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看看这汉朝 > 看看这汉朝第7部分阅读

看看这汉朝第7部分阅读

    乐带着兵马,伙同早已被自己收买的望夷宫郎中令一起去消灭嬴胡亥,为天下除一害。由于一切安排妥当,阎乐没遇到任何像样的抵抗,便顺利的到达胡亥的寝殿。秦二世正坐在宝座上享受自己最后的悠闲时光,阎乐对着二世就放了一箭。一向好吃懒做的二世,一看自己的手下居然敢射自己,顿时就火冒三丈,拿出了皇帝大人的派头,要自己的卫士射回去。可是甭管他怎么招手命令,卫士们就是不动,胡亥才发现自己已经确确实实的成为了一个孤家寡人。阎乐大步上前就开始厉声数落胡亥,全然不把胡亥当领导看待:

    “您的无道统治已经弄的人怨,您自己好自为之吧!”

    其实阎乐就是让嬴胡亥放聪明点,他就算叫破喉咙也是没用的,别再幻想有谁会来救他。胡亥不死心,苦苦的哀求道:

    “让我再见见丞相吧!”

    阎乐心里一阵冷笑:就是他要我来收拾你的,你还想见他,笑话!便干净利落的拒绝了胡亥的请求。胡亥还未放弃求生的希望,继续哀求道:

    “希望能给我一个郡,让我当王!”

    “不行!”

    “那封我为万户侯如何?”

    “不行!”

    胡亥无奈,继续哭嚎哀求道:

    “让我和妻子做对平头百姓,和其他秦国公子一样。”

    阎乐不耐烦了,直接跟胡亥摊牌:

    “我是受了丞相的命令为天下诛杀您的,您就死了这条心吧!”

    随即阎乐命令自己的士兵上前干掉这个天真烂漫的家伙,胡亥一看已经是山穷水尽,对着这个世界报以一丝冷笑之后,拔剑自尽,结束年轻的生命。

    其实胡亥有今天完全可以说是咎由自取,皇帝这份工作可是高收益高风险的。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一定要履行工作的义务,要是偷j耍滑消极怠工,就要交违约金,而违约金一般都不是小数目,要么生死人手,要么国破家灭,很少能落下好!

    0066 祭品

    长篇)看看这汉朝0066  祭品

    天边飘来一朵斑斓的残云,俯瞰着秦宫内喋血的一幕。赢胡亥死了,赵高成为已经日暮西山的帝国的唯一统治者,但是他却无法放开怀抱的狂歌痛饮,因为秦帝国已经彻底成为烂摊子,就连他自己的性命也危在旦夕。刘邦的军队一路高歌猛进,没有去欣赏沿途的风景,没有时间让心灵去旅行,直接打到?关,即将兵临城下。

    赵高在家里苦思冥想保命的对策,经过一番曲折,他找到了一个看似可行的办法――谈判。他看到刘邦一路上并没有像其他反秦队伍那样对秦国官吏往死里整,于是他的心中就有一个幻想,这个人会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好好谈谈。我说过,谈判是门技术活,你要想取得谈判的主动权,就要有压倒对方的谈判筹码,否则就只有委曲求全的分,赵高想和谈,刘邦却未必想。但赵高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他只能尝试和刘邦谈谈,便派出了使者。为了充分地表示自己的诚意,他让使者给刘邦许下承诺:关中我让一半给您!

    咋们俩以后就做好邻居,共同携手迈向幸福的新生活,您看成不?

    刘邦笑了,你小子自己的命都快保不住了,还敢跟我谈条件!只要把秦灭掉,关中就全都是我的了,还要你让?你也忒搞笑了点吧!刘邦当即拒绝,并且态度强硬地表示,开门投降或许还能饶你们一命,负隅顽抗就要你们魂归九泉。赵高的使者磨破了嘴皮子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只能悻悻的回去向赵高复命。

    赵高知道这一令人痛心疾首的消息,很是无奈,只能将秦国剩下的军队集中起来做好防御工作。同时,考虑到国不可一日无君,自己当估计大伙都会不干,于是扶立秦公子婴为新一任老板。鉴于现在的形势比较危急,继续称老板叫“皇帝”估计义军不干,自己死得更快,于是降级处理,改称“秦王”,也算是向义军释放一点善意。既然是新老板登基,自然要搞点仪式什么的,不然那怎么显得隆重上档次,更何况还是在精通仪式学和礼仪学的中国。因此,这次秦国换老板也不例外,要大搞一番。往常这类仪式总是要杀点什么动物,用他们的鲜血和首级向上天表示自己的诚意,这回祭祀的主角子婴却决定用赵高的血来表示自己的诚意。在开始这次血腥的祭祀活动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这位男主角的身份问题。

    关于子婴的身份记载,司马迁的《史记》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在《史记&8226;秦始皇本纪》中他是“二世之兄子”,《史记&8226;李斯列传》里他又变成了“始皇弟”,《史记&8226;六国年表》他又摇身一变成了“二世兄”,如此复杂的身世估计司马迁他老人家也无法辨别清楚,干脆一股脑全写上去,让后人们去评说。

    那他到底是什么身份呢?

    休息一下,下回继续。

    0067 谜一样的人

    长篇)看看这汉朝0067  谜一样的人

    婴的身份是一个谜,这倒不是因外为没有线索,而是因为线索太多,千百年来众说纷纭,却一直无法得出一个让大家都能够信服的答案。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种说法,子婴是“二世之兄子”。据《史记》记载,在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子婴同自己的儿子和宦官韩谈商量除掉赵高,这证明子婴的儿子已经能够商量大事,年龄不会太小,我们定位在十六岁。秦始皇生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考虑到古人不走寻常路,喜欢早婚早育,我们推测秦始皇在十六岁(公元前243)那年生下自己的长子扶苏,他的长子扶苏同样在自己十六岁(公元前227)那年生下自己的长子(子婴同辈),这位与子婴同辈的哥们在自己十六岁(公元前211)那年同样生下自己的儿子,那么这位秦始皇的曾孙在子婴政变时(公元前207)也才四岁,即使我的数学和古代历法不太好,误差也不会超过五年,望海了说这位始皇曾孙政变时也就九岁而已。更何况子婴极有可能不是始皇帝长子扶苏的儿子,也可能不是嬴政的中儿子的长子,那他参与政变的儿子会更小。找一个九岁的孩子搞一场关乎自己生死的政变,这似乎是太儿戏了,没几个人有这么大的胆子。如果您一定要说这位始皇曾孙智商异于常人,是个神童;或者子婴那天重感冒,脑子有点堵,我也没什么好说的,我只能说您很有写野史、搞八卦的天分,祝贺您,您将来或许能成为这方面名人。扯远了,拉回来,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很值得怀疑,所以我不太赞同这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子婴是“二世兄”。这种说法不存在太大的年龄问题,只是我会有一个疑问,当年秦二世和同伙赵高在秦国上下掀起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清洗运动,把二世的同宗兄妹全部干掉了,以赵高的办事风格,估计连他们家的“旺财”都没放过,更何况是个大活人!也有学者说他是二世的族兄,他们通过古人对《史记》的注释,将“召始皇弟子婴”子婴的“子”和“婴”拆开,成为“召始皇弟子,婴”以支持他们的假设。但是关于“子婴”可不可拆开又个问题,像王大妈的裹脚布一般纠缠不清,写几万字的专业论文都可以,我就不纠结了,反正我是不太赞同这种观点。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三种说法,即子婴是“始皇弟”。首先他是秦始皇的弟弟,秦二世的叔叔,对秦二世的皇位威胁不大,没有杀掉的必要,所以逃过了那次血腥的大清洗活了下来。其次,就是他在朝中很有威望,在百姓中很有影响,在论资排辈非常盛行的中国,能有这样的声望,他是二世长辈的可能性就很高了。最后,就是他曾经劝谏过秦二世不要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下毒手,虽说二世没有听他的,可是也没有责罚他,算是全身而退,估计他的长辈身份和个人威望发挥了不少作用。

    终上所述,我认为子婴是始皇弟的可能性比较大。

    但不管子婴是什么身份,历经二朝,看过无数风雨,秦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中丞相赵高的那条老命终要断送在他的手里。

    这天夜里异常的宁静,静得有些?人。

    0068 斩除权j

    长篇)看看这汉朝0068  斩除权j

    第二天的太阳照常升起,空气中却弥漫着异样的气息。

    赵高一大早便起来张罗着新老板登基的事情,忙的不亦乐乎,等他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便派人去请今天的主角登场。可是传话的人去了一批又一批,回来都说新老板子婴昨天夜里估计是太高兴,大半夜睡不着觉到处瞎跑,没注意保暖得了重感冒,来不了了。赵高一听,鼻子都气歪了,子婴这小子,昨天看到他都还蹦蹦跳跳的,一口气上五楼都不费劲,要说他一夜就病了,谁信?还没上台就敢跟老子摆谱耍大牌,反了他了!但子婴到底还是名义上的领导,赵高没有骂出声来,在心里骂了子婴几百遍之后,赵高决定亲自去请这位祖宗。然而正是他的这次疏忽大意,决定他将死于子婴之手。

    实际早在数天之前,子婴就与自己的儿子和宦官韩谈密谋做掉赵高。他们想到登基祭祀这天是发动宫廷政变、除掉赵高的最佳时机,子婴只需假装患病不去参加登基祭祀大典,赵高一定会亲自来请,到时候就可以利用他疏忽大意把他干掉。事到如今,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赵高中计了,快步流星的来到子婴的寝宫。

    可是他没有立即进入宫殿,到底是在道上混了多年的,上上任老板秦始皇都被他成功的骗过,骨灰级政治家李斯都被他干净利落的干掉,经历如此之多风雨之人,观察力和政治直觉自然是练到了第九重的高手。赵高隐隐感觉到子婴的寝宫周围弥漫着不详的杀气,便不敢进入寝宫,要子婴快点出来参加大典。子婴一看赵高不肯进来,知道这个老狐狸不好对付,也耍起了无赖,说自己实在是病的不轻不能前去参加典礼,你还是进来说话吧,并派出宦官韩谈前去忽悠赵高。

    赵高看到子婴死活不肯出来,又架不住韩谈的忽悠,再想想以子婴的实力,还不敢对自己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便放松了警惕,决定进入宫殿探个究竟。从赵高迈进大殿的那一刻起,即意味着他迈进了鬼门关。当他还在询问子婴为何不去参加祭祀的时候,在他身后的韩谈已经把一柄锋利的匕首送进他的体内,赵高还没来得及叫救命便已经呜呼哀哉。就这样,一代权j赵高以戏剧的方式结束自己坎坷的一生。如果他再走快一点,估计能和李斯、胡亥同乘一条船过冥河,只是不知到时他如何与这两位打招呼。

    赵高死了,子婴却没有时间去庆祝自己的胜利。刘邦的大军即将叩击?关,此关一失,秦就真的无险可守,自己也只能任人宰割了。子婴决定立即派兵加固?关,宣布全国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关中不准鸟进也不准鸟出。

    另一边,刘邦驻军已达十余万,正准备撸起袖子攻击?关,敲开胜利之门时。张良站了出来,他告诉刘邦现在秦军还有相当的实力,硬打硬拼不但死伤惨重,还有可能让其他反秦人马捡了便宜,得不偿失,还是采用和平政策,用金钱名利诱使秦军投降最好。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派出陆贾、郦食其到处开展游说活动,秦军将领果然立即回话,答应投降。刘邦对此结果很满意,正准备接受对方的投降,又是张良站了出来。

    张良到底是要干啥?刘邦想问,我也想问,咱接着往下看。

    0069 落日西沉

    长篇)看看这汉朝0069   落日西沉

    张良,被誉为楚汉之际的天下第一谋士,精通兵法,对战略全局拥有很好的把握能力。在这个大动荡时代的多年沉浮,亦磨练了他的观察力,没受过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却能够洞察人心,作战能够根据当时的形式及对人心的准确揣摩,想出相应的对策克敌制胜。他的战术也是百变多样,不喜欢按常理出牌,凡事都要搞些小动作,声东击西、兵不厌诈等等战术都是他兵法谱上的常客。今天他要说话,看来这些秦国将领要吃苦头了。

    刘邦一看张良又站了出来,知道他的表达欲来到了井喷的临界点,便做好准备洗耳恭听。张良表情严肃的道:

    “我们应该乘敌军懈怠之时进攻,这样就可以一举攻破?关,直逼咸阳!”

    虽说有心理准备,可刘邦还是纳闷,别人都答应投降了,整这出干啥?再说了,这样出尔反尔,我好不容易才树立起的诚实可靠小郎君的光辉形象不就砸了吗?刘邦用疑惑的眼神看着张良。张良笑了笑,他知道刘邦的困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现在我们只知道秦将想要投降,可是他们的士兵或许还不知道此事,即便有的士兵知道了也未必真心想要投降,到时候没准要出乱子,干脆乘他们现在防守松懈,攻其不备,夺取?关,这才是最稳妥的对策。”

    刘邦眼前一亮,他认为张良的分析很有见地,便同意了张良的建议,派兵悄悄的绕过?关痛击秦军。在这个的时代,要想取得胜利,还是那句话“兵者,诡道也。”秦军在刘邦的突然袭击之下溃不成军,四处奔散,秦国连最后的一点有生力量也损耗殆尽,秦王子婴已经无路可走。

    就子婴一上台便雷厉风行的干掉权j赵高而言,其心机不可谓不深,思维不可谓不缜密,手段不可谓不果断,绝非秦二世那样的庸碌之徒。可是大秦帝国已经到了“河决不可复雍,鱼烂不可复全”的地步,即使子婴有三头六臂也难以重振帝国昔日的雄威,他只有用自己的双肩去承担即将到来的命运摧折,注定要成为帝国末日最沉痛的看客。他抬起沉重的头看着天边绚烂的浮云,仿佛帝国昔日的光辉一般令人黯然神伤,不禁潸然泪下。帝国已经无可救药,子婴考虑到关中百姓的安危,唯有白衣素车,跪迎献玺,投降刘邦。

    威严雄壮的咸阳城城门,一次次的作为历史看客,见证了秦帝国的历位将军自信出征和凯旋而归,见证了帝国的繁荣昌盛和盛极而衰,如今它将要见证一位平民英雄的帝国梦想,见证秦帝国的落日西沉。刘邦骑着高头大马缓步走进咸阳城,去接收自己的战利品,享受胜利的喜悦。秦帝国历经两年的风雨飘摇之后,终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卸下自己的戎装,消失在苍凉的历史尘埃里,不愿离去,却不得不离去。

    秦帝国唯有留下灏然华光和万千谜团任后人凭吊谈论,不论是讥笑还是怒骂,不论是褒扬还是贬低,帝国连同他的开创者一起长眠地下,成为历史画卷中的一个孤寂的背影

    漫嗟荣辱,兴亡秦汉具付游云烟柳;

    闲话家国,成败明清都归流水桃花。

    0070 殊途

    长篇)看看这汉朝0070   殊途

    公元前206年十月的寒冬,大秦帝国的参天大厦终于轰然倒塌,只剩下一片片残砖断瓦让人凭吊,可是天下人民却并没有因此而哭泣,他们反而是心怀喜悦的憧憬着未来的明君圣主能够结束一切苦难,带领他们迈入幸福美好的新时代。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大起义以义军的胜利落下帷幕,宁静似乎重新回到了人间,但这只是似乎而已,真正的宁静却远远没有到来。短暂的平静之下,正在酝酿的却是另一场血腥暴风雨的苦酒。

    刘邦走过咸阳曾经繁华的街道,进入绚烂恢弘的秦宫大殿,面对着尘与世的花花诱惑,本来就没有宗教信仰的他,更是放开怀抱,打算在秦宫中过起纸醉金迷的生活。这是他下出的一步臭棋,一步险些让他送命的臭棋。刘邦率先进入咸阳这倒不假,可是盯着关中这块肥肉的人多了去了,谁不想独吞?现在最有实力的人物是前不久在钜鹿大战中消灭秦军主力的项羽,他要摘取灭秦胜利最甜美的果实,怎能容许刘邦捷足先登?刘邦没有看到这一点,还好樊哙看到了,他急忙上前劝谏。可刘邦这会儿正玩得高兴呢,哪有功夫搭理樊哙,对樊哙的意见作了冷处理,继续玩乐,直到一个人的出现。

    这个人是谁呢?估计我不说您都能猜出来,这个人又是张良。每到刘邦犯错误的关键时刻,这位关键先生总是会站出来,指出刘邦的错误。这次又是他冷静的分析形势,并且举出大秦帝国灭亡的血淋淋的事实,理论加实例,好好的教育了刘邦一番。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