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裂日 > 裂日第52部分阅读

裂日第52部分阅读

    况,巧妙地利用了西方强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下就把英法等西方强国的幻想击碎。

    希特勒为了征服波兰,一方面磨刀霍霍,加紧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进行准备,一方面为了分化西方联盟,孤立波兰,积极与英国、法国政府进行讨价还价的外交活动。就在英法两国以为阴谋得逞的时候,苏德闪电般地签署了协定。

    这一条约的签订,打破了西方国家想利用大汉帝国和德国对付苏联的企图,让这两个国家同时投入对苏联的战争成为泡影,也在德国和意大利之间制造了矛盾,英国海军大臣邱吉尔甚至说这个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若干年来英法的外交政策和手段的彻底失败”。唯独没有受什么影响的就是大汉帝国。

    希特勒之所以突然同意签订这个条约,考虑是深远的。基本原因是他看到英法态度转起强硬,认为同西方的战争不可避免,为了避免在新的大战中重犯第一次大战势德国两线作战的错误,希特勒决定先不去碰苏联这块硬骨头,而是去打垮软弱并且没有做战争准备的英法两国。其次,这也是他和方云之间的秘密协定,对付苏联,必须要两个国家同时动手,一劳永逸,坚决不能让对手有翻身的机会。眼下,大汉帝国还需要一些时间做好战争的累积,所以这个条约的签订势必然的。

    西元1939年9月的某天,大汉帝国在罗布泊的核武器实验场,秘密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获得成功。

    第六卷 第十二章

    西元1939年8月,随着苏联和德国的互不侵犯条约成功签署,英法美等国感到了《反共产国际协定》遭到了严重破坏,在外交上一片混乱。方云和希特勒两个狂人通过秘密渠道取得一致意见后,达成对西方各国实施“各个击破”的策略,由方云出面谴责德国破坏《反共产国际协定》,表示抗议,同时,他也通过了种种渠道,表明了大汉帝国在苏联压力下的窘境,要求英法美政府满足自己对原料市场的要求,并提出对喜马拉雅山周边国土回收的要求,名正言顺地要求英国殖民政府归还侵占的大汉帝国国土。与此步调一致的美国政府也给英国施加压力,要求英国政府慎重考虑大汉帝国政府的合理要求。这更让张伯伦政府感到焦头烂额。

    紧接着英国内阁举行紧急会议,会议后发表了一个公报,声称:“英国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曾经一再公开宣布,并且决心实行,绝不受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影响。”“对于大汉帝国在远东英殖民地有争议土地的要求,大英帝国将和大汉帝国进行友好的外交谈判。”与此同时,英国议会也决定召开紧急会议,准备通过《紧急权力(国防)法案》,还采取了某些预防性的动员措施。

    8月18日下午,英国大使夏尔爵士从北京赶到了北戴河,找到了正在悠闲度假的方云。他对方云说,德苏互不侵犯条约所产生的影响对英国内阁并不像外界夸张的那么大。批评张伯伦首相的人是主张与苏联结盟的,而首相本人则不愿意与苏联谈判,但愿意与大汉帝国谈判,以解决两国之间因历史问题而产生的土地纠纷。这也是基于大家都是《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约国,同时也有和平解决香港问题成功的先例。英国的保守党与以海军大臣邱吉尔为代表的工党不同,他们非常不喜欢苏联,但是对大汉帝国有一定的好感。在说完这些后,并亲手把张伯伦首相的一封亲笔信递交给方云。

    张伯伦首相写道,如果当年英王陛下在19世纪把立场表示得更明确一些,这些巨大的灾难就可以避免了,不再需要他为这些历史问题伤脑筋了。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这一次英国政府决心不再让这种悲剧性的错误继续。一旦发生不可避免的情况的后,政府决心并且毫不迟疑地使用一切力量。而双方的敌对行动开始后,其结果是难以预料的。

    在作了上述说明以后,张伯伦首相在心中又表示,在大英帝国和大汉帝国之间,没有不能通过谈判解决的问题。

    张伯伦首相这封信的要点让方云明白了一些事情。如果说信中的警告使他略感意外外,那么张伯伦提出的继续寻找和平解决问题办法的提议,又削弱了这封信对他所产生的效果。方云很好的把握到了张伯伦首相外强中干的弱点。

    英国政府在远东的殖民地驻军约有五十万,其余都是本地人组建的军队。装备缺少,缺乏训练,根本不可能和大汉帝国的新锐之师抗衡,尤其是大汉帝国攻打日本帝国所表现出来的军事实力,也不是远东英殖民军所能对抗的。再者,张伯伦首相外交的重点放到了欧洲,对远东这个新崛起的军事大国,对英国本土的威胁根本比不上德国,所以与大汉帝国政府和谈的意愿超过了对抗的意愿。对于大英帝国来说,大汉帝国所要求的那些土地,原来就是在大汉帝国的版图内的,只不过以前的大汉帝国国力不张,自动放弃管理罢了。

    方云并没有为张伯伦首相的信件所说的感到动摇,他对夏尔爵士说,英国要为这次大汉帝国西部和西南部边界危机负主要责任。他打了个比喻,说房屋的主人一时不在了,你就不可能说这座房子是无主之物归你所有。

    方云说道,英国政府既然已经知道这是历史问题,就不应该再设置障碍。他还极度夸张地谈到了那些土地上的大汉人所受到的迫害和欺凌。并说这是每一个大汉帝国政府首脑所不能忍受的。如果那些土地上的大汉人再继续受到迫害的话,大汉帝国将不得不派出自己的军队去保护那些大汉人的生命安全。他现在已经是忍无可忍。

    方云态度之所以强硬的背后,无非是有原子弹做靠山。如果不是铀和钚以现有技术太难提炼的话,他早就制造出几十颗,有事没事的就炸个痛快。可是,制造原子弹的代价太昂贵了,在大汉帝国现有的条件下,方云还是下了命令在未来两年内,最少要制造出4-6颗可以用于飞机投掷的原子弹,以配合大汉帝国的军事战略部署。

    对英国大使来说,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恐吓了,是对英国进行恐吓。这让夏尔爵士根本就没有心理准备,有点痴呆地看着越说越激动的大汉帝国总统,忽然间,夏尔爵士明白了,方云就是远东的希特勒!一个和希特勒一样的狂人。他心里浮起了哈利法勋爵对方云的评价――魔鬼!

    最后,方云答应夏尔爵士,很快会对英国首相的来函提出一个书面答复。方云还向夏尔爵士保证,他并不愿意把自己看作是英国的敌人……不过,就事件而言,他的看法很简单,在大汉帝国和大英帝国之间,要嘛是谅解,要嘛就是战争。

    在给张伯伦首相的复信中,方云说,大汉帝国并不想和大英帝国发生冲突,大汉帝国一直准备以一个真诚务实的建议为基础,和英国谈论边界问题,如果英国发动进攻,它将发现大汉帝国是具有准备而且是有决心的。大汉帝国是不会允许自己的国土长期游离在自己的控制之外的。

    这次会见结束后,大汉帝国的一个山地军从东北向西南重镇昆明调动。同时,约有三百多架战机换防到了云南。一时间气氛紧张了起来。

    大汉帝国政府出乎意料的强硬态度,几乎是把张伯伦首相逼到了墙角。张伯伦明白英国是不可能在远东和大汉帝国爆发冲突的,更何况德国在波兰问题上也是咄咄逼人。英国没有能力在欧洲和远东两个战场同时开战。最后,张伯伦首相领导的内阁经过紧急磋商后,决定对《反共产国际协定》的同盟国实行最大限度的让步,并希望美国出面,以寻求一个体面的结果,好让英国法国能够集中精力,对付德国在欧洲的威胁。

    美国是非常乐意看到英国的落魄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派出他的特别顾问霍华德出面斡旋。霍华德于8月20日早上飞到了北京,一到北京,霍华德就去找大汉帝国前外交部长现大汉帝国总理王文宾。这是他前来的时候和罗斯福商量好的方案,要首先在大汉帝国总理身上找到突破口。

    王文宾委婉地告诉霍华德,大汉帝国还是想同大英帝国达成一项谅解的。他把一架专机交给霍华德使用,以便让他能火速飞往伦敦,把这件重要的事情通知哈利法勋爵。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勋爵非常感谢霍华德奔走,并告诉他说,夏尔爵士刚在北京和方云进行了第二次商谈,马上就会把大汉帝国总统的新建议传回伦敦。

    霍华德当即给王文宾打电话,以了解最新情况,并告诉了对方自己与哈利法勋爵会面的经过。王文宾告诉他,由于英国政府和大汉帝国政府之间的建议差别很大,局面已经是非常糟糕,大概需要英国、大汉帝国两国外交部长举行会谈才能挽救和平。

    当天深夜,霍华德把他和王文宾的谈话通知了英国外交部。次日清晨,他接到邀请同哈利法勋爵再作了一次会谈。这一次,他说服了英国外交大臣给王文宾写了一封信,他把王文宾说成是唯一能够防止战争爆发的大汉人。信写得很简短,而且措词模糊。它只是重申了英国对于达成和平解决问题的愿望,并强调这种愿望再未来几天中将非常重要。

    王文宾认为这封信极其重要。当8月23日晚上,霍华德把这封信交给王文宾的时候,他就带着美国人连夜拜访了方云。霍华德见到了方云,并把美国政府的意见转达给他,就是希望大汉帝国能够理性地解决这个边界危机。

    方云首先感谢了他和美国政府为大汉帝国所作的一切,然后就边界危机提出了新的几点建议,非常有建设性,完全没有了当初咄咄逼人的条件。这让霍华德非常高兴。他牢记这些建议后,于第二天上午就飞赴伦敦,出现在张伯伦、哈利法勋爵等内阁成员面前,可以看出,英国政府非常重视这位美国信使。

    霍华德带来的新建议主要有下面几点:一,大汉帝国不希望与英国爆发冲突;二,大汉帝国将尊重英国殖民地的边界;三,大汉帝国要收回自己的国土或与此相当的土地;四,英国必须对殖民地内的大汉少数民族作出保证;五,大汉帝国将保卫英国在远东的利益。

    英国政府委托美国人对方云的建议做出了答复。自然,第五点关于保卫英国在远东的利益的建议遭到了拒绝。同样,只要大汉帝国西南边界的军队还处于动员中,他们就不能讨论殖民地问题。对于第一点和第二点,英国原则上同意与大汉帝国达成一项协定。

    当方云收到英国人的答复后,明白了这不过是英国人在寻找台阶。方云也就坡下驴,让常务副外长周卫国带了一份正式的照会飞赴伦敦,并亲自将照会递交给英国首相张伯伦。

    照会说,大汉帝国政府完全赞同他的主张,认为首先解决大汉帝国和英国之间的分歧。一切问题取决于解决办法以及达成解决的方式。照会认为,下一步应该开始进行两国政府之间的直接磋商,其基础是维护大汉帝国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和英国在远东殖民地的根本利益不收到侵犯。照会最后强调,大汉帝国和英国的边界问题的公平解决,可能为世界和平开辟道路。如果解决归于失败,那么结局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

    经过美国特使的斡旋和大汉帝国突如其来的友好外交态度,让英国政府产生了一种乐观的气氛。在双方都刻意营造的气氛下,英国就大汉帝国和英殖民地的边界展开了谈判。谈判的结果是非常顺利和有建设性的,大汉帝国终于是把喜马拉雅山大部划到了自己的领土内,并收回了恒河平原、克什米尔等有争议的国土。

    外交上的节节胜利,也为大汉帝国内部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的非常顺利。在立法方面,通过一部革命性的法案《大汉帝国枪械管理法案》,明令禁止私人拥有武器。修改了《婚姻法》,确立了一夫一妻制,把公民的婚姻年龄做了规定。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大汉帝国计划生育法》,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西元1939年9月1日破晓,德国大军越过波兰国境,分南、西、北三路进攻华沙。天空中,德国机群吼叫着飞向自己的目标:波兰的部队、军火库、桥梁以及铁路。地面上,无数的大军再坦克的引导下,滚滚地涌向华沙。

    德国对华沙的突然袭击,让英法政府感到愤怒。英国政府在9月1日的外交照会中宣布,如果德国军队不立即撤退,英国政府将履行对波兰承担的义务;法国政府也对德国发出最后通谍:如果德国给予否定的答复,法国将履行自己对波兰所承担的、为德国政府所知道的那些义务。

    9月1日夜晚,当希特勒的军队继续深入波兰国境的时候,他从英法两国的照会中认识到,如果不立即停止进攻并撤出军队,他就会引火烧身了。这时,他的法西斯盟友意大利已经北战争的突发吓坏了,生怕英法以具有压倒性的军队袭击意大利,于是他给希特勒发了一份电报,解除了他在同盟条约中的义务。德国元首非常愉快地应允了他的要求,对意大利士兵的战斗里,希特勒是清楚的,原因还是来自于对意大利的一次访问,他看见了意大利的军舰上挂满了晾晒衣服,对这样的军队的战斗力,他是不报什么指望的。

    倒是方云的电报给了希特勒一点安慰,方云说:“作为德国的盟友,对德国所采取的一些手段表示理解。大汉帝国政府将在适当的时候,履行自己所承担的义务。”

    9月3日,英国和法国向德国宣战。张伯伦首相在下院发表了沉痛的演说:“今天是我们大家都感到痛心的日子,但没有一个人会比我更痛心。我所信仰的一切,我为之工作所付诸的一切,都已经毁于一旦。现在,我唯一能作的就是鞠躬尽瘁,使我们必须付出重大代价的事业取得胜利。我相信,我会活着看到希特勒主义归于毁灭和欧洲重新获得解放的一天。”

    欧洲大陆,战争硝烟滚滚而起。

    白天帝都北京的秋老虎还是厉害的,可到了晚上,就是凉风爽爽了。方云洗完澡后,习惯性地坐在书房里面,看着几份各地递交上来的重要报告。对于欧洲的战火对大汉帝国造成的影响,方云早就估计过了,现在要做的,也只是隔岸观火,看看世界格局的变化。

    但是,国家反贪污反腐败调查总局的一份报告让方云有点心情烦躁。虽然党中央和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条例制度,还是有一些官员敢冒着风险顶风作案。这次,国内几起大的煤矿事故,都是官商勾结的结果,还有就是基层执法部门存在执法简单粗暴的现象,给国家政府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等等。看完这份报告后,他又拿起了另外几份报告看了起来,这是他特意找杜英豪要的,里面全都是国家安全局对一些重点企业和人物的详细报告。

    方云点起了一支香烟,一股纯正的烟草味在静谧的书房里飘了起来。他仔细回想了一下这几年来的经历,也大概有七八年没有到下面去看看了,对基层的认知,全靠的是各个部门的报告,但是基层社会的情况到底如何呢?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他没有亲自看过。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的,更何况只是听到的。就这样,方云起了到下面基层去看看的念头。想到这里,他拉开抽屉,里面有一份调研报告,是华泽民在下面调研了几年,给他写的一份报告,只不过他忙于对日战争和争取外交利益,并没有认真仔细地研读过。方云把快要熄灭的烟头按在了烟灰缸里面,顺便喝了一口水。

    方云把那份调研报告拿出来,仔细研读起来。看着看着,本来已经有点烦闷的脸色更加严肃起来,两道眉毛几乎是拧到了一起。对于华泽民的这份调研报告,方云认为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因为当年在江西瑞金苏区的时候,华泽民就是一个搞调研的专家,每每能够用朴质的语言切中当时苏区政府实施政策中的弊端。想到这里,不知为什么,方云心里又冒起了一双弯弯的眼睛,那是月牙儿,他以为自己几乎是可以把她给遗忘了,没想到这么多年来,她还一直埋在自己的心底。他有一种隐隐心痛的感觉,整个人有点意兴阑珊起来。他拉开另外一个抽屉,在深红色柔软的绒布上,静静地放着一个烟锅子和一个绣得非常精美的荷包,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