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心灵鸡汤 > 心灵鸡汤第25部分阅读

心灵鸡汤第25部分阅读

说:“好啊,让这些慢四步一直奏个不停。”

    爱就是宽容,爱就是勇敢,爱更是理解的别名。失去了爱,我们的生活就离开了轨道。让我们珍惜已经拥有的爱,或者即将拥有的爱吧!

    ┃┃

    ┃┃

    ┃bsp;   ┃┃

    【……幸福彼岸花(5) ----网文字更新最快……】!!

    幸福彼岸花(6)

    最后一面

    爱就是生活,而生活是一种义务,因此爱更是一种责任。

    ——冈察洛夫

    他来参加父亲的丧礼,他们父子已经多年不见。事实上,父亲在他小时候就离开了家,他们一直没有什么接触。直到一年前,父亲才寄给他一张生日卡,说很想再见见他。

    他和太太、女儿商量好要到佛罗里达去一趟。他现在是个律师,在计算过工作上已经订下的忙碌计划表后,他把探访父亲的日子,初步定在两个月后。那时女儿的学校已经放假,他将开车带着全家南下看望父亲。他草草地写了一封短信,怀着悲喜参半的复杂情绪,把信丢进了邮筒。

    很快,他就收到了父亲的回信。信写在一张从小学生笔记本上撕下来的纸上,从头到尾,字迹模糊潦草难以辨认,错字连篇,文法不通,标点也不对,不过却有着浓浓的感动之情。

    他为父亲的知识程度有些难堪,开始犹豫着是否真的按照既定行程去见他。

    刚好他的女儿在学校参加了拉拉队,得去参加一个训练拉拉队技巧的营队。那个营队正好在放假时候开始,因此全家到佛罗里达看望父亲的计划不得不推迟。

    父亲说这种情况他了解,但他有很长时间没有再收到父亲的信。后来他们偶尔会给对方打个电话,或者寄封短信,讲的话也不多。通常只是短短几句,提一提“妈怎么样”,或者谈到几段他小时候已经模糊的往事,让他们借以拼凑起各自生活的片段。

    11月,他接到父亲邻居打来的电话,说父亲因为心脏不好进了医院。他打电话和医院的护士联络,护士说,他父亲虽然心脏病发,但恢复情况良好。

    后来父亲打来电话说:“我没事,你不必大老远跑来,医生说我只是有些小问题,后天就可以出院回家了。”

    从那次以后,他每隔几天就会打电话给父亲,两人聊着、笑着、谈论着“很快”就要碰面的事。圣诞节时他寄钱给父亲。父亲也寄了小礼物给他的女儿,又寄了一套铅笔、圆珠笔给他。那套笔不值什么钱,可能是在杂货店打折时买的。女儿收到祖父的象征礼物,马上就丢到一边。但他太太却收到了一个水晶制的珍贵音乐盒,太太高兴地在圣诞节那天打电话谢谢公公,父亲解释说:“那是你母亲的,我希望它变成你的。”

    太太对他说,放假时他们应该邀请老人到家里来住,不过她又说了一句作为不邀请老人的借口:“不过这里的天气对父亲来说,也许是太冷了。”

    2月,儿子终于决定去看望父亲。这时他上司的太太正好要动手术,他得代替上司上班,还得加几个小时的班。他打电话告诉父亲,说也许得3月或4月份再到佛罗里达。

    4月份,他终于来到佛罗里达,但却是来为父亲料理后事的。

    他坐在小教堂里,父亲的遗体就放在外面,身着挺拔、崭新的海军蓝细条纹西装,躺在深蓝色的金属棺材里,棺材盖的内面还刻着“回家”二字。

    他哭了,整个人瘫倒在椅子里,一面啜泣,一面对邻居说:“我应该早点来的,他不应该这样一个人孤零零地死去。”

    那天只来了一个邻居追悼他的父亲,没有其它人,就连父亲在电话里提到的邻居都没有来。

    没有太阳,花朵不会开放;没有爱,幸福就不会跟随我们。因为不去珍惜而失去的爱更让人追悔莫及,失去了就真的失去了。

    莫莉的心墙

    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

    ——所罗门

    比尔从政多年,由于工作繁忙,他得花费大量时间加班,还得经常外出。鲍勃科瑞参议员竞选总统时,参加助选班子更是占用了比尔很多时间。因此,他很少与妻子班妮,还有两个孩子扎克、莫莉在一起。

    莫莉3岁生日的前几天,比尔刚结束与参议员的长途旅行回到家中。他有几次一走就是一个星期,中间只有回家拿换洗衣服的一点点时间。

    那天比尔驾车带着莫莉从百货商店购物回家,她坐在后排座位上问他:“爸爸,你的家住在哪条街上?”

    比尔觉得自己听错了,问她:“你说什么?”接着比尔就明白了,虽然莫莉知道他是她的爸爸,也知道他和她妈妈结了婚,但她并不相信她住的房子也是爸爸的家。

    后来比尔让莫莉相信了他们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可女儿对他在她生活中的位置还是不能确定。这种不确定的感觉不断持续着,并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来。要是磕破了膝盖,她会跌跌撞撞地扑向妈妈,而不是爸爸;如果在学校听说的事情有不懂的地方,她可以等上好几个小时,却不问爸爸,直到妈妈回家的时候才问。

    每当莫莉睡前要听故事的时候,她总是在做完所有准备工作后,才叫爸爸进入房间,而他等在门外,就像一个牙医在等待病人做准备工作,以免浪费任何一分钟。比尔有这种感觉,他相信莫莉也有。

    终于,在一个夏日里,一切都有了改变。那天莫莉正试着在后院建一个“秘密藏身处”,屡次失败使她很沮丧。她试图垒起来的薄石板却怎么也撑不住。她已经忙了好几天,有时和邻居小朋友一起,有时就自己一个人。当石板墙又一次倒下并摔碎的时候,莫莉哭了。

    比尔走过来问她:“你知道你需要些什么来做这个吗?莫莉。”

    莫莉说:“爸爸,我不知道。”

    比尔说:“你需要差不多60块砖。”

    莫莉想想说:“对,可我们没有60块砖。”

    比尔说:“但我们找得到。”

    莫莉问:“在哪儿?”

    比尔说:“五金店啊,我们开车去!”

    他们开车走了三四英里到五金店找到了砖。比尔开始运砖,一次拿几块,放到一个宽大平稳的手推车上。这些砖又粗又沉,他发现有一大堆活要干:把这些砖运到手推车上以后,还得搬到他的吉普车上,回家还要再卸一次。

    莫莉想自己干,恳求比尔说:“噢,爸爸,求求你,让我自己搬吧!”这样下去会用掉整个晚上,比尔想。

    莫莉搬一块砖放在车上,再走回砖堆边,仔细地挑选下一块砖,她可一点也不着急。

    比尔这才意识到她就是要用掉整个晚上。

    其实他们俩难得有这样单独相处的机会。比尔与扎克倒是经常这样,父子俩随意地躺在床上,无拘无束地聊天,没有旁人。如果今晚是与扎克在一起搬砖,他们两个男子汉会把这看成是一项任务,要尽快完成以便回去砌墙。可这次是与莫莉在一起,她想要留住这个时刻。

    比尔ko在一个木架上,让她自己干。莫莉在耐心地搬砖,一块接一块。她稍稍放松了一点,开始与父亲聊天,跟他讲她要砌的小房子,她的学校和她的朋友,还有她要上的骑术课。比尔终于明白了:他们在这里买砖要砌墙,可实际上他们正在一块一块地拆掉一面无形的墙,一面差点把他和女儿隔开的墙。

    从那以后,比尔学会了妻子早已知道的一些小窍门:怎样和莫莉一起看他不想看的电视剧,怎样和她在一起的时候不看报纸,而是全身心地陪伴她。莫莉需要父亲,不是为了他给她干什么,带她去哪玩或是和她一起做什么事。

    她需要的就是一个父亲在身边。

    父爱是火热的友情,沉静的了解,互相的信任,共同的享受和彼此的谅解。父与子的爱是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环境影响的心灵交汇。

    父亲这样教育我

    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出一个会不停地提出问题的人。

    ——克瑞顿

    小的时候,父亲经常在周末带着费曼去山上玩,在漫步丛林时给他讲很多关于树林里动植物的新鲜事儿。也有别的孩子跟着他的父亲去山上玩,当孩子们聚在一起时,一个小朋友问费曼:“你瞧见那只鸟儿了吗?你知道它是什么鸟吗?”

    费曼说:“我不知道它叫什么。”

    他说:“那是只黑颈鸫呀!爸怎么什么都没教你呢?”

    其实情况正相反。

    “看见那只鸟儿了吗?”爸爸说,“那是只斯氏鸣禽。”(费曼猜想他其实不知道这鸟的学名。)他接着说,“意大利人把它叫做‘查图拉波替达’,葡萄牙人叫它‘彭达皮达’,中国人叫它‘春兰鹈’,日本人叫它‘卡塔诺特克达’。现在,你只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可还是一点也不了解它。我们还是来仔细瞧瞧它在做什么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于是费曼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他说:“瞧,那鸟儿是在啄它的羽毛。可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大概是飞翔的时候弄乱了羽毛,要把羽毛梳理整齐。”费曼说。

    可结果发现,鸟儿们在结束飞行和过了一会儿之后啄的次数差不多。

    “因为有虱子。”他说,“虱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质。虱子的腿上又分泌蜡,蜡又有蟥来吃,蟥吃了不消化,就拉出粘粘的像糖一样的东西,于是细菌就在这上面生长。”

    “只要哪儿有食物,哪儿就会有某种生物以之为生。”现在,费曼知道鸟腿上未必有虱子,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蟥。他的故事在细节上未必对,但是在原则上是正确的。

    又有一次,他摘了一片树叶,他们注意到树叶上有一个c形的坏死的地方。“这是一只蝇,在这儿下了卵,卵变成了蛆,蛆以吃树叶为生。它每吃一点就在后边留下了坏死的组织。它边吃边长大,吃的也就越多,这条坏死的线也就越宽。直到蛆变成了蛹,又变成了蝇,从树叶上飞走,它又会飞到另一片树叶上去产卵。”

    同上他所举的例子一样,他说的细节未必对——没准儿那不是蝇而是甲壳虫,但是他指出的那个概念则是生命现象中极有趣的一面:生殖繁衍是最终的目的。

    一天,费曼在玩马车玩具,车卡里有一个小球。他说:“爸,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小球往后走;当马车在走而我把它停住的时候,小球往前滚。这是为什么?”

    “因为运动的物质总是趋于保持运动,静止的东西总是趋于保持静止,除非你去推它。这种趋势就是惯。但是,还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是这样。”

    这是深入的理解,他并不只是给费曼一个名词。父亲用许多这样的实例来进行兴趣盎然的讨论,没有任何压力,这使费曼对所有的科学领域着迷,费曼只是碰巧在物理学中建树多一些罢了。

    “活到老学到老”。每一个人,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实现真正的自我完善与自我超越。

    ┃┃

    ┃┃

    ┃bsp;   ┃┃

    【……幸福彼岸花(6) ----网文字更新最快……】!!

    幸福彼岸花(7)

    复制传承的伟业

    不幸与幸福如此紧密,凡是有过不幸的地方,也就积累起了幸福的经验。

    ——契诃夫

    在1936年的10月,闻名全球、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女的海伦凯勒,惊闻她的老师安妮因病过世的噩耗,素来坚强刚毅的她几乎接近崩溃的边缘。

    海伦凯勒从小就因眼盲、耳聋,无法像一般正常小孩子一样学习说话,而被认定是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无法接受教育的孩子。

    幸亏她遇上安妮老师,细心的安妮发现海伦凯勒发声的能力并未丧失,便竭尽心力设法教导海伦凯勒开始学习如何说话。

    安妮牵着海伦凯勒的手,在寒冷的冬天里,接触冰冷的水;在海伦凯勒小小心灵被触动时,安妮在海伦凯勒的手心中,用指尖轻轻划着:“bsp;   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练习,安妮老师用无比的耐心、经历最大的艰难,终于教会了海伦凯勒说话及阅读点字书,并进而使海伦凯勒成为一位杰出的演说家及教育家。在经过与安妮半个世纪的朝夕相处之后,海伦凯勒早已将安妮老师视为完整自我的一部分。故而乍闻老师噩耗的海伦凯勒,其伤痛之深刻,的确是任何言语都无法形容的。悲痛欲绝的海伦凯勒,根本不知该如何面对这一切。最后,在好友的建议下,她只能放下手边所有繁重的工作,随着朋友一起四处旅行,希望能借以解除内心深沉的哀思。

    海伦凯勒丧师的悲痛,持续了极为漫长的一段时间。直到将近一年之后,海伦凯勒方才猛然醒悟。原来安妮老师用最大的爱心与耐心,艰难地来教育海伦凯勒,是希望海伦凯勒也能像安妮一样,来为这世上更多不幸的人们服务,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海伦凯勒领悟安妮老师的遗志,下定决心,为世上所有的残障人士,奉献自己最大的心力!

    海伦凯勒的伟大只能证明安妮更为伟大,两个伟大的人物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最为辉煌的事业。所有不幸的人,都不要放弃自己的努力,都要学习她们的这种精神。

    致好心家长的信

    心平气和的,认真的和实事求是的指导,才是家庭教导技术应有的外在表现,而不应当是专横、愤怒、叫喊、央告、恳求。

    ——马卡连柯

    英国诺曼文森特皮尔曾写过一篇文章《致好心家长的信》,文中强调了在青年人初次踏入社会时,追求独立的重要,内容颇值得借鉴:

    “亲爱的弗雷德:

    你在信中央求我办的事当然并不麻烦。你的儿子约翰不大喜欢目前的工作,你认为他干其它活会更顺心一些。你知道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是我的朋友,问我是否能给他通个电话,为你的孩子美言几句。

    我对此的最初反应也许正是你所期待的。为什么不是呢?这是非常自然,再简单不过的事了。欣然从命!我拿起话筒。突然,一个奇怪的念头闪过脑际。千事万事,我却想起一只猫。呆呆的,我放下了电话。

    上周星期五,我看到了街道上的一个场面。人们放下手里的活,津津有味地往窗外观望。从对面的房子里,主妇的一只波斯猫跑了出来,爬上几层楼高的壁架。猫沿着壁架一直走到尽头,它在那儿被吓呆了。它既不能向前走,又不想退回来,只是坐在那儿,漂亮可爱又孤立无援哀怜地叫着。主人又是乞求,又是哄骗,又是发誓。后来,她叫来了。员架上梯子,总算把猫抱了下来。

    弗雷德,这就是我看过你的信后想起来的事情。我也想到了约翰。我还清楚地记得当他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住在我家对面;后来他跟我的孩子一起长大,最后大学毕了业。

    我还记得每当他要做出决定或想实现一个计划时,你总是免不了ch手。还记得他打算造木屋那件事吧?你认为太危险,叫他不要干;当他考虑从大学退出一年,自己在社会上闯一闯的时候,你觉得那样做不明智,于是他也就作罢了;还有那个几乎与他成婚的女孩,你认为他还太年轻也最终放弃了。现在他干的工作是你帮他找的,对不对?

    你求我帮一帮约翰,那好,我想我只有对你讲一讲这些话才是对他最大的帮助:别再干涉你儿子的生活了。让他长大,做个男子汉,而不是一个6英尺高、被无形的围裙带拴住的依赖者。你知道为什么那只波斯猫在壁架上被吓瘫了?因为它一直被关在屋里被庇护起来,以致遇到连最普通的猫也能应付的情况时,竟束手无策了。

    这个世纪到处都是像约翰这样的孩子:?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