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官居一品 > 官居一品第369部分阅读

官居一品第369部分阅读

    ‘先理财’三条对策,也就是在军事上选用合适将领,在财政上做好物资准备,一切方略都应以打赢一场决战为前提……虽然细节上稍显空泛,但作为一个毫无经验书生来说,能有这样正确的战略思想,已经十分难得了。

    但最受隆庆看重的,还是其第二条,对屯盐之法的应对,显然是经过了多年的潜心研究,提出的看法中肯,建议可行,实在是殊为难得。

    于是隆庆钦点该卷为一甲第一名,并将其示之于众,令诸阅卷官以此为鉴,择其言之有物者拔之。

    看到这篇文章,阅卷官终于明白,皇帝这是一朝翻身得解放,想要走改革路线,以证明自己答应徐阁老辞职是正确的。有徐阶的前车之鉴,此时也没人愿意跟皇帝对着干。于是按照隆庆的意思,把原先的名次推翻,重新排定了三甲座次。

    一切忙完,已经是翌日凌晨了,皇帝用印之后,誊录官赶紧将传胪的皇榜填完,待一切准备停当,新科进士们已经齐聚东安én,等待入宫传胪了。

    ~~~~~~~~

    卯时整,伴着肃穆的景阳钟响,紫禁城午én的三扇正én、两扇东西对开的掖én,同时缓缓开启。两队身披金甲、威武雄壮的大汉将军,迈着整齐的步伐从除中én外的四个éndong相对而出,立在汉白yu铺成的五条大道旁。

    此时的宫én外,已经整齐的站满了四百零三位身穿深蓝sè罗袍的新科进士,以及他们身前的满朝公卿大臣……新科进士觐见皇帝,是历朝历代都十分看重的大事。因为自此以后,这些人就将担当起国家的重任,为官为宦,或造福一方,名垂青史,或建功立业,彪炳万代,众所周知。而这次又是隆庆新朝的第一次抡才大典,比过去任何几十年都更为重视,安排的也更为隆重。

    所有的本朝重臣也全都奉命前来与闻观礼。北京城三大国公,英国公、成国公亲至,定国公不良于行,也由世子徐文璧代表。内阁四学士也悉数到场……就连刚从南方送葬回来的次辅沈江南也被重新面,站在了公卿之后,百官之前的左边位置上。

    待到卯时三刻,城én楼上又是一声钟响,便有太监扯着公鸭嗓子道:“吉时到,百官率贡生觐见!”

    于是公卿百官便率领着新科进士,步入了紫禁城中,过皇极én后,便见一轮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霞光照耀在皇极殿的明黄sè琉璃瓦上,折shè出万道金芒,将层层丹陛上林立着的,手持金瓜、宝顶、旗幡的金甲卫士,烘托的如天兵天将,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烘托到极致!

    随着担任传胪官的内阁首辅李chun芳,接过鸿胪寺卿奉上的皇榜,满朝官员并新科进士,便齐刷刷的跪下。李chun芳深吸口气,展开手中的黄册,便朗声道:“诸位贡生听宣……”新科进士们便提足了jg神,忐忑不安的望向他手中的金册。只听他的声音在殿前广场上响起道:“……皇恩浩dàng、开科取士,为国抡才,出身莫问。今隆庆二年戊辰科殿试结束,由陛下策试天下贡士,钦赐一甲进士及第三名,二甲进士出身七十七名,三甲同进士出身三百二十三名,如下……”

    到这里,李chun芳有意顿一顿,欣赏一下鸦雀无声的场景,这才一字一顿道:“殿试一甲第一名……浙江绍兴罗万化!”

    两边的大汉将军便接力似的喊道:“一甲第一名,贡生罗万化觐见……”一时间,整个皇极殿前,都回dàng着同一句话。

    罗万化跪在那里,整个人完全懵了,大脑一片空白,就那么傻傻愣在当场。最后如木偶一般跟着鸿胪寺的官员往金殿上走去,经过沈默身边时,他看到老师在朝自己微笑,这才恢复了些神智,跟着进殿赞拜谢恩。

    ~~~~~~~~~~~~~~~~~

    李chun芳的声音接着响起,官员们也开始对号入座:

    “一甲第二名,福建泉州黄凤翔!”便见一个相貌英俊的年轻人上朝。

    “一甲第三名,浙江金华赵志皋!”这是个年纪稍长,气度沉稳的进士。

    以上三位,便是隆庆二年的状元榜眼探huā,全都出自苏州府学。

    “二甲第一名,四川南充李长chun!”这个跟苏州府学没关系,而是当今大学士陈以勤的学生。

    “二甲第二名,山西山y王家屏!”这也是在苏州府学就读的,不过却是山西帮的新锐。

    “二甲第三名,福建大田田一俊!”这是会元,这下跌到第六,脸上表情不大自然,也是出自苏州府学。

    “二甲第四名,福建晋江李逢阳!”这位跟苏州府学没关系。

    “二甲第五名,南直苏州王绍周!”这位,也不可能去别处念书,而且他还是壬戌科榜眼王锡爵的族弟。

    “二甲第六名,福建漳州张孟观!”福建确实厉害,前九名里占了四个,其强势超过了传统的文教大省……这位也是出自苏州府学。

    “二甲第七名,四川南充陈于陛。”这是陈以勤的儿子。

    “二甲第八名,山东莱州胡来贡!”殷士瞻的学生。

    “二甲第九名,南直苏州王鼎爵!”王锡爵的亲弟,太仓王氏威武!

    “二甲第十名,浙江杭州金学曾!”苏州府学……

    以下二甲还有江西南昌张位、山东兖州于慎行、浙江绍兴朱赓等六十七人,其中出自苏州府学三十九人。

    然后是三甲的三百二十三人,令人意外的是,会试时五经魁之一的沈一贯,竟跌落到了三甲五十六位,仅得了个同进士出身,这不由让沈默欢喜之余,多了丝遗憾。

    最终,四百零三位新科进士宣读完毕,综合分析下来,各省份取士多寡,依次是南直隶、浙江、福建、山西、北直隶、湖广、山东、四川、江西、河南、广东、广西、陕西、云南、贵州……其中前四名省份录取人数相加,大于其余十一省的总和。而在二甲以上的名次中,南直、福建和浙江三省,更是囊括了八成。

    这是因为分区取士管的是解额,也就是各省举子人数,而在进士考试中并不分榜,所以各省在经济文教方面的差距,就在这张榜单里体现出来……无论是人数还是名次,东南三省都呈压倒xg优势。

    其中最强势的,依然是南直隶……这个荟萃了苏州、南京、扬州、徽州等文教胜地的最发达省份,也只有浙江可以相提并论,江南的文化昌盛,确实不是虚传。

    其中进步最大的是福建,不仅在录取人数上杀入三甲,还在取中名次上完爆了江浙,这主要是因为福建历来重视文教,又是开海贸易中受益最大、也是思想最开放的省份,他们以提供巨额赞助的形式,将优秀子弟全都送到苏州府学深造,并在各方面都不吝投入,自然迎来了累累硕果……在可预见的将来,他们将会对江浙的霸主地位,形成强有力的挑战。

    山西的进步也很明显,大有迎头赶上的意思,这次有三十四人中式,虽然高段位的名次还有所欠缺,但对于经商风气浓重,读书子弟偏少的山西来说,这已经是能做到的最好了。更何况他们也有王家屏等四人进入二甲,也不能说太少。

    录取名额有限,有进步的自然就有退步的,国初的第一教育大省,二百年来从未跌落三甲开外的江西,一下子滑落到了第九。这是因为一来,该省的经济已经落后于上述省份,这使其教育投入远远无法与江浙闽晋相比,读书的苗子自然就少;但最严重的影响,还是来自于严党倒台,大批的江西官员受到牵连,耽误了一代官宦子弟的进学。而且说白了,这看起来很公正的科举取士背后,依然受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影响。朝中没了给你说话的,还有人想要打压控制你,自然别想有好成绩。

    不过即使如此,江西还是在高段位上表现出sè,张位等八人荣列二甲,显示其深厚的底蕴。相信过不了多久,江西就会回到其应有的名次上。

    至于云南、广西、贵州三个省,加起来才有四个进士中式,这种极度悬殊的差距,也是这三个省缺少汉人,朝廷统治不牢,只将其当做发配充军之地,科教极度落后的恶果……最终品尝这杯苦酒的,还是朝廷,而不是那些阅卷取士的官员。

    还有不得不提的,在全国一百五十九个府中,苏州已经成为逆天的存在,其单府三十五人的录取成绩,要比排第四的山西全省还多一个。若是算上出自苏州府学的,则一共是九十七人,不仅囊括三鼎甲,还占据了二甲人数的七成,除了惊叹之外,你还能说什么呢?

    排在苏州之后的是绍兴,虽然不复丙辰科的盛世,但状元又一次huā落会稽,二甲之中也有十一人,也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了——

    分割——

    求月票啊,竟然落到历史第三,真是哭死我了。要知道,为了这几章,我光在知网就下了几十本参考书,看得我头晕眼huā,恶心想吐,各位施主,借几张月票嘛,起码回到历史第二吧……

    字数够了,附个xiǎo百科:

    在真实历史上,戊辰科进士完爆有科举以来的任何一科。戊辰一榜,有赵少师(志皋)、张少师(位)、沈少师(一贯)、朱少保(赓)、陈宫保(于陛)、王宗伯东阁(家屏)、于宗伯东阁(慎行),先后宰相七人,真是极盛。又有尚书十八人,shi郎、中丞、三品京堂五十二人。而七相中五人一品,二人赠一品;尚书中四人一品,二人赠一品,凡击yu者十三人,此制科以来,未有之盛也。

    排第二的,要算是嘉靖壬戌七yu了,为少师申时行、李汶,少傅余有丁、王锡爵、萧大享,少保杨俊民,太子太保蹇达,亦可媲美。

    至于张居正和高拱的那科,也算是很强了,都有一大片牛人。而沈默的丙辰科,历史其实是弱爆了的,原因无它,高段位选手普遍短命……为了给xiǎo沈增加点助力,我把别的科的几位挪了过来,就算蝴蝶效应吧。

    第八三一章 新的开始(下)

    第八三一章新的开始(下)

    苏州府学之所以能有如此神话般的成绩,除了前面罗列的一系列因素外,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那就是这批学生与当今皇帝,其实算是同én。

    作为对隆庆影响最大的帝师,沈默在苏州那些年,对这批学生倾尽了心血。为了培养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除了教他们道德文章,破题应试之外,沈默还时常为他们读邸报、为他们讲解国事民情、教他们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并时常ji励他们,常怀报国之心、不坠凌云之志!

    就像沈炼影响了他的一生,重塑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样,沈默也深刻的影响了这一批年轻学子,潜移默化间,使他们成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一批读书人。

    他们锐意进取、他们肯做事、想立功,他们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无拘无束。他们对物质的追求,远xiǎo于其他的官僚,而把注意力放在了国计民生上……当然,这是后话。但眼下,他们就比其他同年更加了解这个国家的内忧外困,进行了更多的理xg思考,所以答起这种题目,也就更得心应手。

    至少,师出一én,更容易得到隆庆的共鸣。

    但常人不会细究其中深意,而是会盲目的神化苏州府学,神化沈默这个‘伟大’的教育家。

    这还是后话。

    ~~~~~~~~~~~~~~~~~~~~~~~~~~~~~~

    回到紫禁城。传胪仪式已经结束,新科进士们便要开始此生最荣耀的游街夸官,琼林赐宴、立题名碑等一系列活动。

    前来观礼的官员,则往鱼贯退朝而出。

    出了皇极én,在众官员的恭送下,四位内阁大臣,并一干司职郎,便往会极én回去了。

    沈默与陈以勤走在一起,刚说了两句恭喜的话,就听背后有人叫道:“中堂请留步!”

    沈默回头一看,原来是大理寺少卿海瑞,不由苦笑道:“老陈你先走吧……”

    陈以勤报以同情的微笑,便把他留在后头。

    “什么事?”沈默站住脚,微笑着望向海瑞道。

    “请问中堂大人,我辞呈什么时候可以批下来?”海瑞面无表情的问道。

    “辞呈?这个……我已经有段时间没在京城了。”沈默一本正经的装傻充愣道:“对这个不是很清楚。”

    “下官自去岁十一月起,至今半年时间,已经连上九本辞呈。”海瑞就不信沈默能不知情,但对方是宰相,说不清楚就是不清楚,他也只能耐着xg子道:“但是吏部迟迟不批,说是内阁不给票拟,我又找内阁,谁知内阁说,要等分管刑名的沈阁老回来,才能给我批复。”

    “我从九月起,就没有正经坐过班。”沈默两手一摊道:“这期间的发生的事情太多了,等我回去看看再说吧。”

    这就纯属耍赖了,放在以往,海瑞就不跟他一般见识了,可在连上九本辞呈之后,这事儿要是再没个结果,这事儿就要成笑话了,便从袖中又拿出一份辞呈道:“我这里还有一份,大人这就批了吧!”

    “胡闹!”沈默见他纠缠不休,惹得众官员驻足远观,只好拉下脸来道:“怎么也是个堂堂四品大员,就算你去意已决,我也不能视为儿戏!”

    被他这一训,海瑞也没了脾气,毕竟众目睽睽之下,沈默说的又不错,他也不好随便发作。手却不松开,倔强道:“那我跟中堂去文渊阁,等你批了再走。”

    “哎……”碰上这样的极品,沈默也只能无奈的叹口气,道:“来吧。”

    ~~

    两人一回到文渊阁,有舍人候在én口道:“阁老,首辅请去正厅开会。”

    沈默给海瑞一个爱莫能助的表情道:“若是无事,先去我值房里等着吧。”

    “下官天天都无事。”海瑞闷声答一句,便在个中书舍人的带领下,先去了他的值房。

    沈默则整整衣冠,来到了正厅之中,只见李、陈、张三人都在等自己。只是乍徐阁老的位子被李chun芳坐了,还真感觉有些不习惯。

    沈默自己的位子,也从原先的第三位,移到了次辅位上……想到两年前刚入阁时,自己比现在张居正坐的还靠后一位,现在能升至第二,皆是因为排在他前面的徐阶、高拱、郭朴都被赶下台……想进步就得搞人,想不被挤下去,也得搞人,这种见鬼的关系设计,固然可以使阁臣无法做大。但也会使内阁大臣,将宝贵的jg力,làng费在无休止的hun斗中,于国于民何利?

    胡思àn想间,便听李chun芳轻咳一声道:“这还是今年,咱们四个头次到齐,也算是内阁的首次全体会议吧。”三人点点头,表示同意,李chun芳便接着道:“在沈阁老南下的这几个月里,京城发生了许多事情。最主要的,就是一系列人事变动。”说到这,他的目光扫过其余三人,嘴chun翕动了几下,才缓缓道:“首先就是徐阁老致仕,本人忝居相位……”说着面sè复杂道:“但我要声明在先,本人才德不足以宰执天下,现在不过是过渡一下,随时都可以让贤……”

    这简直是有史以来最弱的宰相就职宣言了,让其余三人的脸sè都有些怪异……不是明摆着让有野心的人继续争夺吗?

    李chun芳也显得情绪不高,并不为自己终于位极人臣而欢喜,接着便道:“还有就是,现在许多部院都换了新堂官,为了实现平稳过渡,请诸位要在自己分管的部院中多费些心神。”

    待三人点头应下后,他又道:“第三,就是内阁只剩下咱们四个,有必要再廷推两到三名大学士入阁,把几位阁老离去后的空缺填起来。”

    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自然也没人反对,待说完这三件事,李chun芳看看沈默道:“现在沈阁老回来了,陈相和张相也可以卸下担子了……”

    沈默能感觉出李chun芳对自己的隔阂,不过这也正常……同乡和师生关系,是这年代的官场上,主要的两种拉帮结派的方式。同乡可以相互扶持,互通声气,师生则是更为紧密的一种上下关系,一旦确立之后,老师必须为学生