好。他们是在海边小镇向福建海盗兜售棉花的时候,被人给绑票了。

    同样是无法交流,李慢侯不知道实情。通过简单的比划,指指种子,指指地,农民就能理解是让他们种棉花。

    将上海周边最好的田地都给他们,他们也足够专业,棉田长势很好。如今刚过九月,陆续有棉花从壳里开裂,露出白色的微笑,他们小心翼翼将棉球摘下来。棉花不好伺候,从裂开到采收,最好不要超过七天。而且这些是种子,得靠这些原种扩大产量,每一个棉球都不能浪费。

    他们摘了棉球,剥下籽,然后将花团收起来,这时候那些女工才有了正经工作。她们开始带着一批招来的以前会纺麻的妇女,用从印度进口来的纺织机开始纺纱、织布。

    第一批布织的并不好,不管是女工织的还是当地妇女织的都不好,逐渐逐渐就好了起来。第二批布看着就像样多了,李慢侯将布送给了两个公主试穿。也是做个广告,公主吗,喜好很容易被其他贵妇模仿,毕竟李慢侯早就将他们带歪了,她们没有普通的宋朝公主安分,动不动就要跟贵妇们搞个茶话会什么的。

    今年的产量太小,李慢侯打算全留给公主,给他们制作各式各样的服装,冬装、夏装、秋装,让她们穿着到处显摆,独一份算不上,因为大理国也向大宋出口这种布匹,但依然很新奇。

    等到了明年,一朵棉花里七八颗种子,一株棉花上有几十个棉桃,个别甚至能结出一两百个,因此明年棉花种植面积,可以扩大到几万亩,可以小批量生产棉布。

    上海所在的松江地区本就是明清时期的产棉中心,地利得天独厚,生产出来的棉花,靠着上海港还可以大量出口,这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产业。

    不出五年,棉纺织业就将是上海地区一项支柱产业,跟苏湖地区的丝绸一起成为上海港发展的基石。这也将奠定上海港独特的优势,很快会将江北的通州彻底比下去。因此此时是投资上海的最好时机,稍晚一点,就不可能用如此低廉的成本在上海圈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