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19部分阅读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19部分阅读

    茶忽得宋沿江制置司榜,有云:今夏谍者闻北兵会议,取黄陂民船,由阳逻堡济江会于鄂州。帝曰:‘吾前无此意,能如其言吾所愿也。’辛丑,帝次于江北。”蒙哥已经死了,他到了江北,这与蒙哥开始制定的征宋战略完全不相符。咱不知道他一路慢慢腾腾的,是不是在等什么消息。

    作为三路进军中的一路,你最起码要做到牵制对手的兵力,兀良合台可以说是非常积极,认真贯彻了整个作战意图。可是忽必烈呢,根本就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我们看到《元史本纪宪宗》还记载到:

    “夏四月丙子,大雷雨,凡二十ri。乙未,攻护国门。宋将吕文德以艨艟千余,溯嘉陵江而上,命史天泽击败之。”

    南宋看见上游危急,命吕文德大举增援川中。吕文德先到chong qg,然后前往钓鱼城,由于史天泽占据上游,同时在岸上以弩箭、炮石对溯江而上的舰队进行攻击,结果前锋船队不仅败退下来,还冲垮了后面的船队,吕文德只好先退回chong qg。但如果忽必烈主动全力进攻,吕文德还能不能进入川中增援,就不好说了。

    他是不是在故意放宋军进入川中,以对付蒙哥?钓考局考核官员事件虽然过去了,可是疑虑毕竟已经存在了。我们无法猜测这里面很多事情,线索还是太少了点。但不正常,是肯定的。

    “九月壬寅,诸王穆哥自合州遣使,以宪宗凶问告,且请北归。帝曰:‘吾奉命南征,岂可无功而返。’”明明郝经已经给了最为清晰的分析,但这番作为,是不是有点惺惺作态?要成就功业,老忽你早干吗呢?现在怕是为了帝位,急需成绩吧?

    “甲辰,登香炉山,俯大江,江北为阳逻堡,其南岸曰许黄洲,宋人严兵守之,列战船江中,军容甚盛。董文炳率死士鼓掉疾趋,诸将分三道继之,宋兵败遁。文炳麾众登南岸,使其弟文用轻舟报捷。帝问战胜状,因举鞭仰指曰:‘天也。’……”这个时候,成绩是很重要滴,要不怎么镇住那些人?

    董文炳关键时刻的确立了功,蒙哥攻川其实是以失败告终,但老忽不论如何,是取得一些胜利的。这恐怕也是后来忽必烈十分信任他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忽必烈还从贾似道手里为北元帝国得到了很多的实利。

    “十一月丙辰,移驻牛头山。兀良合台至潭州,遣使来告。命也里蒙哥以兵援之,且加劳问。……宋制置使贾似道遣使求和,请输岁币。……是ri,帝班师。”东西到手了,面子也有了,英明神武也已经展现了,也该抓紧时间回去了。

    “中统元年chun三月戊辰朔,车驾至开平府,哈丹、阿只吉率西路诸王,塔察儿、也先哥、忽剌忽儿、爪都率东路诸王来会,偕文武大臣劝进。帝三让,诸王、大臣固请。”这是老套路了,肯定是儒生们教的。

    历时两年的蒙哥攻宋之举,在忽必烈的身边一定发生了很多不为人所知的事。《合州志》的记载是,蒙哥被炮石击中,拉施特的《史集》说是得了痢疫。但也有可能,在关键的时候,蒙哥是被人暗算的。更可能,忽必烈的所为,就是故意让宋军把蒙哥留在四川。如果咱说,整个攻宋计划,都是老忽这边策划的,目的呢,一是为了让老忽重新掌军权,另一个是顺便对付蒙哥,要不老忽怎么这样对攻宋不上心呢?不好猜啊。

    我们虽然不做深入的猜测,但所有这些秘密,都应该和一个人有关,他就是刘秉忠。让我们看看忽必烈自己是怎么说的。

    (至元)十一年,(刘秉忠)扈从至上都,其地有南屏山,筑jg舍居之。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帝闻惊悼,谓群臣曰:“秉忠事联三十余年,小心慎密,不避险阻,言无隐情,其y阳术数之jg,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闻也。”

    他人莫得闻,别人都不知道的事,会是什么事呢?

    刘秉忠,又名子聪和尚,他原先是瑞州人,后迁居邢州。

    元史载:秉忠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八岁入学,ri诵数百言。年十七岁,为节度使府令史。居常郁郁不乐。一ri,投笔叹曰:“吾家累世衣冠,乃为刀笔吏乎!丈夫遇不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即弃去,隐武安山中,久之,天宁僧虚照招为弟子,使掌书记,后游云中,居南堂寺。

    世祖潜邸,僧海云被召,过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六壬遁甲之属,靡不jg通。世祖大爱之,海云南还,秉忠遂留藩邸。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仍遣使送至邢州,……

    忽必烈对他的重视是显然的。刘秉忠曾写了一篇关于治理天下的文章给忽必烈,“世祖览其书而善之,及即位多见施行。”

    此外,除了前面所讲的治理邢州的建议,他更多的是为忽必烈做了很多实事。他不仅先为忽必烈修建了上都开平府,随后又建了北元帝国的首都,大都。而且他还根据《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之意,为帝国起了一个正式的名字,“元”。

    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府。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以中都为大都。他如颁章服、起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但在忽必烈登临帝位的整个过程中,却没有他的半点建议,对这样一个人来说,很难想象。这多半是因为,忽必烈和他把它们作为秘密埋葬了。

    忽必烈和儒生们还是有一段合作无间、美好的蜜月期的,但这能长久吗?

    第六十二章 裂痕

    ( )忽必烈终于登上了蒙古帝国的汗位,可是,他是第一个没有经过忽里台大会选举的大汗,因此,从蒙古的传统习惯上讲,合法xg就有问题。

    正因为忽必烈打破了草原上过去的传统,使蒙古帝国真正走向分裂。因此有人指出,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蒙古帝国的罪人。

    忽必烈在汉地采用汉法,重用汉人,很多保守的草原贵族,一点都不喜欢他。钩考局事件,阿蓝答儿等人得罪了忽必烈,他们知道,如果忽必烈即位,肯定没有他们什么好果子吃,于是就按草原的习惯,准备推举阿里不哥即汗位。

    “至是,阿蓝答儿恐世祖追论其罪,乃与浑都海、脱火思、脱里赤等谋立阿里不哥。”

    忽必烈于中统元年(1260年)三月即帝位,同年四月,阿里不哥也于和林称汗。阿里不哥之所以没有马上即汗位,其实更多的是因为他准备按蒙古的传统,召开忽里台大会后再进行。由此也可以看出,是老忽违规在先。

    蒙哥即位,杀了很多蒙古功勋,这些人的后代或亲人肯定心怀怨恨,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也同样心怀不满,于是,推波助澜的、把水搅混的就大有人在。由于老忽显得更jg明,在他的手下怕是不太好混,所以很多蒙古贵族都拥护阿里不哥。

    “太宗后王海都,宪宗后王阿速带、玉龙答失、昔里吉,察合台后王阿鲁忽,曲里坚子阿而喀台,旭烈兀子出木哈儿等及拔都母库托克台可敦皆附之。”

    窝阔台的孙子海都,就是这个时候参与进来反对老忽的,而且他一参与,就矢志不渝地干了一生。察合台的后人、蒙哥的儿子们也多反对忽必烈,这应该算正常,但连和他关系非常好的旭烈兀的儿子、以及拔都家的老太太都反对他,老忽做人做的好象是不咋地。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的汗位之争,持续了五年,一直到了至元元年(1265年),他才迫使阿里不哥投降。

    (阿里不哥)至元元年正月,遣使乞降。帝预敕近边,和籴以饷其众。秋七月庚子,阿里不哥与玉龙答失、阿速带、昔里吉至京师,入谒。帝熟视无言,既而哭,阿里不哥亦哭。帝曰:“试据理言之,我兄弟二人孰应嗣大位。”阿里不哥曰:“昔ri我为是,今ri汗为是耳。”

    老忽也的确不地道,这个哭,太像猫哭耗子。人家都投降了,他还强人所难地问:你说究竟应当谁当大汗?阿里不哥比不上刘阿斗会装傻,来了个实话实说:以前应当是我,现在只能是大汗你了。这不是找不自在吗?

    两年后,至元三年,阿里不哥卒于大都。到底他是因为什么死的,就只有天知道了。但忽必烈的行为,使得蒙古帝国的分裂,从台下走向表面。同时,他也给他的对手们,留下了叛乱的借口,这个麻烦,到他死,都没有解决。只要有人挑个头,草原上立刻就有大批的人起来造反,每次都如此。

    蒙哥的儿子昔里吉,先跟从阿里不哥投降,老忽原谅了他。但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秋天,忽必烈灭宋的关键时刻又开始造反,草原上立刻又狼烟四起,差点就让他的灭宋大计泡汤。

    但忽必烈即位,的确儒生们起了很大作用,他的另一个汉臣商挺,在这个过程中也曾给了他重要的提示。

    宪宗崩,世祖北还。道遣张文谦与挺计事。挺曰:“军中当严符言,以防jiān伪。”文谦急追及言之,世祖大悟,骂曰:“无一人为我言此,非商孟卿,凡败大事。”速遣使至军中立约。至是阿里不哥之使至军中,执而斩之。

    这确实很重要,因为这避免了忽必烈的军权被夺。在开平,廉希宪、商挺等人,更力劝老忽:“先发制人,后发人制,逆顺安危,间不容发,宜早定大计。”

    等到了忽必烈即位,“阿里不哥叛,征柔入卫,至卢朐河,复止之。分其兵三千五百人卫京师,以子宏庆为质子。”

    老忽心里有鬼,连蒙古军都有点不敢完全信任了,竟然还要汉军来保驾。由此也可以看出,张家这时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已经变得很重要。完全可以说,这个时候,他和汉臣、儒生处于蜜月期。可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忽必烈因蒙古贵族对他的不满,登汗位之初,处境是极为艰难的。一边是和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另一边内政也急需进行整顿。而南面,还有一个宋帝国。

    开庆之役,严格来说,蒙古帝国的全面进攻是失败的,元史说是什么“杀伤甚众”、“所向克捷”,但实际是宋军给予了蒙古军队以沉重打击。

    在鄂州,“庚戌,围城。帝谓张柔曰:‘吾犹猎者,不能禽圈中豕野猎以供汝食,汝破圈取之可也。’柔作鹅车洞火其城,别遣勇士先登,城垂克。会宋将高达来援,引兵入,复坚守不下。”

    事实是什么?攻城没攻下,败了。

    在潭州,蒙古人同样并没有取胜。“蒙古兀良合台攻潭州甚急,帅臣向士璧极力守御,既置飞江军,又募斗弩shè,朝夕登城抚劳。闻蒙古后军且至,遣王辅佑帅五百众觇之,遇于南岳市,大战,却之。”

    东的少傅张世杰,这个时候也开始露出头角,“张世杰遇蒙古兵于?草坪,夺还所俘。乙酉,加环卫官。”嘿嘿,就是不知道假如他遇到张柔会怎样?

    即使是元史中为老忽歌功的、所谓的获得了宋的岁币,也是清汤稀饭,没有干货。《续资治通鉴》记载:

    (忽必烈)乃发牛头山,声言直趋临安,贾似道大惧。会合州王坚遣阮思聪掉急流以蒙古主讣闻,似道意稍解,遣宋京请和,愿请行人会议。赵璧请行,忽必烈遣之。璧登城,宋京曰:“北兵若旋师,愿割江为界,且岁奉银、绢各二十万。”璧曰:“大军至濮州,诚有是请,犹或见从。今已渡江,是言何益!贾制置今焉在耶?”

    璧行时,忽必烈戒之曰:“汝登城,必视吾旗,旗动,速归可也。”至是,适见其军中旗动,乃曰:“俟它ri复议之。”遂归。

    这和元史《列传赵璧》中是一模一样。议都没有议定,又何来的输钱帛。因此,所谓得到岁币,也就是宣传,给老忽贴金。

    宋军在合州、潭州、鄂州等地的顽强反击,甚至以后在忽必烈的心中都留下了一些y影。

    (至元)十年,拜(姚枢)昭文馆大学士,详定礼仪事,其年,襄阳下,遂议取宋。枢奏如求大将,非右丞相安童、知枢密院伯颜不可。伯颜既渡江,遣使奏事至。世祖夜召见枢。忧形于sè,曰:ot;昔朕济江,而家难作。今伯颜虽济江,天意与否,尚未可知。宋家三百年天下,天命未在吾家,先在于彼,勿易视之。所有事宜,可书以进。ot;

    由此可见,忽必烈的心中,对征服江南是没有把握的。可是,坚定其心、给老忽出谋划策的,恰恰就是这些儒生和汉人。

    除了叛将刘整在征宋之前,如此说老忽:“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者,不为正统。”

    哪个姚枢针对忽必烈的担忧,进言:“陛下降不杀人之诏。伯颜济江,兵不逾时,西起蜀川,东薄海隅,降城三十,户逾百万,自古平南,未有如此之神捷者。今自夏徂秋,一城不降,皆由军官不思国之大计,不体陛下之深仁,利财剽杀所致。扬州、焦山、淮安,人殊死战,我虽克胜,所伤亦多。宋之不能为国审矣,而临安未肯轻下,好生恶死,人之常情,盖不敢也,惟惧吾招?止杀之信不坚耳。宜申止杀之诏,使赏罚必立,恩信必行,圣虑不劳,军力不费矣。”

    我们从来不是被别人打败的,能够击败我们的,是自己人。

    面对即位之初的内忧外患,忽必烈不可能再四处树敌,他必须缓和与宋的关系,甚至主动妥协,以便腾出力量来应付“汗位之争”。而在当时,为防止宋乘隙进军,在宋蒙边界上,北元还驻有重兵。

    《元史》记载:会宪宗崩,世祖以霸都鲁总军留戍,轻骑先还。

    “世祖北还,使(张柔)统诸军以俟后命。”

    因此,这个时候,宋帝国牵制了忽必烈许多的力量,北元帝国的形势是腹背受敌,他的谋士们深以为忧。

    谋士廉希宪进言:“鄂兵未还,宜遣使与宋讲好,敕诸军北归”。

    郝经上书:“臣又切见江上退师以来,宋人颇有轻中国之心。盖彼疮痍未完,不敢窥伺。然国家不可不为之备。四川、河南、京东、山东当置四总帅:四川自成都至兴元接上均州置一帅,河南自唐邓至陈、颖置一帅,京东自睢、亳至宿、泗置一帅,山东至邳、徐、沂、海并东北海口置一帅,于陕西、河南酌中处置一大行台总统东西,以壮国家藩垣,便使宋人请和,边备亦当如此。”

    和这些人相比,董文柄顶了个北元第一汉jiān的帽子,但为什么这些替别人出谋划策的家伙,没有背上骂名,反而董文柄这个武将顶上了呢?就因为他们是儒生?在我们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里面,怕是还有些更深的东西吧。

    中统元年四月,忽必烈即位的第二个月,立刻派郝经为翰林侍读学士,赐佩金虎符、充国信大使,携国书出使南宋,主动向宋谋和。

    对手的困顿,即为吾之机会,但可惜的是,我们的帝国还沉浸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景象里。

    郝经使宋,在儒生们的渲染下,算是元史中传奇的事件之一。但他的这个出使,引发了北元帝国的另一个矛盾,除了蒙古人的分裂,北元帝国的又一裂缝也显了出来。

    第六十三章 裂痕(二)

    ( )在蒙古人南下征服北中国时,有很多汉人武装投降了他们。蒙古人按照过去金人的做法,给予了他们行省、元帅、以及其他一些官甚至根据蒙古的世袭旧还让他们保留了一定的私人武装。汉军三大世家中的张家和史家,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被称为“汉军万户”,又称之为“汉军世侯”。

    这些世侯在他们的治区,集军事、行政、财政、人事等大权于一身,而且这些权力实行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世袭制度。这与蒙古在世界各地的统治,并没有什么不同。蒙古帝国后来在世界各地形成的所谓四大汗国,他们的治理,也就是如此。因此,这些世侯就成为了中原地区最具实权的诸侯。元初之汉军中这样的世侯有“八大万户”。

    存在这样的诸侯,是不利于zhong yāng集权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