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武则天正传 > 武则天正传第3部分阅读

武则天正传第3部分阅读

为深信自己的命运,她欢迎一切上天的征兆,真的也罢,假的也罢。她已经把高宗的年号更改了两次。有一次外省一个农人,在洪水泛滥的时候,看见了一条鳄鱼,在浑浊的水里,那条鳄鱼看来像一条龙,的确像一条龙。也许是一条龙。武后相信那一定是一条龙,那是帝王的祥瑞之兆。于是她把高宗的年号改为龙朔。新宫中的朝议大厅含元殿落成的时候,她又把高宗的年号改了一次。据说孔圣人降生之时,曾有灵兽麒麟出现。这次是有人看见了御膳房抛弃的一个鹿趾,奏称大概是麟趾。武后相信那一定是麟趾,于是把高宗的龙朔年号又改成麟德。

    把皇帝的年号一改再改,令人计算年代非常不便。可是这种情形竟尔愈演愈甚。因为一则武后相信文字的魔力——她一再更改王公的名字,以后再提。二则她喜爱发号施令,一时心血来潮,便颁布旨意。比如说,早饭之后,她说:“我想到了一个新名字!就叫它吧!”就轻而易举地改了。往以后看,就知道她改变历法,把十一月改成正月。她所要做的只是说一声:“一年由十一月开始吧。”后来又说:“一年还是由正月开始吧!”有时在一年中间,她把皇帝的年号改变两次,所以那一年就有三个年号。比如说,武后甲申年就是。她一生所更改的皇帝年号,累积有三十三个之多,真是女人反复无常轻举妄动的奇闻。别的帝王的年号,通常只有一个。

    现在新宫里又闹了奇事。新宫之兴建,是好让武后离开旧宫,因为旧宫闹鬼。但是旧宫的冤魂似乎随着武后来到了新官。这也颇合乎情理,因为新宫原与旧宫接连着。新旧两宫之间,人走起来也不过十五分钟,何况是鬼呢。武后找了一个道士郭行真,画符念咒,燃烧纸符。这种令人怀疑的举动数夜相连。这些夜间的活动武后是何所取意,谁也无法知道。一夜一夜的,只有武后和郭道士在一起。据说,除去武后,任谁也不能走近,否则冤鬼便不肯离去。非得断绝人迹万籁无声才行。

    武后连夜和道士秘居室内,由太监王伏胜奏明高宗。高宗一听大怒。与道士秘密相会姑且不提,求男觋和术士作法就是大罪,王皇后就是那么犯罪死的。

    高宗的心里出现了一个念头,自己也惊惶不定。自从韩国夫人死后,他和武后的夫妇之情就流于勉强,徒然存个形式。他怀疑武后谋杀了他的情人,武后自己的亲姐姐,不过话放在心里,没有说出来。自己忧郁,凄凉,性情暴躁起来。结婚了五六年,高宗已经看出来武后心肠硬,狡诈刁滑,野心勃勃,狠毒残忍,而且妄自尊大。当年对高宗逢迎阿谀,曲意奉承,现在对高宗竟傲慢不恭,时露愠色,往往教训纠正,像对小孩子说话一样。至于房帏之私,高宗对武后已经很冷淡,正如武后对高宗一样。高宗多么喜爱自由,多么好色!可是,说实话,他是怕武后。若把武后绳之以法,像对付王皇后一样,而且是控以同样的罪名,他不就可以自由了吗?这是个什么想法呀!以前从来没想到过——要脱离武后裙带的束缚。束缚他的桎梏一旦弄开,他该多么欢喜雀跃呀!他所需要的只是勇气而已。

    高宗把心事告诉了中书侍郎上官仪,他很信任的一个大臣。上官仪是个诗人,他曾创了上官体,极为时人爱好模仿。这位诗人与高宗的意思不谋而合,他提醒高宗身为天子,并力劝高宗将武后废掉。高宗只要签发一道圣旨,看吧,哪里还有什么武后!

    高宗吩咐上官仪说:“好吧,你起草诏书吧,可千万保守机密。”

    不过,这件事情不像他想得那么简单,不像以前他囚王皇后那么简单了。那天晚上,高宗坐在书案前,那道圣旨放在书案上。其实高宗只是欺骗自己,他应当知道他一举一动都有人禀报给武后,虽然武后发表过提倡妇女道德的书,劝妇女对丈夫要恭顺,要服从。那是另一件事。

    突然间,武后走进来,两只眼里怒火如焚,怀疑的眼光向高宗瞪着。高宗的脸色变得苍白,好像见了鬼。

    “这件事情是真是假?”武后这么问。

    “什么是真是假呀?”

    “不用假装不知道。王伏胜控告我寻求巫术……先别插嘴……圣旨放在哪儿了?”

    武后的眼睛看见书案上那张黄纸。高宗坐在椅子上惊慌不知所措。

    高宗说:“不是,不是。只是个草稿。都是上官仪的主意。他想的主意。”

    武后怒吼一声:“给我!”

    高宗赶紧递过去,这种习惯之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武后立即把那张纸撕碎。

    武后坐下说:“我得跟你好好儿谈一谈。我早就想跟你说,那么今天正好说个明白。你一直不去找我跟我说,反而听信一个太监的话,真是蠢笨得厉害。我只是要把新宫的邪魔驱逐出去,没有别的……我做你的妻子,有什么有亏妇道的地方吗?”

    高宗不言语,实在不能说她不对。

    “我要说的就是这个。现在也是个好机会,正好说一说。新近我看见你很郁闷,很爱发脾气。我以为这都是因为你身体不好,所以我没说什么。我一向很忙,你也知道,忙新宫殿,还有千千万万的事要费心。我夜里醒着——想将来,拟订计划,决定文武百官的任用升降,决定朝廷大事,不都是帮助你吗?若有人要夺取我的地位,就让她来。我巴不得把辅佐你成个圣德之君的这副重担子放下呢……”

    高宗觉得心烦意乱,身子颤抖,头发晕。现在不愿谈论什么朝政国事。忧郁、沉默,像一个闹脾气的孩子。

    武后接着说:“不过,我也知道,当然背后还有别的原因。有些事情我虽然做了,其实我并不愿意做,像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案子就是。你这个人心肠太软。他俩的事情若不是我一意坚持,谁敢说今天闹到什么地步!总算万幸,乱党破获的还早。我当时若不坚持严办,你今天还能稳坐江山吗?要紧的是,一个天子,应当知道自己是个天子,所作所为要像个天子。我在这里辅佐你。我为什么要盖一所新宫呢?还不是为的你?我对自己,一向不辞劳苦,不求安逸。我只是要帮助你,让你成个名主贤君,英武有为,你还需要勇气,需要自信。你看咱们大唐帝国!突厥、吐蕃,连昆仑山外的夷狄都向咱们求和。看情形高丽不久也可以平定的。我知道我能够做得到。一些远大的计划我都给你订好了。咱们必须兴建新的宫殿,立碑刻石记功,封贵族,赏功臣,功勋彪炳,远胜过前代各朝的帝王。做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吧!我俩携手并进,一定成功无疑。你看你,听信一个太监的话,做这些无聊的事情,简直跟个孩子一样!”

    武后这一大顿教训,弄得高宗头晕眼花,心烦意乱,急想摆脱帝王的重任,懒得决断国家的大计,身心痛苦,急需休息。最后,他愁眉苦脸地说:

    “我相信,没有我,你一个人也能治理天下的。”

    “我相信我能够。不过我只是要帮助你。你看你病的这个样子。现在早点儿去睡吧,好好儿睡一睡。别胡思乱想了。”

    高宗无可奈何,回头望了望,重获自由的心烟消云散了,像瘸子倚靠一根拐杖一样,有这么个强有力的靠背倒也不错。

    武后凭着她手段敏捷,把一场大祸消灭于无形。设若她是一个平庸的女人,设若高宗是另一个男人,那情形可就大不同了。不过,这次高宗竟萌发废却她的念头,倒真使她吃惊。简直从来连做梦也没梦到过。武则天怎么会梦到受人消灭!她回到屋里,越想越气。真是受了侮辱,竟有人想要消灭她!这种事情,以后再不能有!

    她自知大权在手,利刃在握。得给群臣一个教训,一劳永逸才行。杀一个大臣容易得很,下一道圣旨就行。她把许敬宗召进宫去,许敬宗想就妙计,说燕王忠身为太子之时,那个太监和上官仪曾经亲侍燕王忠。那么显然是燕王忠的乱党!于是指以附逆的罪名,把上官仪和太监王伏胜斩首于市,上官仪的家人充做奴隶。后来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进宫为婢女。再往后中宗在位时,上官婉儿扰乱朝廷,此是后话,本书结束时再表。

    燕王忠谋反的冤狱用得过于广泛,且已过于陈旧无味。武后觉得这个办法已经失去效用。后来燕王忠这个无知的童子,本来就昼夜恐怖,生怕被刺客暗算,终于被控求巫问卜,求人解梦。其实所控倒与事实相符。这个可怜虫朝夕祈求平安,终于得到了平安。身为王子,不能当众处死,奉旨以三尺白绫,自缢而亡。死时才二十二岁。生身之父虽为一国之主,当然也无法相救。

    第十六章 封山大典

    诗人上官仪之死,在高宗当政上正好划一段落。高宗要摆脱开武后的决心远不足二十四个时辰,与武后的交战便大败而退,并且后来对武后更恭顺,更依赖了。一场反抗于是告终,而且是最后的一次。此后,在朝议之时,武后便坐在紫纱之后,参与问答,文武官员耳朵听到的是女人洪亮的声音,不是男人的声音。这样便习以为常,成了定例。男子坐朝之时,女人也出而参与,自然悖于正礼,但是武后借口丈夫患病在身,她出而从旁帮助,并无不可。并且武后从良心上说,认为高宗也是需要她。事实上,谁都知道,武后喜爱政治生活,政治就是她的性命。沿袭日久,在私下谈话,在正式公文上,朝臣都称高宗与武后为“二圣”,不再单用皇帝陛下高宗了。

    高宗要将武后废却,出乎武后的意料,一惊之余,武后明白高宗对她已经失去了恩情。高宗当然也够不上一个英俊多情的男人,自从武后的姐姐不清不白地死去之后,高宗就对武后有点儿异样。高宗是否怀疑武后下的毒手呢?在高宗和武后二人之间,从来没有再提这件事。也许高宗对韩国夫人还没有忘情吧?

    武后忽然一天想到换一下环境对她和高宗都有益处,可以忘记了那些不快的事故。他俩若往东都洛阳去一趟,这样她可以消散一下自己可怕的心思,逃避一下旧都里谋杀的气氛。不错,她又想起来,他俩常说,也曾几次计划过,去封泰山。这样旅途遥远,正好新鲜一下,换换心倩。封泰山是万分隆重的大典,家庭的事故和争吵自然就淡忘了。

    于是在高宗谋废武后的半月之后,正是次年的正月,高宗与武后出发往东都洛阳。洛阳离长安两百里远。这次圣驾出巡,高宗武后心情都不错。武后一向喜爱洛阳,并且愿意建洛阳为国都,隋朝的宫殿已经破旧了。太宗皇帝在世之时,在宫殿上没有大费钱财,在武后眼里,真是美中不足。不过,武后认为洛阳颇可供建都之用。于是就在此次出巡当中,武后下旨在洛阳建一座新宫,名叫乾元殿。长安已然有了两座宫,为什么不可以再盖上第三座呢?不管武后到什么地方,总愿留下碑铭石刻,宏伟的宫殿。这习惯随着武后的年龄,竟每况愈甚。因为新的建筑,总是表示发展昌盛,表示荣耀权威。那就仿佛一个皇后说:“这里我要盖一所宫殿。”于是,看哪,一所宫殿就盖成了。周王苑迤西,有一所御花园,名叫上阳宫,里面古木参天,真是难得的嘉树,但是楼台简陋,彩漆剥落,房顶上野草丛生。武后于是下诏重修合璧宫。合璧宫竣工之后,武后得暇便与高宗幸临,休憩盘桓,近在咫尺,往返极便。武后真喜爱洛阳。

    高宗极其佩服武后充沛的精力。现在,她又开始准备泰山之游了,日期定在十月。封泰山是国家一年的大典。朝廷之上,忙得不堪,一年一度的百官政绩的察考,升品的遴选,每年要费几个月的工夫,今年也只得暂停办理。除去新殿的兴建之外,四月又在邙山下校阅三军。武后忙个不停,拉着高宗那个可怜虫这里去那里去。武后身材高大,高宗瘦小枯干。在五月,许敬宗和司空李勣奉旨筹备封山大典。高宗知道武后喜爱夸耀,喜爱热闹,喜爱辉煌的游行,喜爱隆重的仪礼,而这些在封山的大典里则无不具备,可是高宗自己却怕这次迢迢长途至为劳人的旅行,要离家六个月,在这漫漫悠长的半年当中,他再享受不到公退闲居的宁静,因为在这封山的大典里,全朝的文武都要随驾前往。若按他本心,他宁愿安居在家,和美丽快乐的小侄女魏国夫人共同消磨恬静的黄昏时光呢。

    到底“封泰山”是怎么回事呢?封泰山是一个帝王最为浮夸的举动。其庄严炫耀之盛,其宗教含义之深,远出其他典礼之上,仪式隆重,耗费甚巨,但为帝王对神明的最虔诚之举,历代明主贤君多遵行此种典礼。其中具有神秘之义,圣灵之旨,借此使凡世之君王与宇宙之神祇,得以相接,得以相通。更进一步说,皇帝的封泰山,也可以表示皇帝盛德之隆,配得上尊崇上天之神。在祭典中,皇帝以四海清平,万民安乐,敬告上苍,并对上苍加佑,恭致谢忱。武后曾记得少女之时,随侍太宗皇帝,亲见封山盛典。当年就极其喜爱,并非喜爱典礼之隆重,而是喜爱帝王之尊荣显贵,典礼之堂皇美观。

    事实上呢,封山之行是朝廷皇族和百官一个长而缓慢的行进行列,行经村镇、城市和原野,朝廷行政之常轨为之紊乱,沿途地方为之糜烂。实在无异于整个朝廷跋涉长征,千千万万的人马车辆和王公贵人的侍卫。沿途道路桥梁,必须事先修整坚固,使能负荷车辆的重载。一路停宿的地方,地方官必须给王公、武将和他们的眷属、随员,准备饮食居室,把地方官弄得手忙脚乱,昼夜难安。得罪了王公贵人的小吏,更该大祸临头了。

    封泰山与祭天地不同,因为封泰山的性质极其隆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可以举行的。非值国家太平,物阜民丰,或开国鼎盛之祥,或拓疆克敌之庆,皇帝没有理由举行封泰山这种大典。此种大典不宜轻易举行,无须明言,妇孺也都知道。当年太宗之父高祖陛下,以大唐开国之君(当然唐朝开国大都仰赖太宗的汗马功劳),虽经诸臣之请,仍自愧德薄功微,不敢僭越。在太宗贞观五年,贞观六年,群臣以华夏一统,四海升平,威被异域,番夷臣服,曾先后两度请太宗封山,太宗不肯。

    太宗与武后对封泰山看法,截然不同,颇值一提。当时太宗回答诸臣之请说:“照我个人看来,如果百姓安居乐业,衣食丰足,虽不封泰山,也不失为一个有道明君。设若天下混乱,百姓遭受战祸之苦,贫困无以为生,虽然举行封山大典,也不足以粉饰太平。晋武帝统一中国后,自己心满意足,趾高气扬,曾举行封山大典,但在人心目之中,他仍是一个无道昏君。汉文帝不肯行封山之礼,也不失为贤明之主。《礼记》上曾经说过,扫净庭院,即可祷告,此心虔诚,何需供坛?我何必登高山祷告,封数尺之土呢?”

    太宗的话的寓有至理,这种话魏征也曾说过。太宗和魏征曾经讨论过封泰山之事。有一次,魏征违反太宗皇帝的意见,太宗颇为不悦。魏征说:“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茫然不解。问魏征说:“忠良有何不同?”魏征回答说:“后稷,皋陶,全系良臣;龙逢,比干,都是忠臣。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业,流祚无疆。忠臣则身受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不同即在于此。”太宗称善。

    太宗又问魏征:“你为何谏阻我封山之礼呢?是不是我德薄功微呢?”

    魏征回答说:“封泰山,禅梁父,吾君有何不可。只是百姓无辜,遭此蹂躏,有道明君,于心何忍?试看今日国内情况,今年虽幸值一年丰收,但是洪水为灾,自洛水至鲁东,良田千里,全遭水没,村庄房舍,尽付洪流,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固然我朝消灭群雄,天下重见太平,但是百姓十余年来,在隋朝虐政之下,饱遭涂炭,元气损耗殆尽。正如人患肺痨之疾,刚在休养之后,渐就痊愈,岂可使他身负数斗之粮,行百里之路?陛下正如一良医,虽已使百姓休养数年,但仍嫌不足。封禅一行,将有人马千万,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