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宋耻 > 第六十四节 坚壁清野

第六十四节 坚壁清野

,金人也很难胜过宋人。

    第一步是将瘦西湖往东延伸,跟大运河接通,形成环绕扬州大城和子城的巨大环状护城河。第二步将唐朝时的东水门一带疏通扩大,唐朝时候东水门进城水道,此时是收缩后的扬州城北护城河,直接跟大运河贯通。这里往北,就是子城的南护城河,两条护城河之间,相隔两里地,子城南护城河利用了唐朝时候的护城河一部分,十分宽大,与运河宽度相当。李慢侯雇人将这两里地的洼地继续深挖,最后将运河堤坝推到,形成了一个三里见方的湖泊。

    这座湖泊不算深,但水面不算小,大战船摆不开,但普通的漕船却能来去自如。经过精心计算,即便枯水时候,这里依然不会变小。这样金军想走运河而过,就必须穿过这片人工湖。相当于部署一只水军,就能切断金军北上的通道。这就让金兵必须要打破扬州城,否则不可能北返,当然抛弃劫掠来的大量财富,轻骑北归还是可以的,但他们肯放弃吗?如果真的愿意放弃,金兀术就不会在黄天荡里被韩世忠堵一个多月。

    工程如期完工,这片人工湖南边是大城北护城河,北边是子城的南护城河,西边到大城北水门,东边就是大运河,如同大运河在这里长出一个瘤子,李慢侯干脆给湖泊取名留湖。就让这块毒瘤,留下任何想经过此处的敌寇!

    除了修建留湖这个巨大的工程之外,在实际控制的地区内,李慢侯执行着坚壁清野的防御政策。坚壁清野可不是烧了屋子,粮草,留给敌人一片旷野的意思,就是字面意思,修建坚固的墙壁,清洗广袤的原野。

    坚壁,从天长军往南,一直到瓜洲渡,这个扬州地方境内,修建大量小而坚固的堡垒。天长军以西是丘陵地带,沿着白塔河,有两座城镇,石梁镇和白塔镇,全部都修建起坚固的城墙,天长军以北的铜城镇也是如此,天长军军城也不例外,不但加固军城,而且利用靠近高邮群湖的优势,以白塔河为源头,修建了密集的水网,一边用于灌溉水田,一边迟滞金军骑兵。

    金军骑兵一旦失去机动优势,李慢侯有信心用自己的精锐步兵在这里跟金军进行一场大规模野战,胜则切断金军屡次经天长军南下的渠道,败则退往高邮群湖,让金军望尘莫及,进可攻,退可守。

    扬州境内更是如此,西北方的大仪镇,东北的湾头镇,南方的杨子桥都彻底堡垒化,城墙加厚,加高,加马面,除了面积小之外,跟大城市没什么区别。在扬州以北的邵伯镇,长江边的瓜洲渡,除了加厚城墙外,还各自驻扎了一个水营,部署水军,日夜操练。

    邵伯镇这里,因淮河南流,汇聚起了一个小湖泊,冬季收缩之后,依然有一片水面,而露出的浅滩上则是一些泥泞和苇草,骑兵在这里没有用武之地。在这里驻扎水营,主要是防止金军攻破了北方城池后,作为扬州的北部屏障。瓜州自不用说,这里就是阻挡金军北返的第一道防线,一旦金兀术突破了韩世忠的封锁,李慢侯将在这里挡住他们。

    坚壁之外,还有清野。夏收之后,粮食将被集中到各个难以攻克的堡垒。天长军的粮仓集中在湖区,湖区里水寨林立,尽管并不适合长期储存粮食,但却能让金军绝对得不到这些粮食,一些水寨建在露出湖面的沙洲上,周边是连绵的水泊和曲折的芦苇荡,贸然进入,别说攻下这里,连路都找不到。就算有一些当地人带路,如果不是长期生活在其中,同样也会转晕,因为许多湖叉都是这两年才形成的。

    粮食集中起来后,残留田地里的秸秆,如果收集不起来,就一把火烧掉。让金兵战马连草料都没有,要喂马,只能吃他们从远方带来的粮草,在本地一根稻草都不愿意留给他们。

    完成这么庞大的工作量,当然需要巨大的投入。扬州官方直接雇佣的劳动力数量,高达十万人。但更多的工作量,其实是按照传统,在乡村由地主乡绅组织施工,地主出粮,百姓出工。扬州官府只是对几座城池进行加固,以及投入巨大人力开挖留湖。

    总计投入了一百万石粮食,其中一半是李慢侯去年储存下来,没吃完的陈粮,这些当然不是白给扬州官府的,李慢侯肯,侯东还不乐意呢。这些是公主府的私财,是借给扬州官府的,至于他们什么时候还,还在协商,晏孝广看样子是有做老赖的打算。

    要忙的事情太多,乃至李慢侯都很少亲自监督士兵训练,他将训练编成了手册,交给武官训练,文书监督,而他自己则负责验收,几乎将练兵当成了工程项目来做。

    一直到八月,李慢侯才腾出手,开始在扬州周边展开大规模的剿匪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