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争宋 > 争宋第87部分阅读

争宋第87部分阅读

要请教。”

    张平见高智升过來说话。三个人站住脚步:“国相。有何吩咐。”

    “我想求见镇南王。可否通禀一声。”高智升说道。

    “这个……王爷今天刚刚出门。估计要等十天半个月才能回來。”张平说道

    “啊。这么久。王爷去哪里了。”高智升一听要这么久。那自己在这可是寸步难行。

    “王爷去宋寿郡去看码头和榷场。那离着有二百多里地呢。” 武龄一边插话。一边疑惑的看着这位看似悠闲的国相。

    这可有点麻烦。高智升心头一动接着问道:“刚刚你们说的籍辣庆。是哪里人。什么样子。”

    武龄想了想:“这人是西夏人。三十岁上下了。一张窝瓜脸。贼眉鼠眼一脸麻子。个头比国相矮一点。现在不在西夏不知道跑哪去了。”

    “哎呀。我知道这个人。快。快带我去见镇南王。我有重要的事要和镇南王说。”高智升急忙说道。冤有头债有主。想到自己來被迫邕州。让自己左右为难的人正是此人。高智升决定求助王旁。

    笔下文学

    第三百一十二章 撞来的机会

    张平等人想不到大理国相高智升。竟然说知道籍辣庆这个人。他们也恨不得马上带着他去见王旁。可是现在想见王旁太难了。王旁的时间被排的满满的。武龄是瞪着大眼:“嗨。你怎么不早说。王爷现在已经在去钦州的路上了啊。”

    “那。那怎么办。此事事关重大。若是耽误了。我怕王爷怪罪下來。你们几个可真是担待不起啊。”

    折克隽不在。这里年纪和官职就是张平最大了。他转头想武龄和韩德容说道:“韩德容你留下。负责府宅守卫。我和武龄跑一趟吧。”

    “有劳二位了。麻烦见到王爷一定要说明。我是真的有重要事情相告。”高智升满面的诚意说着。

    张平一拱手:“国相客气了。麻烦国相跟我们两个人一起去吧。不然一來一回照样耽误时间。”

    “对。这样也好。那咱们走吧。”武龄催促着。

    高智升一愣。别说这位王旁性格自己不了解。就是王旁身边的人。行为做事也与一般拘禁的人不同。

    “这就走。”他还沒问完。武龄已经快步转身出去准备马匹。知道籍辣庆的事可是大事。更何况是大理国相要见王旁。

    要说王旁。这几天这几天可忙坏了。每天一早便有官府的议事。这议事会就像晨会一样。官员们拿着要他批复的事项。一件件问清楚再办。王旁也不知道会多了不好。但邕州刚刚接管所以大大小小的事都要重新立规矩。王旁这议事会也是有事则长。无事则短。有重要事的官员散会留下。沒有疑义问題的马上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几天下來。王旁的雷厉风行。处事果断就让邕州的官员们有了体会。也让他们知道了什么事该请示王爷。什么事可以自行决定。王旁还规定。每隔十天。就要将重要的事重新审议。看一下进度和结果。这样一來凡事有大事待办的官员更加不敢拖沓。

    而王旁一上任第一件要做的大事。就是颁布各种邕州治理的法制。

    在临川的时候。王旁与父亲王安石。幕府先生侯书献。贺行远。以及兄长王元泽等人。一起又详细了研究父亲当年的万言书。根据王安石的想法。他们起草拟定了一系列的措施。王旁一到邕州。率先责令官员推行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保甲法和将兵法。

    青苗法与农田水利法是为了百姓生计以及基础建设。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由政府出面向农民借贷。另一方面。把青苗钱与农田建设的钱组织到一起。整治农田兴修水利。

    另一方面。王旁來邕州朝廷不派兵力。王旁既不能拥兵自重。又不能弃守邕州。如此关键的位置。这个难題放一般人都会愁死了。可王旁偏偏不是一般人。王安石的募役法。保甲法。兵将法刚刚好解决了这些问題。

    在这几个项法制中。王旁下令免除官府对百姓的差役。官府用人派差必须要从招募兵役。但是官府的经费是要经过严格审批。这样官府在招募用人的时候。便不敢滥招。同时百姓也送服摊派的上差中解脱出來。而保甲法则起源很早。自春秋战果时候就有了。简单概括就是乡村住户组织起來。每五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保甲法既可以使当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合并为用。更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同时还节省了大量的军费。

    当然。王旁之所以要推行保甲法。也不简单的为是为节省费用。邕州属于边境重地。保甲法除了能防止农民作乱。而且还增加了抵御外地的防卫力量。这点上王旁绝对是赞同父亲的真知灼见的。

    至于将兵法。则是精简当地军队、裁减老弱病残。合并军营。。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将兵法的实行。王旁就是要让兵知道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制度颁布地方官府官员忙上忙下去执行。基础的事做完王旁接下就是要开发建设的项目。 首先就是引资招商。银行在王旁沒來之前。就已经在邕州设置了分号。蔡京他们先來的人。在京城有过了一次办银行的经验。这次自然是轻车熟路。从选址到培训人到置办各种办公所用。基本已经到位。就等着王旁宣布开张之日。

    其次就是码头和榷场的建设。地址已经选好了。就在王旁要去的宋寿郡。宋代的宋寿郡就是现在的钦州。距离镇南王府所在的邕州有二百多里地。王旁选中这个地方。是看中了它的地理优势。钦州背靠大西南。面临北部湾。;海岸线东起大风江口。西至茅岭江口及龙门岛。陆地的海岸线绵延一千多里。王旁要在这里建最大的码头港头以及繁华的商贸区。这可是宋人想都不敢想的。

    总之他要做的事太多了。而且榷场建立起來如果只是宋朝人在交易。那就沒什么意义了。征集了大家的意见之后。王旁下令成立市舶司。自己亲自主抓市舶司的工作。

    市舶司从宋太祖开宝四年就已经在广州建立。邕州历來属于偏远地区。朝廷鞭长莫及。本來就疏于管理。后來又有了南乱。所以邕州就像一块未开发之地。王旁规定对商人从邕州出海贸易者。要在市舶司登记;而对于來宋朝贸易的船只。或出海贸易的国内商舶。都必须经过市舶司验查。根据货品的情况的不同。进行征税抽买。

    同时王旁还制定制度。征税、抽买之后。市舶司给以凭证。方许与民自由贸易。抽买的品种与数量随国内情况随时变动至于出口商品的品种也有一定的限制。如金银。铜钱等与货币相关的是禁止商榷的。而物资。粮食矿石等则作为严格审核的商榷品种。王旁在进出数量和税率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比如要求市舶司根据当年产量。产品属性以及是否会造成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都要经过详细测算。做成报告自己亲自批示。才可进行交易。

    另外还有王旁在邕州开设学院。也是当务之急。除了开始文史以外课程。比如数学。商学。工程学等内容。还有天文地理等专门的学科。 这些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完的。就像韩德容说的。王旁已经忙的是不亦乐乎。这个时候他怎么顾得上。府宅之内那个被他半关半禁的大理国的国相呢。

    再说高智升也顾不得会住处。跟着张平武龄出了王府。翻身上马向宋寿县疾驰而去。三匹快马风驰电掣。张平和武龄也沒想到。大理这位看上去文质彬彬的国相。竟然有这么好的身手。张平一路飞驰一边不由得提高了警惕。心想这位国相要是半路跑了。那自己可失职了。

    他们又怎么知道。这位看上去年纪大不了王旁几岁的大理国相。也是文武双全的大理第一人。说起高智升。本來也不是一般人。他是大理岳侯高方的后裔。自幼练武习文。前一两年。大理国杨允贤叛乱。大理皇上段思廉请高智升出兵。高智升占据了整个鄯阐府辖境。段思廉晋封高智升为鄯阐侯。赐给王室直辖领地白崖、茹甸两地。按说高智升是功臣。而且他与段思廉就像王旁与赵仲针的关系一样。但时间长了大理皇室力量削弱。段思廉听信谗言。觉得高氏大有取代段氏之势。高智升与大理皇上之间有了间隙。就在这时候发生一件让高智升意想不到的事。

    大理国地处交趾。吐蕃与大宋之间。三面临外邦。所以如何与诸国打交道一向是大理历代君王最头疼的事。就在几个月之前。大理国來了一位道士。大理国本是信佛。而且任用师僧为官。当地民俗讲究“家无贫富皆有佛堂。少长手不释念珠。”这位道士从交趾而來。宣称佛道本是一家。大理国皇上段思廉召见并礼待这个道士。这道士除了讲佛道相通之处。又给段皇上引荐一人。这人自称精通吐蕃。大宋与西夏之事。大理皇上就将他留下。做了一名谋臣。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武龄一直耿耿于怀更名贾庆的籍辣庆。

    籍辣庆从西夏逃窜之后。先是去了吐蕃。本想在吐蕃谋点事做。但虽与西夏经常有正在。却与大宋关系很好。不但朝贡大宋金银马匹。还与宋通商榷。就算籍辣庆是因为反叛李谅祚而逃到吐蕃。但他在吐蕃却讨不到好差事。无奈之下。他辗转到大理。隐姓埋名更名贾庆。要说这小子也够能忍的。好死不如赖活着。他就这么赖活着。还真就來了机会。

    因为听说了国相高智升的势力。贾庆先是到了白崖想投奔到高智升门下。这小子别看本事不大。但是心高脸皮厚。可高智升跟本沒看上他。听说有人精通吐蕃。西夏大宋的事。就请他一叙。说了沒几句。高智升就看出这人沒什么大出息。便赏了些银子。想把贾庆打发了。

    贾庆气哼哼的揣着银子出了国相府。刚刚下了台阶。一顶轿子停在他不远处。轿子上下來一个女子。贾庆顿时看傻了。这女子怎么这么好看。这么俏皮。他正一边走一边盯着那朝国相府走去的女子。砰的一声和迎面來的一个也盯着女子看沒看路的道士撞了个满怀。这一撞。撞出了他的一个大机会。

    笔下文学

    地三百一十三章 一箭三雕计

    籍辣庆化名贾庆。想投靠大理国相高智升。可不受高智升待见。几句话就把他打发了。拿了些赏银忿忿的出了国相府贾庆。正巧看到一小轿中下來一个女子。这女子眼如春水肤似凝滞。身子轻轻转动长裙散开。举手投足如风拂扬柳般婀娜多姿。这一眼贾庆看呆了。迎面和一个道士撞了个满怀。

    噗通。哎呦。道士走的急。竟将贾庆撞倒。两人一对视刚都要发飙。女子身边的侍婢被这两个人的窘态逗的噗哧一笑。

    “笑什么。沒看过路人摔倒么。”女子瞪了侍婢一眼。轻声的说了一句。看也不看贾庆和道士。就朝着国相府走去。

    这声音宛似银铃。如天籁般悦耳。贾庆和道士竟忘记了两个人刚刚相撞。都凝神痴呆呆的看着女子去的背影。等到女子进了国相府。贾庆还抻着脖子。眼神不肯离去。

    “福生无量天尊。这位公子。你沒事吧。”道士行礼说道。

    贾庆掸了掸身上的尘土:“我撞你一下。你说有事沒事。”这要是在当年的西夏。老子早就揍你了。可是现在沒办法。落魄的凤凰不如鸡啊。他收起怒气打量一下这个道士。心中暗笑一个出家人竟然也不看路。看这个道士年纪三四十岁。尖瘦的下额上留着三绺长髯。身穿青色长袍。头上挽一个道髻。手拿浮尘。身后还背一口宝剑。

    道士皮笑肉不笑的的说着:“公子莫怪。”

    “切”贾庆这会想着今后怎么办。也无心跟这道士纠缠。转身要走。忽然听道士说道:“这位公子。我看你印堂发亮。满面红光。可能会有大机缘。我不妨送你几句话如何。”

    “大爷沒闲钱。要看相找别人看去。”贾庆沒好气的说道。也不理再理那道士。转身回可客栈。

    这是家不大的的客栈。一楼是个酒馆。贾庆点了一壶酒。让店小二切了一斤肉。要了些花生米坐在那喝着闷酒。接下來该怎么办呢。西夏肯定是回不去了。吐蕃也不想去了。这籍辣庆虽说是纨绔子弟。但是也并非一无是处。他自小练武身上有点功夫。他也就仗着他那点功夫才愈发强横。本來以为自己父亲可以拿下西夏的江山。那样自己也能做一朝天子。谁知道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好事都坏在一个人身上。想起这个人。他就恨的牙根痒痒的。

    小酒馆里面的人进进出出的。贾庆喝着酒。一抬头看见一个人走进酒馆。这不是刚才那个道士吗。见他垂头丧气的。小二打着招呼:“道爷。您回來了。”

    这么巧。这道士也住这里。反正这地方也沒有认识的人。说话的人也沒有。籍辣庆也觉得烦闷。他朝道士喊了:“那个道士。你过來。”

    后來的事。就是二人坐到一处。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总之就是天南海北一通侃。贾庆也是憋闷坏了。又听这道士捧几句。再喝点小酒更是轻飘飘了。想当初自己身前身后那么多人。巴结奉承他的。现在自己飘荡在外前途未卜。有见这道士似乎有点道骨仙风。便有了结交的意思。

    贾庆喝着酒。扑哧一笑:“你不是会算吗。那你算算。国相是不是忙于美色。懒得理你啊。”

    这道士拿着酒壶给贾庆斟满。口中说道:“我哪敢跟公子你相比。你从国相府出來。怀中都是实货。想必是国相赏赐。即是得了国相的赏识。还怕将來沒有出路吗。”

    贾庆看了一眼玄青。幸好沒上他的当。自己将国相赏赐的银子揣在怀里与他一撞。想必是他有所察觉。那么硬磕的东西。谁还把石头揣怀里啊。原來跟跟我说话是想打听国相的事。想到这。贾庆一笑:“玄青道长可是有意思。明明都看到我从国相府出來。怎么还会跟我撞上呢。”

    “避闪不及。避闪不及。哈哈”玄青笑着说道。紧接着他又说道:“今日能结实公子也是缘份。日后公子得了赏识。别忘了我这个老友啊。”

    这道士道号玄青。因为献策交趾国外进献麒麟给大宋。得了不少赏。后來便云游四方。正好走到大理。本來和贾庆一样是想投奔国相的。可他的遭遇还不如贾庆呢。高智升听说來了个道士。见都不见。

    “嗳。国相赏识算什么。再说。我也未必稀罕国相赏识。”贾庆酸溜溜的说着。

    这话道士颇有同感。两个不被待见的人坐一起同病相怜。玄青说道:“就是。要知道树大招风。这国相高智升年纪轻轻。就有如此势力。想必也是有野心。不如敬而远之的好。”

    他这话触动了贾庆的心事。想起城头自己父亲的头就这么被砍下。贾庆心里直纠的慌:“哼。万一他有野心失利了。将來连个落脚地方都沒有啊。”

    玄青听贾庆这话。四下看了看。酒馆虽然不大。也有人断断续续的进出。但他们这桌旁边却沒人。他低声说道:“我说。咱们怎么放着西瓜不捡捡芝麻啊。你跟着王爷能给你什么官职。若是拿到证据在。贾公子在大理朝廷可就是大功一件啊。我的经验。抱树要抱大树。不然当年我怎么能从交趾捞上一票。”

    “你的意思是。”贾庆停下唇边的酒杯。看着玄青。

    “呵呵。说实在。我看贾公子面相也是争强好胜之人。又怎么可能在此处隐忍。不如你我二人去羊苴咩城。也许要比在这白崖机会多呢。”

    羊苴咩城在洱海一带。是大理的都城。商议已定二人结伴而行。在城中呆了几日。每天玄青都是早出晚归神神秘秘的。这天他回來之后带给贾庆一个好消息。经人推举大理国皇上召见了他。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贾庆听了都乐开花了。一脸的麻子都拧到了一处。看來。他这次可是真的要转运了。

    贾庆还神神秘秘的说道:“你可知道在国相府前看到的那位姑娘是谁吗。”

    这些日子贾庆对这位姑娘可是念念不忘。都快得了相思病了。听到有那位姑?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